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外长:不怒自威,尽显大国风范

2021-06-10 15:03于于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21年5期
关键词:霸气王毅外交部

于于

如果我们去了解王毅外长的人生故事,就会发现,他的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铿锵有力,堪称我国外交史上的传奇人物。

人生要敢于“卓尔不群”

1953年,王毅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家庭。中学毕业后,他经历了“上山下乡”的洗礼,去东北生产建设兵团当兵,成为了一名通讯员。那时候,没能进入更高学府继续深造是他心中的隐痛,所以哪怕条件再艰苦,再累再忙,他也要坚持学习,做一个“时刻准备着”的人。

晚上,战友们不是去参加文娱活动,就是放松休息,只有他,总是自顾自地点一盏煤油灯,尽可能多地阅读国内外名著和重要文献,还孜孜不倦地自学日语,如老僧入定般地沉浸在知识的结界里。

一些喜欢随大溜的人自然看不惯,说他不合群。对此,他从来都是冷处理,毕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后来,领导找他谈话,让他不要这样。他却摇摇头,依然独来独往,以学习为圆心、业余时间为半径地坚持着。

一位战友曾说:“我有点好奇,因为除了本职工作,只要有空,他就拿本书看。我问他,这是学什么呢?他说学日语。当时我心想:学这个有什么用呢?后来我就明白了,学这个用处大了。”

王毅在兵团“不合群”地过了8年自修时光,终于,他等到了自己的机会。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他成为第一批高考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专业是日语。

当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有个规定,考生年龄不得超过25岁,他的年龄差点就不符合录取条件了。人生路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一切都刚刚好。你说这是幸运吗?不,幸运只占1%,另外的99%,是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努力换来的。

大学上了4年,王毅也当了4年班长,老师和同学们都称赞他善于思考,“笔头尤好”。其实早在建设兵团当兵时,他的文章就已经刊发于当地的各大报刊上了。上了大学,想到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他更加珍惜已有的一切,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不说,最后写毕业论文时,竟一口气交了两篇——一篇是比较研究日语和中国朦胧诗,一篇比较研究中国历史和日本历史。同班同学回忆称:“答辩老师都没办法对他的这两篇文章进行评判,他的水平真的很高。”

很多人以为王毅毕业后会成为一名学者或作家,没想到,他却走进了外交部,从此踏上了新的人生征程。

“笔杆子”开出一条路

据老同学回忆,王毅当年高考时,语文成绩是班里的最高分。深厚的文字功底,不仅是他打开学业进阶大门的钥匙,也是他在外交部迅速成为翘楚的缘由。

起初,他只是外交部亚洲司日本处的科员,主要工作之一是起草报送中央领导的相关材料。很多人觉得,这样中规中矩的稿子能写出什么名堂?然而,王毅还真就写出了名堂。以往,外交部送交领导审阅的稿子在返还时,常常已经被大幅修改,稿子上布满密密麻麻的红字,但王毅提交的材料,领导修改极少,还批示:“此稿写得很好!”

王毅的老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退休教授潘寿君曾说,王毅说话“一板一眼,而且没有废话”,王毅的“知日”背景,也成为其撰文的底气。“学日语的,对日本了解更深一点,谈得就是能正中要害。”

除了文字功底好,王毅在工作上的“好强”也是出了名的。他的大学同学说:“他和别人在一起工作,一定要想方设法比别人强一点。”

能力决定责任,科员只是王毅的起点。参加工作不久,他选择继续深造,拿下了南开大学世界经济专业的经济学硕士学位,后来又选择在外交学院攻读国际关系专业的博士学位。

“从组织关系上来说,他是我们的领导(外交部部长助理),”外交学院一位教授回忆道,“但是在我们面前,他对老师是很尊敬的,完全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学生。”可惜的是,因为工作太忙碌,自1999年读博以来,王毅至今沒能抽出时间写完博士毕业论文,所以也没能拿到博士学位。

在外交部这个所见皆精英的地方,大家对王毅的评价都是“思维活跃”“反应机敏”“学识渊博”“责任感强”“善于跟媒体沟通”等。2001年,也就是进入外交部的第19个年头,他升任外交部副部长。

从普通科员、随员,到副处长、处长,再到亚洲司副司长、司长,再到部长助理、副部长,他每一次出任新职位,几乎都创下了“外交部该职位最年轻的纪录”。

慨然赴日,做心之桥梁

2004年,王毅迎来人生一个重要转折点,出任驻日大使。他用16个字来概括自己的心境:恪尽职守,报国为民,开拓进取,不辱使命。

“什么是外交?在我看来,外交就是通过和外国人打交道,让人家了解你,然后接受你,直至信任你。只有这样,你才能去影响人家,才能实现你的政策目标。”这段话是王毅对“外交”一词的解读,也是他在担任驻日大使期间,贯穿始终的理念。

那个时候,恰逢中日关系形势严峻时期,一次次危机不断出现,王毅都凭借出色的外交能力,精准地传递了中国声音,为中日关系打开局面铺下良好的桥基。同时,他十分重视加强民间沟通,努力增进两国人民的联系和了解。“中日建交30多年来,中日友好在民间还是有相当基础的,这是值得我们珍惜的。”2004年,面对媒体他如是说,坚定的信念如朝阳一般,为两国关系增添亮色和暖意。终于,随着安倍晋三访华及时任总理温家宝访日,中日关系逐步升温,由冷转暖。

在任期间,王毅对华人华侨的关照也常为人所称道。一次,日本《关西华文时报》转来一封求救信,一位在日本打工的中国人因突患血癌,急需回国治疗。接到信后,王毅当即发出指示——特事特办。大使馆在与日本有关方面紧急磋商后,在病房里为这名男子办理了回国手续,不到24小时,就把他顺利送上了回国的飞机。

“非常好!”《日本新华侨报》的记者曾这样称赞王毅对华人华侨的关切。据相关人士回忆,但凡华人华侨团体或留学生团体邀请王毅参加活动,哪怕活动再小,只要有时间,他都会欣然赴约。

“大使,大使,就是大家都可以使用的人。”在离任招待会上,王毅半开玩笑地说出了这句“名言”。工作硕果累累,却也有些许遗憾,他说:“这几年,我们使馆的所有同事,为此尽了自己的努力,但与大家的要求和愿望相比,还做得很不够。”

不是不够,而是对中日关系的期望很高。王毅说,《千里走单骑》这部中日合拍片,他看了好几遍,感慨良多:“亲情是割不断的,亲人之间不需要假面,应该相互体谅,相互理解,多做对方希望做的事情,而不是相反,更不能做伤害对方感情的事。家人关系如此,邻里关系如此,国与国关系何尝不也是如此?”

“外交天团”的“霸气担当”

在驻日大使、外交部党委书记、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主任等岗位上经过历练之后,2013年,王毅正式出任外交部长,以沉稳、干练的风格,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中,为中国“冲锋陷阵”“毫寸必争”。

最令人拍案称快的,就是一次次的记者招待会上,面对一些外国媒体的无理“刁难”,王毅不仅总能一一化解,还常常该怼就怼,金句频出。他的很多回应堪称经典,比如:“‘中国脚步走到哪里,‘中国保护就跟到哪里。”“我们绝不会以大压小,但也绝不接受以小取闹。”“中国不是救世主,但我们愿做及时雨。”“不是我们的,一分不要;该是我们的,寸土必保。”

当加拿大记者无端质疑中国人权问题时,王毅怒斥对方的“傲慢与偏见”,并连珠炮似的回问道:“你了解中国吗?你去过中国吗?你知道曾经一穷二白的中国,让6亿多人摆脱了贫困吗?你知道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人均GDP 8000美元的世界第二大經济体了吗?如果我们没能很好地保护人权,中国能取得这么大的发展吗?你知道中国已经把保护人权列入宪法了吗?”

在面对南海仲裁事件时,王毅这样强硬地宣言:“现在又有人兴风作浪,还有人炫耀武力。但是,就像潮水来了又退去一样,这些图谋最终都不会有结果。历史终将证明,谁只是匆匆过客,谁才是真正的主人。”

遭遇日本记者的挑衅,王毅这样霸气地“警告”:“70年前,日本输掉了战争;70年后,日本不应再输掉良知。是继续背着历史包袱不放,还是与过去一刀两断,最终要由日本自己来选择。”

这些掷地有声的发言,郑重宣示了中国的外交立场,也给无数国人提了气。如此的霸气,皆源自王毅的底气,以及对祖国无比的热爱和自豪。

有意思的是,这样霸气的一个人,也有“萌”的一面。在发言做比喻时,他喜欢举起双手打一个可爱的双引号;在不满外国记者的恶意提问时,会狠狠丢一个白眼过去,来一个“王之蔑视”……他诸多直率表现,居然使得很多年轻的“90后”“00后”,从不关心时政的“新新人类”,变成了《新闻联播》的迷弟、迷妹。

“原来也是个性情中人!”在“强硬”和“厉害”之后,“帅”和“萌”成了他的新标签。当“外交天团”一词在网络上不胫而走时,他则顺理成章地被称为其中的“霸气担当”。

王毅外长的魅力,是我国外交天团魅力的一个缩影。他的外交回应,不仅仅表现了一个铮铮男儿的风骨,更代表着一个国家该有的气场和血性。他的“霸气”不仅仅是个人的风格,更重要的是,让人们看到了他身后那个日益强大的中国,那个昂首崛起、正气凛然的中国。

猜你喜欢
霸气王毅外交部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王毅谈2022年中国外交八大重点
Q萌霸气凌云秀
毛尖茶韵
谁说穿阔腿裤一定要“霸气侧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