搞科研,如何让心灵更强大

2021-05-31 19:01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调查报告科研人员工作者

一项针对中国超过1万名科技工作者的调查显示,近1/4的受访者有不同程度的抑郁表现,超过1/2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表现。

上述数据来自近期发布的《2019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下称《调查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十年间进行的3次调查(2009年、2017年和2019年)中,科技工作者的抑郁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近两次的调查中,科技工作者的轻、中、重度焦虑问题比例也均在上升。

抑郁是生理、社会和心理方面综合而成的多维障碍。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性质对专注力和创造性有较高的要求,抑郁不仅损害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对他们的工作表现产生消极影响。《调查报告》显示,总体上,有24.0%参与调查的科技工作者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其中,有64%的科技工作者的抑郁得分较高,属于高风险群体;有17.6%的科技工作者有一定的抑郁倾向,需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调整。男性科技工作者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女性科技工作者;抑郁水平随年龄增长呈现下降的趋势;在控制年龄的影响下,不同职称科技工作者的抑郁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中级职称和无职称的科技工作者的抑郁程度相对最高,其次为初级职称的科技工作者,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的科技工作者的抑郁水平相对较低。

焦虑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科技工作者中有42.2%的人有轻度焦虑表现,有8.8%的人具有中度焦虑问题,有4.5%的人有重度焦虑问题。在年龄差异上,主要表现为40岁及以下科技工作者呈现显著更高的焦虑水平。

《调查报告》作者之一、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陈祉妍表示:“尽管数字显示有超过1/2参与调查的科技工作者出现焦虑表现、近1/4的调查对象表现出抑郁,但并不意味着其已经患有临床诊断意义上的焦虑症或者抑郁症。调查结果也强调了是不同程度的抑郁与焦虑。”

此次调查还显示,科技工作者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和自我评价偏低。

对于长期从事研究工作的科技工作者来说,与人打交道或许还不如在实验室中对着实验台或计算机自在。而不断对标国内外同行“大牛”的科研人员也很难对自己满意,因此自我评价不高。在低自我评价之中,无论这些人的成就在别人的眼里是多么出色,他们总是不快乐。这种不快乐、沮丧则导致了抑郁情绪滋生。

对此,心理咨询师马骋解释:“包括科研人员在内的高知人群,对于精神层面有更高的追求。但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很容易产生差距,进而让他们对现实不满意。人的焦虑情绪来自于对未知的恐惧,抑郁则来自于自我否定。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差距越大,人就会越抑郁。”

《调查报告》显示,影响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的因素依次是工作、生活、个人和心理健康服务等方面。

北京某“双一流”高校教授王祺(化名)在看到《调查报告》的数据时,忍不住“吐槽”科技工作者日常工作的不分昼夜、常年无休。他们既需要静下心来做科研工作、写论文;也需要安排学生的工作,有时需要照顾学生的生活;更需要维持与项目组合作单位的关系并处理各种问题;还需要外出参与学术交流,维持与圈内同行的交流与关系……

“我有时一天能开数个会议,会议的参与对象各不相同,有的是领导,有的是同行,有的是学生,以至于我有时都会恍惚自己到底该在这个会上说点什么。”王祺说,“至于家人,我从没有陪我的爱人和孩子出去旅游过,甚至已经很久没有以旅游为目的而外出过了。蜜月之旅时,我爱人背着行李,我背着电脑,在山顶等待日出时还在为项目忙碌。”

压力大、精神紧张,几乎没有时间留意自己身心是否健康。王祺之所以开始注意自己的心脏健康问题,是因为学校一位与他年龄相仿的中年教师猝死在工作岗位上;还有一位40岁的同事在心脏彩超中检查出心脏内有腫瘤,并接受了开胸手术,摘除“隐患”。

“不过这位同事没能遵医嘱静养,因为团队中其他同事、他带的学生和项目都离不开他。”王祺说。

王祺这种身心俱疲的状态,在科技工作者中不是个案。

“科技工作者弹性工作制比例高,但是对心理健康不一定有保护作用。”陈祉妍表示,因为工作会蔓延到家庭、影响生活。“这种长时间的工作与被动劳动不同,科技工作者内心放不下,所以会一直思考。”

事实上,科研人员陷入的长时间身心俱疲状态,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国际疾病分类》,并被命名为工作倦怠。其主要症状包括:感觉精力耗竭或疲惫;心理上与自身工作的距离感加深,对自身工作感到消极或厌倦;工作效率下降。

“有些问题带来的巨大压力并不是努力就能解决的。比如研究中遇到的难题,除了你自己谁也帮不上忙,这种坐在那里又不知道做什么的茫然和无助感压垮了很多青年科研人员。”王祺说,“成熟的科研人员会更为坦然地面对这种无力感,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疼,只是他们能忍。”

除工作外,《调查报告》显示,在生活中,收入和住房等生活硬件条件对于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比较大。同时,身体健康状况也与心理健康状况息息相关。

那么,科研人员该如何缓解压力和焦虑?

“其实每个人都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他们需要在内心获得稳定感,也就是说需要缩小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马骋表示。要减缓抑郁状态、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可以将大目标拆解。“例如想要控制体重,可以将这个目标分解为合理膳食、多运动、调节生物钟。”

陈祉妍认为,科技工作者善于学习,对于心理障碍的科学知识也比其他群体接受程度要高。“调查中发现心理健康的相关培训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存在一定作用,不过,最好每年都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评估。”陈祉妍说,“同时,我们也会筛查一些特定人群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推荐相关资源,或建议他接受治疗。有时也会推送家庭课程。”

此外,调研小组还建议,未来加强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服务,还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建设心理健康服务综合平台。搭建面向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选拔和招募合格的专业人员,建设心理健康服务专家资源库,使各地科技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便捷地预约服务。二是加强心理健康素养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大力普及和传播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三是缓解工作压力,加强团队支持。对于工作制度、环境等客观条件进行改进和调整,营造相互关爱和支持的氛围,让科技工作者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据《光明日报》《中国科学报》)

猜你喜欢
调查报告科研人员工作者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5·30,致敬最美科技工作者
高中生数学应用题学习状况的调查报告
实现三代功能化轮烷树状分子合成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东北和中西部人才流失严重
科学数据需共享科研围墙也要拆除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快来看,科学家都支持睡懒觉啦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