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具专业的校企协同育人路径探究*

2021-06-07 01:45孟玉喜陈晓军陆丽丽邹栋林王玉忠
模具制造 2021年4期
关键词:模具校企实训

孟玉喜,陈晓军,蔡 军,陆丽丽,邹栋林,王玉忠

(1.南通开放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江苏南通226006;2.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南通226000;3.南通苏禾车灯配件有限公司,江苏南通226000)

1 引言

当今各层次院校的学生教育面临着时代、技术和生源的变化。随着时代变化,“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已成为当代的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我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发展战略,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立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需要,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人才为本等关键环节,以及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政策举措。机械、汽车、电力等领域作为提高国民经济水平的支柱,在新的形势下对其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作为向社会推送高素质相关专业人才主要窗口的各层次职业院校,其教学模式的变革以及教学资源及内容的升级,显得至关重要。

同时,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也面临着技术与政策的变化。近年来,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不同“应用岛屿”之间的信息共享、交叉互联和协同管理。沉浸式虚拟现实(VR)等技术可以实现对现实物理世界的无限逼近模拟。各种现代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推动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远景目标,包括教育信息化实现新突破,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强烈期待高校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显著提高,创新服务能力全面提升。201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和社会五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 模具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2.1 教学资源层次单一、实训难以有效开展

目前,现有的模具教材仍然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专业教材普遍存在知识相对陈旧、应用性相对不强等问题,教材建设落后于实训硬件条件建设的速度;缺少体现模块化、任务驱动教学理念的教材;传统工科类专业教学的形式比较陈旧,大多停留在课本、PPT、案例视频等。学生学习内容封闭,当前院校的教学资源层次未能紧跟时代发展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并且大部分教学模式都基本停留在“老师讲、学生听”的阶段,即单向教学模式,缺乏丰富、便利、具有吸引力的教学功能(比如交互模式、虚拟仿真等),无法适应当前人们注意力和时间日益“碎片化”的趋势,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实训教学中由于时间、设备、资金、安全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学生往往只参与片段性、非核心的模具设计与工艺,不能接受到系统性、案例化的知识。例如,学校不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全套的实物模型、充足的实验时间以及完善的师资,也不可能无限制地让学生反复实验等等。同时,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在实践条件及培养时间上不能满足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实训基地的配套建设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改革进程不同步。

2.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际操作困难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具体操作、实施条件等方面存在一些困难。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的经验,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及素质有待提高。模具专业核心课程所占的比例太低,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深入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企业对学生的满意度较低,认为学校的课堂教学内容比较片面,缺乏应用性和实战性。

2.3 缺乏聚合、高效的教学评价与管理

目前院校的实验实训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估手段,难以获取对模具专业学习效果的真实反馈。比如,无法针对个体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估,并进行针对性的改善,是典型的“开环控制”;并且,缺少对教学“大数据”的聚合与管理,比如,不能够对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并且进行多维度的评价。

3 模具专业人才培养需解决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学校面临着教学资源单一陈旧、教学模式单向开环、教学过程缺乏交互、教学效果难评估等一系列问题。此外,有着重要地位的实践课程也因为时间、场地、资金、安全等条件因素的限制而很难开展;即使去工厂一线实习,学生往往只参与片段性、非核心的设计、工艺与管理,不能接受到系统性、案例化的知识。面对上述问题和变化,院校的教学内容、技术、模式需要重新思考与定义。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技能型人才这一概念进行具体分析后发现,需要从下面四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

(1)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如何构建”,即如何改革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的问题。

(2)完备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如何加强”,即如何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解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骨干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师资力量提升方面的难题。

(3)完整的校企合作培养能力“如何提升”,即如何利用校企资源,探索多种校企合作模式,建设好实训基地,并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培训所需装备。

(4)完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如何检验”,即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企业经验和社会需求检验人才培养的阶段性成果,解决教学效果难以检验的问题。

4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思路

通过对企业走访,采用访谈与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专家和毕业生开展深入的调研,就模具专业毕业生对在校期间学习的文化、专业课知识与现行岗位能力的适用性,用人单位模具设计制造岗位的需求情况,对毕业生从事某一岗位工作的知识能力要求进行全面调查。明确模具行业的职业要求和能力,明确模具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具体内容。根据区域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机械行业企业对模具高技能人才需求为立足点,力求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系统完善的、具有特色的模具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原则,使学生既能掌握模具设计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模具加工设备的操作、编程、维护与管理及模具CAD/CAE/CAM软件应用等实际技术。建立模具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和合作的具体举措,研究思路和工作开展如图1所示。

图1 协同育人研究思路

5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实施

5.1 注重调查研究

确定行业发展对企业岗位的需求,借助论坛会议、专家座谈,针对行业专家、企业专家、专业教师和毕业生开展调研,明确面向行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定位。

5.2 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1)改革培养模式。坚持以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工作过程与能力的评价标准;课程设计体现开放性,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可持续发展性。

根据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态度要求,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体现并确保知识、技能、态度、规格与目标定位相一致。模具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面向模具企业生产一线,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掌握精密模具设计与制造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进行产品成形(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工艺的编制、模具制造设备操作、模具项目生产组织与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改善课程设置。对于模具专业(职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下列原则:

a.强基础原则: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流动的加快,给学生带来了无形的巨大压力。因此,打牢专业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b.综合性原则: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紧密结合模具行业的实际发展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强调专业课程设置适当综合性的原则。

c.先进性原则: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不断出现,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应能及时吸纳时代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汲取各专业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并注意开发新课程。

d.实践性原则:课程设置既要体现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实践环节、内容,又要体现交叉复合岗位和职业的实践内容、形式,还要体现各种实践的可操作性。

e.灵活性原则:专业课程的设置,在保证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技能)的基础上,要增加选修课程(技能)的门数,满足各层次学生对不同岗位的需求。

以上原则就决定了模具专业(职业)的课程设置需要满足学生相对较宽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就业应变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的需要。可以采用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其特点是“宽基础、活模块”,“宽基础”适用于本专业的共同基础“,活模块”针对某一特定的岗位需求。

(3)改进教材建设。针对模具专业培养教材存在的知识陈旧、应用性不强、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落后于实训硬件条件建设的速度等问题,在教材建设中应遵循工作过程导向原则,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紧密配合,将企业生产中的产品转化为教材中的课题,运用理实一体化、任务驱动、模块化等先进的教学理念,编写适合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教材。

5.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骨干教师培养。加强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选送优秀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养,组织各类教学竞赛,加强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积极开展教学研讨,逐步形成一支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能授课会操作、掌握模具制造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熟练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具有较高素质、爱岗敬业的骨干教师队伍和以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教学团队。

(2)“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定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加强现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营造争当“双师型”教师的良好氛围,加大“双师型”人才培养力度。通过进厂顶岗实践、技能比武、产学结合等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吸收企业模具制造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兼职教师队伍,重点引进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专家、大师、管理人员充实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他们授课,传授企业的“四新技术”(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先进管理理念,参与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

5.4 校企合作提升培养能力

5.4.1 积极探索多种校企合作模式

(1)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主要由学校提出和制定,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的培养任务。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例如投入设备和资金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专家兼任学校教师,设立奖学金、奖教金等。

(2)在人才培养中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那部分培养任务。

(3)企业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职业院校注入股份,进行合作办学。企业对职业院校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分享办学效益,企业通过参与办学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

5.4.2 实训基地建设

(1)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利用现有模具制造设备,主动承接社会上的各种模具加工业务,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生产和实训任务,或者校企双方共同出资建设和经营生产性实训基地,由学校、企业共同提供设备或师资,共建共用实训基地,实现优势互补。

(2)构建校外实训基地。构建校外实训基地,可以解决校内实训基地存在的真实性、经费、企业参与性不足等问题,企业提供实训场所,提供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联合指导学生的理论、技能学习,缓解校内实训教学安排上的压力,实现实训条件的校企技术沟通,使学生置身于现实工作场景中,建立模拟就业系统,企业接收或帮助推荐受训学生就业。

5.4.3 增添装备建设

模具专业需增设已见成效的虚拟仿真实训,打造“理、虚、实”一体化实训平台。以虚拟仿真实训作为理论教学与实物实训之间过渡的桥梁,构建“理、虚、实一体化”的新一代教学与实训体系。“理”是指专业理论知识,“虚”是指采用世界领先的虚拟仿真实训软件,“实”是指真实的工作环境与工作任务。充分利用虚拟仿真软件的特点,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点,并将其应用于实训中,从而有效地强化了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的融合,显著提升教学与实训效果。

新增部分与企业使用情况相适应的数控加工中心等现代制造设备,提升模具制造专业的培养能力,进一步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在现有模具制造设备基础上,逐步添置现代模具企业普遍使用的高速加工中心、慢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多轴电火花成型机床等高精度、高效率生产设备,使培养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提供设备保障

5.5 技能应用型人才检验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结合企业经验和社会需求检验人才培养的阶段性成果,重点对学生强化“品德”检测、强化“才干”检测、强化“担当”检测、强化“实绩”检测,从而为国家培养真正想做事的有德人才,为企业输送真正能做事的有为人才,为社会培育真正做成事的有位人才。

协同育人实施步骤如图2所示。

6 结束语

模具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需要一个具体明确的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再结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应用实践以及实习就业等各方面的支撑。深化产教融合,让企业从人才培养的源头,即培养方案的制订就开始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建立校企共建共管的合作模式,企业同时要参与专业课程授课、专业课程建设、专业实践建设以及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等工作,切实利用好模具企业的宝贵资源。在开展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和企业四方的互惠互利,不但可以促进技能型学生的培养,还能促进技能型教师的培养,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知名度和地位,同时为企业的招聘用人提供全方位的保证。

高等职业教育从过去传统的师徒模式到当下的现代学徒制的大力推广,校企合作形式已从简单的实习生外派转变为多种形式的资源互助;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深度得到加强,聘请企业高级技能人员进课堂已成常态;承接企业服务项目锻炼师生实践能力已成共识;企业成熟技术移植课堂内容已有共鸣。

今后,我们在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进程中,始终拓宽产教融合新领域,始终拓展校企合作新深度,为中国制造之崛起共同培养所需技能型人才仍是高等职业教育永恒的主题。

图2 协同育人实施步骤

猜你喜欢
模具校企实训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鑫建宝精密模具配件有限公司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东莞市铭上模具配件有限公司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OBE理念的工程造价实训课程教学探索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现代通信实训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