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党领导中国社会建设的伟大成就

2021-06-09 07:59龚维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1年5期

龚维斌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 范丽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革命战争年代即使在短暂的局部执政时期也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创造条件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经过百年探索,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社会建设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巨大成就,民生改善、社会稳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一个崭新的中国社会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一、社会从一盘散沙走向有序组织

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人民并没有获得应有的解放,帝国主义列强趁虚而入在中国纷纷寻找代理人,军阀混战,中华民族四分五裂、一盘散沙,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五四运动送来马克思主义,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以拯救劳苦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使命,冒着生命危险成立中国共产党,从此使得中国革命和建设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经过28年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造运动,经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单位制管理模式的建设,中国城乡居民有序地组织起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者和主力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的组织方式经过多次探索和调整,市场化组织蓬勃兴起,城乡居民自治组织更加健全完善,各类民间组织有序发展,社会的组织方式更加多元、包容、有序和充满活力,使得中国社会具有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可以战胜各种艰难险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在世界上最先控制住疫情的扩散和蔓延,经济社会率先逐步恢复正常,展现出中国社会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组织协作能力。健全有序有效的社会组织方式成为中国独特的优势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旧中国由于广大农民和工人阶级没有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接受地主、资本家的残酷剥削,特别是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侵略程度的加深,人民群众的穷困化程度日益加深,绝大多数平民百姓挣扎在死亡的边缘,很多人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常年吃糠吃野菜,饥寒交迫,靠借债度日、乞讨为生,遇到天灾和动荡年代,只能背井离乡、流落他乡求生。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实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工人成为工厂企业的主人,普通劳动者有了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经过曲折艰辛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这条康庄大道,我国取得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的奇迹,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动员各方面力量,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到2020年底,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消灭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人们吃穿用有余,汽车飞入寻常百姓家。2019年,城乡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达到35.3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为39.8平方米和48.9平方米。文化消费、旅游健身成为人们的新追求。2019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5%;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同比增长8.4%,出境旅游人数15463万人次,增长3.3%;全年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1%。

三、社会事业发展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

旧中国积贫积弱,教育卫生事业极端落后。识文断字是少数富人的权利,80%以上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1949年,全国仅有普通高校205所,在校生仅有11.7万人,平均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只有2.2人,中学生23人,小学450人(李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1949——2012)》,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年版,第42页)。缺医少药、疫病丛生,天花、鼠疫、霍乱、伤寒、疟疾、麻风、性病等传染病以及寄生虫病和地方病,肆虐泛滥,严重威胁和残害人民生命健康(同上,第40页)。贫病交加、战乱不断,人口高出生、高死亡,1949年平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着力普及基础教育、扩大高等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文化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2020年,普通本专科招生967.5万人,在校生3285.3万人,毕业生797.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44.7万人,在校生1663.4万人,毕业生484.9万人。普通高中招生876.4万人,在校生2494.5万人,毕业生786.5万人。初中招生1632.1万人,在校生4914.1万人,毕业生1535.3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808.1万人,在校生10725.4万人,毕业生1640.3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2%。高校毛入学率2019年达到51.6%。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健康,一手抓初级卫生保健,一手抓爱国卫生运动,集中力量防治危害性严重的急、慢性传染病和威胁母婴健康的疾病,整顿卫生队伍,建立覆盖农村、厂矿和城市的基层卫生组织,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和基层,到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成功建立了以合作医疗、中草药和赤脚医生为主要内容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一面旗帜。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以基层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之中,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医疗卫生和健康事业取得更加突出的成绩。2019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彰显了社会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四、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精神面貌都处于羸弱状态,营养不良、体质不佳,思想保守、观念陈旧。随着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知识不断丰富、科学素养不断提升、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劳动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增强。此外,随着社会的开放、流动,各种思想观点交流、交汇、交融、交锋;信息社会、数字社会建设加速,人们接收多种信息的机会多了、渠道多了、能力强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识别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在此过程中,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并存,精华与糟粕相伴,积极与消极同在,但是,总体而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人们的开放意识、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公平观念、法治观念越来越强。与此相应的是,封闭保守、盲目从众、迷信权威、不讲规则等意识和观念越来越弱。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价值观念与其父辈相比有了很大不同。特别是千禧一代成长在互联网时代,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更强,价值观念更为多元,更加具有世界眼光和进取精神,人的现代化程度更高。

五、社会结构从封闭走向开放

1949年,中国城市化率为10.64%,将近90%的中国人口工作生活在农村,以农业为生。1930年,毛泽东对江西省寻乌县城乡经济社会特别是阶级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寻乌农村中中农(够食不欠债的)占18%,贫农(不够食欠债的)占70%,手工工人(各种工匠、船夫、专门脚夫)占3%,游民(无业的)占1%,雇农(长工及专门做零工的)占0.3%。上述阶级属于被统治阶级,受地主、商人等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寻乌县的情况反映了旧中国的社会阶级状况。旧中国工业落后、城市化水平低,工人和农民生活在社会底层,与地主、资本家和商人阶级关系紧张对立,社会结构特别是阶级阶层结构较为封闭僵化,底层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身份、地位的机会少,难以看到向上社会流动的希望。新中国成立,工人农民翻身得解放,成为社会的主人,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极大提升。改革开放以前,参军、工厂招工、农村征地以及大中专毕业使一部分农村人口有机会成为城市居民、工人和国家干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社会流动率大大提高,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就业结构、职业结构、阶层结构等发生了巨大变迁。改革开放以来有6亿多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工作生活,2019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6%,中国不再是一个以农村人口为主体的国家,工人阶级中60%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真正的职业农民在就业人口中占比不到25%。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数以千万计的平民子弟获得了向上社会流动的机会,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栋梁。新世纪以来,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加速了这一历史进程,青年一代的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个人发展的能力和动力显著增强,对传统的社会结构形成有力冲击。社会结构开放性增强,社会流动率增大,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六、人民享有较好的社会保障

旧中国只有少量的针对灾民的赈灾救助,缺少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们遇到天灾人祸和各种生活困难时,只能依靠家庭和家族网络的帮助和支持,很多时候只能听天由命。整个社会应对灾害风险的能力严重匮乏。井冈山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问题,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保障苏区群众的健康,要求对一切雇佣劳动者实行免费的医药帮助,其家属也同样享受免费的医药帮助。延安时期,党和边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并设立了相应的社会保障机构,开展赈灾救济,优先安置移民难民,照顾弱势群体(《社会建设的局部实践阶段(1921——1949)》〈内部文稿〉)。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从对大批失业人员、难民、灾民、游民和生活贫困群众给予救济开始,快速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化。经过不断调整,到20世纪70年代末,建立起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以单位或集体保障制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系统性重构,在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大胆改革创新,积极推进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前,我国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的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群众应对各种风险提供了较为坚实可靠的安全网。

七、社会不平等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中国共产党历来主张男女平等、职业平等、民族平等,致力于建设一个人人平等的公正社会。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中国人民生活在极度不平等的社会中。旧中国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封建礼教剥夺了她们参加社会活动、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极力压制和禁锢她们争取自由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封建包办买卖婚姻、一夫多妻、童养媳、典妻制等摧残人性、压制女性的畸形婚俗盛行。1950年5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宣布:“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婚姻法为妇女解放、建立新型婚姻家庭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李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1949——2012)》,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年版,第24——25页)。新中国成立了妇女权益保护的专门机构,维护妇女平等权益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妇女能顶半边天”成为社会共识,“生男生女都一样”逐渐深入人心,女性的家庭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得到充分保障,男女平等基本实现。旧中国由于历史原因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我国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等,有些地区还存在严重的民族隔阂与矛盾,欺压和歧视少数民族的现象比比皆是。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把民族平等作为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作主,终结了旧中国民族压迫、纷争的痛苦历史,开辟了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政策不断丰富完善,各民族一律平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坚持团结一致、凝聚力量,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新中国主张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职业群体之间的平等,废弃那些带有封建等级色彩的称呼,例如“大人”“老爷”“下人”等,“同志”成了人们之间的通常称呼。旧社会被人看不起的体力劳动者、工匠、艺人等成为新社会的主人,甚至成为光荣的“劳动模范”和受人尊敬的“人民艺术家”,劳动者最光荣、最伟大成为社会新风尚。当今社会虽然职业声望有差异并且不断变化,但是,不再有高低贵贱之分。

八、社会从动荡混乱走向安定有序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结束了外敌入侵、军阀混战的历史。新中国建立于战争的废墟之上,国家千疮百孔,人民生活困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秩序亟待恢复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党在领导人民恢复经济、稳定市场的同时,着手社会改造,封闭妓院、查禁赌毒、打击反动会道门等,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惩办恶霸地痞、帮会把头、流氓恶棍,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强化社会治安,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很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会治安和社会管理体系,有效维护了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保障了人民生产生活。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再次经历剧烈社会变革,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所有制结构、人们的思想观念深刻变革,引发大量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原来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模式不能很好适应形势的变化,如何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成为考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一道难题。党的十六大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党的十七大将社会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作为“四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社会治理,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以基层治理为重点,努力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融合。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重要论述的指引下,我国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保持总体稳定。多年以来,中国命案发生率每10万人低于1起,是世界上命案发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打破了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犯罪率必然升高的魔咒,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