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探究

2021-06-11 17:30庞海燕
锦绣·下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普通高中新教材样本

庞海燕

一、课标解析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地理学科“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核心素养。其中,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时间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考察、实验、调查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新教材鲁教版《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是新教材里的一节新增内容,对于高中教师来说是面临着新的授课知识,如何有效的讲授本节课,是新的挑战。

二、教材解读与学情背景分析

本教材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认识土壤,重要介绍土壤剖面和土壤物质;第二部分介绍了主要成土因素,暴落自然因素(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和人为因素。本节课是新教材里的新内容,从学生的情况和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1、概念多。本节课是高一必修一的内容,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教材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比较多。例如:成土母质、花岗岩、石灰岩、风化、矿物质、土地盐碱化等。除了教材中出现的概念,在授课中由于讲解知识的需要,还有其他概念:黏土、砂土、壤土、颗粒大小、黏性、淋溶作用等。

2、分析成因需要学生的综合思维。这需要学生首先理解生物、气候等因素对土壤的作用,才能正确的分析。而学生土壤的认识是比较陌生的,需要教师的引导。

3、观察土壤、图片。需要一定的区域认知力。学生只是通过课本和图片了解不同区域的土壤,但实际生活中对土壤的认识缺乏。

4、野外实地考察的可行性。从组织学生的角度考虑,野外调查的安全性,采集土壤标本的有效性等因素综合考虑,最终教师带领部分学生野外收集土壤样本,用于课堂观察。

三、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

通过教师的实地考察,选取了学校附近三处地点(玉米地(样本1)、花生地(样本2)、高速公路两侧施工路段(样本3)),再带领部分学生代表利用放假休息时间,采集土壤,并用密封罐保存,贴上标签,并收集了重庆山区土壤(样本4),东营黄河入海口土壤(样本5)。

2、本节课的思路是:以我国五色土导入,通过观察家乡土壤,认识和区分土壤,初步根据土壤的区域分析土壤的形成原因。新课导入—认识土壤——分析土壤的形成原因——总结归纳——学以致用。

学生通过观察和感受土壤,能较快的准确的完成表格,初步认识和了解土壤的性质。再选取了北方与南方的壤土做对比,定性后再做对比,缩小了分析的范围和影响因素,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

分析土壤的形成原因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一方面高一学生缺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成土母质、生物、气候等因素如何影响土壤的形成,综合性强,涉及到的跨学科知识,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通过举例、图片、文字资料等提供给学生。学生综合分析,总结得到以下思维导图。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普通高中地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

[2]周鹏,在灾害教育中渗透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凉山州森林火灾”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年19期

[3]陈诗吉,学科素养视域下地理事乡的科学认知途径——以“土地鹽碱化”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年11期

(山东省淄博市淄博中学)

猜你喜欢
普通高中新教材样本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普通与特色同步发展
教育部要求各地防止建设大规模普通高中
直击高考中的用样本估计总体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测厚仪CS值电压漂移故障判定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