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佝偻病与家庭保健的关系

2021-06-14 06:21李学民
健康之家 2021年21期
关键词:家庭保健维生素D佝偻病

李学民

摘要:目的:探讨佝偻病的防治策略。方法:收集我院600例体检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各300例。对照组单纯添加维生素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适量添加钙剂,观察两组佝偻病发生情况。结果:600例儿童中,发现47例有典型佝偻病体征,发病率为7.83%。其中观察组21例(44.68%),对照组26例(55.32%),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χ2=1.064,P>0.05);两组3、6、9、12个月时生长发育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3、6、9、12个月时夜惊、多汗、肋外翻、手镯、脚镯、枕秃等症状及体征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婴幼儿时期加强家庭保健,保证儿童维生素D的适量摄入能够达到预防佝偻病或降低发病率的目的,无须额外添加钙剂。

关键词:佝偻病;防治;维生素D;钙剂;家庭保健

佝偻病是一类多因素导致的钙磷代谢异常、骨化障碍而引发的以骨骼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主要发生于儿童发育期,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最为常见,主要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佝偻病严重影响儿童成长发育,是我国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防治疾病。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儿童佝偻病发病率显著下降。当前,在儿童喂养过程中添加维生素D制剂是公认的佝偻病防治措施,近年来也有报道认为在服用维生素D制剂同时需添加钙剂,但这一观点尚存争议[1]。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开展时间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集我院600例体检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观察组中,男157例,女143例,出生体重3.2~4.5kg,年龄0~3岁。对照组中,男158例,女142例,出生体重3.0~4.6kg,年龄0~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儿童日常饮食中添加维生素D,配方奶喂养者无须额外添加维生素D制剂,每日口服1例,喂奶前或进食前30min将维生素D胶囊内液体挤入儿童口中。观察组在维生素D基础上,添加钙剂0.2g/d,分两次口服。每周进行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时间达到2h以上。

1.3 观察指标

所有儿童定期接受健康体检,项目包括身高、体质量。记录两组症状和体征(包括夜惊、多汗、肋外翻、激惹、枕秃)。分别于随访3、6、9、12个月时对生长发育指标进行统计。于随访6个月和12个月时对两组症状与体征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处理资料,以(±s)表示计量资料,(%)表示计数资料,分别以t和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佝偻病发生率

600例儿童中,发现47例有典型佝偻病体征,发病率为7.83%。其中观察组21例(44.68%),对照组26例(55.32%),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χ2=1.064,P>0.05)。

2.2 生长发育指标

两组3、6、9、12个月时生长发育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3 两组儿童症状与体征比较

两组3、6、9、12个月时夜惊、多汗、肋外翻、手镯、脚镯、枕秃等症状及体征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3讨论

3.1 佝偻病的诊断

佝偻病初期并无典型性表现,可能发生夜间惊醒、睡眠不安稳、多汗、烦躁、易激惹等症状,随着疾病进展,可出现骨骼特征性改变与其他系统改变。佝偻病按照病变程度可分为四期,包括早期、活动期、恢复期、后遗症期。①早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患儿可表现为易激惹、多汗、夜惊等神经症状,在病变早期通常无骨骼性病变,单纯依靠体征和症状很难诊断。本次研究中,600例患儿在体征方面,枕秃与肋外翻检出率较高,枕秃可能与儿童生长状态、睡眠状态紊乱、睡眠时出汗等相关,肋外翻则与儿童腹腔脏器发育速度快于胸廓、衣物过紧、压迫肋缘等相关。相关研究明确指出,夜惊、多汗、激惹、烦躁等症状虽可见于佝偻病患儿,但并无特异性。②疾病活动期表现:对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骨骼体征可见颅骨软化体征,6个月以上的患儿可出现手(足)镯、鸡胸、肋软骨沟、X/O型腿、方颅、肋串珠等体征。生化检查血磷可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血钙正常或偏低,碱性磷酸酶显著增高,血25-(OH)D显著下降。影像学检查可见长骨干骺端增宽,呈现毛刷或杯口状,临时钙化带消失。③恢复期表现:早期或活动期患儿经治疗后,症状消失,体征逐渐恢复,各项生化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影像学检查可见长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重现,增宽、密度增加,骨骺软骨盘不足2mm。④后遗症期: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可有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一般无临床症状,影像学、生化检验无异常。维生素D缺乏除了可引发骨骼病变外,同时对其他组织器官也有影响,后遗症期患儿可出现运动发育迟缓、免疫功能下降等。相关研究指出,儿童维生素D缺乏同时与糖尿病、哮喘、多发性硬化等成人期慢性病的发病相关。维生素D缺乏高危因素、临床症状、体征等可辅助佝偻病的诊断,确诊需要进行生化检验和影像学检查。血清25-(OH)D是维生素D状态的敏感指标[2]。

3.2 佝偻病的治疗

①维生素D治疗:维生素D是人体器官组织发育的重要元素,其不仅具有调节钙磷代谢的作用,同时对佝偻病的预防与治疗有重要作用。维生素D广泛分布于人体各个组织气管中,因此也具有其他广泛的骨骼外生物学效应,如调节免疫、保护中枢神经系统、防控代谢综合征等。为防止佝偻病患儿骨骼畸形,治疗原则以口服维生素D制剂为主,维生素D制剂的选择、疗程、剂量、给药途径等应当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决定,强调个体化治疗。治疗剂量一般为2000~4000U/d,连续治疗1个月后改为400U/d维持量,若存在口服困难或胃肠道反应等,可进行大剂量冲击疗法,一次性肌注15万/30万U维生素,间隔1~3个月后再以400U/d的剂量维持。在临床实践中,部分家长和儿科医生担心长时间补充维生素D可能引发中毒反应,多伦多大学Rcieth早在1999年回顾了大量文献发现过去认为维生素D极易引发中毒的观点并无依据,在其收集的文献中,并未发现每日使用维生素D3 10000U而引发中毒的案例。此后的研究中也证实,每日摄入10000U维生素D,持续应用5个月以上,并无明显不良反应。当剂量超过50000U时,血25-(OH)D达到150mg/ml,才引起维生素D过量症状。②其他治疗:如适量补充钙剂,对患儿骨骼发育有益,调整膳食结构,满足婴幼儿的钙需求。

3.3 佝偻病的预防与家庭保健

相关研究认为,只要确保适量摄入维生素D,即能有效预防婴幼儿佝偻病。但是否需要添加钙剂,临床报道意见并不一致[3]。本次研究表明,两组婴幼儿适当补充维生素D或同时添加钙剂的佝偻病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亦即是说,单纯补充维生素D和添加钙剂对佝偻病的预防效果相当。中华儿科学会和儿保学组2007年建议维生素D以400U/d的剂量作为预防剂量。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与中国优生科学协会拟定的《维生素D缺乏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2014版)》中指出维生素D预防剂量为400~800U/d,或可根據季节、区域、日照情况选择400U/d或800U/d。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出生儿以及双胎/多胎等高危群体,出生后应当立即补充800~1000U/d的维生素D,连续使用3个月后,改为400~800U/d的常规预防剂量。

家庭保健措施:家长应当从孩子出生起即接受医疗保健部门系统管理,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动态掌握孩子生长发育情况,定期参加相关知识讲座或门诊指导,获取更多儿童喂养和常见病预防知识。鼓励母乳喂养,同时合理添加辅食。根据小儿体质、气候特点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接受适当的强阳照射,以促进维生素D生成。

参考文献

[1]赵青.防治佝偻病与家庭保健的关系[J].职业与健康,2004(08):95-96.

[2]褚拴变.健康教育预防儿童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6):319.

[3]胡梅影.儿童家庭保健与佝偻病防治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1989(03):26-27.

猜你喜欢
家庭保健维生素D佝偻病
X连锁低磷性佝偻病一家系报告并文献复习
薏米水降尿酸治便秘
抗佝偻病的维生素D(下)
浅谈原发性痛经的病因及家庭保健
花都区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及维生素D相关知识调查分析
维生素D治疗婴幼儿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呼吸功能分析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家庭保健中的护理措施
小囟门儿童预防性口服小剂量维生素D对头围及丹佛智能发育的作用研究
BALP活性测定对亚临床性佝偻病诊断意义
维生素D对细胞自噬及相关因子P62/SQSTM1、VDR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