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硕贤

2021-06-07 10:09栾彩霞
世界环境 2021年2期
关键词:华南理工大学声学人居

吴硕贤,建筑技术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技术科学的教学与研究,曾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声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务。

1981年和1984年,吴硕贤院士在清华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是中国建筑界与声学界培养的第一位博士。毕业后,吴硕贤先后于浙江大学及华南理工大学任教,期间曾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和高级访问学者工作,2010年获“杰出中国访问学者”荣誉称号。

博士攻读期间,吴硕贤师从吴良镛和马大猷两位院士,他自学编程,建立了第一个交通噪声计算机仿真模拟程序,关于交通噪声的预报、计算机仿真以及城市防噪声规划的博士课题得到了导师的充分认可。1984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吴硕贤被分配至浙江大学任教。1992年,吴硕贤在英国顶级声学期刊《声与振动学报》发表了题为Image Walls: a New Concept for Simple Estimates of Traffic Noise一文,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声学虚边界原理” ,得到了国内外声学界的高度评价。这一研究成果为简化混响场车流噪声预报公式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较好地解决了困扰国际声学界20多年的难题。此后,吴硕贤陆续在国内外众多声学期刊发表论文多达150余篇,担任 《声与振动学报》 等国际著名期刊的编委及审稿人。

“科技与音文,比翼双飞奋”(摘自《吴硕贤诗词选集》),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是吴硕贤科研工作的真实写照。受父母影响,吴硕贤从小对诗词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发现早在古诗文中,就有大量赞美人居环境的文字,这种文学与科技的碰撞也促成吴硕贤利用科学技术构建优良人居环境的研究方向。基于建筑声学的深厚研究基础,吴硕贤着力开展建筑“声景观”营造研究。不仅如此,他还将建筑光景与声景类比,提出了“光景学”新概念并倡导建立“光景学”新学科。

自2005年当选首位建筑技术科学领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以来,吴硕贤肩负着促进建筑节能减排与改善人居环境的重大责任,他努力改变国内建筑界重设计、轻科技的面貌。在吴硕贤的积极推动下,科技部于2007年批准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立中国建筑学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围绕绿色建筑和生态宜居城市开展系列研究,吴硕贤因此入选“新中国影响广东100位贡献人物”。

近年来,吴硕贤主持完成多项建筑技术相关课题,受到中央高层领导的重视,其中包括“推行绿色建筑,促进节能减排,改善人居环境”的咨询报告。基于吴硕贤等众多专家学者十余年持之以恒的付出,中国国内绿色建筑的发展从摸索到实践,从效仿他国体系到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完善的标准法规,已取得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在建筑技术科学研究领域耕耘30余载,吴硕贤为中国建筑技术学科体系的完善,为中国绿色建筑事业接轨乃至逐渐赶超世界一流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因此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众多奖项。作为中国国内建筑声学领域的带头人,吴硕贤承担了包括东坡大剧院、人民大会堂音质改建工程、广州大剧院、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等在内的70多项重大工程声学设计或研究工作,其中,广州大剧院被国际上评为亚洲唯一入选世界十大歌剧院的剧院建筑,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在世界首届建筑节上获唯一的公共建筑大奖。吴硕贤于2015年、2016年先后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及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此外,他主持的《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专著《室内声学与环境声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成果专著出版基金资助出版。

猜你喜欢
华南理工大学声学人居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爱的就是这股Hi-Fi味 Davis Acoustics(戴维斯声学)Balthus 70
梁文峻、巫金隆、黄靖鸿、吴国杰作品
Acoustical Treatment Primer:Diffusion谈谈声学处理中的“扩散”
Acoustical Treatment Primer:Absorption谈谈声学处理中的“吸声”(二)
Acoustical Treatment Primer:Absorption 谈谈声学处理中的“吸声”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当机器人遇上人工智能——记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智军
焦唯、王琪斐美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