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音乐周为手风琴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021-06-06 22:55刘璇
艺术评鉴 2021年5期
关键词:手风琴中国教学方法

刘璇

摘要:“中国-东盟博览会”2004年以来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使得广西与东盟各国建立了丰富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国-东盟音乐周”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动,不仅丰富了广西各级学校的校园文化,而且为手风琴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中国-东盟音乐周”背景下研究手风琴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利于手风琴教学模式更加完善、手风琴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手风琴教学方法更加科学。

关键词:“中国-东盟音乐周”  手风琴  教学方法  创新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行,我国与东盟各国的交往更为密切,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也更加深入。良好的文化交流为广西沿海地区音乐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也为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得以开展的制度保障。“中国-东盟音乐周”就是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文化交流背景下开展并丰富发展的。“中国-东盟音乐周”是继“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海当代音乐周”之后中国现代音乐创作及展演的重大平台。“中国-东盟音乐周”还为各级院校手风琴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解决传统手风琴教学模式单一、师资结构不平衡、教学理念保守落、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带来了新的思考。

本文以“中国-东盟音乐周”为背景来研究手风琴教学,对多所院校进行调研,从教学模式的现状、教学方法的现状、教学内容的现状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从文化育人的视角下剖析有利于手风琴教学模式更加完善、手风琴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手风琴教学方法更加科学的途径和方法,试图探索出“中国-东盟音乐周”背景下手风琴教育模式的完善、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创新的问题与策略。

一、“中国-东盟音乐周”与手风琴教学的逻辑关系

(一)“中国-东盟音乐周”指导手风琴教学创新发展

“中国-东盟音乐周”是一个由广西艺术学院主办的大型国际性音乐活动,是中国三个重要的音乐交流平台之一。参与“中国-东盟音乐周”活动的有来自世界多个国家与地区的音乐家、知名艺术院校专业学者、表演团体等。“中国-东盟音乐周”主要包括大型演出、高峰论坛、研究生学术论、作曲比赛等等。作为一项内容丰富、意义重大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国-东盟音乐周”积极地传播着不同的文化、引导异域之间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创新发展。同时,“中国-东盟音乐周”也指导手风琴教学创新发展。参与“中国-东盟音乐周”的音乐家、学者以及“中国-东盟音乐周”举办的一些高峰论坛、学术论坛,直接性或间接性地传播着一些新的音乐艺术理念、音乐教学理念。对于手风琴教学者而言,积极学习科学的音乐理念、归纳总结多元化的音乐演奏内容、了解多元化的乐器演奏技巧等等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实践探索,将之运用于手风琴教学活动中,使得手风琴教学在“中国-东盟音乐周”背景下创新发展的意义重大。

(二)手风琴教学创新有利于“中国-东盟音乐周”延续与丰富

手风琴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德育教学活动,只有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手风琴艺术逐渐发展,虽然经过了漫长时间的变革与成长,手风琴艺术发展很好,但是,较之于西方国家还是略显稚嫩。培养更多手风琴教育者,使得现有的手风琴教育者发挥更大的手风琴教育作用,是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与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共同要求。牢牢把握“中国-东盟音乐周”带来的文化繁荣意义和教学创新意义,以文化育人为导向,不断创新发展手风琴教学,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一批精良的手风琴教育接班人,形成我国特有的手风琴艺术文化,为我国文化繁荣添砖加瓦。“中国-东盟音乐周”的重大使命是促进文化繁荣,手风琴教学创新是促使文化繁荣的基础保障之一,手风琴教学创新不仅是对“中国-东盟音乐周”意义的积极回应,更是“中国-东盟音乐周”以及类似音乐文化活动延续与丰富发展的重要前提,因为手风琴音乐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手风琴音乐的创新发展。

二、“中国-东盟音乐周”为手风琴教学带来的机遇

(一)启示着新的手风琴教学理念

“中国-东盟音乐周”一直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民族与世界的融通”的宗旨,推动着民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播,向世界展现了民族音乐的魅力。音乐周在以现代音乐创作的基础上,突出地方与民族音乐的地位。手风琴作为院校艺术课的重要载体,在文化育人教育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深刻把握“中国-东盟音乐周”渗透的包容、开放、多元化发展等特点,启示着手风琴教学应该更新教学理念,应该注重手风琴教学与手风琴育人结合,注重手风琴教学内容中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相结合,教学大纲内容与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结合,更倾向于育人功能。手风琴教学方式注重教学与演奏结合,手风琴演奏与其他乐器演奏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演奏实践結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结合等等。“中国-东盟音乐周”的启迪手风琴教学不仅要更新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方法、理念,更要注重自我音乐观念的更新,将手风琴看作是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利器,以包容、开放、创新的音乐素养,最大化实现手风琴教学的重大意义。

(二)提供手风琴教学内容更新视角

“中国—东盟音乐周”为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与音乐理论家提供交流的机会。音乐周邀请了来自国内外专业院校的音乐理论家积极参与历届的高峰论坛,如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院校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音乐理论家们的到来,提供了丰富的音乐学理论,同时也为手风琴教学内容的更新带来了新的视角。手风琴教学内容为何更新、怎么样更新等问题,在“中国-东盟音乐周”中均能找到科学的答案。音乐周在现代音乐创作的基础上,突出地方与民族音乐的地位。以民族音乐为元素,以西方现代音乐创作技法为手段,在现代与传统、民族与世界的碰撞中,将民间音乐与现代音乐创作以及演奏家的能量结合在一起,呈现了具有地域文化风情的音乐。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也是手风琴内容更新的新思考,将传统的手风琴教学内容与现代音乐创造结合,将世界音乐与民族音乐结合更符合新时代手风琴教学的需要。

(三)引导手风琴教学方法的创新

手风琴是比较传统的乐器,在当下社会并不流行,电子乐器会比手风琴更适应人们现在的思想观念。怎么样使得手风琴在教学中凸显独特的魅力,关键在于手风琴教学方法的创新。“中国-东盟音乐周”的精品音乐会、独奏作品比赛、当代音乐评论比赛等活动,都为手风琴教学方法的创新带来参考,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第一,把手风琴教学看作是一次重要的艺术交流。只有在交流的氛围里,教师与学生之间才会营造出一种轻松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言谈举止方面以及授课方式等方面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便于提高自身在学生心中的形象魅力。这样在手风琴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身也会把课堂看作一项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合作意识、形成包容的品德,更便于手风琴教学轻松愉悦开展。第二,借助科技力量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大数据教学、多媒体技术等,将手风琴教学不仅与课堂紧密结合,还能与互联网有机结合,拓展手风琴的教学空间,丰富手风琴的教学途径,提高手风琴教学的乐趣与效率。第三,手风琴教学与手风琴演奏结合,手风琴教学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手风琴相关理论知识,了解更多手风琴乐曲隐含的价值与意义,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手风琴演奏技巧。定期举办手风琴演奏表演,不仅为学生之间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巩固学生的手风琴演奏技巧。总而言之,手风琴教学方法要随科技的发展而创新,要随学生的发展而创新,要围绕育人目标而创新。

三、“中国-东盟音乐周”为手风琴教学带来的挑战

(一)手风琴教学与文化育人理念结合

手风琴教学的重要目的是艺术育人。“中国-东盟音乐周”有包容、开放、多彩等特性,可以将手风琴教学理念与育人理念相结合。因为手风琴是一件外来乐器,尽管手风琴在国内发展良好,多数学校将手风琴设为一门音乐课程,但是手风琴教学理念稍有滞后。探其究竟,主要是手风琴教育作为一门智育课程,相比较学校设置的专业课程,智育课程显然不够受重视。部分手风琴教学者也因此产生了消极教学心态,将手风琴教学作为一项教学任务,而其工作是配合完成这项任务,对于手风琴的育人功能并没有很好发挥。有部分学习手风琴的学生,也因为文化课程繁多,文化课程任务艰巨,长期忽视了手风琴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是新时代对青年学生的广泛要求,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德育与智育需有机结合,综合发挥育人作用。“中国-东盟音乐周”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繁荣活动,在繁荣文化的同时,也对相关国家的经济繁荣、教育创新等等起着重要作用。这启示了手风琴教育者要吸取经验,树立正确的手风琴教学观念,在手风琴教学活动中,注重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让手风琴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做到文化树人,以此为导向,手风琴教学者需积极主动更新教学观念,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学习“中国-东盟音乐周”系列活动所渗透的文化育人观念,学习“中国-东盟音乐周”系列的优秀音乐作品的文化特质,学习这些作品的演奏技巧,让手风琴教学走进课堂又超越课堂,让手风琴教学目的既凸显陶冶情趣的功效,又发挥手风琴育人的功能。

(二)手风琴教学模式的完善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手风琴教学模式有待完善。多数院校的手风琴教学课程大多采用的是理论讲授的教学模式和教师演奏的教学模式。所谓理论讲授的模式,实质指的是教师在手风琴课程教学环节中以手风琴相关的理论课程作为授课重点,如给学生讲述手风琴在中国的发展史、手风琴相关著名作品的创作背景、曲目的特点、演奏风格等。学生学到的也是关于手风琴相关的一些理论、常识,对于手风琴实际操作中的巨大魅力,理论课程是无法体现的。还有一种手风琴教学模式是教师演奏,相比较纯理论教学,教师演奏课程稍有进步,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演奏中掌握手风琴的演奏技巧、感受手风琴曲目所体现的情感,但是这远远不够,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去弹奏,感受到的只是片面的手风琴特点。教师与学生难以有效沟通互动,教师难以及时发现学生在演奏过程中节奏、气息、技术及演奏方法上的问题。手风琴教学仅仅依靠理论教学和独奏的教学是不够的。手风琴教学首先要积极创造学生动手参与的条件,让学生在亲手演奏中感受手风琴的演奏技巧、演奏曲目的含义。手风琴教学还应该打破手风琴独奏的现状,手风琴教学可以多样化发展,如两台以上手风琴组成的二重奏、三重奏等,或者使手风琴与其他乐器组合而成的重奏,如手风琴与西洋乐器的组合、手风琴与民族乐器的组合、手风琴与打击乐器的组合等。手风琴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手风琴教学课程的质量,手风琴教学模式也是在手风琴教学方式不断创新中得到不断完善的。

(三)重视手风琴教学的总体目标与个体差异

手风琴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以琴育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手风琴教学的总体目标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恰如“中国-东盟音乐周”的开展,追求的总目标是促进相关国家文化繁荣,但又尊重各民族音乐的风格和特点,手风琴教学只有在重视学生个体特点的前提下,才能有序实现总体目标。这要求手风琴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个体的演奏风格,尊重学生个体对特定曲目的理解和把握。“因材施教”一直是教育中大力倡导的理念,也是教育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亟需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东盟音乐周”背景下手风琴教学为“因材施教”理念的贯彻施行提供了可行路径。在手风琴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音乐素养不同,对于手风琴学习的需求也不同,怎么样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学生提供契合的教育资源和指导方式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手风琴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可行性教学方法有三种:第一,尊重学生个体对手风琴作品的认知,并引导学生的认知更确切了解手风琴曲目所包含的育人意义。尊重学生个体的手风琴演奏特点和演奏风格,尽可能多地为学生个体提供演奏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研究中获得参与感与成就感,在演奏中相互学习演奏技巧、呈现技巧。第二,鼓励学生对手风琴学习的方面有差异性。有的学生擅长于手风琴曲目的编曲,有的学生擅长手风琴乐器的演奏,有的学生可能擅长于手风琴文化价值的研究。不管学生对手风琴这门课程持何种喜好,只要符合育人目标,都值得鼓励。第三,尽可能多地创造差异性的汇合式课堂演奏,即鼓励学生手风琴与西洋乐器的组合演奏、鼓励学生手风琴与民族乐器的组合演奏、鼓励学生手风琴与打击乐器的组合演奏等等。

四、结语

“中国—东盟音乐周”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与东盟国家开展的一场音乐领域的文化交流。“中国—东盟音樂周”不仅让广西乃至全中国更多地了解到东盟国家的音乐风格与文化特色,同时也向东盟国家介绍了广西及全国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创作新成果,使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音乐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促进了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增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友谊。在“中国—东盟音乐周”背景下研究手风琴教学,一是音乐艺术在广西有着良好的发展平台和交流机会,便于将音乐周“代入”课堂,将课堂延伸至音乐周,着实使得手风琴文化育人功效得到很好发挥,为学生全面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二是手风琴教学模式不完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中国—东盟音乐周”为手风琴教学提供了参考素材,东盟国家良好的音乐教学方式也在音乐周中有所体现,有利于我们相互借鉴、研究手风琴教学模式。三是文化育人是新时代对音乐教学提出的新使命,“中国—东盟音乐周”背景下研究手风琴教学,旨在回应文化育人,做好手风琴育人。

参考文献:

[1]宋立权.手风琴教学论.教与学的新思维[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谢春雨.2012-2018年中国-东盟音乐周研究综述[J].艺术品鉴,2019(36).

[3]谢春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与东盟高校音乐教育互动与合作研究[J].智库时代,2018(45).

[4]何艺,宋立权.哈尔滨 20 世纪早期(俄侨)手风琴教育探究[J].人民音乐,2010(12).

[5]索娅敏.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手风琴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J].艺术评鉴,2018(19).

[6]陈艺蕾.高校开展手风琴室内乐教学实践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6(24).

猜你喜欢
手风琴中国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键盘手风琴与巴扬手风琴比较中的感悟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中国手风琴专业发展与建设的几点思考
手风琴发展概述
学手风琴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