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中的追光青年陈延年

2021-06-06 08:42陈海燕
党史纵览 2021年5期
关键词:觉醒年代无政府主义陈延

陈海燕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前夕,电视剧《觉醒年代》正在央视一套热播。该剧全景式地展现了1915年至1921年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历史画卷,为当下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提供了生动的影视教材。《觉醒年代》以精湛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共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陈独秀和他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给予了极富创造性的塑造。特别是对陈延年追求真理,并在父亲的引导下逐步从一名无政府主义的崇拜者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过程作出了细腻的展现,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乱世中不断成长、不断觉悟、不断进步,最终成为理想信念坚定、积极投身革命事业的追光青年的光辉形象。陈延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领导人,他1927年被捕,坚决不透露党的任何秘密,在被行刑过程中宁死不跪,最终被丧心病狂的反动派乱刀砍死,牺牲时年仅29岁。

成长:自立自强锤炼意志

1915年,年仅17岁的陈延年和13岁的陈乔年从安庆来到上海投奔父亲陈独秀。按理说,两个远道而来找寻父亲的孩子本该受到更多呵护和疼爱,但是陈独秀坚持所谓“兽性”教育,不仅坚决不同意两个儿子住在家中,而且几乎不提供生活费,让两个儿子勤工俭学自行解决住宿、学费、生活费。剧中,继母高君曼不舍两个孩子在码头干苦活,提着包子来看望两个孩子,并希望他们能回家住。年幼的陈乔年没禁住热气腾腾包子的诱惑,而陈延年却不为所动,拒绝了继母的好意。自律的陈延年选择自我磨炼,积极乐观面对苦难生活。剧中还有一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面对码头工友遭受的不公平待遇,陈延年勇敢站出来替其出头,即便是被惩罚做苦力也丝毫没有退却让步。这展现了陈延年心中的大爱与格局,也为其日后坚定走上革命道路作出铺垫。生活的困境并没有让兄弟俩意志消沉,反而使他们更加珍惜各种学习机会和实践锻炼。在父亲好友、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的帮助下,兄弟俩一面从事《新青年》的发行和宣传工作,一面认真学习,后来双双考上了上海震旦大学。陈延年带着弟弟半工半读,把生活的艰辛当作磨炼,积蓄力量。剧中,1924年初刚到广州的陈延年为了克服语言上的障碍,经常到工人集聚的地方了解底层老百姓的生活,被工友们亲切地称为“老陈”。在日后的革命工作中,陈延年不摆架子、工作作风过硬,也与他青年时期自立自强、锤炼意志密切相关。《觉醒年代》中陈延年的不断成长,是无数站在时代前沿先进青年的缩影,这不只是陈延年个体的成长,更是一个大时代的觉醒。

破冰:挑战礼教与父同道

作为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不仅真实还原了历史,还呈现了浓重的人文关怀,实现了历史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剧中用了很多镜头刻画了陈独秀和陈延年的父子之情。对观众来说,陈延年不仅是先进青年,更是陈独秀的儿子,父子间的感情羁绊更能打动人心。陈延年和陈乔年在上海即将见到刚刚回国的父亲,心情非常复杂。他们一方面期待见到久别的父亲,但另一方面,他们想到父亲常年奔波在外,没能顾及生母和家庭,不免心生怨恨。剧中,汪孟邹在家中设宴款待从日本回国的陈独秀。在上菜的过程中,陈延年让陈乔年端着一份包有蛤蟆的荷叶牛蹄给陈独秀,以这种恶作剧的方式来表达陈延年对父亲的复杂感情。而本该大怒的陈独秀却平静地把蛤蟆扔进池塘。友人看着这对父子都不免有些着急,但陈独秀却说,这就是我陈独秀的儿子。这种看似紧张的父子关系,正反映了陈独秀对陈延年、陈乔年的严格要求,不娇惯、不宠溺、不纵容,希望他们能尽快通过社会改造成长起来。剧中另一处片段则升华了陈延年对陈独秀的感情:陈独秀走进工读互助社“俭洁食堂”来给儿子打气,却因为没有带钱而遭到陈延年的冷嘲热讽。当继母前来,陈延年才知道父亲没有吃家中准备的早餐,而是为了自己才急忙地赶到这里吃早餐。这时的他顿时怔住了,然后给陈独秀重新送上一块油饼。很多观众看到此处不禁感慨,这才是父子之间的真爱。对陈延年来说,自己清楚地知道陈独秀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但是他丝毫不迷恋父亲的威望,不走“拼爹”道路,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同时陈独秀也依靠强大的内心默默支持陈延年作出的选择。所以当陈延年不喊“父亲”,却直呼“陈独秀”其名时,观众完全没有违和感,反而被这种不按平常套路演绎的父子关系所感动。五四运动中,陈独秀被捕,他的朋友潘赞化问陈延年:“那你对自己的父亲被捕怎么看?怕不怕?”陈延年从容对答:“既做不怕,怕则不做。”这对世人少见的父子关系,反映了当时陈氏父子敢于挑战封建礼教的大无畏精神。陈延年敢于冲破封建家长制,抵制封建的伦理道德,恰恰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结果。当国民意识被普遍唤醒,一个时代就有了觉醒的力量,个体才有勇气冲破旧传统和旧思想的束缚和禁锢。

转变:放弃无政府主义理念

陈延年在上海学习和生活的几年,正值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当时,马克思主义尚未传播到中国,思想界兼容并包,各种思潮、学说、主义等相互激荡,一些青年先后加入各种思潮的研究中。在这一时期,陈延年接触了克鲁泡特金、巴枯宁等国外无政府主义者的思想,同时与吴稚晖、李石曾等无政府主义者交往频繁,深受影响。正处在世界观形成时期的陈延年对无政府主义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一度把它作为个人信奉的主要思想。他对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极为崇拜,毫不避讳自己是无政府主义的信仰者,甚至要实践该理论。陈延年来到北京后,虽然受到了作为新文化阵地北京大学的深刻影响,也接触了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等先进知识分子,受到了新文化思想的启蒙,但是他的内心依然向往无政府主义。《觉醒年代》中,蔡元培用开放包容的办学方式,支持青年知识分子实践互助论,这令陈延年欣喜若狂,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北京工读互助社。工读互助社主张“共同”和“公有”理念,吸引了包括施存统、俞秀松等一批进步青年。青年人满腔热忱地开始试验互助论,陈延年严格遵守章程,带着乔年与家庭脱离“经济关系”。但经济上的困顿和社员意见分歧,使提倡半工半读的工读互助社第一实验小组不到3个月就失败了。试验失败对陈延年打击很大,但是他表达了自己的决心:“我绝不会因为一次短暂试验的失败,而放弃心中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之后,陈延年留学法国,目睹了吴稚晖等毫不留情地中断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资助,目睹了法国资本家克扣留学生在工厂当翻砂工的工资,目睹了吴稚晖、李石曾等联合法国当局强行驱逐蔡和森、李立三等学生回国……这些残酷的现实令陈延年醍醐灌顶,他痛下决心与无政府主义彻底决裂,开始致力于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参加旅欧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自此,陈延年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改变,从无政府主义者开始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走上了一条坚定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陈延年的思想觉悟与时代发展同步,时代变化成就了他的选择,最终促使他实现了思想上的嬗变。

追光:成为共产主义战士

自来到上海,陈延年就立志要到法国留学。1915年,他考入上海法语学校专攻法文,1917年考取震旦大学攻读法科。剧中,柳眉的父亲柳文耀打算资助他和柳眉一起去美国留学,被陈延年断然拒绝。一方面是陈延年不想依靠别人的帮助,要靠自己勤工俭学挣学费;另一方面他定下的志向不会轻易改变。陈延年始终坚定赴法留学的信念,于1919年12月赴法国勤工俭学,并在那里实现了思想转变,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实践者。1923年,中共中央派陈延年兄弟俩、赵世炎、王若飞等人赴莫斯科東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在那里,陈延年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苏俄革命经验,最终成长为理想而奋斗的共产主义战士。

陈延年,一个来自乡村的毛头小伙,通过不断的学习,开始睁眼看世界,对世界形势和国内时局作出愈加清晰的判断,他积极投身社会革命,成为一名改造世界的追光青年,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热血勇敢的爱国青年形象将永远闪耀在历史星空,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人的精神偶像。(题图为《觉醒年代》剧中的陈延年)

(责任编辑:章雨舟)

猜你喜欢
觉醒年代无政府主义陈延
陈延年:乱刃加身亦宁死不跪
陈延年:光明磊落 视死如归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觉醒年代》里的红色地标
史诗巨制《觉醒年代》
陈延年:不能忘记的革命先驱
陈延年:视死如归的革命者
网络空间无政府主义思潮审视
《家》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青年周恩来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