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思想引领下师幼学习的变革

2021-06-06 16:12邰文宇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队长村民儿童

邰文宇

“学习无处不在,在风中,在河流,在食物里,在传统仪式上,在家庭和朋友的爱之中。”这是印第安人的一句谚语,这也是在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引领下我们幼儿园共学村师幼学习的现有样态。

一、共学村设立的背景依据

1.为未知而学,为未来而教。未来学习的核心词是打开、连接、融合、协作与创造。未来的学习绝不止于教室或校园,要与真实世界建立联结,创设无界学习。因此,我们需要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用更具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在复杂而多变的世界中引导学生积极、广泛、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2.为专业提升,为园所发展。基于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育结构也必将发生变化:学校理念、资源、课程、活动、评价的固有边界都要打开,回归到在整体的教育活动中培育整体的人。这对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以我园为例,部分教师受视界、思维方式、文化底蕴的局限,囿于做事的思维,习惯了舒适区,自我迭代的内驱力缺失……教师队伍现状与幼儿及园所发展需求脱节。如何让老师“看得见儿童,找得到课程”,在持续专业发展中注入精神内核?我们认识到:只有帮助老师找到自我力量的学习方式,才能突破专业成长与园所发展的困境。

3.为坚守本真,为传承创新。当我们站在师幼未来发展的角度,思考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种种问题时,“活教育”的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关系论,让我们有了稳定而坚实的儿童发展观、教育观、世界观,坚守教育的本真。陈鹤琴先生曾说:“活教育理论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要让儿童读活书,要使儿童对于事物发生兴趣来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这让我们明确了在学习方式变革中要秉持什么,在创新中要坚守什么。“活教育”思想为我们基于未来重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实践中,我们将“活教育”思想与实景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师幼学习意义的真实重构,生活的学习、灵活的老师、鲜活的儿童,一座“活”的共学村应运而生。

二、共学村的学习场景要素

陈鹤琴先生讲述了“一个活的林间学校”诞生的过程,具体记录了林间学校一天的生活。他告诉我们,教室不应该是封闭的小匣子,它应打开、应开放、应流动,应是在情境中萌发、生长起来的。在课程资源分析中,老师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乡土资源离孩子不近,人文资源又十分匮乏。以我们幼儿园孩子的周边来说,公共资源只有街心花园、综合体商场、体育公园等,在疫情防控的当下想常态化利用这些资源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所以,怎样以有准备的环境去激发孩子的主动学习,常常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1926年11月的鼓楼幼稚园课程实验报告给了我们启发:因为“秋将尽、冬方始,黄花椰果,俯拾即是,农家之收获,常人之腌藏,皆忙碌异常。儿童见此景况,即学校不加指点,能不油然发生一种兴趣。本园环境,富有自然的美,左为北极阁,小山屹立;右为大旷地,野草平铺,颇饶农村风味,加之园内几方隙地,尽辟花园菜圃,到这时黄花盛开,番薯、白菜都渐渐地成熟,所以本月课程,大都以此为中心”。在这样的课程报告里,我们看见了活教育学习场景内容的四个要素:建构适合的空间;呈现生活的情节;提供丰富的素材;给予适度的支持。根据这四个要素,我们在共学村里进行了实景创生,呈现活的生活、真的自然、实的学习、美的教育,并对共学村进行了定位:包含人文、艺术、自然、科学与生活体验的文化教育生活综合场,具有活教育倡导的生活化、开放、流动、在情境中学习等特征。

1.开发物境,呈现活化的物象。共学村的学习场景包含物化与非物化两部分。

物化环境主要是根据幼儿园户外场地的地域特点和资源发布,开设了植物场、饲养场、泥土场、染织场、晒场、木艺坊等活动场,每个活动场以主题呈现探究材料、工具等,形成开放的、互联的学习空间,方便幼儿进行兴趣生发、知识增长、经验习得和能力提升。比如,泥土场除了有红土、沙土、黑土等不同质态的土,还有探索种子的区域,桌上和墙上摆放了各种干果和种子,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们会主动建立种子与泥土的连接,在探究中知道什么样的种子适合在哪种泥土中生长,并按自己的想法尝试操作、记录。这样的环境为小村民的探索提供了条件:隨时观察、随时查阅、随时摆弄、随时记录。有时,村落里还会根据幼儿(村民)的需要设立一些临时性工作室,供村民们进行某些主题的探究。每个场都会有一个擅长该领域的老师、家长、专业人士(我们称他们为场长)专门负责指导,一般会有5~6个孩子在场,场长会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孩子在这里的“学习故事”。村民们在多维交互的物境空间动手动脑,与真实的生活产生联结,开始自主自由的学习。

2.生发心境,感受活化的意象。非物化的人文环境主要体现在共学村的组织架构上,有村部、村民家、大队场、市集等,它指向的是制度建立、规则遵守、人际关系、风俗习惯、节日庆典、事件等社会文化生活的学习。在这样的环境里,村民公约制订、村长选举、元宵灯会、中秋赏月、冬至包饺子等活动,都是在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关心幼儿的心理情绪、熟知幼儿的人际氛围、了解幼儿家庭背景的基础上,以幼儿为本的学习场景。在这里,幼儿自主策划每一次庆典活动,参与规则的制订,成为生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并由此获得内心深处最为真挚的感悟,成为“活”的学习者。

总之,在共学村,我们把能够提供给孩子的资源都呈现出来,等待儿童学习的发生,等待师幼共学的教育样态。我们期许共学村的学习是完全敞开的:打破学习的围墙,尽可能扩大学习空间的边界,活动室内外、幼儿园内外,都可以成为课堂,成为对话、分享并安顿自己身心的空间。这样的学习场景也体现了活教育“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方法论,即幼儿获得的知识经验,是在一日生活的体验和操作中获得的。教师打破班级、时间、空间、教材的界限,以做为中心,开启幼儿一日活动的内容。

三、共学村的“活教育”印迹

1.“活教育”滋生出有联结的“共学课程”。在共学村,课程目标是学习者(包括老师和孩子)共创的;课程目标不是要完成的任务,而是为了支持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与成长;课程目标在学习的过程里是开放、动态的。78F11C7B-5226-4B6B-9A22-22053D4CDDA7

孩子们行走在村落里的每一个场域,遇到感兴趣的情景,便会驻足进行观察或参与体验,回到村民家,他们会在队长(班级老师)的引导下讲述今天参加了什么场的什么活动,明天想去哪个场,想去做些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在自主计划的同时,队长会提醒或帮助村民记录计划,并把村民的需要和想法传递给场主,当然也包括村民的前期经验与学习特点等。

共学村里,每一个人擅长的方面都能够发挥作用,比如,在泥土场的场主便是在农研所工作的家长。场主会根据村民的计划和需求,落实第二天的材料提供和行动措施,村民的计划也会被张贴在场域的活动栏中,以提示和帮助场主、队长及村民共同完成与推进学习计划。

从活动场回到村民家后,村民会自发召开会议,分享一天中的经历、收获或者是感受,这也是为了让同伴和队长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展示一些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场的村民可以提问,这也会点燃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队长在村民的分享中会敏锐地发现他们的困境和需要,并在第二天的共学村里驻场予以帮助。有时候也会有一些一直在村里游走的村民,看上去什么事也没做,但队长们会和他们聊聊在村里看见了哪些有趣的人和事。所有经历过的人、事、物,对孩子都是一种学习,队长也会在聊天中发现村民的兴趣点与学习点,并积极加以引导。

在共学课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体验、开放、行动、真实这四大原则,于是“共学村”渐渐形成了师幼互动、混龄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特征,也体现着“活教育”中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讓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分组学习,共同研究;教师教教师;儿童教儿童等教学原则。

2.“活教育”衍生出有力量的“共学团队”。共学村中有家长、专业人士的力量。爷爷、奶奶走进村落,和村民一起跟着节气过生活:腌制泡菜、晒柿饼、做重阳糕和冰糖葫芦,开展秋收庆典等。爸爸妈妈也会参与进来。比如,有位飞行员爸爸,在村部建立了一个飞机场,用铸铁建造了一个飞机模型,并利用休假时间做了一个月的飞机场主,讲述飞行故事和制作各种飞行器,飞机场成为村民们每天预约的首选。有一位家长是农场主,他特别喜欢植物和小昆虫,于是他会跑到村落里,带着村民们到百草园里、树林里去找虫子,村民们都叫他“虫虫爸爸”。

共学村中有孩子的力量。除了大人有力量以外,村民也拥有属于他们独一无二的力量,当场主很忙时,大班村民会主动看护小班弟弟妹妹,参与或帮助他们的游戏学习,混龄学习活动由此自然生成;有喜欢设计玩具的男孩,在木工坊成立了鲁班工作室,带着大大小小喜欢设计玩具的同伴一起设计玩具。他们设计的玩具已经成为村落集市上最抢手的商品,队长还帮助他们举行了义卖活动。同伴互助学习无痕呈现。

共学村中有老师的力量。作为队长和场长的老师是村落里最忙的人,每一天,他们都会组织村民会议,帮助村民形成第二天的学习计划;去各个活动场了解村民的学习游戏计划的推进或变更状况;向场主了解村民的学习故事,并进行汇总。有时,他们又会转化为场主,和村民建立共学小组。

虽然,共学村里有点忙,但大家都非常愿意一起携手走进这个村落,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都是这个空间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学习的权利和能力被充分给予,教育的过程就是用鲜活的生命点亮鲜活的生命。

3.“活教育”萌生出有反思的“共生体系”。在一个周期的“共学村”活动后,全村会将共学反思作为各环节与阶段的联系桥梁,村民、场主和队长会建构反思场景。反思场景包括“三表”,即计划表——回看计划,侧重对计划力的反思;记录表——解读过程,侧重对探索力的反思;评价表——表达收获,侧重对创新力的反思。“三会”,即村民的成果发布会;同伴、老师的答疑会;场长点评会。反思中的关注点是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度、积极性以及创造力,重视的是学习体验。反思能帮助幼儿进行主动、有意义的个体建构。队长、场主也会和村民一起共学反思,在自评或互评中,反思共学全程中给予幼儿支持的适宜性,活动开展的适切性及明确下一步的走向。反思以一种立体的样态呈现共学村里每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激发着他们的内生动力,也为下一周期村落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共学村,是我们对“活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实践,也是师幼共同对生活与学习意义的追寻。在这里,有孩子们的地方,就有课程;在这里,目标不是要完成的任务,而是一种流动的共创;在这里,学习不是一种静态的观望,而是一种动态的行动;在这里,每一场学习背后,都有意义之光的照耀。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就是“学成更好的自己”!78F11C7B-5226-4B6B-9A22-22053D4CDDA7

猜你喜欢
队长村民儿童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Captain Marvel 惊奇队长
昆虫运动会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