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土传病害的种类及防治措施

2021-06-08 11:30薛玉梅
河南农业·综合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熏蒸病菌病害

薛玉梅

北方的气候及土壤条件比较适合种植玉米。玉米是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病害,对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产生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全面开展玉米病害研究,通过对致病机理、病害流行规律进行研究,总结出抗病品种、综合防治等措施,取得一定成效。近年,由于气候和种植结构的变化,机械化种植、免耕、秸秆还田、高密度种植技术的推广,导致玉米病虫害发生流行明显变化,呈现多变性、突发性态势,玉米土传病害发生快速上升、危害加剧。本文研究玉米土传病害的发生特点,进而采取针对性防治,以实现玉米的稳产、高产。

一、玉米土传病害的发生特点

土传病害是病菌以菌丝体形式附着在玉米植株的残体上,并在土壤中过冬,或以分生孢子的形式附着在种子表面及种子皮内过冬,到春天在温度和湿度适合时变成侵染源,依托气流、水流、农业生产等进行传播。玉米土传病害传染性非常强,浇灌、耕作都容易导致大面积传播,因此防治任务艰巨。土传病害防治不及时或防治效果不佳,容易造成玉米病害的大面积发生及传播。土传病害的真菌在土壤或植株残体中存活的时间可达4年。防治的主要措施是种子包衣或基部喷药。

二、玉米土传病害的种类

(一)纹枯病

纹枯病是玉米土传病害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是病菌寄生于种子或土壤中越冬,之后在春天时进行扩散性传播。纹枯病发生时主要是病菌对玉米植株的叶鞘部进行侵害,再通过扩散侵害玉米茎秆部位,影响玉米果穗及果粒。纹枯病初发时,会使玉米叶鞘基部产生淡褐色的水渍状小斑点,斑点中间呈现灰白色。当病情严重时,斑点增多,并连成一片,变成灰白色大斑,进而导致叶鞘腐败和叶片枯死。

(二)茎基腐病

茎基腐病也是玉米土传病害的一种,主要发生于高温高湿环境中,病菌附着在种子或土壤中过冬,之后在适合条件下发生侵害。该病虽然发生范围小,但发生后危害比较大。茎基腐病发生初期,玉米植株的根部会发生小面积的腐烂,随着病情的严重,造成玉米植株倒伏,影响玉米正常生长。茎基腐病包括青枯型和细菌型2种,其中,青枯型发病时间大概为玉米灌浆期,到玉米乳熟期至蜡熟期为发病高峰期。青枯型茎基腐病在发病初期,病菌会在玉米毛根上形成水渍状淡褐色病变,随着病情的加重,病变部位变大,可扩展到次生根,之后导致玉米的整个根系腐烂,根最后变成空心。对于细菌型茎基腐病,病菌主要为害玉米的叶茎和叶鞘。发病初期,玉米长到10片叶时,叶梢会出现水渍状腐烂的斑点,斑点形状不规则,边缘呈现浅红褐色,进而影响玉米植株的生长,最终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三)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种子对病菌的抵抗力不强,它是土传病害的主要类型之一。北方玉米种植基本是连年大面积栽培,无法进行轮作,部分地块5年或10年都种植玉米一种作物,导致土壤中的病菌大量积累。在种子选择不当的情况下,受恶劣天气影响,会导致丝黑穗病暴发。丝黑穗病是病菌在土壤过冬,并在玉米发芽时进行侵害,先破坏玉米的雌穗,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典型症状是雄性花器变形,雄花基部膨大,内部产生黑粉,不能形成雄穗,造成玉米大量减产。

三、玉米土传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传统的玉米种子化学药剂包衣处理,虽然能有效预防土传病害,但长期使用会对土壤产生染污,会使病害产生抗体或变异。因此应采用如下防治措施:

(一)农业防治措施

1.选择抗病品种。抗病品种的选择是防治玉米土传病害的有效措施之一。在低代选系过程中进行人工接种病原菌,选育出抗病性好的自交系组配杂交种,并在发病严重的地块进行杂交种鉴定,通过不断筛选等,最终培育出抵抗土传病害能力强的品种。

2.轮作。轮作也是预防玉米土传病害的重要措施。玉米种植地块3年进行轮作1次,能有效控制土壤中病菌对玉米的侵害。但北方以玉米种植为主,3年轮作1次可行性不强,较难实施。

3.深翻。深翻主要是将地块表层的土壤依托机械翻入到更深的土层,同时将土壤深层的土翻至表层。深翻后可将玉米秸秆、菌种、饼肥等埋入土壤中,同时在土壤表层施加有机肥,目的是依托肥力提升土壤的营养供给,在降低土壤中病菌数量的基础上为玉米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提高玉米抵抗病害的能力。

4.补充有机质。在耕作时,可将不同植物的残体、草炭、污泥等堆肥后,作为肥料施加于土壤中,目的是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能力,进而有效控制土传病害的发生概率。

(二)物理防治措施

1.蒸汽消毒技术。蒸汽消毒技术可分为管道消毒法和地表覆膜消毒法。管道消毒法是在地下埋直径大概在40 cm的管道,在管道每隔10 cm处留1个3 mm的小孔,在需要时在管道输入蒸汽,进而进行消毒。地表覆膜法主要是在种植地块表面覆盖抗热性能强的薄膜,之后在薄膜中注入蒸汽。利用蒸汽消毒法,当温度在93.3 ℃以上时,可消灭少数抗性杂草种子和抗性植物病毒;当温度在71.1~77.8 ℃时,可消灭大部分杂草种子;当温度达到71 ℃可消灭几乎所有的植物病原病菌;当温度在60.0~70.0 ℃时,可消灭土壤害虫;当温度在54.4 ℃以下时,可消灭灰霉病菌、立枯丝核菌等病菌。具体如图1所示。

2.太阳能消毒技术。太阳能消毒是利用高温天气的太阳的照射进行消毒处理,主要是在夏季高温天气操作。在玉米地块中安装好滴灌带,并在地块盖薄膜,之后进行滴水,目的是保持土壤的热传导功能。对无条件装置滴灌设施的地块,可先将土壤浇透,在土壤温度达70%时进行旋耕,再覆盖薄膜,目的是杀死土壤中的病菌。

(三)生物防治措施

1.生物熏蒸措施。生物熏蒸主要是利用部分花科、菊科有机物释放的毒气将土壤中的病菌杀死。熏蒸技术中应用的花科或菊科植物的含硫化合物对土壤中的病菌有非常高的活性,能有效杀死病菌。如含氮量高的有机物、几丁质含量高的海洋物品、綠色植物覆盖地面等,都能有效杀死土壤中的不同病菌。生物熏蒸除能有效杀死土壤中的病菌外,还能为玉米提供一个优良的生长环境。

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比较多的是利用拮抗菌如木霉、枯草芽孢杆菌等与太阳能量整合,进行实现对土传病害的防治。另外,木霉也是防治土传病害的菌种之一,主要是依托寄主菌丝分泌的物质诱导木霉菌缠绕在寄主菌丝上生长,在生长过程中木霉菌可产生一些酶来分解寄主细胞壁,进而穿透寄主菌丝,吸收寄主菌丝的营养,导致寄主菌丝的断裂。

(四)综合防治技术

综合防治技术是将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技术进行综合应用,目的是提升玉米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如在应用熏蒸技术时,可与太阳能消毒结合,目的是减少熏蒸剂的使用量。如在应用生物熏蒸技术时可与化学技术结合,使用少量的棉隆等,目的是提高熏蒸的效果。如在土壤消毒后,可以添加木霉或枯草芽孢杆菌,目的是预防土传病害的扩散,延长熏蒸后对病害的防治效果。对土传病害的防治要以预防为主,在发现病情后要及时进行防治,目的是避免病害蔓延。

总之,土传病害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病害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治理困难,一直是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土传病害的防治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助,目的是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基础上提高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进而实现玉米的增产增收,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熏蒸病菌病害
桥梁病害分析及加固处治设计研究
苗药“活络汤”熏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某道路病害原因及维修改造方案探讨
熏艾草
蔬菜病害田间诊断依据
冬天用围巾包住口鼻为什么不好
苍蝇为何不会被病毒感染?
病菌的克星
土传病害防治技术
Trouble in Disney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