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冰雪旅游研究综述

2021-06-03 07:48刘旭玲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冰雪资源旅游

邓 兰,刘旭玲

(新疆财经大学 旅游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2)

1 国内冰雪旅游研究进展

图1 国内有关冰雪旅游主题年度发文量趋势图

近30年来,关于“冰雪旅游”的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由此,可将国内冰雪旅游的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988至2000年是冰雪旅游研究的起步期,仅60篇文献;1999年年底到2008年,在原国家旅游局的推动下,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主题公园建成营业,极大推动了国内冰雪旅游的发展.有关冰雪旅游的发文量逐步上升,冰雪旅游的研究进入成长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冰雪旅游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08至2015年冰雪旅游的发文量增幅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为冰雪旅游研究的波动停摆期;到2015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后,加之在2016—2017年间,国家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多个支持冰雪旅游发展的政策,冰雪旅游发文量随之猛增,因此2015年至今是冰雪旅游研究的快速发展期.从国内对冰雪旅游的研究内容看,主要集中于冰雪旅游的资源、产品、文化与产业发展战略等方面.

2 国内冰雪旅游的主要研究内容

2.1 冰雪旅游资源研究

关于冰雪旅游资源的概念,大多数学者将其定义为:对游客有吸引力或使游客能够产生旅游动机,并能被冰雪旅游产业用来产生环境、社会和经济等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1].学者们对于冰雪旅游资源的研究集中在类型与特点、价值、开发等方面.

2.1.1 冰雪旅游资源类型与特点

冰雪旅游资源大致可分为自然冰雪旅游资源、人文冰雪旅游资源.自然冰雪旅游资源包括雪、雾、树挂、冰冻河、高山冰川等自然景观,人文冰雪旅游资源包括民族风情、冰雪节活动和艺术作品等.李晓玲将冰雪旅游资源分为人文、自然、冰雪赛事、文化等资源类型[2].于国强、刘春艳认为,冰雪旅游资源具有自然与文化双重属性,是因为冰雪覆盖了整个地区,冰雪旅游资源具有地域文化性,其区域文化为冰雪资源打下深厚烙印,随时间积累,冰雪文化的内涵将会逐渐丰富与完善[3].

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出发,总结归纳出了冰雪旅游资源具有季节性、多样性、地域性、可开发性等特征,还具有稀缺性、多重物理特性、资源规模的限定性及有限的可再生性与生态性、观赏性与参与性等特点.

2.1.2 冰雪旅游资源价值

冰雪旅游资源价值是指冰雪旅游经营者通过开发和管理冰雪旅游资源,吸引游客消费,在经营和消费过程中体现的各种价值的总和,其价值构成主要包括经济要素(现实价值)、文化要素和生态要素(潜在价值).史天琪根据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旅游资源总价值的分类标准,将冰雪旅游资源价值分为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等两类[4].对于冰雪旅游价值评判方法,刘文佳、姜淼淼从冰雪旅游特征的角度,构建了冰雪旅游资源的经济、生态、文化、社会等价值结构体系[5];史天琪采用旅行费用法(TCM)对冰雪旅游资源的使用价值进行了评估,并将国外研究较为成熟的条件价值法(CVM)应用到冰雪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的评估之中.

健康与旅游(或度假)的关系首先得到了医疗领域学者的关注,有许多成果发表于国际刊物Journal of Travel Medicine上,但是研究的关注点是旅行中的疾病问题,例如旅游者容易感染的地方病,或者旅游中疾病的传播或扩散,其健康的概念主要集中在生理指标上。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健康成为了人们旅游的重要动机之一,健康旅游亦成为新的趋势,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寻求健康的主动性得以体现(Hall,2011),并出现细分的健康游客。这些健康游客对于健康的追求已经不局限于缓解压力,而是扩展到了寻求身体的舒适、积极的心态等方面。

2.1.3 冰雪旅游资源开发

针对冰雪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区域多集中于东北地区,少部分涉及西北地区,方法以定性研究与实证研究为主.采用定性研究的学者,多使用SWOT分析法,从研究区域冰雪旅游资源的特色与优劣势条件出发,以此来提出该区域冰雪旅游发展的应对策略.实证研究的学者们多运用GIS技术分析法研究冰雪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或基于“钻石模型”对滑雪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因素进行探究.有的学者则建立旅游者人数变动模型或改进的生态足迹评价模型等来确定冰雪旅游资源承载容量的预警区间,还有的学者运用DEA模型方法研究如何从投入的角度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或是从游客体验的角度建立模型来分析冰雪旅游资源.

2.2 冰雪旅游产品研究

2.2.1 冰雪旅游产品的特点与类型

冰雪旅游产品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具有大众性、健身性、交际性、休闲性等特点,也具有重复参与性及参与体验性[6].对于冰雪旅游产品的类型,按照产品性质划分,可分为冰雪文化、体育、娱乐、节庆、装备、旅游、服务等产品和城市冰雪旅游产品[7];按照旅游功能划分,可分为观赏类、体验类两大类冰雪旅游产品[8];还有的学者按照活动类型,将其分为观光类、专业赛事类、民俗节庆类、冬季运动休闲类、游乐和演艺类等冰雪旅游产品.

2.2.2 冰雪旅游产品开发

目前,国内的冰雪旅游产品存在类型比较单一,组合特色不明显、相似与模仿等问题.冰雪旅游产品开发应注重市场需求、资源特征、产品特色、产品刺激性等原则[9].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冰雪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例如,从不同类型的冰雪产品入手,或从产品组合策略、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形象、旅游市场需求、产品营销等视角入手.

2.3 冰雪旅游文化

冰雪文化对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冰雪文化包括冰雪节、冰雪艺术、冰雪建筑、冰雪交通、冰雪服饰、冰雪饮食、冰雪娱乐休闲、冰雪科技等文化,其受到文化、经济、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地域差异性[10].目前,冰雪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虽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但仍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成果.于秋时认为二者的融合发展还存在意识淡薄、品牌缺乏、产业整合不畅等问题,提出了需要重点打造特色冰雪旅游文化产品[11].也有学者也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进一步打造冰雪旅游文化品牌、树立冰雪旅游文化形象.

2.4 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2.4.1 国家层面产业发展战略

李松梅、黄涛针对我国冰雪旅游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失衡、商品供给不足、配套设施落后、产品开发深度不足等问题,提出从优化生产,改善产品结构,优化组织、产业与市场结构等方面对我国冰雪旅游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12].杨春梅、赵宝福运用DEA模型,提出要进一步开展区域冰雪旅游合作、开发冰雪旅游资源、实现冰雪旅游产业多元化[13].徐淑梅等人分析了欧洲冰雪旅游业发展的特点与中国冰雪旅游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打造冰雪旅游产业品牌,提升冰雪旅游产业地位,加强国际合作,开发冰雪旅游个性和文化精品,努力举办国际冰雪展览活动,建立国内区域竞争格局合作组织,发展群众越野滑雪等战略举措[14].

2.4.2 省域层面产业发展战略

目前,省域层面冰雪旅游研究的热点集中于东北区域,多基于区域冰雪旅游产业的现状、问题条件及影响因素,提出发展对策及措施.王诚民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地,提出发展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冰雪旅游,采取依托国际赛事、树立品牌等战略,注重发展相关产业与专业人才、消费群体的培养,注重产品开发,加强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建设、体育内涵挖掘与文化创造等措施[15].也有学者提出需重新审视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滑雪场的空间格局,加强其与诸多要素的深度联系.

学者们对黑龙江区域的研究占比较多,针对该区域冰雪旅游的发展情况,刘国民、张彩云提出通过“互联网+冰雪旅游”创新工程,打造“冰雪旅游产业智能化发展模式”,促进互联网与冰雪旅游产业融合发展[16].也有学者提出以冰雪旅游资源为依托,整合各种其他资源展现该地冰雪旅游优势.还有学者提出坚持“政府主导、社会推动”,建立产品、促销、价格和销售渠道营销组合策略,构建体验式生态化旅游模式,打造冰雪旅游的文化品牌,开发冰雪旅游特色小镇等发展战略.并且也提出加强市场监管、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加大公开力度、明晰相关部门职责、利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创新政策宣传方式,产业集群网络性风险规避及建立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加大体制改革力度,人才培养,提高冰雪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建立旅游保险机制;建立网络营销体系等建议.针对吉林省冰雪旅游的发展,学者们提出建立政府与市场双向管理经营模式、加大宣传与公关力度,冰雪娱乐产品体验营销市场策略,提高软硬件配套设施建设,注重整体规划、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针对哈尔滨的冰雪旅游发展,学者们提出了建立冰雪文化基地,产业营销策略,打造其“O2O冰雪旅游城市”形象,创新冰雪旅游文化产品和品牌体系等发展战略以及构建完整产业链,发掘该地特色旅游发展之路,加强旅游宣传与人才培训、培育与拓展客源市场,提高服务品质,开发创新多元产品等发展对策[17].

对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冰雪旅游发展,如新疆,学者们提出实行政府主导型发展、互联网带动网络与媒体进行宣传并打造智慧旅游城市、产品差异化和品牌化、人力资源等战略,推进教育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培养等举措[18].

总体来说,对以各省级区域为研究地所提的建议具有部分共性,这与冰雪旅游产业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每个区域的具体情况也存在差异,所以部分发展战略需根据该地的具体情况而定.

3 国内冰雪旅游的述评与展望

3.1 国内冰雪旅游的述评

第一,从研究区域来看,大量的个案研究多集中在东北地区,而对诸如新疆等冰雪旅游资源同样丰富的西北地区,相关的研究较为缺乏.并且学者们对于冰雪旅游的研究地的选择,多以某一具体冰雪旅游地为对象进行问题探讨,而选择以全国为研究地并研究全国冰雪旅游总体发展特征和战略的文献较少.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研究为主,多以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系统分析法等法进行研究;定量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是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开展冰雪旅游市场需求分析;基于空间统计数据,开展冰雪旅游资源评价以及冰雪旅游经济评估等.

第三,从研究视角来看,多数研究着重从冰雪旅游资源本身特点出发,分析其优劣势和存在的问题;而从游客角度分析冰雪旅游客源市场需求和感知以及消费心理的研究比较少.宏观的研究较多,有关冰雪旅游的承载量、设施和服务、宣传效果等专项细化的研究较为缺乏,影响了研究的深度.

第四,对冰雪旅游文化的研究有待深入.国内的研究集中在冰雪旅游文化的类型与特征、冰雪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而对冰雪旅游文化的内涵、冰雪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机制、模式及路径等方面的研究尚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

3.2 国内冰雪旅游研究展望

通过对国内冰雪旅游的研究进展的梳理以及对冰雪旅游主要研究内容的分析,今后应加强以下4个方面的研究.

第一,完善冰雪旅游研究框架和理论体系.作为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冰雪旅游有其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今后,随着跨学科的综合应用以及大量个案研究成果的积累,冰雪旅游的研究框架和理论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冰雪旅游发展规律、演化特点、冰雪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机理等问题将得以揭示.

第二,加强跨学科的研究,以拓展冰雪旅游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冰雪旅游的研究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开展多层面、多角度的跨学科研究,将冰雪旅游的研究逐步推向深入.

第三,丰富冰雪旅游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目前国内的研究多是基于冰雪旅游资源的传统视角,研究方法也以定性为主.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智慧旅游的发展,为冰雪旅游的研究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思路.一方面,游客体验和感知、冰雪旅游创新营销、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等会更加受到关注;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研究方法将在冰雪旅游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第四,注重冰雪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随着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冰雪+”融合发展模式.如何实现冰雪产业与影视产业、体育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的融合发展将受到进一步重视,成为未来研究趋势和热点之一.

猜你喜欢
冰雪资源旅游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旅游
冰雪幽默来袭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