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舞蹈艺术创新的着力点

2021-06-11 02:01张舒涵
锦绣·下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舞蹈艺术舞蹈创新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调查法、观察思考法,通过研究中国著名舞蹈从业者的创作经历,总结出舞蹈编导和演员在创作舞蹈艺术作品时须坚持的几点要求,即关注社会生活、听从内心呼唤、善于艺术构思、敢于突破常规。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有欣赏价值并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舞蹈艺术作品。

关键词:舞蹈;舞蹈艺术;创新

舞蹈是一门无声的表演艺术。舞蹈编导和演員借助这一艺术形式,运用肢体语言,综合音乐、道具、布景等元素,重现某一历史画卷,升华生活意蕴,塑造人物形象,向人们传播真善美等正能量,使人们在欣赏舞蹈艺术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从而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近几年出现的许多优秀舞蹈作品,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杜甫》《流浪》和舞蹈剧目《唐印》《红艳凝香》等,就广受社会赞誉。认真总结这些优秀舞蹈作品的编导和表演经验,从作品立意、编创到演出等环节把握舞蹈艺术创新的几个着力点,是编导、演员和舞蹈研究人员的基本功和必修课。

一、关注社会生活

舞蹈动作的取材都来源于社会生活。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进行提炼、组编、美化,就能形成优美的舞蹈语言。比如,笑、走路、摘花、喝酒、打斗这些日常生活动作,都可以经过美化转变为舞蹈的动作元素。对舞蹈创作而言,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适合舞蹈作品风格和主题的素材动作,是十分重要的。这些动作是引起观众共鸣的关键,也是舞蹈作品叫好的“点睛”之笔。

从中国古典舞的动作看,它在表演上特别注重眼神的运用与呼吸的配合,是极具韵律感与造型性的舞种。强调“形神兼备,身心互融,内外统一”,在刻画人物形象上讲究“神韵”传达,达到“以神领形,以形传神”境界。如第二季舞蹈风暴中朱瑾慧演绎的古典舞《媚》,就以千娇百媚、妍姿俏丽的江南女子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编导胡岩在塑造其人物形象时,抓住了娇媚女子特有的神态,“一颦一笑,回媚一笑百媚生”。其中有个仰头挺胸拧跨走步之态,就来源于生活中走路的形态。这个动作通过形象化处理后便“活”了起来,既凸显出了女子婀娜的身段,又加以手持团扇在胸口轻微挥动的手部动作,更是媚得动人心弦。

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来看,不同的民族因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拥有多种动作表达方式。用肢体姿态来抒发情感、表达情感、传达生产生活情景的行为,是民族民间舞蹈动作元素的直接来源。要创新民族民间舞,不仅要留意日常生活之态,还要跟当地人同吃同住同行,掌握该民族的行为风格,并将其提炼运用到舞蹈中,这就是通常讲的要做好“田野工作”。国家一级编导张继刚认为,任何一部艺术作品独到的创作视角都源自于细致的田野工作与思考。所以,要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创作出蕴含丰富文化价值的舞蹈作品,就要真正深入到民族民间生活中。

二、听从内心呼唤

舞蹈艺术最为突出的一个特质就是其抒情性,用无声的方式去感染人。因此,舞蹈创作必须正视内心的呼唤。舞蹈作品有形式美与内容美之分,对于形式美而言,可以通过舞美、道具、队形调度等外在方式去渲染,而内容美则必须讲究“真、善、美”。舞蹈表现的情感要真正来源于创作者的心声,创作者要遵从自己内心的呼唤。如果创作者要表现的情绪情感不足以打动自己,那如何去打动观众呢?

观众在观赏胡沈元《儿时》舞蹈作品时,被一个短短两分钟的“少小离家”的故事感动得潸然泪下。舞者的一举手一投足,极具丰富柔软的肢体动作糅合了千言万语、讲述了万般乡情。胡沈元的这个舞蹈作品,之所以拥有强大的共情能力,就是因为他把自己的故事搬上了舞台,牢牢掌控着全场观众的情绪。如果他仅有舞蹈天赋,是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的,他的真实经历、真情实感并注意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才使他大功告成。

如今,一些舞蹈作品只追求高超的技术技巧和绚丽夺目的表现方式,而忽略舞蹈最为重要的内在价值,这样的舞蹈作品是很难打动观众的。舞蹈作品要达到令人过目不忘的境界,就要有强大而真实的内容支撑和情绪支撑,而这是离不开强烈内心呼唤的。

三、善于艺术构思

舞蹈编导经过生活积累、选择题材、确认主题后,就要考虑怎样搭建舞蹈结构的问题。舞蹈结构是指舞蹈中塑造人物形象、传达情感、展现情节的结构布局。因舞蹈有其一维性,特别是剧场里的舞蹈作品,不能像电影、小说那样有足够空间去叙述情节,也不能像雕塑一样处于静态供人观赏,所以舞蹈编导在搭建舞蹈结构时,需要用舞蹈艺术构思凸显舞蹈作品的主要思想、人物行动、起承转合,从而给观众以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在艺术构思中,舞蹈编导首先要找到适合某个作品创作的切入点。舞蹈展现的对象是全面的,但舞蹈表现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需要编导找寻最鲜明、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创作素材作为最佳切入点来进行艺术构思。其次,在艺术构思中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善于虚构画面。舞蹈不是将生活中的场景、事件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而是经过一系列想象去美化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营造符合剧情的氛围,从而把观众带入作品中。此外,还要注意整体结构的布局。大多数舞剧是由“开头”“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这五个部分组成的,“高潮”部分最容易打动观众。因此,编导在构思时要将剧中的主要事件安排到这个部分,并将整部作品的气氛推向制高点。一个舞蹈作品有了一个完整的结构布局,那它就有了一个好框架。

在构建框架、创造作品时,若想标新立异,往往需要一些创作手法来“破”掉时空顺序的分布。如《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舞剧在艺术构思上就采用了很多叙事手法,倒叙、插叙、平行蒙太奇等,都被运用到舞蹈编排中,使人们观剧体验如看电影一般。最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编导将平行蒙太奇的叙述方式运用于舞台:一侧是李侠在脑海中推理演绎裁缝被害过程以及情报的藏匿之处;另一侧是兰芬在黄包车上发现特务假扮车夫的惊险情节。同一时间顺序下,两个不同的空间,上演着命悬一线的紧张桥段;一墙之隔,时空并进;步步紧逼,直抵咽喉。随着一声枪响,所有的情绪得以释放。舞台上,子弹穿越了时空之墙:特务被兰芬击毙,但英雄也永远离开了他的战友……如此巧妙的叙事方式使观众不得不发出由衷赞叹。

四、敢于突破常规

除了舞蹈演员的二度创作外,舞蹈编导的思维深度、执导排练水平、突破创新能力至关重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人民的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也不断提高。观众早已不再满足于过去的舞蹈形式,虽说许多舞蹈形式被誉为经典,但舞蹈艺术要想走得远,就要不断打破原有的程式,创造出符合时代气息的作品。这就要求舞蹈编导们不断突破常规、敢于创造创新。

那么,舞蹈编导如何做到不断突破与创新呢?首先,在解构、编创过去的文学经典时,舞蹈编导除了合理改编原文内容、场景、人物外,还可借助现代舞美、道具技术,加上编导的合理想象,使舞台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其次,在创作题材上创新。题材是指艺术作品表现的某一方面的客观现实生活,一般分为现实题材、历史题材、红色革命题材等。舞蹈编导在选择题材时要拓展视角,多挖掘典型的、有深刻内涵的、有吸引力的素材,再拓展自己的灵感、想象进行创新。再次,在表现手法上,要编导在原有的、成熟的表现方式上求变,不断给观众以新的视觉感受和冲击。比如舞蹈《玉卿嫂》把民族舞、芭蕾舞、现代舞等三种舞蹈形式结合在一起,令人感到亲切又有新意;舞蹈《蓝·印》将蒙族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就深受观众和业界的喜爱。

敢于突破常规、善于创造创新是舞蹈编导活动的核心环节,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舞蹈编导要不断突破自己,打开艺术想象力、张开创新的翅膀,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促进舞蹈艺术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袁喜梅.论舞蹈编导的创新方法[J].黄河之声,2018(23):135.

[2]管琳.舞蹈编导中创新意识的提升[J].艺术研究,2018(03):46-47.

[3]刘波.浅析舞蹈编导的艺术创新[J].艺术教育,2017(Z4):109-110.

作者简介

张舒涵(1998—),女,湖南长沙,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2020级硕士研究生。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81)

猜你喜欢
舞蹈艺术舞蹈创新
舞蹈课
探析舞蹈评论的意义与审美价值
论明朝时代舞蹈艺术特点
舞蹈表演的表现形式多样性研究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