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创作与地域文化的影响

2021-06-01 01:57林碧云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陇右夔州竹枝词

林碧云

河南巩县是杜甫出生的地方。他年轻的时候就游遍四方;中年的时候在洛阳和长安这些地方宦游,后来又在陇右这个地方客居;晚年的时候在西南漂泊。在漂泊的时候他完成了很多诗,至今还保存的一千四百多首诗基本上都是在那个时候完成的。从诗人的诗歌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经历的京城、陇右以及巴蜀等地方对他的诗歌创作影响非常深。杜甫诗歌创作的风格以及形式就特别受这三大地域文化的影响。

杜甫在长安、中原、陇右还有巴蜀、湖湘这些地方都游历过,在漂泊的时候他完成了很多诗歌的创作,尤其是长安、陇右,还有巴蜀这些地方,在他的一生中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和意义,他在那些地方的遭遇和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影响特别的大。在杜甫的诗歌里面反映着他到不同地方感受到的不同地域文化特色,不同的地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杜甫的诗歌创作。

一、地域文化影响着杜甫诗歌的创作

杜甫在京城长安创作的诗歌,特别是律诗和古体诗有很高的成就。形式多样的古体诗,宽松的声律,这让作者更好的通过这一个诗体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感情。这个时候,杜甫是用五言、七言古诗来揭露社会丑恶的现象、人民生活的痛苦,以及自己不堪的生活。比如说《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虽然题目写的是赠人,其实是作者自己讲述他的事情。明人王嗣奭(1566—1648,明万历二十八年举人),高兴地说这首诗有着无限的深情以及曲尽其妙这些特点。另外,杜甫在这个阶段创作了很多的五言律诗,这也是他的诗歌逐渐成熟的标志。这个时期杜甫的五言律诗,大多数都是渴望有仕途,希望得到重用,所以五言排律也应用于投赠干谒,这也是因为他的诗体的形式决定的。要想具有很好的传情达意效果,就需要大量的铺排,敷衍成文,纤徐不迫,所以这样创作的题材大多数为了记录登山游玩以及和朋友的酬唱。他的组诗在他的诗体上更加令人关注,而且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杜甫的五言律诗大量增加是在陇右的一百一十七首诗里面,而且里面也有很多的组诗出现,记录在案的组诗就有十组五十二首。其规模和数量在他的其他時期是没有的。这些改变,肯定和诗人的经历还有思想密切相关,而陇右的地理环境不同于以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杜甫在陇右流离的时候,差不多在半年里面创作了五六十首五言律诗,超出了以前和以后任何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律诗不但数量多,而且律诗的表现范围还得到了扩大。他的创作不仅涉及游宴登临、怀人投赠、写时事,还涉及了咏物和山水,这让广阔的社会生活得到反映。而且杜甫更偏爱于抒情明志的组诗形式,尤其是在客居秦州之后更以大量的组诗为首要。在这个时期出现这样规模的组诗,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去咏物和写作,这样能让我们更了解诗人那一个时期的山川风貌、生活的现状以及思想活动等等。

杜甫在巴蜀时候的诗歌创作分为成都和梓州,当时称为两川,还有夔州这两个地方。创作的短小篇诗歌比较多,鸿篇巨制就比较少。在两川时期的创作,也很好地体现了杜甫的诗歌风格和主题取向。杜甫偏爱于近体还有抒情,在两川创作的时候,也取得很大的成就,这多亏了当时的江山。杜甫在晚年的时候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是因为他晚年住在夔州,那里民歌流行而且生活安静,在很大程度上给杜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天然条件。杜甫把不讲究格律的民间歌谣收入了律诗里面,这在很大程度上解放和创新了律诗。夔州那一片地方一直以来都流行着一种叫“竹枝词”的民歌体。最早在中唐刘禹锡的诗里面出现了《竹枝词》,而杜甫感受到竹枝词的魅力是在夔州流离的时候。他在竹枝词的影响下创作了《夔州歌十绝句》,黄庭坚对比刘禹锡的《竹枝词》和杜甫的《夔州歌十绝句》说道:这两首诗虽然是用一样的手法,但是意思却大不相同。另外翁方纲也说道:杜甫虽然没有《竹枝》,但是《夔州歌》却是这一类的开端。而且以前很多人都认为《绝句漫兴九首》和《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就是受“竹枝词”影响的产物。王嗣奭说《绝句漫兴九首》诗:兴致来了,就快速完成了,所以叫作漫兴,也是竹枝和乐府的变形体。客酬这两个字是九首的纲领,因为耐不住忧愁,所以就借助眼前的景物抒发现在的情。然后王嗣奭又评价另外的一首诗说道:这首诗是竹枝的变调,但是癫狂这两个字,是七首的要领,没有寻觅到聊得来的酒伴,所以一个人去看花。这都说明了“竹枝词”这些诗歌对杜甫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大家普遍认为的。很容易看出来,因为这些以竹枝为代表的民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杜甫,所以他能在盛唐诗人里面凭借他的“夔州七绝”独树一帜。

二、地域文化影响着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杜甫居住的地域和当时的文化背景,影响着杜甫的诗歌风格和生活道路。杜甫在世的前四十五年,都是生活于盛唐时期。他的作品里面出现的关于诗人意气风发的浪漫主义的激情,就是因为他在壮年的时候深受游侠文化的影响。天宝五载的时候,杜甫因为求仕来到长安,新鲜的帝都文化让他印象深刻,所以那时候他的诗都表现出京华气象。比如最能把这种风格体现出来的就是他在长安写的《饮中八仙歌》。当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因为杜甫亲眼见证了战争的发生,所以他对人民的疾苦更加感同身受。那个时候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变成了哀时叹世居多的沉郁顿挫。它表现出来的艺术规律就是审美客体制约和决定审美主体。杜甫诗歌的转型期,从内容和形式方面的转变,就是因为他在京城长安的生活,他那时候创作诗歌的总体风格都是“沉郁顿挫”型的。

杜甫的诗歌,尤其是因为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展现了人文条件和自然环境下的陇右文化,所以他的陇右诗特别有地域文化的特点。在杜甫诗歌形成和发展以及成熟的过程中,形成了他的诗的主体风格是“沉郁顿挫”,到了“安史之乱”的时候这种风格得以形成,表现得明显和成熟是在陇右的时候,并且“折拗险怪”的特征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表现出来的。所以说,杜甫诗“沉郁顿挫”和“折拗险怪”的特征开始表露出来的阶段,就是在陇右创作诗的时候。夔州诗艺术高峰的到来离不开显著的“沉郁顿挫”的诗风,同时也深深影响着后世。

杜甫的诗风改变在陇右的时候,最初体现在不同于前期的意象选择。衰败和细小柔弱的意象取代了前期劲美高大雄壮的诗歌意象,这就造成了和前期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并且,很多怪异的现象在杜甫的陇右诗中出现。这可能是诗人理想和现实的猛烈碰撞,诗人内心深处一直隐藏存在的担忧生病、害怕死去的生命情结,体现在他的诗歌里都是凄凉怪异以及阴森幽冷,大多使用灰暗和阴冷的词语,让人们深刻感受到沉重和震撼。他的诗歌音韵从抑扬起伏变为折拗就是因为这些意象和用词变化,“迂回曲折”还有“欲说还休”变成了他当时的表达方式,所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曲折险阻、瘦硬悲凉的特征。

杜甫刚去蜀地的时候是住在成都的草堂,他那个时候的诗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悠游自在,风格萧淡,意境别致。所以,那时候杜甫的草堂诗被人们称为“萧淡婉丽”。那个时候安定的生活和优美的草堂环境造就了他这种风格,因为他身处在这种环境幽静的乡村,所以才能把这么多优美的诗篇给写出来。不过,杜甫不同于陶渊明,在杜甫一生颠沛流离的岁月里面,居住在草堂只是他非常难忘以及短暂的安静舒服的一小段时期。诗人那一颗胸怀家国、孤单寂寞的心,不可能因为浣花溪畔美丽安静的自然风光,还有安静舒适的农村生活,而被陶醉。所以,杜甫在安静舒适的生活里面从来没有忘了外面国家发生的事情,在他的诗里“干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遣兴》)以及“兵戈与人事,回首一悲哀”(《遣愁》),还有“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江亭》),都时常表达着浓浓的家国情怀。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最本质的内涵就是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他在草堂的时候最主要的风格就是“萧淡婉丽”,不过他一路以来的沉郁风格还是存在的。杜甫在夔州的时候写的山水诗“奇拔遒壮”的特点表现在他的风格上,明显不同于以前的山水描写,原因就是那个时候的大江是汹涌澎湃的,群峰一直高耸入云的,林木也是萧森秀蔚的。比如“月峡瞿塘云作顶,乱石峥嵘俗无井”(《引水》),还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就非常细致地描写了山水的形态。他的诗歌风格也因为题材以及情感变化而有所改变,从最初“萧淡婉丽”“舒适幽默”,到后面变为“哀婉忧伤”“悲惨凄凉”,也造成了杜甫的诗歌有很多不同的风貌呈现在“沉郁顿挫”的总风格上面。

总之,杜甫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创作的诗歌有了不同的态势,而在风格和内容这些方面的不同,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主体和客体发生了变化,一个非常重要不能忽视的因素就是因为地理文化和环境的影响。杜甫这一生,身世坎坷,遭遇戰乱,但是仍然心系天下,他的核心思想还是偏向于儒家的仁政思想,空有一腔抱负,却不能实现。因为杜甫在不同的三种地域文化氛围里面都浸染过,所以他创作诗歌的风格特色也不尽相同,杜甫的个体和环境密不可分也在他的创作里面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杜甫的足迹和身影都印刻在不同的地域文化里面,因为杜甫的内心和这些一景一物都产生了深刻的文化共鸣,所以他对这些不同地域文化里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有着深厚的感情。正因为这些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造就了杜甫的诗歌创作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风格,所以说杜甫诗歌的创作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虽然他在世的时候并不是很出名,但是后来他的诗歌越来越被后人敬仰,深刻影响着中国和日本的文学。

作者简介:海南省技工学校澄迈分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陇右夔州竹枝词
夔州精神与杜诗本色
唐五代时期夔州军事初探
中小学开展陇右经典诗歌诵读的实践研究
《竹枝词两首》其一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陇右的文教事业及其影响
杜甫夔州诗与三峡文化关系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