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生态化的内涵解析与路径建构

2021-06-06 08:35王晨
体育师友 2021年1期
关键词:生态化体育教学

摘 要:良好的生态是课堂教学毋庸置辩的增效之基,提质之根,发展之径。实践中,在正确理解“体育教学生态化”涵义的基础上,要力重“整体”转五“观”,树立生态化教学理念;力求“和谐”强五“度”,营立生态化教学情境;力显“人本”精五“法”,创立生态化教学策略;力推“互动”强五“环”,兴立生态化教学范式;力扣“育人”树五“心”,铸立生态化教学师资。

关键词:

体育教学生态化;内涵解析;路径建构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1.002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初中学程生态化建设研究”(E-c/2016/19)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20-12-08

作者简介:王晨(1964-),男,江苏海门,本科,中学高级教师

研究方向:学校教学和管理

随着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体育教学生态化已成共识,但是毋庸讳言,许多人对“体育教学生态化”的内涵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厘清“体育教学生态化”的内涵,无疑是践行“体育教学生态化”的必要前提与基础。缺乏理论依凭的实践必是低效的操作;缺少理性考量的探索,必是盲目的行动!

1 体育教学生态化的定义和内涵

1.1 体育教学生态化的定义体育教学生态化就是体育教学必须符合生态学的原理与规则。“突显世界的整体性、强调世界的多元并存、和谐互动以及对整个自然生命世界的尊重”是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其所内含的“整体”“和谐”“人本”“互动”等理念,正是体育教学生态化必须坚守与彰显的特征与要素。鉴于此,可把“体育教学生态化”简要定义为:是指在生态思想的指导下,坚持从整体出发,并通过优化教学环境,凸显以人为本,促进师生积极互动,以实现教学与学生高效发展的课堂。

1.2 体育教学生态化的涵义

1.2.1 坚持从整体出发课堂是一个多元素相互联系、多层次相互影响、多环节相互制约的系统。只有从整体着眼,彻底打破旧传统,全面建立新理念,立体化规范,全方位保障,方会形成最大合力,发挥最大优势。

1.2.2 优化教学环境体育教学总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地、特定的氛围中进行的。只有处于和谐、和畅、和悦的自然环境与心理环境之中,才会让学生心向往之,始终处于想学、善学、乐学的最佳状态。

1.2.3 凸显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体育教学生态化的核心。教学中,要学会理解、宽容、接纳、欣赏学生,要做到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关注个体差异,关切个性发展,就像冰心先生所说的那样,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1]。

1.2.4 促进师生积极互动体育教学是师生间相互交流、互动、分享、共进的过程。这种“教学相长,师生互惠,共同发展”是体育教学生态化的存在方式,也是体育教学生态化的活力所在。1.2.5 实现教学与学生高效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努力实现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提高,真正做到求效、显效、高效,才是表里如一、名实相副的“体育教学生态化”。

2 体育教学生态化的路径实施

2.1 力重“整体”转五“观”,树立生态化教学理念认识是实践的先导。陈旧思想不蜕变,传统观念不铲除,改革只能是竹篮打水、空中造楼。要让“体育教学生态化”真正落地、落细、落实,我们要直面新使命,树立新理念,逐步实现认识上的“五个转变”。

2.1.1 目标观的转变要由注重提高运动水平,转变到注重提高健康水平。我们必须把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而不能苛求技术技能的标准性、规范性。运动技术与水平的提高仅仅是促进健康的手段之一、路径之一。

2.1.2 質量观的转变要由只关注学生身体层面,转变到既关注学生身体层面,又关注学生心理层面。既要促进学生体育技能的提升和身体素质的增强,又要在心理、情感、意志品质等方面给予学生正迁移、正能量,真正做到内外协调、身心并重。

2.1.3 施教观的转变要由只考虑以材(教材)定教,转变到以学(学生)定教。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生长发育、原有基础、接受能力、体育爱好以及家庭情况等各种因素,制订教学目标、确立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2.1.4 服务观的转变要由只为少数学生服务、只为学生升学服务,转变到为每一个学生服务,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要切实贯彻“一切为了人,为了一切人”的人文主义教育原则,而不能把体育课异化为单纯围绕尖子生、单纯围绕中考体育项目的训练课。

2.1.5 器材观的转变要由“死”搬器材,转变到“活”用器材。课堂上,应因人制宜、量体裁衣、随机应变。比如在教学中,尤其是小学、初中体育教学中,适当降低器材标准(如器材的重量、高度、大小),既能扩大参与度,又能提高达成度,使更多学生动力被激活,需求被满足,潜能被开发。

2.2 力求“和谐”强五“度”,建立生态化教学情境和谐平衡是体育教学生态系统的理想境界。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保持融洽、协调、健康的状态,能让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积极、乐观、愉悦的主观感受,使“教”“学”系统能够保持足够的活力和张力。

2.2.1 提高向心度所谓提高“向心度”,是指不断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切实提高学生对体育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从而使体育课成为学生课前盼着上、课上乐意上、课后还想上的“香饽饽”,而不再是“教师苦恼,学生苦熬”的苦差事。

2.2.2 关注差异度差异性是生态群落的重要特征。教学中试图样样一刀切、事事齐步走,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因此应从学情出发,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技术难度、练习密度、训练强度。要坚持在原有的基础上努力了、提升了、长进了就是好学生的思想,从而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抬起头来走路,挺起胸膛做人”。

2.2.3 增强兴奋度“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夸美纽斯)[2]。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以示范引趣、以语言创趣、以展示激趣、以活动增趣、以竞赛强趣、以新异求趣。比如中长跑教学,可采用接力跑、越野跑、负重跑、分组赶超跑、男女搭配对抗跑等不同形式,从而使学生兴趣不断提高,情绪不断上涨,动能不断增强。

2.2.4 扩大自主度生态教学论认为,学生的发展其实是社会化的过程,是为适应将来的生活作准备。教学不应当只是给学生以“鱼”,也不应当只是给学生以“渔”,而应该给学生一片“海”,让学生自己去“钓”、去“网”、去“捕”。

2.2.5 力求达成度“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只有让学生行有所获、动有所得,不断满足学生跃向新层面、达到新水平的愿望与需求,才是真正促进学生“学而乐、乐而学,越学越乐、越乐越学”的动力与源泉。

2.3 力显“人本”精五“法”,创立生态化教学策略让教学走向“人本化”是体育教学生态化的重要标志。“人本化”的要旨是尊重学生、尊重生命、尊重每一个个体。要真正做到尊而合度、重而见效,必然也必须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洞悉学生。唯此,方能施教施到点子上,引导引到关键处。教学中,特别要创造性地用足、用好、用实“望、闻、问、切、变”等方法。

2.3.1 望(望气色)望气色主要是望“神”。“神”(神色、神态、神采)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一个人精神抖擞,目光明亮,反应灵敏,是为有神;反之,一个人精神萎靡,目光晦暗,反应迟钝,则为无神。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神色、神态、神采”不仅可充分反映出喜怒哀乐的情绪,还能准确地显露出身体承负的状况,比如当学生承受的生理负荷较小时,仅会面色泛红、细汗微冒;当承受的生理负荷过大时,则会面色惨白、大汗淋漓。以此可判断和推断出训练强度和身体状况是否契合,做到心中有数、胸中有底。

2.3.2 闻(闻声息)所谓“闻”即指教师通过听觉,了解、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和锻炼情况。当学生对教学内容十分投入时,往往鸦雀无声,若有声音,也是对讲解示范表示认同,或对讲解示范发出赞叹;当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厌倦时,往往漫不经心,若有声音,则是讲述与教学无关的话题,或发表对教学不满的议论。另外,从学生练习中发出的声音,如排球教学时,垫球、传球、跃起扣球的声音;武术教学时,踢腿、击掌、挥舞器械的声音,也可以用来鉴别动作完成的情况。

2.3.3 问(问情况)教师的示范学生有没有完全看清、看懂,教师的讲解学生有没有真正听清、听懂,仅从学生的外部反应是难以作出完全准确的判断的。所谓“问”即指教师结合“望”、“闻”,运用“提问”“询问”“查问”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征求学生对训练内容、训练强度、训练形式的看法与意见,进而分析与判断运动负荷的强弱、大小,以有效防止安全事故与意外伤害的发生。

2.3.4 切(切脉象)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包括运动的量度和强度两个方面。负荷不足,难以达到训练目的;负荷太大,则会超出承受限度,都会对学生身心健康和完成教学任务带来不利影响。所谓“切”即指教师通过测量学生的脉搏,或指导学生自测自报脉搏,及时把握学生机体的生理反应。

2.3.5 变(变方法)“诊断”的目的是为了“医治”。所谓“变”,即指教师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循情施教。准备活动是否适切、技术难度是否适当、运动负荷是否适量、教学组织是否适宜,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比较、辨析、筛选,并让教学目标适时“变更”、教学线路适当“变轨”、教学内容适度“变动”、教学难度适量“变调”。

望、闻、问、切、变,是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观察、感受、辨析以及对策设计的智力综合。作为体育教师,只有经多历广,见多识广,善于动脑,勇于实践,才会真正做到:“眼睛一扫,了解全貌;眉头一皱,计上心头”,才会让“以生为本”真正抓到细处、做到深处、落到实处。

2.4 力推“互动”强五“环”,兴立生态化教学范式没有互动就没有体育教学的生态化。

教学中,我们必须切实强化五个环节,不断优化与提高“互动”的品位与质量。

2.4.1 呈现目标,“动”有方向目标是行动的指南、追求的方向。教师在阅读课程标准及相关教材时,必须认真梳理出本节课的学习要求与任务,并在课堂伊始就向学生呈现与展示。要求清晰、任务明了,方能让学生学有所旨、习有所归,方能让学生与你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频、行动上同步。

2.4.2 讲解示范,“动”有参照无论怎样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是永不可缺的,体育教学尤然。在讲解的基础上,标准、娴熟、优美的示范,不仅会使学生在形象感知的过程中了解动作的结构、要领、顺序,而且会产生一试为快、一显身手的内心冲动。互动不仅是“行”的彼此联动,更应是情的牵动、心的引动。

2.4.3 自主尝试,“动”有时空游泳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学好、学精。自主尝试是指学生在主动学习的情感驱动下,自主模仿、自主体验、自主完成相关动作。当然,自主不等于自由。不是想咋练就咋练,必须对照讲解要求、参考示范标准。自主也不等于自娱。尝试过程中应积极开展对练或群练,相互合作、相互促进。自主更不等于自达。尝试过程中,总有学生遇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困惑或障碍,作为教师不能甘当“甩手掌柜”,既要给予学生自练的时间与空间,更要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与纠正。

2.4.4 学生展示,“动”有质量学生展示的目的主要是分享成果、暴露不足,继而通过强化或施助,进一步夯实底板、拉升强板、补齐短板。其形式有点将打擂、个人抽签、代表竞争、男女对垒、小组评优等。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捕捉有效的教学信息,并进行适时、适切、适可的点拨。 “点”者,指点、引导。“拨”者,意即拨开学生认知上的迷雾,拨正学生动作上的失误。

2.4.5 反思小结,“动”有升华反思小结是对预设的学习内容、效果回归性的反馈与提炼,以促进学生从“仿学会练”层面积极升华到“善学乐练”层面。反思是各个环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学习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伴之以反思——改进——提高。作为新知学习结束后的反思,更要注意与课始揭示的目标相呼应,力争在认识上更高一层、标准上更明一点、动作上更进一步。

2.5 力扣“育人”树五“心”,铸立生态化教学师资教师是教学改革的直接实施者。作为体育教学生态化“主力军”的体育教师必须始终以“立德树人”为遵循,特别要注意涵养“五心”, 从源头抓起,为改革奠基。

2.5.1 信心“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迪生)“体育教学生态化”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无模式可搬,无捷径可走,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我们要敢闯、敢干、敢试。只有勇于担当,坚定信心,才会产生新的思路,才能开拓出教学改革的一方新天地。2.5.2 爱心心灵的相通,胜过任何强制的命令和简单的说教。对于体育教师而言,由于学生面广量大,要把“阳光”洒遍每个角落,难度更大,更要有一颗慈母般的爱心。爱在成全美好学生的过程中作用非凡、效力巨大,它一种感动、一种滋养,会让孩子受用一生、铭记一生。

2.5.3 精心精细了解學生、精密设计流程、精确讲解示范、精准点拨引导是获得教育威信、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应精心打造每一节课,力争让自己的课堂真正成为“顺应天性,呵护个性”的“生命共生场”;“自主体验、自主探究”的“实践演练场”;“大胆表述、大方演练”的“成果展示场”;“学会互尊、学会分享”的“品性升华场”。

2.5.4 耐心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有一定数量的体育暂差生。对于这些暂差生,要坚决做到不放弃、不抛弃,耐心指导他们做好每一个动作,耐心辅导他们掌握好每一项技术要领。虽然转变暂差生会让我们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但是学生的提高之际,正是我们教学的成功之时。

2.5.5 潜心置身于信息万变的时代,体育教师如果固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很难甚至无法应对时代的要求,因此要自觉关心和了解相关的新知识、新动态、新发展,尤其要结合体育教学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潜心研究、锐意创新。唯有潜心研究,我们的体育课才会打开思路、跳出老路、少走弯路;唯有锐意创新,我们的体育课才会更有动力、更具活力、更添魅力。

参考文献:

[1]孙云晓. 有自由才有成长[M]. 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59.

[2]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上海:三联书店,1991:127.

猜你喜欢
生态化体育教学
高中历史生态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我们的“体育梦”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化研究
教育教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