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志气缺失综合征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1-06-01 12:39靳玉源郑凯曦
护理与康复 2021年5期
关键词:志气宗教信仰综合征

靳玉源,郑凯曦,蒋 妍

杭州市肿瘤医院,浙江杭州 310000

志气缺失综合征(demoralization)这一概念常用于癌症患者,又称志气缺失或失志,常被广泛用于描述一种非特定的心理痛苦状态,即面对压力时感到无法适应,或者产生一种主观无能的状态[1-3]。研究表明,志气缺失综合征在癌症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5.1%~73.0%,在晚期癌症患者中发生率更高[4-5]。肺癌患者在漫长的疾病治疗过程中,心理受到较为强烈的冲击,往往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创伤,然而目前国内较少有针对肺癌患者志气缺失综合征的相关研究。本研究旨在调查肺癌患者志气缺失综合征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肺癌患者提供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改善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杭州市肿瘤医院胸外科就诊的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岁;确诊为肺癌;患者本人对自己的病情知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因病情或文化水平等原因患者无法完成量表的阅读与书写;患有精神疾病或认知、理解障碍。

1.2 研究工具

1.2.1患者一般资料问卷

包括患者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月收入、宗教信仰、是否化疗、肿瘤分期、病理类型等。

1.2.2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SAS由Zung于1971年编制,80年代被引入我国心理学领域[6]。此量表由20个条目组成,由患者对近1周内的自我主观感受进行评估,每个条目得分为1~4分,分别代表没有或偶尔、有时、经常、总是如此,总得分为条目得分总和乘以1.25,总得分>50分为存在焦虑状态,得分越高,患者焦虑程度越严重。

1.2.3志气缺失综合征量表(Demoralization Scale,DS)

此量表由Kissane等[7]于2004年研发,共包含无意义感、烦躁不安感、沮丧感、无助感和失败感5个维度,24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进行评估,每个条目的选项内容从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确定、同意、非常同意等评估为0~4分,其中条目1、6、12、17、19使用反向计分法,总分>30分为存在显著志气缺失。洪晓琪等[8]对该量表在中国人群中进行信效度检验,Cronbach’sα系数为0.92。

1.3 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方案符合2013年修订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对5名调查者进行统一培训,规范问卷指导语及问卷填写方法。调查者对符合纳入标准的调查对象在出院前发放问卷,并指导问卷填写。问卷在发放后30 min内由调查者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16份,有效回收率为93.91%。

1.4 统计学方法

对数据双人录入Epidata 3.0数据库,使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使用频数与百分比描述,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是否存在志气缺失综合征作为因变量,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使用Logistic二元回归把有意义的变量纳入进行志气缺失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癌患者志气缺失综合征量表得分及单因素分析

本次调查216例肺癌患者志气缺失综合征量表得分平均为(35.62±9.38)分,其中得分>30分共187例(86.57%)。肺癌患者一般资料及对志气缺失影响的单因素分析见表1。

表1 肺癌患者一般资料及对志气缺失影响的单因素分析(n=216)

2.2 肺癌患者志气缺失得分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将志气缺失得分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情况见表2。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已婚、无宗教信仰、非化疗、肿瘤分期(0期、Ⅲ期)、焦虑是肺癌患者志气缺失的危险因素。肺癌患者志气缺失得分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表2 自变量赋值表

表3 肺癌患者志气缺失得分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肺癌患者志气缺失综合征发生率较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肺癌患者的志气缺失平均得分为(35.62±9.38)分,志气缺失综合征存在率为86.57%,高于既往对综合癌症人群研究的得分及占比,如邓莉莎等[9]对消化肿瘤内科、胸部肿瘤内科、乳腺肿瘤内科、妇科、淋巴瘤内科住院的肿瘤患者的志气缺失综合征的现状调查表明,其平均得分为(30.3±13.0)分,志气缺失综合征发生率为47.0%。分析原因,可能与相对于其他肿瘤科患者来说肺癌患者预后较差,生存率较低有关[10]。研究表明,肺癌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较强,且与抑郁、焦虑水平呈正相关,不同程度的躯体症状群亦逐渐消磨了患者长期以来战胜疾病的信心,导致了肺癌患者的志气缺失[11]。这提示护理人员,不仅要重视肺癌患者的躯体病痛,同时也应该关注患者的心理问题,予以心理疏导,从而降低患者志气缺失的程度,以促进患者早日融入正常的工作、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3.2 肺癌患者志气缺失综合征的影响因素

3.2.1男性及已婚患者志气缺失程度更高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女性患者来说,男性患者的志气缺失程度更高。分析原因,第一,男性患者往往承担家庭的重要责任,对于自己身患癌症为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与负担更加难以接受;其二,面对癌症时,女性相较于男性,往往具有更好的承受水平。刘勇等[12]的研究表明,相对于女性患者来说,男性癌症患者发生悲伤感、苦恼、胃口不好、睡眠不安的风险更高。相对于未婚/离婚/丧偶的患者来说,已婚患者的志气缺失程度更高,这与已婚患者背负家庭负担、担心自己的疾病会拖累家人有关,与郭雯[13]的研究结果一致。

3.2.2宗教信仰降低肺癌患者志气缺失程度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宗教信仰是肺癌患者的志气缺失影响因素之一,相对于有宗教信仰的患者来说,没有宗教信仰的患者志气缺失综合征的发生风险更高。原因可能与宗教信仰往往为患者建立了某种精神寄托,转移了患者对疾病所带来的不良情绪的注意力,从而降低了可能造成的志气缺失情况。

3.2.3治疗方法及肿瘤分期对患者志气缺失程度的影响

非化疗的肺癌患者相较于化疗的肺癌患者志气缺失综合征的严重程度更高,这与此类患者往往处于癌症晚期,无化疗意义或化疗指征,放弃了治疗疾病的信念有关。对于肿瘤的分期来说,Ⅰ期和Ⅱ期肺癌患者的志气缺失程度更低,0期和Ⅲ期肺癌患者的志气缺失程度更高。0期患者,往往处于疾病诊断的初期,此时患者被告知患有癌症后,心理受到较大的冲击;Ⅰ期和Ⅱ期的肺癌患者相对于0期患者已经从心理上接受了自己患病的事实,同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对疾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所以患者的志气缺失会有所缓解,相对较低。Ⅲ期的肿瘤患者,往往处于疾病晚期,对疾病治疗的信念逐渐被磨灭,所以志气缺失水平会有所提高。

3.2.4焦虑情绪与肺癌患者志气缺失呈正相关

焦虑与癌症患者的志气缺失显著相关,这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14]。焦虑程度越高的患者,志气缺失程度就越严重。患者如果经常处在烦躁不安的状态,不仅影响到治疗效果,还会增加志气缺失,甚至自杀等风险。提示临床工作当中,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心里支持,缓解患者的焦虑等负性情绪,降低志气缺失综合征的发生概率。

3.3 建议

本研究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婚姻状况、宗教信仰、是否化疗以及肿瘤分期、是否存在焦虑等是影响肺癌患者发生志气缺失综合征的因素。因此,护理人员应增加对于男性肺癌患者、已婚患者、无宗教信仰患者、非化疗的患者、疾病诊断初期及晚期患者、存在焦虑状态的患者予以更多的关怀及疾病的心理支持与引导,帮助患者树立对生活的信念,勇敢面对疾病,降低患者志气缺失的水平。

猜你喜欢
志气宗教信仰综合征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巴西侨商叶兴平:宽厚养大气,淡泊养志气
人小志气大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考前综合征
欲望与志气
欲望与志气
开学综合征
“信仰的力量”
大学生宗教信仰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