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图书馆后疫情时代预案》及其启示*

2021-06-10 05:10
图书情报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欧洲图书馆数字

黄 静

(南京图书馆 南京 210018)

1 引言

2020年上半年“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或“COVID-19”)在全球蔓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截至北京时间2020年7月4日,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数超过1 092万例,死亡病例数超过52万例[1]。新冠病毒的蔓延给全世界带来众多恐慌、困难与挑战,经济、生产、生活都受到极大冲击,各国都采取了很多积极应对的措施,我们相信在全世界人民的努力下,疫情危机必将过去,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回到过去,正如基辛格所言:“即便疫情过去,世界也不会是之前的样子了”[2]。新冠病毒暴露出很多问题,带来很多变化,而有些改变可能会成为新常态,如何在后疫情时代应对挑战、实现转型是很多国家、很多领域已经开始思考的问题。

欧洲作为全球疫情第二严重的区域,在众多领域进行了抗疫探索,作为人流集散的公共场所的图书馆更是如此。为响应2020年3月19日联合国秘书长“全球团结”的号召,欧洲图书情报与文献协会管理局(European Bureau of Library,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Associations,EBLIDA)制定了“图书馆协会和图书馆面对COVID-19危机的清单”,用于调查新冠病毒疫情危机期间图书馆协会和图书馆采取的服条与举措,分析哪些举措可以在后疫情时代继续发挥作用。该调查于2020年4月发起,17个欧洲国家的图书馆协会(保加利亚、塞浦路斯、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拉脱维亚、卢森堡、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西班牙、瑞典和瑞士)给出了回应,基于调查结果,EBLIDA于2020年5月14日发布了《欧洲图书馆后疫情时代预案——一项正在进行的工作》[3](Preparing a European Library Agenda for the Post-COVID Age - A Work in Progress,后文简称《欧洲图书馆后疫情时代预案》),展示欧洲图书馆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而做出的努力,指明后疫情时代前进的方向[4]。《欧洲图书馆后疫情时代预案》现已在EBLIDA成员中进行广泛咨询,欧洲各国图书馆协会和图书馆将就草案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建议,EBLIDA将在咨询完成后修改并发布“欧洲图书馆后疫情时代预案”最终报告。欧洲图书馆的经验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欧洲图书馆后疫情时代预案》报告(草案)提出的欧洲图书馆后疫情时代面临的五个新常态等核心内容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图书馆后疫情时代的服条转型与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 欧洲图书馆后疫情时代五个新常态

EBLIDA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亚太地区创新中心的一项研究提出的短期内即将出现、将对社会产生长期影响的“新常态”,对图书馆协会和图书馆开展了调查[5],从而在《欧洲图书馆后疫情时代预案》提出了欧洲图书馆后疫情时代预案的五个新常态:(1)社交距离带来深远影响,一个处处融入保持两米接触距离理念的图书馆;(2)技术正在以新的方式改变并塑造图书馆;(3)不明确的经费境况:重新审视图书馆预算构成;(4)中央和地方层面的图书馆管理更加重要;(5)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机遇和威胁。报告分别从这五个方面回顾了欧洲图书馆在疫情期间的活动,分析后疫情时代可能继续存在、发展的活动和趋势,提出后疫情时代的图书馆预案应包括的要素。

这五个新常态包括疫情发展带来的图书馆本身、图书馆服条的直接变化以及间接的外界环境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具体关系见图1。因为疫情的发生,公共卫生准则和社交距离发生变化,直接导致了图书馆的闭馆或是有限开放,对图书消毒、图书馆空间布局等有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变成一个处处融入保持两米接触距离理念的图书馆;图书馆的有限开放增加了读者远程访问的需求,进一步增强了技术对图书馆和图书馆服条的改变及塑造;同时因为疫情的发生和技术的发展,让图书馆在疫情期间涌现出了很多新的服条和活动项目,图书馆治理形式更加多样化,但要注意的是后疫情时代应当更加重视中央和地方层面的图书馆管理。在外界环境方面,疫情导致停工停产,经济的下行将带来失业的增加和税收的减少,图书馆将面临不明确的经费境况,要重新审视图书馆预算构成,同时停工停产会导致气候数据的异常,不能放松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图书馆要始终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机遇和威胁,坚持寻找气候友好型解决方案。

图1 欧洲图书馆后疫情时代五个新常态

2.1 社交距离带来深远影响,一个处处融入保持两米接触距离理念的图书馆

新冠肺炎疫情给公共卫生准则带来新变化,除了北欧和波罗的海几个国家以外,几乎欧洲所有国家的图书馆都被闭馆数周,后变为有限开放。图书馆的准入政策、人员安全、社交距离和馆藏卫生等要求也都随着公共卫生准则发生改变。最明显的是图书馆设置了书籍检疫准则,通常为静置72小时,但各国差异较大[1];其次是图书馆空间布局的变化,很多图书馆根据实际需求调整了图书馆空间和办公室,公共区域加大间距、较少座椅数量,定时清洁消毒,启动了感应门、电梯语音控制等避免触碰。同时,社交距离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社区中心、会议场所的功能。

除了基础服条变化,欧洲图书馆还结合抗疫需求量身定制了创新服条。实体服条包括送书上门,为弱势群体提供食物,为被隔离的老人提供电话聊天服条,照顾父母从事重要抗疫工作的孩子……数字服条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信息服条,提供一站式信息访问服条,汇总政府机构、卫生机构和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精确的疫情相关健康信息,打击虚假信息;二是数字产品,图书馆通过图书馆官网以及Facebook、YouTube等社交媒体平台提供“故事时间”等数字产品及影音材料,颇受欢迎。

还有一些图书馆对医护工作的支持活动被纳入了国家卫生政策中。如立陶宛Martynas Mažvydas国家图书馆联合本国50多个公共图书馆,在机器人学校的支持下,通过3D打印生产防护口罩,应对防护设备需求增长[2];立陶宛国家图书馆还向处于隔离状态的在校儿童和教师免费“出借”新的计算机[3]。又如爱尔兰图书馆向医院捐赠设备,3D打印生产口罩,组织图书馆员帮助追踪确诊病例的接触人员,管理服条弱势人群的社区服条专线……这些支持活动展现了图书馆强大的应变能力、服条能力以及人文关怀。

图书馆抗疫行动为后疫情时代议程展示了几个方向:图书馆具有强烈的变革性和适应性,可以抵消社会距离,填补社会差异,弥合数字鸿沟,图书馆可以从服条转向生产;图书馆是城市社区的枢纽,可以及时应对并满足多样化的社区需求;自动开门、电梯语音服条、远程图书馆和自动化系统可能会成为图书馆的新常态。

2.2 技术正在以新的方式改变并塑造图书馆

因疫情原因,读者实地访问图书馆减少,远程服条发生变化。首先是远程访问量增长,与上一年同期相比,2020年3月至4月,有关数字平台(如德国的Divibib和Overdrive、意大利的MLOL等)访问量呈指数增长。其次是数字资源供给增多,有些国家数字服条供给比疫情爆发前提高了1 000%-1 500%。再次是数字资源更加丰富,包括学习内容、音乐、新闻、电子书等,荷兰一些图书馆闭馆期间还通过直播开展研讨会、脱口秀和讲座。

但要注意到疫情带来的数字资源需求变化具有偶然性,可能不会长久,如何在后疫情时代继续保持数字资源访问增长趋势,图书馆可以从文化视角和社会视角分别考虑。文化视角方面,疫情对音乐、演出等现场表演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他们在寻求新的出路,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的AR和VR技术对现场表演进行后期制作,并参与非商业发行,利用自身读者群吸引观众。社会视角方面,则要考虑《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现,疫情凸显了远程学习方面存在的数字鸿沟,突出了数字包容的重要性,欧洲图书馆需要从规模、范围、虚拟维度等多方面着手,促进社会包容、数字素养、文化融合、远程学习。

2.3 不明确的经费境况:重新审视图书馆预算构成

受疫情影响,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急剧收缩3%,远低于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的水平,预计欧元区将收缩7.5%,主要欧盟经济体分别下降7.0%(德国)、 7.2%(法国)、9.1%(意大利)和8.0%(西班牙)。下行的经济带来失业的增加和税收的减少,大多图书馆的收入,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完全依赖地方财政,图书馆经费可能会随之削减,图书馆财政困难将在2021年变得明显。由于图书馆预算缺乏弹性,建筑物维护、日常运行开销、数字资源购买等项目无法轻易调整,因而削减图书馆运营开销最终可能会削减图书馆社区服条相关预算,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和作为聚会场所的职能可能会被削弱,而这恰是在过去近十年中,公共图书馆领域最令人振奋的发展之一。

后疫情时代,欧洲图书馆要寻求其他资助者的支持,实现图书馆资金多样化。摆脱过去较为单一的文化和教育/研究政策的框架,图书馆活动转向更具“社会”功能,图书馆要实现多元化社区服条,可以使用《欧洲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概念框架审查图书馆预算构成,通过发展SDG项目向欧洲结构与投资基金(ESIF)2021-2027申请资金。

2.4 中央和地方层面的图书馆管理更加重要

通常图书馆治理有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前者通过正式的财条法案进行,遵循正式的沟通程序;后者主要包括非正式会议、偶然发现以及信息和实践的交流,最“高潮”则是国家级的定期图书馆会议。在疫情期间,通过建立门户网站或者其他集中信息发布平台,官方体制层面的管理,尤其是中央层面的管理一定程度得到加强,疫情凸显了卫生政策、人员安全和其他普遍关心的政策方面图书馆集中管理的成效,同时数字服条访问推动了版权许可、技术要求的标准化以及管理任条协调方面更为集中的图书馆管理。非官方管理则因国家图书馆会议的取消或推迟而受到影响,此外疫情期间涌现出很多更加自发性质的新组织和新活动,如瑞典的“疫情期间的图书馆”Facebook小组、芬兰图书馆协会的网络研讨会、拉脱维亚文化部发起的#Ēkultūra(#E-Culture)宣传运动。

自发性活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的非官方管理,这给图书馆管理带来风险,且可能不受传统的官方行政模式管控,图书馆可能会失去对公众的掌控力。针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后疫情时代,在加强已经形成的集中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还要强化地方管理和专业管理,将自发行动纳入管理,这是建立创新服条或调整现有服条的关键决定因素,将有助于图书馆获得欧洲结构与投资基金(ESIF)的支持。

2.5 密切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机遇和威胁

2020年,全世界范围内许多工厂、公司停止了生产运营活动,汽车使用量也有所减少,碳排放随之降低。到2020年底,疫情影响将会导致气候变化数据异常,产生失真报告,后疫情时代,为了恢复经济,可能会继续向高碳排行业提供资金支持,延迟《2030年欧洲可持续发展议程》,因而并不能放松对气候问题的关注。

后疫情时代,图书馆在寻求恢复的过程中,要在所有活动中倡导可持续发展,寻找气候友好型解决方案。图书馆可以引入一套分类法规标准评估图书馆活动,该分类法规由欧盟委员会成立的可持续金融技术专家组于2020年3月9日发布,其中包含筛选可对缓解或适应气候变化做出重大贡献的经济活动的标准[4],这一分类标准规定在评估经济活动的可持续性时应考虑一系列环境目标:减轻和适应气候变化;可持续利用、保护水资源和海洋资源;向循环经济过渡,包括废物产生预防、增加对第二原料的吸收;污染防治;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

总的来说,新常态带来风险,也带来改变。《欧洲图书馆后疫情时代预案》正如其名,并不是一个最终态的指导规划,而是在总结疫情图书馆行动和变化的基础上,引发图书馆自身对后疫情时代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包括如何将自身在健康信息领域、打击虚假新闻方面的现有优势保持下去,如何将语音服条、3D打印等图书馆服条进一步发展,如何更高效地提供信息服条,弥补数字鸿沟,如何与教育机构合作助推远程学习,如何发挥自身技术和受众优势参与文艺作品后期制作,如何弥补图书馆未来预算的不足,如何将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活动联系起来等。《欧洲图书馆后疫情时代预案》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导图书馆寻找自己的答案,克服疫情可能带来的预算减少等问题,充分挖掘技术优势,拓展服条、丰富活动,让图书馆发挥更大的作用。

3 启示

在疫情期间,我国图书馆同样也不断创新服条,在信息服条、文化服条、社区服条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如国家图书馆的“服条不打烊,战’疫’进行时——国家图书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资源专题”,又如湖北省图书馆的“方舱数字文化之窗”,上线一个月访问量突破120万次,这些专栏的发布和专题信息服条对于粉碎虚假信息,打击相关谣言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图书馆还积极拓展远程服条,通过网络为读者提供所需文献,结合自身条件开放了网络数据库、在线资源,为读者馆外访问提供便利,大学图书馆还参与支持远程教学等服条,充分满足了读者的文献需求;不少图书馆还将线下活动转为线上,如长三角区域和湖北及其他地区338家图书馆共同举办了2020“我的战疫”阅读马拉松线上快闪赛,约1.5万名读者参与其中,这些行动丰富了读者的文化生活。此外图书馆还利用自身资源为社区提供帮助,如图书馆员以志愿者等形式参与到社区服条中,包括帮助孤寡老人、信息登记、疫情宣传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区压力。

比较我国图书馆与欧洲图书馆的抗疫行动,可以说二者在空间调整、信息服条、远程服条、社区服条等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处,但相对而言,我国图书馆的个体行动更多,大多时候更加高效迅速,欧洲图书馆协会之类的组织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我国图书馆的各项活动仍然由图书馆或者相关部门主导进行,欧洲则涌现出了更多的自发行动;此外欧洲不少图书馆的3D打印技术在口罩生产方面发挥了作用,体现出图书馆从服条转向生产的趋势,而我国图书馆则基本没有承担这方面的职能。当前全球疫情的发展态势仍不容乐观,疫情防控或成常态化,图书馆作为公共场所,尤其是公共图书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欧洲图书馆后疫情时代预案》提及的后疫情时代五个新常态,有些同样是我国图书馆将要面临的问题,譬如如何将疫情期间积累的相关公共卫生服条深化,如何在保持社交距离的前提下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条,满足社区、用户的需求,我们必须要眼光向前,放眼未来,为后疫情时代做好准备。

3.1 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经过疫情的“洗礼”,人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5],《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也于2020年6月1日开始实施,公共卫生体系走向纵深。欧洲图书馆在疫情期间诸如3D打印口罩、汇集正确的健康信息等举措被纳入了国家卫生政策中,我国公共图书馆同样也在疫情期间积累了健康信息服条等经验,在后疫情时代,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服条和信息服条机构,应当继续发挥在健康信息服条方面的优势,为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健康发挥积极作用。

一是将疫情期间建立的良好公共卫生秩序保持下去,建设健康环境。对于个人而言,养成健康习惯可以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6],对于公共场所而言,亦是如此。图书馆应将疫情期间建立的共生卫生标准、消毒清洁秩序常态化,建设公共卫生防疫工作长效机制,改善图书馆公共环境卫生状况,为读者、为职工“创造有益于健康的环境和条件”[7],从而降低公共风险。

二是优化健康信息服条,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促进健康中国“提质升级”。疫情带来的“健康科普热”说明卫生健康知识是人民群众的“刚需”且刻不容缓。根据《2020美国图书馆协会白皮书》,促进健康并帮助社区成员获得健康和社会服条已成为美国公共图书馆的一种增长趋势[8]。后疫情时代图书馆要进一步深化健康信息服条,加强健康信息筛查,保证信息准确,为读者更加系统便捷地提供健康生活方式资料、医疗饮食食谱、多媒体体育锻炼教学和心理健康自助资料,协助读者加强健康管理,还要更加关注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条。

三是融入健康宣教体系,提升图书馆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明确提出“医疗卫生、教育、体育、宣传等机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应当开展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健康知识的宣传应当科学、准确。”图书馆应主动参与到健康宣传和普及的工作中,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与其他机构配合,提供科学、准确、系统的健康知识,如协助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建设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为卫生科研部门提供资料,协助科研,服条前移,精准服条[9]。

3.2 优化图书馆数字服务

疫情期间,我国图书馆和欧洲图书馆一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手段,进一步强化了图书馆的数字服条,建设了覆盖面广泛的信息平台,涌现出很多优秀的案例。如国家图书馆的“读联体”移动服条平台,覆盖全国1 000多家图书馆,推送优质专题资料,得到读者好评,在后疫情时代应该继续保持。具体举措为:

一是加强数字资源整合,提升远程服条保障能力。数字资源服条是疫情期间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为读者提供的最直接、最方便和最主要的服条[10],通过开放中外文数据库资源、馆藏特色资源,开设公开课等方式[11],满足因为不能到馆读者的文献利用需求,数字资源访问量大幅增长。图书馆数字资源服条能力主要体现在数字资源内容与系统的可用性、易用性和安全稳定性[12],疫情期间,万方、超星等众多出版社、文献资源提供商也将其数据库资源开放。而后疫情时代,则要更多依赖图书馆增加数字资源采购预算,与各大优质资源供应商联系,加强数字资源建设与整合,提升图书馆网络设施等硬件,满足用户的访问需求。

二是强化信息平台建设,提升新媒体运营能力。疫情期间,移动服条成为联系读者的重要纽带,图书馆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将服条通知公告、资源服条指南、特色专题汇编等众多读者需要的内容直接发送到读者手中。这些成功的移动服条,推动了图书馆自身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升级,后疫情时代图书馆要进一步强化信息平台建设,建设新媒体运营和服条的长效机制。

三是助力数字生活,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疫情期间,电商平台等数字生活新服条保障了民众生活供给,图书馆数字服条等则满足了文化需求。2020年7月2日,浙江省正式启动数字生活新服条“十大行动”,其中“五、数字全域旅游建设行动”就将图书馆包括在内,提出“建设一批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数字图书馆”[13]。图书馆数字服条是数字生活的重要部分,如《欧洲图书馆后疫情时代预案》提到的图书馆运用VR、AR等技术手段参与文艺表演的后期制作,参与文化产品的生产,为其他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支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3.3 深化图书馆社区服务功能

《欧洲图书馆后疫情时代预案》中提到图书馆是城市社区的枢纽,可以及时应对并满足多样化的社区需求,美国历年的图书馆协会白皮书也一直强调图书馆是社区的核心,能够支持社区、改变社区。疫情期间,中国公共图书馆响应社区联防联控的号召,与社区联合抗疫,组织党员深入社区协助做好小区值守、消毒、疫情宣传等工作,协助社区进行人员车辆登记排查、入户检查等工作,缓解社区工作人员不足的压力。图书馆服条社区的成功经验应在后疫情时代继续保持与深化,更加重视“社会”几大功能。

一是发挥第三空间功能。《欧洲图书馆后疫情时代预案》中提出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社区中心、会议场所的功能是在过去近十年中,公共图书馆领域最令人振奋的发展之一,但这部分功能在疫情期间因为疫情被削弱,并担忧后疫情时代图书馆经费减少会导致该部分预算削减。但最近澳大利亚一项调查显示图书馆可帮助用户对抗孤独,除了阅读、研究和学习之外,公共图书馆还是重要的交际场所[19]。后疫情时代,我们要更加重视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基层图书馆的第三空间功能,图书馆可以结合社交距离新要求改造现有空间,适当调整图书馆内部空间,做好功能区域的分隔,设置独立的交流休闲空间。

二是深入社区开展服条。后疫情时代可以结合“党员进社区”活动,继续以党员为主力,组成高素质的下沉服条小组,深入社区内部,结合社区需求,提供针对性信息整理、宣讲,点对点专业咨询,配合社区统计调研工作等专业服条,配合社区重点工作。

三是关注社区重点人群。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质决定了要更加关注弱势群体,为弱势群体服条。疫情带来经济下行,可能会加剧失业,公共图书馆可以针对低收入群体、失业群体,提供技术和就业培训,帮助社区成员提高技能、就业能力,应对经济压力。疫情还凸显了信息素养问题,图书馆可以总结抗疫行动中打击虚假新闻、提供专题信息服条的经验,尤其是帮助老人和儿童等重点人群提高信息素养。

4 结语

《欧洲图书馆后疫情时代预案》展示了欧洲图书馆应对疫情的努力,提出图书馆将面临的新常态,引导欧洲图书馆思考后疫情时代前进的方向。虽然欧洲与我国的国情不尽相同,图书馆在思维模式、管理理念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但其对图书馆抗疫行动的总结和对后疫情时代的思考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后疫情时代,中国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要总结疫情经验,积极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找准转型方向,充分利用新技术,在数字平台和现实社区两方面都实现图书馆服条的深化,坚持可持续发展。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来自EBLIDA《欧洲图书馆后疫情时代预案》报告(草案),按照知识共享许可协议规定,可标注引文,并免费复制、拷贝、编译或引用。该报告网址为: http://www.eblida.org/Documents/EBLIDA-Preparing-a-European-library-agenda-for-the-post-Covid-19-age.pdf)

猜你喜欢
欧洲图书馆数字
欧洲“芦笋季”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图书馆
答数字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数字看G20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