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研究

2021-06-11 02:26谭洁
锦绣·下旬刊 2021年2期

谭洁

摘要: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而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是指在保证真实的基础上,对纪录片附以剧情片的操作手法,突出情节、矛盾和细节等,以更好的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加强故事感染力。本文以《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为例,从切入点、情节设置、细节表现、价值升华四个方面,分析其故事化叙事策略的运用。

关键词:故事化叙事;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由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制作,由中宣部、国家文物局、中央电视台共同实施的涵养工程百集纪录片。一共分为4季播出。第一、二、三季各25集已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首播,后上线互联网播放平台,迅速引起强烈反响。截止目前,第一季B站播放量为812.9万、豆瓣评分9.4分,第二季B站播放量为1178.5万、腾讯视频播放量3887.8万、豆瓣评分9.6分,第三季B站播放量499.5万、腾讯视频播放量693.6万、豆瓣评分9.5分。整体微博话题阅读量2.2亿,讨论量30.8万,成为继《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国》之后的又一现象级纪录片。获得如此显著的成绩,除了其单集超短的时常(5分钟)迎合大众碎片化的收视习惯之外,摈弃常规人文纪录片宏大叙事视角,采取故事化叙事手法也很好的拉近了文物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增强了纪录片的感染力。

本文结合《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最受好评的第二季剧集,分析微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手法的特点。

一、概念界定

(一)微纪录片

微纪录片和传统纪录片的区别主要在一个“微”字,山东师范大学楼雨杭同学综合已有文献,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将“微”总结归纳为4个方面:一是是微时长,时间在5-15分钟左右;二是微视角,叙事切入口小,以小见大突出主题;三是微传播,多以移动终端和新媒体方式进行传播;四是微制作,从传统的胶片、摄影机到DV、手机,纪录片成为人人皆可制作的内容。

(二)故事化叙事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对事情发展的情节以及其连续性、生动性做描绘,讲述手法多样,可在真实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夸张。而纪录片中的故事化叙事则强调“化”这一词语,即采用故事的特点和元素来叙述事件,使之具有故事的特征,便于接受。由于微纪录片时长和传播载体的限制,其故事化叙事方式较之传统纪录片有其独有的特点。

二、故事化叙事策略分析

(一)故事线的单一化

在传统人文类纪录片中,为了展现宏大叙事或丰富内容,又抑或是支撑主题,一般会安排多个故事线,这些故事线交织在一起,营造一种空间跳跃感,可以激发观众好奇心,保持其观看兴趣。但同时也容易造成观众思绪混乱。《舌尖上的中国》就是采取多个人物故事线的典型例子。而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由于时间限制,抛弃了以往的传统策略,采取单一故事,辅之以内、外相互交织的叙事视角和先进的传媒技术,从小切口切入,降低了与观众的距离感。它每集选取一件文物,专注的叙述这一国宝背后的工艺或故事,让观众在短暂的时间内对文物有清晰的认识。

(二)叙述语言趣味化

在B站的弹幕中,大量观众评价《如果国宝会说话》是一部走在时尚前沿的潮流纪录片。究其原因,笔者发现时尚感和潮流感最大程度的体现在该片的解说词当中。不同于同类型纪录片较为生硬、全知的叙述语气和大而全的背景介绍,《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解说词采用许多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如“萌萌哒”“喵星人”“网红”“小确幸”等。用現代人创造和日常使用的热词来解说远古的文物,打破了观众对国宝长期的仰视感,营造了身份认同。与此同时,它还灵活使用各种修辞,对文物外貌、特点进行形象的描绘,使解说语言口语化。 “眼睛如同弯月,笑容蓄满一池秋水,两颗突出的苹果肌仿佛熟透的冬枣,构成我可爱的面容。人们叫我说唱俑,虽然无名无姓,咱可是国家博物馆里万人朝觐的大明星。” 这是在《击鼓说唱陶俑:唱响我人生》一集中对于文物的描绘,解说词将陶俑拟人化,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和“自卖自夸”的方式展开对陶俑的介绍,让文物“生动活泼”的同时又不失高雅,符合观众的审美诉求。

(三)动画特效增添现场感

格里尔逊说:“纪录片是对现实生活的创造性处理。”这种创造性体现在此微纪录片中,就是导演在保证真实前提下对画面内容的精心设计和精巧构思。常规的文物类纪录片会多方拍摄各角度的细节,以将静态文物全面细致的展现给观众。《如果国宝会说话》除了采取此种方法,还充分考虑到文物破损所带来的观赏问题,利用2D、3D动画和全息投影等高科技手段,将文物的原貌拆解展现给观众。第二季第二集《战国嵌错宴乐水陆攻战纹壶》中介绍文物的特点是壶身所描绘的陆战水战、习射宴乐、采桑歌舞的场景,《国宝》制作团队利用动画特效,抛弃壶身,将画面按不同场景提取出来平铺于屏幕之上,配合解说词详细讲解,带领观众回到战国时期,感受其社会风貌和时代特色。

(四)价值升华营造文化认同

器物是一种媒介,尤其是古董,往往是历史记忆的携带者,连接着一个政治的、象征的、情感的或者文化遗产的网络。而文化认同指对群体文化的认同,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作为一部器物类纪录片,不仅要将无法移动、言语,没有思想的文物的制作工艺和背后历史详细介绍给观众,最为重要的是让观众形成文化认同感。《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国宝的自叙与他叙,唤起观众的文化记忆,同时升华历史价值,营造出文化认同。在《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溯源定本》一集中,解说词在最后写道:“孔子和老子的相遇,时刻都在发生着,它就是你和世界的相遇,你和你自己的相遇。”文案首先将孔子与老子的会见提升为儒、道两家思想的交流,再将这种“和而不同,包容发展”的精神拔高至人类文明因交流而丰富多彩,最后升华为个人与世界、个人与个人的认识与发展,极具哲理。

三、结语

《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其故事化叙事,让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突破了固有的受众群体,扭转了人们对以往纪录片严肃而正经的刻板印象,重新刮起了一股文化热。为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发展路径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范例: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新技术,更新理念,讲好故事,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以上为截止2020年12月13日数据.

[2]微时代的微记录—以微纪录片《故宫100》为例,于淼,青年记者,2016,(17),95-96

[3](荷兰) 尤·伊文思.对纪录片的几点看法[J].沈善,译.世界电影,1979 (4) .

[4]彭珂.如何合理设置纪录片中的悬念[J].视听,2018(11):34-35.

[5]潘祥辉.传播史上的青铜时代:殷周青铜器的文化与政治传播功能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2).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湖北 武汉 40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