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探析

2021-05-31 22:58杨小妮贾小芳
文教资料 2021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杨小妮 贾小芳

摘   要: 本文对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历史进程进行史实梳理,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为进一步探索、明晰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甘肃高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建设

新中国成立70余载、改革开放40余载,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获得较快发展: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正式设立、“85”方案、“98”方案的推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研究工程”的启动,“05”方案的改革,等等。至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所属的二级学科增至7个,也建立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双一流学科”等比较完整的学科平台。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大致经历了相同过程,回顾其发展进程,找出现存问题,为今后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出几点可行性对策,是笔者身为甘肃高校一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学生之责。

一、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历史进程

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历史进程从1949年至今,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时期以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教学组织机构为主要内容、发展时期以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学位点为核心要点、创新时期以形成完整的学科平台为明确标志。

(一)萌芽时期:成立基础教学组织机构(1949—1977)

1949年后,“党和政府在废止国民党党化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开始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及人才培养需要的政治课课程体系”[1](19-28)。由此高等教育部提出了高校政治课“必须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的思想问题,课程以少而精为原则”[2](4)。甘肃高校坚定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自1950年起各高校初步成立了专门承担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任务的组织机构——马列主义教研室,主要包括:兰州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1950年成立)、西北师范大学(1953年成立)、甘肃农业大学(1954年成立)、兰州交通大学(1958年成立)。1959年,为了满足中学政治课和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需要,西北师范大学成立了政治教育系,并于当年暑期开始招收政治教育方面的本科生。为提高学生思想理论素质,各高校又相继开设了“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为之后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由于受“文革”影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曾一度中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逐步被政治运动取代,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一度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

(二)发展时期:增设本硕学位点(1978—2004)

1978年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学术研究环境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教育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条件的同时更为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稳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兰州大学作为甘肃教育事业的龙头,“1988年在马列主义教研室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首个马克思主义科学系,创办了马克思主义基础本科专业”[3](79-85),2000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2001年获批硕士点。西北师范大学于1982年成立德育教研室,1988年成立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期间由于客观原因,组织机构曾几度合并、更名,最终于2000年9月在政治法律系和马列教学部的基础上组建政法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将初建的马列主义教研室更名为政治教育系,2000年成立了“两课部”,2002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授权单位。至此,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正式进入正规化、专业化、全面化、快速化的发展轨道。

(三)创新时期:形成完整的学科平台(2005年至今)

“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并设立相应的二级学科专业”[4](62),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地位的合法化正式得到确认。2008年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2017年又增设“党的建設”二级学科。至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二级学科方向增加至7个,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向学术化道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甘肃高校以兰大为首紧抓“马工程”建设和“05方案”改革的重要历史机遇,于2008年建立西北地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截至2013年西北师范大学已形成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内的相对完整的初级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科建设平台。西北民族大学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党校领导的共同努力下,相继获批了伦理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6个专业的硕士点。以上获批硕博学位点的高校和其余甘肃部分高校接踵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设立为学科稳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证。甘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已步入全面创新发展时期。

二、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15年来,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工作整体推进速度明显加快,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既推动了我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迈上新台阶,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学科支撑。但由于学科本身起步时间较晚,发展历程短暂、基础理论薄弱、研究范式不明确,与其他学科相比欠成熟。因此,在自我肯定的同时,更应看到本学科发展的不足。

(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特殊的政治性要求和二级学科的构成来讲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尤其是“原理课”“概论课”的讲授以抽象的纯理论灌输为主导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教师和学生对该学科实践教学模式重要性的认识,甘肃高校也不例外。因此,出现了教师只将实践教学体现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上、学生只将实践学习体现在网络上和纸质版作业上的不良现象。加之部分高校以实践活动资金短缺、组织学生难度大、安全风险高为由取消或拒绝大多数实践教学活动的合理有效开展。“重理论、轻实践”的旧有教学方式,加剧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关系的脱节,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人才引进与流失问题突出

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滞后的关键原因,是学科领军人才匮乏,存在新人才引进难、旧人才流失快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地理位置,甘肃地处我国西北内陆,远离一线城市,境内地形复杂、经济欠发达、教育资源滞后,使部分优秀人才在择业时自动忽略甘肃高校。二是人才引进待遇欠佳,具体表现在安家费少、科研经费不足、配偶工作和子女教育问题解决难,促使本省培养的大量新人才和之前引进的旧人才,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三是个别用人单位通过限制、减少或取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外出进修、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留住人才。这种堵留措施,加大了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素质、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引进的难度。四是人才培养制度和环境欠完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缺乏清晰、合理的量化指标。

(三)学科建设依托机构存在“多而欠强”的现象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传承发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地,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快速稳步发展的主要依托机构。自“05方案”实施以来,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迈向了从小到多、从点到面、从低级到高级的创新发展时期。截至2020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已成为省内高校覆盖面最广的院系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省高等院校、专科院校、党校在内共有至少20家以上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数量确实位居第一。但就学院在全省的整体发展情况而言,马克思主义学院并不是最强学院,也不是一流学院。尤其理工科院校,以兰州交通大学为例,马院与经济管理学院共用一栋5层教学、办公楼,但马院只占有一层,教研室也是五六个老师共用一间,从基础设施方面降低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理工科院校的地位。

三、加强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路径选择

通过对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历史进程的梳理和现存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是关键、优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战略是核心、协同推进理工科、高职院校马院的进一步建设是根本。以上各种措施紧密结合可为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提供可行之策。

(一)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上的知行合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5](111-113)。因此,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想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局面,需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进行系统的实践课培训,使其设计出引人入胜、形式多样的实践课教学内容;二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课学习理念,使其在接受理论教育的同时逐渐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学习在自我成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三是不定时开展课内实践学习,即通过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方法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四是定时组织课外实践学习,即通过实地调研、现场访谈、社区服务等方式加深大学生对省情、社情的了解,使其在获取社会知识的同时积累经验、增强社会责任感,真正做到学有所思、知行统一。

(二)优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战略

优化人才引进战略是当前加强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关键途径,是一项重要的“输血工程”。首先,制订一套严格、公开、透明的选才标准,依靠制度优势引进高素质、高学历、理论功底深厚、科研能力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优秀人才。其次,通过进修、学术交流、攻读学位、社会调研、理论宣讲、项目研究等途径,增强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他们的科研水平,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优势”,最终达到以改善培养制度留住人才的目的。最后,“引才的关键是引心,无论是吸引人才、培养人才,还是让人才安心工作,都要创造待遇合理、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6](311-312)。因此,保障人才在住房、医疗、养老、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基本生活需要,既是引才的关键又是留才的法宝。

(三)协同推进理工科、高职院校马院的进一步建设

2019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第四届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上,陈占安教授指出“截至2019年10月23日,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936家,其中,高職马克思主义学院194家”[7],这一数据明确显示了高职院校马院建设存在的短板。因此,推进甘肃高校马院建设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通过扩展学术研究、壮大科研队伍、突出教学成绩、提高科研水平、积极主动服务社会等途径增强马院的内在实力,进而不断扩大其在甘肃高校的影响力。二是进一步改善甘肃理工科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基础设施,即从外在硬件设备上为理工科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学习者提供相对宽敞、便利、舒适的办公空间和学习环境。三是以抓好思政课教学为基本职责、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以强化师资队伍为关键、以提高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加快推进甘肃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使甘肃马院在增加数量的同时保证质量的提高。

四、结语

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从省内经济发展的客观水平、各高校的办学实力、社会成员的整体教育素质等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充分发挥甘肃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改造、重组形成符合甘肃教育发展的特色学科及研究方向,提高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水平,带动甘肃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崇玲.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历史考察[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0(03).

[2]教育部社科司,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张新平.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思考[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6,2(04).

[4]顾钰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5]郭尚福,于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探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32(02).

[6]徐颂陶,罗洪铁.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研究[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

[7]陈占安.关于全面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的思考[A].浙江海宁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第四届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C].2019(10).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实践与发展探讨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德育中的理论“漂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