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常州留青竹刻的认识

2021-06-11 01:30王蔚禹依静
锦绣·下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蔚 禹依静

摘要:竹刻艺术源于民间艺术,常州留青竹刻以自身的风格在中国竹刻艺术中具有独树一帜的地位。常州留青竹刻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对常州地区的留青竹刻艺术进行研究,从留青竹刻的主要分类、审美特征、地域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并试图对留青竹刻对现代设计的启示的问题做出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留青竹刻;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

竹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竹刻同时也是中国特有的一项民间传统雕刻艺术,它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其中留青竹刻也被称为平雕或皮雕。留青是指留下竹子表皮上一层青筠,以此作为雕刻的图案,然后铲掉所划图案之外的青筠,露出作为底的竹肌。所以被称作“留青竹刻”。即是在竹子的表面用一层青皮来雕刻图案。竹材表面的竹青被用作雕刻图案的对象,去掉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一层颜色,使整个图案能产生图底变化的一种竹刻艺术。

一、留青竹刻的主要分类

(一)从选取题材上分析

留青竹刻选取的表现题材相当广泛,中国书画中的书法、花鸟、山水、人物等内容皆可成为其选题内容。但因受到雕刻艺术工艺手法的影响,留青竹刻大多偏向于工笔画类型的表现。

书法雕刻是留青竹刻中的基础内容,其中涉及的字体范围广泛,对手艺人的书法基本功要求也很高。花草题材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特征,其雕刻要以自身精细的刀工结合阴刻和阳刻的多种手法来展现,既要在薄薄的青皮上展现出植物不同质感,又要展现人文画的情境,同时不能表现得过于造作,以免导致最后作品表现流于死板。虫鱼鸟兽通常以蜻蜓、蟋蟀等作为主体,在竹刻艺人的刀下,走兽和禽类的皮毛和羽翼被表现得栩栩如生。山水楼阁的雕刻中,留青刻法比较适合表现中国画中的一些山水皴法,山水画的意境在手艺人的刻刀下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刻划人物对手艺人在中国画肖像画上的基本功也有所要求,力求将用笔展现的人物神态、肌肉结构、服饰线条的技法转化为用刀的技法。留青高手的作品中的人物神情丰富,毫不做作,甚至服饰都有吴带当风之感。

(二) 从发展流派上分析

近现代的常州留青竹刻手艺人发展出了以白士风、徐素白作为代表的两个流派。白派留青的创始人是中国留青竹刻界的泰斗白士风,白派的留青竹刻以“工”和“实”为主要特征,对每件作品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作品十分逼真、造型灵动,在题材和款式上也走出了创新之路。

与之不同的是以写意为特色的徐派留青。徐派留青的创始人是著名雕刻家徐素白,他的作品突破传统,既有传统意味又有新意。白派留青结合工笔和写意,作品中两者相映成趣,别有新意。

二、留青竹刻的艺术特征

(一)审美特征

在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中,审美观念趋向于追求材质的自然美。在江南竹刻丰富多变的竹刻手法中,留青手法简洁明了,不施以任何色彩,仅通过青皮与内层竹肌在颜色和光泽上的对比,体现竹子材质的特殊美感,既体现材质的自然美,又富有笔墨韵味的人文气息。

留青技法雕刻的台屏、书镇、笔筒、臂搁和案头小品等物品不仅仅精致巧妙,同时作品的外表颜色光泽莹润犹如玉石,适合经常把玩摩挲。年代越久远,竹肌颜色越深沉,色泽如同琥珀,同时雕刻的图案也会越清晰。

留青竹刻,充分利用质感和颜色上的变化和差异,采用分筠法,即留出青筠的不同深浅,分出不同的层次,表现出中国画中的那种色彩的从深到浅,自然晕染的效果,使作品呈现明暗、层次和浓淡。李葆恂的《旧学庵笔记》一书中,留青名家张希黄充分利用了竹皮的本色来呈现云气、落日、炊烟。“妙造自然,不类刻画”体现出张希黄运用竹雕的技法之高超。

(二)发展脉络

留青竹刻历史悠久,历程漫长。最初仅仅是平面雕刻的层次,留下部分的图片和文字,并刮掉其余的部分,所雕刻的图案只是刻在阳文或阴文上,只有图案的变化,没有雕刻技巧上的变化。明末的留青名家张希黃,在唐代竹刻留青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根据青皮和竹肌在质感和色泽上的不同,将竹的外皮雕刻成图案,将青筠去除之后的竹肌作为底,首创了阳文浅浮雕的留青技术。这一时期的竹雕家都精通书画艺术,从书画艺术中触类旁通,丰富了竹雕艺术领域,在题材和技法上与书画艺术紧密结合。而以青筠作为媒介的雕刻方法,更加接近于中国画的笔墨神韵特征。但是到清末时期,竹刻技艺日渐式微,留青的名家不多,佳作也较为难得。

三、留青竹刻的地域特点

留青竹刻是常州特色民间艺术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是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江南竹刻的主要雕刻技法。

常州留青竹刻的造型特征之一就是对运刀用线的讲究。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疏密等变化,用白描的方式展现不同物体的特点,用刀时采用对应的刀法来刻画表现不同对象的不同质感。

留青技法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丰富技法来说,色彩上取色单一,主要体现竹材的自然美和材质美。利用竹材本身的质感色泽和留青技法展现竹子高雅而质朴的魅力,且通过分筠法中对青皮的多留少留的程度上的把控展现出文人水墨画的韵味。

四、总结

传统文化艺术是今天艺术创作的源泉,要在继承的同时创新,才能推动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同时设计师们应当主动宣扬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开放艺术场馆等展示空间向社会大众普及竹刻艺术,让更多的人能欣赏、传播留青竹刻艺术。

在现代设计中亦可以运用留青竹刻的元素,包括它的造型形态和艺术手法,在设计中不妨尝试跨界合作,设计出符合当代人审美的文化产品。让现代设计为传统的留青竹刻艺术注入新鲜血液,适应当代的文化潮流,同时让留青竹刻艺术影响现代设计的内容,可以得到新的表现效果。艺术与设计交融,艺术家与设计师良性互动,才能使常州留青竹刻能够得到传承与发展,同时为现代设计提供灵感源泉。

参考文献

[1]上海博物馆.竹刻,刻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乔锦洪.留青竹刻浅谈[J].南京艺术学院报(音乐与表演版),1985(3).

[3]卞证.常州留青竹刻的艺术特征研究[J].美与时代(中),2015(11):134.

(兰州大学艺术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音乐家通过音乐保存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篇
传承·民间艺术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传承与创新:民间艺术的活力之源
民间艺术
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