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熵理论证明服务劳动创造价值

2021-06-09 17:06何毅
中国商论 2021年7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何毅

摘 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开始主要表现在物质生产领域,管理劳动、知识劳动等非物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的地位相对较低,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体系主要限于物质生产劳动领域,把非物质生产劳动舍象了。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到当今的高科技时代,经济形式产生了质的飞跃,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球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六成,如何看待服务劳动及其价值形成,已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熵”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表示体系混乱程度的度量。目前,“熵”这个概念不仅运用在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中,而且也被引入了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将熵理论引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通过从熵的角度分析人类劳动,特别是服务劳动的物理本质,能较好地论证“服务劳动也是劳动的一种,也能创造价值”的观点。

关键词:熵;熵增定律;劳动价值论;服务劳动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04(a)--06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实物)生产领域,非物质(服务)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研究对象以物质生产领域的实物商品和劳动为主。虽然马克思也提及到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1]。以致马克思在分析价值、剩余价值以及后来的理论中,把非物质生产劳动舍象了。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特别是其中的精神产品和服务产品的需要逐渐增多。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服务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长足发展,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70%。因此,赋予人类劳动新的时代内涵、扩展劳动的范畴以及如何论证服务劳动也能创造价值等,已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命题和任务。

熵概念和熵增定律是近代科学确立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们适用于宇宙万物,并在宇宙万物中起作用,被誉为第一科学定律。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熵概念已被确立,但尚未形成一个較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且主要应用在物理学中。随着科学界对熵理论的深入研究和不断完善,它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较为完整的科学理论,同时也开始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环境学中。本文尝试把熵理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相结合,从熵的角度分析人类劳动和服务劳动目的和本质的物理基础,进而论证“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

1 熵及熵增定律

1.1 热温熵及熵增定律

“熵”最初是物理热力学中表征物质状态的参量之一,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于1865年提出的一个热力学状态函数,出现于热力学第二定律中。克劳修斯的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述为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在孤立系统中,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即均衡后的温度不可能自发地再变回温度一高一低的状态。熵增定律则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另一种表述,即孤立系统的熵永不减少,总是趋向于熵增,最终达到熵的最大状态[2]。熵增原理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它总结了宇宙的基本发展规律,适用于宇宙万物,并在宇宙万物中起作用。爱因斯坦认为,“熵理论,对于整个科学来说是第一法则。”

1.2 广义熵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宏观态的表面现象,实质上是微观态的概率事件引起的,可以最终用概率理论去解释。1877年,在克劳修斯的基础上,玻尔兹曼对熵的概念进行了拓展。在概率论的基础上,他指明了熵的物理内涵:熵与系统微观状态数的对数成正比,即“熵是系统混乱度的量度”。“有序”表明一个确定的宏观态对应于较少的“微观态”,而“无序”表明对于一个确定的宏观态对应于较多的“微观态”,即宏观态对应的微观态数目越多,系统越无序,熵值就越高。系统自发过程总是倾向于与出现较多微观态对应的宏观态,即一切自然过程总是沿着无序性增大(即熵增)方向进行,从概率论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宇宙万物偏爱“无序”,这也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意义。玻尔兹曼定义的熵不但适用于热力学孤立系统的平衡态,还推广到了非热力学系统、非平衡态,因此更具有普遍意义,是广义熵[3]。

1.3 负熵

1944年,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创始人薛定谔在玻尔兹曼熵基础上提出了“负熵”的概念。他认为:“既然系统微观状态数是无序性的量度,那么它的倒数就可以作为有序性的直接量度。负熵的物理意义就是取负号的熵(微观状态数倒数后的对数就是取负号),它本身是有序性的一个量度。”负熵概念就来源于此。由于熵是系统混乱度的量度,熵增意味着事物向混乱无序的方向发展,是退化的标志。对应地,负熵是系统有序性的量度,负熵的增加意味着系统向有序性方向发展,是进化的标志。

1.4 信息与熵

1948年,信息论之父香农借鉴了热力学的概念,提出“信源熵”的概念。它是信号源系统中各个不确定事件自信息量的数学期望,表示各个不确定事件的平均不确定性。信源熵是用来衡量信源信息量有序化程度的一个概念,信源熵值与信源有序化程度成反比,有序度越高,信源熵值越低;有序度越低,即越无序,信源熵值越高。人类也类似信源系统,对某个事物的不确定性也叫熵。而信源输出信息的作用就是消除人们对事物的不确定性。可见信息是一种负熵,人们获取了信息,就等于消除了体内的熵。信息学里的熵与广义熵一样是系统无序程度的量度,它和广义熵的基本物理意义、测量方法、数学形式完全一致(公式只差一个常数),但信息学里的熵主要应用于信息技术领域,如通讯和计算机等人工系统。

1.5 耗散结构

20世纪70年代,以普利高津为代表的布鲁塞尔学派创立了耗散结构理论,即对于一个开放系统,外界的负熵流进入系统内部,在不同程度上抵消了系统自身的熵增,当负熵流大到足以抵消系统熵增时,系统将维持稳定、有序、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

从克劳修斯熵的概念和熵增定律,到广义熵、负熵、信息熵理论,再到耗散结构在宇宙具有普遍意义,它已经渗透到哲学、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熵增定律引申的意义是,小至组织、生命个体,大至宇宙、自然界、国家社会,总是向熵增加的方向发展。

2 人类系统的熵及熵增现象

根据组成规模的大小,人类系统可简单地分为人类个体、人类组织及人类社会。它们都可以视作一个系统,其熵有不断增大的趋势,系统自发往无序方向变化。

2.1 人类个体的熵增现象

对于人类个体而言,身体老化、思想僵化等现象是典型的生命“熵增”的结果,如果没有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则人体内的无序程度增加,导致生命或组织功能减弱失效。人体的熵增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信息的三个方面。人类产生的生理、心理和信息需求,实质上是熵增定律在人体中的表现。最简单的现象是,如果人不进食、不喝水,就会饥饿、口渴,这是孤立系统熵增的物理结果。因此,人体自生命开始,就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负熵,从而抵抗体内熵的增长[4]。薛定谔提出的生命以“负熵”为食,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人类个体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抗体内熵增现象:首先要从物质上积聚生理“负熵”,通过食物解决饥饿,通过衣服维持体温等。其次是要从情绪上积聚心理“负熵”,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通过音乐、娱乐、出游等方式放松自己的心情。最后要在知识上积聚信息“负熵”,要不断学习吸收新知识和信息,与时俱进,不断降低人类自身对事物的不确定性(即对世界的无知度)。所谓生命力就是吸收负熵的能力,使自己处于更加有序的状态。

2.2 人类组织的熵增现象

各种人类组织,例如家庭、企业、国家等,如果没有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换,内部的熵也会趋于增加,变得无序与混乱。例如对于企业而言,如果不能根据社会的进步而不断进行制度优化、市场信息更新、技术革新、市场策略调整、员工能力提升等,其必然趋势是效率低下、机制僵化、人浮于事、产品不能适应市场和创新适应能力下降等,最终被社会所淘汰,这就是组织“熵增”。如柯达与诺基亚,面对数字信息化的大趋势,不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任由企业“熵”慢慢增加,最终被新生代公司侵蚀市场份额而慢慢衰落。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制度不能随着时代的潮流进行不断革新,与时俱进,反而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的话,国家的无序化程度就慢慢增加,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走向灭亡。

2.3 人类社会的熵增现象

地球也可以看作一个系统,它包括自然环境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地球系统会自发地向熵增的方向变化。但是地球并非一个孤立系统,它与外界存在能量交换,地球系统会吸收外界赋予的负熵流。作为地球子系统的自然环境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因为流入的负熵流,各自缓解了本系统的熵增,使各自系统更加有序,分别形成自身稳定的耗散结构。例如对于人类社会系统,人类活动使自身物质条件不断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吸收的负熵流大于系统自身的熵增,人类社会系统的混乱度降低,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向有序化方向发展。因为流入整个地球系统的负熵流是一定的,人类社会系统如果因为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流入过多的负熵流,实际上掠夺了自然环境的负熵流,自然环境系统的熵值将因得不到应有的抵消而不断增大,混乱度会增加。

3 劳动是人类能动地对抗自身熵增的手段

要说明服务劳动的本质问题,则先要阐明人类劳动的本质。以下运用熵理论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人类劳动的本质。

3.1 劳动产生的物理根源是熵增定律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5]学界普遍认为这是马克思对劳动的完整定义。马克思首先指出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的,这是劳动的本源和目的问题,他指出了劳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各种需求,劳动的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类自身所产生的各种需求。人类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不断满足人类自身产生的各种基本需求,例如通过制造食品、水、电、煤气、衣服、住房来满足人类产生的衣、食、住、行的各种需求。

然而,再进一步讲,人类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需求?其根源就是上述的熵增定律和人类系统的熵增现象。人类是宇宙系统的一部分,自然也受熵增定律所支配。人类个体、组织和社会的熵增是必然事件,为了维持自身系统的平衡,人类必须从外界吸收负熵来对抗自身的熵增,除了通过天生的、本能的活动,例如呼吸、睡眠、进食等被动的手段来对抗自身熵增外,人类还通过有意识、能动的改造活动来对抗自身的熵增,这种人类实践活动就是劳动。因此,人类劳动的产生有其物理根源,是受物理规律所支配的,但同时也是主观能动的,其目的和作用实质上就是为了减少人类自身熵值,对抗自身的熵增现象。可以说,人类劳动是自然发展的必然产物。

3.2 劳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人类系统有序化(熵减)的过程

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马克思所定义的“物质”,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又包括人的实践活动[6]。从马克思对劳动的定义可以看出,劳动是一个过程,具有过程性的特征,它必然消耗时间,也因此有了劳动时间的属性。这个过程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是人类通过自身活动来调整和控制自然界,使之发生物质变换,即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或性质。根据熵增定律和耗散结构理论,这个过程实质上也是人类系统从外界吸收负熵从而减少系统自身熵值,从无序化到有序化的过程。人类个体总趋于饥饿、口渴、疲劳等,人类组织或社会系统总趋于杂乱、松散、不受约束等,都是人类系统趋于无序化的表现。人类劳动,正是阻止这些无序趋势、使人类系统趋于有序的过程,是能动对抗人类系统熵增的过程。

3.3 劳动的结果必然能产出可以减熵的产品

马克思对劳动的定义并没有强调其结果性,但他在《资本论》中论述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时,强调了使用价值与劳动之间的关系:“任一物,若不是有用物,必不能有价值。如果它是无用的,则其中所含的劳动也是无用的。这种劳动不算作劳动,故不形成价值”[7]。可见,没有产出有用产品的人类活动不能算是劳动。劳动的结果性就是强调必須产生有用产品的人类活动才能算是劳动。这里的“有用”,在劳动价值论中,就是商品能满足人类某种需求的属性,即使用价值。结合熵理论以及上述人类需求产生的物理根源来分析,所谓的“有用”,实质是能为人类个体、组织或社会带来负熵,减少人类个体、组织或社会熵值或无序程度的作用。劳动对人类系统的减熵作用,是通过生产和消耗能为人类减熵的劳动产品实现的。

综上所述,人类劳动最终可以用物理现象与物理定律来解释,这是人类劳动的物理本质问题。因此也可以从熵的角度,结合上述劳动的能动性、过程性和结果性三大特征重新定义人类劳动,将劳动的定义扩展为:劳动是人类能动地将物质改造成可以减少人类个体、组织或社会熵值(无序化程度)的产品的运动过程。

该定义不仅更深刻地揭示了劳动的物理本质,也更全面地概括了劳动的特征。只要符合能动性、过程性和结果性三大特征的人类活动,都是人类劳动。此外,该定义最大的特点是引入熵理论后,可以将劳动的结果性同质化,即劳动必然可以为人类系统减熵,使人类系统有序化,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统一为减熵作用。这区别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认为不同的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不同性质的观点,也为进一步证明服务劳动创造价值奠定了理论基础。

4 服务劳动创造价值

4.1 服务劳动的定义

要论证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服务劳动。我个人比较赞同李江帆教授在《劳动、劳动产品与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中对服务劳动的定义。人类的经济实践已表明,人类劳动会产生两类成果:一类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劳动成果,即实物劳动成果。它们都由基本粒子构成,都具有静止质量、一定的体积和不可入性(即不同的实物不能同时占有同一空间的性质)等属性。粮食、木材、牲畜、水产品,以及钢铁、机械、衣物、楼房、煤气、自来水、电力等都有这些特性。我们称之为实物产品。另一类是不以实物形式存在的劳动成果,即非实物劳动成果。它们具有不可触摸、无静止质量、无体积、无基本粒子, 有可迭加性(即不同的非实物劳动成果可交织在同一空间的性质)等非实物属性,司机、店员、理发师、教师、医生、导游、律师、高管等给人们提供的服务都有这些特性。它们虽然都是能被人们感知的客观实在,但不像實物劳动成果那样具有人们可以触摸的形体。这些非实物劳动成果,我们称之为服务产品[8]。对应的,生产实物产品的劳动就是物质生产劳动,生产服务产品的劳动就是服务劳动。

实物产品与服务产品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前者的生产与消费过程可以在不同的时空进行,而后者的生产与消费则是在同一时空进行,例如理发服务,理发师在生产着理发这项服务的同时,也被消费者消费了,又例如交通服务,司机在开车的同时,也被乘客所消费了。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服务劳动所生产出来的服务产品可以被信息技术记录和保存下来,成为实物产品,提供给消费者在不同的时空进行消费。例如交响乐团在歌剧院现场为听众提供交响乐服务时,其服务也被录下来形成音像制品出售,供消费者在另一时空进行欣赏。

4.2 从熵角度论述服务产品使用价值的本质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前提,要论证服务劳动也创造价值,重点要论述服务劳动所生产出来的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本质,即劳动的结果性。

根据上面的论述,人类个体有生理、心理和信息的熵增趋势,人类组织和社会有松散、走向无序、落后的熵增趋势,而人类劳动及其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则可以对抗这些熵增现象。其中实物产品的使用价值主要表现为减少人类个体的生理熵值,例如第一产业所生产出来的农林牧副渔等实物产品,第二产业所生产出来的水、电、煤、钢铁等实物产品,都可以减少人类个体的生理熵值,当然这些产品也为减少人类个体心理、信息熵值,减少人类组织和社会无序性提供了基础,例如制造出来的纸张、电子媒介等是信息和知识等服务产品的载体等。而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则主要表现为减少人类个体的心理、信息熵值,以及人类组织和社会系统的无序性。

(1)人类个体的心理方面。人类在维持日常生理需求的基础上,会追求精神层面上的满足,例如通过听音乐让自己心情愉悦,通过观看娱乐节目、旅游等方式让自己心情轻松,通过整理房子让生活更舒适。而演唱家提供的音乐服务、演员提供的娱乐服务、导游提供的旅游服务、清洁工提供的清洁服务等都能达到减少人体心理熵值的目的与效果,这是此类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本质。

(2)人类个体的信息方面。人类从出生开始,就已是自身信息熵的最大值,即对世界一无所知。随着学习能力的提升,人类可以从外界吸收信息(负熵)来减少自身的信息熵值。人类如果缺乏信息更新,必然导致人体产生疾病甚至死亡,但却无法提高生产和生活的效率,无法跟上时代的需求,最终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在信息社会中,人体内的信息熵增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是服务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产品,其中服务劳动生产信息,物质生产劳动生产信息载体。人类只能通过劳动来创造信息,来对抗体内的信息熵增。例如教师提供的授课服务,可以减少学生的信息熵值,减少学生对世界的无知程度;人类创造总结出来的科学、知识、报刊、文学作品等信息产品,实质上都是服务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劳动产品。人类吸收信息后就能减少自身体内的无知与思想混乱程度,减少自身熵值。这是信息类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的本质。

(3)人类组织和社会的有序性方面。各种人类组织也需要服务劳动来维持其有序化运作。人类组织乃至人类社会,是若干人类个体的聚合体,其内部有序化程度不仅取决于每个个体的有序化程度,也取决于每个个体协作的有序化程度。这种有序化程度的提高,系统熵值的减少,只能通过服务劳动去实现。例如,企业管理人员的科学调研、决策、管理、施策等服务劳动,企业员工的执行决策、宣传推广、沟通联系等服务劳动,都在时刻提高企业经营的有序化,降低企业的熵值,没有这些服务劳动来维持有序化运营,企业内部的熵值就会越来越高,最终导致企业倒闭。又例如一个国家,政府公务员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高效的管理体制、激发经济活力、维护市场秩序、稳定政治局面、合理调配社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服务劳动都是推动一个国家长期稳定、有序发展的手段,使国家这个人类系统更有序化,熵值不断降低。

当然也有一些服务劳动可以对抗人类生理熵增的,例如医生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理发师提供的理发服务,司机提供的运输服务等。但无论是哪种服务产品,从熵理论的角度来看,其使用价值与实物产品的使用价值没有本质的区别,最终目的与结果都是为人类系统减熵,使人类系统往有序化的方向发展。

4.3 服务劳动能创造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前提,没有使用价值的产品是无法交换的,也就没有所谓的价值,即人类劳动是无效的。上一节已证明服务产品与实物产品使用价值的本质一致性,即都有能为人类减熵的作用,实质上已论证服务产品的价值存在的前提,这一节则主要论证服务商品的价值源泉。为了能更清楚地说明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这里只用诸如教师、理发师、司机、店员、医生、高管这些提供纯粹的服务商品(不附带产出实物商品)的服务劳动作为例子。

第一,价值的本质是人类的劳动耗费。价值概念的引入和确立,是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之一[9],它揭示了商品交换的基础并非商品的效用或使用价值,而是人类的抽象劳动,是一种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生产商品的过程就是生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过程, 商品的交换过程就是让渡使用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交换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种商品的量的关系和比例即为交换价值。而交换价值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所有商品中都含有一个共同物,它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正是这种劳动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它体现着商品交换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它就是价值。价值作为抽象劳动的凝结, 在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人类体力与脑力的消耗,不同的是量上的差别。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就应该由生产它的抽象劳动的量来计量, 而勞动量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总的一句话,商品交换的桥梁是人类劳动的耗费,是建立在社会公认的相同的劳动耗费量基础上的。

第二,服务劳动的体力与脑力耗费就是服务商品价值的源泉。服务劳动必然要耗费劳动时间,这是服务劳动为人类系统减熵的过程,也是劳动商品价值形成的过程。从事服务劳动的劳动者也有其体力和脑力的耗费,这种耗费,赋予服务商品以经济价值,体现出特定社会中某种生产关系的性质[10]。例如教师的授课过程,既是为学生减信息熵的过程,也是进行体力与脑力消耗、创造价值的过程,跟物质生产劳动不同,这种服务产品在生产的同时就被消费了。理发师、司机、店员、医生和管理人员所提供的纯粹的、不产出实物产品的服务劳动也是同样的道理,在使用价值上,他们的服务劳动使人类系统更有序化;在价值上,他们的服务劳动耗费着体力和脑力,是积累和创造价值的过程,是他们所提供的服务的价值源泉。商品的价值是生产该商品的劳动创造的,那么服务产品的价值自然也就只能由服务劳动创造出来,而不可能是物质生产部门价值的无偿转移。

对服务产品使用价值的论述实质上是论证了服务劳动的能动性与结果性,对服务产品价值的论述实质上是论证了服务劳动的过程性,由此可见,服务劳动符合劳动能动性、过程性与结果性的三个特征,也从根本上证明了服务劳动是劳动的一种,既然是劳动中的一种,那么服务劳动也必然能创造价值。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为解剖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前提。这个剖析过程是从商品的二重性——价值与使用价值开始的。实质上,商品的二重性源于劳动的过程性与结果性,只有从根本上把劳动的概念定义得清楚与透彻,才能为后续基础理论的推演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将熵概念及熵增定律引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宇宙运行的基本定律入手阐述人类劳动产生的根源及本质,为劳动价值论提供了坚实的物理基础和科学依据。同时,运用熵概念及熵增定律能更有说服力地论证服务劳动也是劳动的一种,也同样创造着价值,这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有益补充,有利于我们真正认识科技、知识产权、教育等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这些部门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由此基础上建立的剩余价值生产与分配、国民收入分配等理论。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26):442-443.

马本堃,高尚惠,孙煜.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张瑞征,李华.熵、人类和自然[J].科技文汇,2020(01).

刘建铭.“熵增定律”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启示[J].建筑时报,2019(0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23):201-202.

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6.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01):6.

李江帆.劳动、劳动产品与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J].中国经济问题,2003(03).

罗英.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之比较[J].当代经济研究,2004(11).

司汉武,王黎黎.从服务经济的拓展看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局限[J].科学·经济·社会,2011(03).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个短板
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建设领域的应用
“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鲜活体现
试论劳动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
科技劳动视角下的超额剩余价值来源探析
劳动公有制是经济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
试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现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可能出路
基于劳动价值论和弱式有效市场假设的汇率决定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