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农户认知对茶农有机肥施用影响

2021-05-31 03:08郑桂榕谢晓佳陈梅英
台湾农业探索 2021年1期
关键词:社区治理

郑桂榕 谢晓佳 陈梅英

摘 要:【目的/意義】有机肥替代化肥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茶农经济行为特征下的施肥行为出发,探究影响茶农施用有机肥行为的作用机制,有利于提高茶农对于有机肥施用的接受程度,加快有机肥的推广进度;对解决茶叶品质以及茶产业质量安全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方法/过程】以2019年福建省405份茶叶种植户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社区治理、农户认知等层面,分析茶农有机肥施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社区治理方面,加入茶叶合作社对茶农有机肥施用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认知方面,有机肥施用效价比对茶农有机肥施用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控制变量中,户主性别、党员情况、茶叶收入占比以及茶园土壤肥力对茶农有机肥施用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基于此,提出构建全面质量管理机制、实施针对性培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等政策建议,以实现茶叶种植业可持续发展,助力农业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社区治理;农户认知;有机肥施用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37-5617(2021)01-0032-08

Influence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Farmer Cognition on Organic Fertilizer Application of Tea Grower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ea Growers in Fujian Province

ZHENG Gui-rong, XIE Xiao-jia, CHEN Mei-ying

(Management College,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Meaning】Replacing chemical fertilizer with organic fertilizer is the only way to realize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Starting from the fertilization behavior under the economic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tea farmers, exploring the action mechanism that affects tea farmers behavior of organic fertilizer application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acceptance of the application of organic fertilizer by tea farmers and accelerating the promotion of organic fertilizer, and also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olve the quality of tea and the quality & safety problems of tea industry. 【Methods/Procedures】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405 tea growers in Fujian Province in 2019,the study used binary regress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ea farmers behavior of organic fertilizer appli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farmer cognition. 【Results/Conclusio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erms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the participation in tea cooperatives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ea farmers behavior of organic fertilizer application; In terms of cognition, the titer ratio of organic fertilizer application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ea farmers behavior of organic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mong the control variables, the gender of head of a household, the status of party members, the proportion of tea income and the soil fertility of tea garden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tea farmers behavior of organic fertilizer application. Based on this,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constructing a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mechanism, implementing targeted training, and increasing the investment in rural educat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ea planting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community governance; farmer cognition; organic fertilizer application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也指出,到2035年农村生态环境要实现根本好转。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实现有机肥替代化肥。然而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在农作物施肥上仍存在化肥施用基数大,有机肥施用量不足等问题[1]。为推进减肥提效发展绿色农业,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而农民作为发展生态农业背景下进行施肥决策的主体,研究其有机肥施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对实现有机肥替代化肥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福建省是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且茶叶是福建省主要产业之一,本文以福建省茶农为研究对象,对其施用有机肥行为的影响因素展开了实地调查研究,为实现茶产业化肥减量与有机肥替代提供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一方面,有利于通过了解茶农施肥状况及原因,针对性地制定对策和举措,科学地加大扶持力度,更早地实现有机肥替代化肥。另一方面,采取相应的组织引导措施,从而更有效地进行社区化肥减量工作。

1 文献回顾

农作物生产离不开肥料的施用,而不合理的施用肥料方式逐渐引起了农业面源污染、土壤环境下降等问题。为促进绿色发展,不少学者对化肥与有机肥的施用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如,对不合理施用化肥存在危害进行研究:张福锁等[2]的研究表明,过度施用化肥是造成化肥资源浪费、土壤肥力低下的主要原因。而倪康等[3]研究发现,我国30%的茶园存在化肥施用过量等问题。对有机肥的作用研究:张康宁等[4]认为,有机肥替代化肥在改善土壤环境、协调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肥力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师进霖等[5]研究表明,增施有机肥还能进一步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叶产量。如何提高农户施用有机肥的意愿与行为亦成为不少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郭青卉等[6]研究表明,农户对化肥减量措施的认知、对有机肥易用性认知会对农户减量化肥行为产生影响。何丽娟等[7]的研究发现,果农有机肥使用效果认知正向影响果农有机肥使用行为。余威震等[8]研究说明,不同农户群体施用有机肥行为会受到农户对于技术有效性、易用性的感知影响。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的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基层工作,实现总体目标。肖阳等[9]研究表明:提高施肥技能正向影响农户施用有机肥和农家肥行为。要提高农户施用有机肥的水平,掌握施肥知识,社区的功能不言而喻。于炜杰等[10]研究发现,福州市晋安区通过社区治理收获明显的经济效益。而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社区治理,文丰安[11]在其研究中发现:从农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思想觉悟方面出发,社区治理的作用发挥要通过组织农民学习,加强有针对性的能力培训。

综上所述,虽然已有学者对影响有机肥施用行为的大量因素进行了不同的研究,但大多聚焦在农户认知层面,而很少有学者结合社区治理等外在规范因素对茶农施肥行为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从社区治理和农户认知这两个角度出发,研究影响茶农施用有机肥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其作用机制,提出有助于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政策建议。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 理論基础

农户行为理论认为,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会对生产决策问题进行不同的选择,从而形成农民个体的生产行为,而使得农民做出决策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以西奥多·舒尔茨为代表的理性小农学派认为,农民作为“经济人”,会权衡自身进行农业生产所获得的当前及长远收益,并考虑所能承担的风险,以追求最大限度利益为目标进行生产决策[12]。然而人又是复杂的,不可能完全保持于理性或非理性的状态,再加上农村市场环境的不完全性以及信息传递的不对称性,决定了农户决策行为是在特定外部环境约束条件下的相对最大化。

因此,本文以农户行为理论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重点研究茶农有机肥施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在影响因素的选择上,本研究不仅考虑了茶农所关注的茶叶产量、品质以及施肥成本问题,还着重考虑了社区治理对茶农施肥行为的影响。同时还将被调查者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对解决茶叶品质以及茶产业质量安全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2 研究假设

第一,社区治理。本文中,社区治理指的是农户是否加入合作社以及农户是否参与社区培训。农户行为理论认为农民会倾向作出规避风险的决策。因此,对于是否施用有机肥,农户容易按照往常的种植经验选择继续施用化肥。此外,农村信息传递存在滞后性,农户缺乏相关渠道了解有机肥用法、功能等信息。而合作社恰恰能起到引导农户改变以往施肥习惯的作用。首先,合作社可通过交流讨论、现场指导等方式向成员提供与有机肥相关的施用方法、经济效益、优惠政策等信息,提高成员对有机肥的了解程度。其次,合作社可通过培训或教育讲座等方式提高成员施用有机肥的技术水平,减少农户种植过程中的盲目性[13];此外,合作社还可为农户提供有质量保障的有机肥,降低农户施用有机肥的成本和风险[14]。正是因为合作社能够带来示范性和指令型的种植规范,提升农民绿色生产意识的同时帮助成员实现农产品价值,从而增强了农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施用有机肥的意愿。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普遍存在,农民的年龄基本处于50岁以上,加上受到自身教育水平的限制,掌握新生产技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社区提供的培训和指导能有效降低农户学习新知识的门槛,从而提高其对生产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吴林海等[15]认为通过直接的农药培训所获得的对农药残留的认知可以让农户们更透彻地理解农药残留的危害性;于艳丽等[16]学者研究表明社区绿色生产宣传培训能够通过改变农户认知,促进农户的减量施药行为。可见,社区培训可以提高农户的认知能力,从而推动有机肥的使用。

由此提出:

假设1a:加入合作社对农户施用有机肥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1b:参加社区培训对农户施用有机肥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第二,农户认知。本文中,农户认知指农户对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茶叶产量的认知、对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茶叶品质的认知以及对有机肥相较于化肥成本的认知。根据农户行为理论,农户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收益的生产方式。同时行为经济学强调,行为目标、个体态度等心理因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户的行为决策[17]。也就是说农户在心理上越认同有机肥能达到增产的作用,就更愿意选择施用有机肥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曾维军等[18]在研究中发现,农户施肥行为以经济效益最高为目标,且农户对化肥信息的认知显著影响其化肥减量意愿。如果农户越认同有机肥对土壤环境有改善作用,为了农作物的可持续生产而获得长期收益,农户在生产过程中施用有机肥的意愿就会更明显。同时,农户越认同有机肥可以通过改善土壤进而提升农作物的品质,为避免农作物品质下降导致自身利益受损,施用有机肥的意愿也将更加强烈。此外,在农户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中,农户不仅仅会考量农作物带来的收益,还会关注农资的成本。张丙昕[19]在研究中发现,农户对有机肥价格高于化肥价格的接受能力越强时,在生产过程中越愿意施用有机肥。一般来说,有机肥均价会略高于化肥均价。然而在地方政府实施有机肥购买补贴政策以及有机肥施用效果更符合某些农户心理预期的双重作用下,农户会逐渐接受有机肥的价格,并潜移默化地形成了有机肥并不需要比化肥花费更多钱的认知,也更加愿意在生产过程中选择施用有机肥。

由此提出:

假设2a:与化肥相比,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茶叶产量的认知对农户施用有机肥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2b:与化肥相比,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茶叶品质的认知对农户施用有机肥行为具有正向影响。

假设2c:与化肥相比,施用有机肥需要花费更多钱的认知对农户施用有机肥行为具有负向影响。

3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3.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安溪及华安铁观音、福鼎白茶均属于福建省具有代表性的名茶。基于此,调研小组于2019年1月2-15日前往福建省安溪县、华安县,于2019年7月21-28日前往福鼎市开展茶农绿色生产入户调研。调研采用了分区域的随机抽样方法,在安溪县选取了感德、虎邱等5个镇,在华安县选取了华丰、仙都等3个镇,在福鼎市选取了管阳、白琳等4个镇,随后在每个乡镇中选取2~3个村庄进行随机的入户调研。同时,在调研过程中,采取实地调查与一对一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问卷数据真实有效。此次调研共发出500份问卷,收回464份问卷,剔除关键缺失数据及前后逻辑错误的问卷59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405份,问卷有效率87.28%。

如表1所示:(1)被访者家庭户主为男性比例远高于户主为女性比例;(2)被访者的年龄处于50岁以上的占比较大;(3)被访者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的被访者所占比例高达88.89%;(4)被访者了解政府政策的渠道较少,首先,73.33%的家庭中没有共产党员;其次,被访者在乡镇及以上政府工作的亲人也普遍较少,85.93%的被访家庭没有亲人在政府工作;(5)茶叶收入为被访者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茶叶收入占比为80%~100%的茶农所占比例最大,达54.81%;(6)被访者种植茶叶的年限普遍较长,其中种植年限为10~20年所占比例最高,达42.22%。

3.2 变量选取

各变量的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3.2.1 因变量

本文选用是否施用有机肥作为因变量,借鉴二元赋值法,若有施用有机肥,则赋值为1;若未施用有机肥,则赋值为0。

3.2.2 自变量

根据前文假设分析,本文以社区治理与农户认知为自变量。社区治理包含2个方面:一是茶农是否加入当地社区组织的合作社,没有加入合作社的记作0,加入合作社的记作1;二是茶农是否参加过社区提供的绿色生产培训,没有参加过社区培训的记作0,参加过社区培训的记作1。农户认知包含的3个变量:“有机肥替代化肥可以增加茶叶产量”“有机肥替代化肥可以提升茶叶品质”“有机肥替代化肥需花费更多的钱”,均采用李克特量表法进行提问,茶农根据自己的心理感知对此3个问题进行1~5等级(很不赞同=1,较不赞同=2,一般=3,较赞同=4,很赞同=5)的回答。

3.2.3 控制变量

农户行为理论强调农户自身特征对其决策行为的影响。本文的控制变量分为户主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其中户主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种植茶叶的时间,家庭特征包括是否有共产党员、在乡镇及以上政府工作的亲人数、茶业收入占比和茶园土壤肥力。

3.3 模型构建

由于本研究的因变量为茶农是否施用有机肥,属于二分类变量且两者的概率之和为1,因此本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所示:

P=11+e-β0+β1x1+…+βmxm (1)

式(1)中,P表示茶农施用有机肥发生的概率;xm表示第m个影响茶农施用有机肥行为的因素,包括自变量和控制变量,也称为解释变量;β0表示的是常数项;βm表示是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e表示的是该事件发生概率和未发生概率的比。对其进行P的logit转换,表示形式如下:

logit(P)=ln(P1-P)=β0+∑mi=1βixi (2)

4 结果与分析

本文利用SPSS25.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4.1 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

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模型1是仅放入个体特征以及家庭特征变量的基础模型,模型2是在前者控制变量基础上加入社区治理、农户认知这二者变量的最终分析模型。2个模型皆通过了1%的统计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且通过了Hosmer-Lemeshow检验,说明本例的模型1跟模型2均能够很好地拟合观察数据。模型1的-2倍对数似然值为506.329,Nagelkerke R∧Z系數为0.132;模型2的-2倍对数似然值为444.602,Nagelkerke R∧Z系数为0.304;模型2较模型1的-2倍对数似然值减小且Nagelkerke R∧2系数有所增大,说明最终分析模型的拟合优度和解释力较好,此外,最终分析模型整体达到73.1%(>60%)的预测准确率,进一步说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能够较好地说明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

4.2 回归结果分析

4.2.1 社区治理对茶农施用有机肥行为的结果分析

(1)合作社。茶农是否加入茶叶专业合作社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影响茶农施用有机肥的可能性。所反应发生比为2.071,说明有加入合作社的茶农其施用有机肥的可能性是没有加入合作社的茶农的2.071倍,也就是说,有加入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农在生产过程中施用有机肥的可能性更高,因此假设1a得到验证。对此做出的解释为:农户行为理论认为,农民会以追求成本最小化为目标进行农作物生产。而茶叶专业合作社能够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且信息相对不灵通的茶农提供有质量保障的有机肥或者农资购买渠道,降低茶农在施用有机肥生产过程中的试错成本。与此同时,大多数茶农皆为小规模种植,资源力量过于分散,茶叶专业合作社能为合作社成员统一购买有机肥,通过规模效应获得折扣,从而降低茶农的生产成本。因此,加入合作社的农民施用有机肥进行的可能性更高。此外,茶叶专业合作社所开展的绿色生产宣传以及生产指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茶农的生产观念,使其更加注重绿色环保的生产手段,从而选择施用有机肥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

(2)参与社区培训。如表3所示,茶农是否参与社区培训的回归系数为正,但检验不显著,说明茶农是否参与社区培训对其施用有机肥行为无显著影响,因此假设1b不成立。但这一结论与于艳丽学者的研究结果不同[14],本文将不进一步从数据层面分析此变量系数呈现不显著的原因,而是从以下2个角度进行分析。①于艳丽所研究的是社区宣传培训对茶农减药行为的影响,与本文研究有机肥有所不同。由于农药与有机肥的效益与作用方式不同,社区培训对农户决策的影响也不相同。②结合问卷访谈过程中获得的相关信息,得出的结论是茶农对于社区所进行的绿色生产技术培训接受能力不足。首先,茶农的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不识字甚至没能掌握普通话交流的情况下,对社区采取的讲座、讲授、宣传手册等方式所进行的培训,并不能很好地从中获取知识并纳入自身的认知体系中。其次,社区的培训过于笼统。照本宣科式的绿色生产技术培训所涉及的生产知识范围广泛且对于施用有机肥的培训内容不够突出,使得茶农无法内化接收到的培训指导。

4.2.2 农户认知对茶农施用有机肥行为的结果分析

(1)有机肥可以增加茶叶产量的认知。农户赞同有机肥可以增加茶叶产量的认知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影响茶农施用有机肥的可能性。所反应发生比为1.447,说明认同有机肥可以增加茶叶产量的茶农其施用有机肥的可能性是不认同此观点茶农的1.447倍,也就是说,认同有机肥可以增加茶叶产量的茶农其施用有机肥的可能性更高,因此假设2a得到验证。对此做出的解释为:农民符合“经济人”假设,追求农产品生产的效益最大化。当农民通过宣传、交流等途径认识到有机肥所含营养成分高于化肥养分,可以达到增产等对于种植成果有利的作用时,往往更愿意尝试或选择施用有机肥。

(2)有机肥可以提升茶叶品质的认知。农户赞同有机肥可以提升茶叶品质的认知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影响茶农施用有机肥的可能性。所反应发生比为1.653,说明认同有机肥可以提升茶叶品质的茶农其施用有机肥的可能性是不认同此观点茶农的1.653倍,也就是说,认同有机肥可以提升茶叶品质的茶农其施用有机肥的可能性更高,因此假设2b得到验证。对此做出的解释为:以往盲目生产及过度施用化肥等行为使得农村的土壤环境日益恶化,而有机肥相对于化肥来讲更加绿色环保。当农民通过政府有机肥补贴政策宣传、社区绿色生产培训等渠道了解到有机肥具有改善土质、提升茶叶品质的功效,出于口感追求以及想要获得长期收益的考量,农民选择施用有机肥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3)有机肥需要花费更多钱的认知。农户赞同有机肥需要花费更多钱的认知因素回归系数为负,且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影响茶农施用有机肥的可能性。所反应发生比为0.785<1,说明认同有机肥需要花费更多钱的茶农其施用有机肥的可能性是不认同此观点茶农的0.785倍,也就是说,认同有机肥不需要花费更多钱的茶农其施用有机肥的可能性更高,因此假设2c得到验证。对此做出的解释为:政府实施有机肥补贴政策以及合作社利用规模效应购买具有折扣的有机肥,能起到缩小有机肥与化肥差价的作用。当农民施用有机肥获得的茶叶增产、提质效果与心理预期一致时,更容易忽略购买有机肥所花费的成本因素,逐渐形成有机肥并不比化肥需要花费更多钱的认知及观念,从而也更愿意选择施用有机肥。

4.2.3 控制变量对茶农施用有机肥行为的结果分析

在控制变量上,户主性别、家中是否有共产党员、茶叶收入占比以及茶园的土壤肥力对茶农施用有机肥行为有显著性影响。其中,户主性别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影响茶农施用有机肥的可能性。性别以女性为参照组,施用有机肥对应的发生比为2.169,说明与女性户主相比,男性户主施用有机肥的可能性为女性户主的2.169倍。对此做出的解释为:一方面,户主为男性的家庭相对为女性的家庭可接受风险程度更大,从而更勇于尝试新的施肥方式。家中是否有共产党员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影响茶农施用有机肥的可能性。该变量对应的发生比为1.922,说明与家中没有共产党员相比,家中有共产党员的施用有机肥发生的可能性是前者的1.922倍。对此做出的解释为:党员家庭整体素质更高,对土壤、环境的保护意识更强;再者,党员家庭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会发挥好的带头示范作用,积极响应政府绿色生产号召从而施用有机肥。茶叶收入占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影响茶农施用有机肥的可能性,回归系数为正,意味着随着茶叶收入占比的增加,其愿意投入茶叶生产的成本更高,施用有机肥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加。茶园土壤肥力在10%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影响茶农施用有机肥的可能性,回归系数为正,意味著茶园土壤越肥沃,施用有机肥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增加。对此做出的解释为: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茶叶消费者更多追求茶叶的口感。高品质高口感的茶叶收益也更高,这正是在茶园土壤肥力具有优势的情况下,“经济人”茶农仍会选择成本价更高的有机肥的原因。一方面,有机肥能够提高茶叶口感,获得更高收益。另一方面,有机肥带来的品质收益远大于化肥,其成本是在茶农可接受范围内,因此茶农会更倾向施用有机肥。

5 结论与建议

基于福建省茶叶种植户的调研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社区治理和农户认知对茶农有机肥施用行为的影响机制,得出以下结论。(1)社区治理方面,加入茶叶合作社对茶农有机肥施用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茶农是否参与社区培训对其施用有机肥行为无显著影响。(2)农户认知方面,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茶叶产量的认知对茶农施用有机肥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茶叶品质的认知对对茶农施用有机肥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施用有机肥需要花费更多钱的认知对农户施用有机肥行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3)控制变量方面,户主性别、家中党员情况、茶叶收入占比以及茶园土壤肥力对茶农有机肥施用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由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如下:

(1)构建全面质量管理机制,发挥合作社带头作用。将全面质量管理运用到合作社服务体系中,构建成员参与全面性、服务内容全面性、服务过程全面性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带头作用。首先,社区应当通过入户走访、社区公告、播放社区LED显示屏等方式真实、持续、有效地宣传合作社的功能作用,积极动员茶农加入合作社。其次,服务内容全面性要求合作社应尽可能地通过提供传递生产技术信息、扩大规模效应降低农资购买成本、建立与政府沟通桥梁等不同的功能,来争取为合作社成员获取更多的收益,助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最后,合作社还可以通过成立科学生产小组来管控茶农从获得培训、种植农产品、购买农资、使用生产技术、收获成果、销售农产品等一系列过程的质量安全问题,全方位地保障农产品的绿色生产,发挥合作社的治理作用,实现茶产业的严格管控。

(2)实施针对性培训,加强农户绿色技术理解。首先,社区人员应当通过入户调查、随机交谈等方式充分了解不同茶农所缺乏或需求的生产技术以及生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培训,加强茶农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其次,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将讲授式培训、不同村庄生产技术案例分析、茶农种植经验分享、参观考察茶叶示范种植村庄等多种培训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茶农对培训内容的了解与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培训效果。最后,应当对采取正确施用有机肥等培训技术而获得可观收益的茶农进行适当的农资或奖金奖励,激励更多茶农投身于绿色生产的队伍中去,从茶产业的源头提高质量意识。

(3)重视农村职业教育,提升农户文化水平。首先,加大农村初高中文化水平以下茶农的教育投入。当地政府应当联合社区力量,多渠道多方面地提高茶农的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素质。其次,重视茶农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当地政府应当紧抓大学生返乡就业政策的机遇,通过大学生的力量来提高茶农普通话水平,帮助茶农更好地接受社区开展的绿色生产技术培训。最后,关注受教育程度不同的茶农的不同需求。对于年龄较大且受教育水平较低的茶农,可以通过开办夜校和农民培训班等形式来提高其文化水平;对于受教育水平较高的茶农家庭,在保证基础教育的同时,开展有效的技术培训及示范为其提供一些茶叶种植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

本文尚存在一定的不足。(1)农户行为理论视角下社区治理因素影响有机肥施用行为的相关研究在国内不是很多,在资料搜集上存在局限性。(2)茶农有机肥施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多样且复杂,本研究中影响因素考虑尚不够全面。(3)关于社区培训力度有待通过采访不同对象等方式进一步深入研究。第四,未进一步研究社区培训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影响不显著的原因。

参考文献:[1]

徐晓侠. 我国农作物施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7):72,74.

[2]张福锁,王激清,张卫峰,等. 江荣风.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J].土壤学报,2008(5):915-924.

[3]倪康,廖万有,伊晓云,等. 我国茶园施肥现状与减施潜力分析[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25(3):421-432.

[4]张康宁,俞巧钢,叶静,等.有机替代对农田土壤肥力及氮磷流失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7):1154-1158.

[5]师进霖,纳玲洁,宋云华,冯翠萍,付林.土壤肥力因子与茶叶品质的关系[J].中国农学通报,2005(4):97-100.

[6]郭清卉,李昊,李世平.社会规范对农户化肥减量化措施采纳行为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3):112-120.

[7]何丽娟,王永强. 补贴政策、有机肥使用效果认知与果农有机肥使用行为——基于陕西省部分有机肥补贴试点县和非试点县的调查[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8):85-91.

[8]余威震,罗小锋,黄炎忠,等. 内在感知、外部环境与农户有机肥替代技术持续使用行为[J]. 农业技术经济,2019(5):66-74.

[9]肖阳,李云威,朱立志. 基于SEM的农户施肥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中国土壤与肥料,2017(4):167-174.

[10]于炜杰,林萍萍,何宛蓉,等.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晋安区城乡社区治理综合效益分析[J].台湾农业探索,2019(4):47-51.

[11]文丰安. 我国农村社区治理的发展与启示: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視角[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7(2):148-156,168.

[12]马良灿. 理性小农抑或生存小农——实体小农学派对形式小农学派的批判与反思[J].社会科学战线,2014(4):165-172.

[13]龚继红,何存毅,曾凡益. 农民绿色生产行为的实现机制——基于农民绿色生产意识与行为差异的视角[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68-76,165-166.

[14]朱哲毅,邓衡山,应瑞瑶. 价格谈判、质量控制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购买服务[J]. 中国农村经济,2016(7):48-58.

[15]吴林海,侯博,高申荣.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散农户农药残留认知与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11(3):35-48.

[16]于艳丽,李桦,薛彩霞. 政府规制与社区治理对茶农减量施药行为的影响[J]. 资源科学, 2019,41(12):2227-2236.

[17]WILSON G A. Farmer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ESA participation[J]. Geoforum, 1996,27(2):115-131.

[18]曾维军,侯明明. 影响农户减施化肥行为因素实证研究——以云南省洱源县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5):1489-1494.

[19]张丙昕. 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与意愿悖离影响因素研究[D]. 河南:河南农业大学,2018.

猜你喜欢
社区治理
“村改居”社区治理体制的变革与重构
城市社区参与式治理研究
伯顿“二分法”在中国社区社会工作实践中的运用
小城镇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服务型政府视域下优化“三社联动”机制问题探讨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心理建设:社区治理新方向
社区组织治理能力提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