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特点与发展趋向

2021-06-15 20:38谭霞
中国教师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考

谭霞

编者按:

教育考试与评价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2021年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郑国民教授及其团队开展全国中考语文试题追踪研究的第二十一年。积极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的语文评价框架、探寻符合语文学习特点与规律的测试工具,一直是此项研究工作的宗旨。本期“课程与教学”栏目聚焦中考语文试题分析,以期对语文考试与评价、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 要】近年来,中考语文试题逐渐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给予更多关注。系统分析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明确试题发展方向,对于有效把握命题规律、开展相关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分析2020年全国19套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发现以下特点:以材料勾连日常经验,凸显地域文化特征;侧重高阶能力考查,强调能力的综合运用;问题的开放性增强,强化情境性任务设计。笔者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反思,发现在试题命制上,还需提升图表材料的信息含量、挖掘测试材料的命题价值、强化材料考查的系统性,进而预估未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将会更加强调测试材料的丰富性,强化任务情境创设,注重能力的综合考查。

【关键词】中考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试题特点

非连续性文本,主要是指存在间断性的、由不连续句子或段落呈现的阅读文本。这种文本可以是非文字形式的图表,也可以是意义上不连续的文字文本,还可以是由图表文字共同构成的组合文本[1]。作为阅读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连续性文本自2012年进入中考语文试卷以来,其考查比例呈现上升趋势。

笔者在兼顾地域性和代表性的基础上,选取了2020年38套试卷,通過分析发现,共有19套试卷①涉及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查。其中,有15套试卷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出现在阅读板块。另外4套试卷则在综合性学习板块设题,因题目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故将其一并纳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的统计中。基于对这19套试卷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的分析,笔者总结测试材料、测试内容以及试题形式的主要特点,对试题命制进行深刻反思,探寻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的发展趋向。

一、以材料勾连日常经验,凸显地域文化特征

近年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测试材料基本以课外资料为主,大多来自报纸、杂志、网络新闻、科普资料以及相关专业论著。从材料的来源可以发现,测试材料大多反映现实生活,一般是带有论述性和说明性的实用类文本。这些文本材料不仅是考查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载体,而且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

从材料的核心议题来看,关注当下社会热点事件一直是中考选择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的重要标准,如北京卷2018年以“博物馆公共教育”、2019年以“扶贫脱贫”为议题组织的材料,紧扣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线上教学”成了社会、学校教育关注的热点话题,湖南长沙卷以“线上教学”为话题组织阅读材料,考查学生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理解和判断。此外,命题人也关注学生的校园学习经验,“校园生活”类别的阅读材料数量最多,占比最大。如江苏南京卷以“减肥”为话题编写热点新闻,福建福州卷选取“志愿者”相关材料等,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这些材料充分勾连学生的社会、学习、生活经验,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语文、开展语言实践活动的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地域文化特色较为突出。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各地区、民族的优秀文化。地域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可以作为树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构建文化理解的重要载体。北京卷、河南卷、辽宁沈阳卷深入挖掘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素材,分别围绕“北京老城保护”“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主题筛选、组织测试材料。这类阅读材料丰富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反思。

二、侧重高阶能力考查,强调能力的综合运用

非连续性文本打破了连续性文本的线索和结构,融合多种文本形式,使学生在阅读时无法依靠连贯的行文顺序与思考逻辑将其串联。这种材料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获取信息的难度,增强了融合、梳理各种信息的考查力度。总的说来,非连续性文本侧重考查学生信息提取、归纳整合、解释推断和评价反思四个方面的能力。

在2020年的19套样本卷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计57道试题,总分为194分。其中,考查信息提取能力的共计35分,分值占比18%,主要包括图文信息转换、筛选定位关键信息等;考查归纳整合能力的试题共计37分,占比19.1%,主要包括概括材料信息、提取主要观点等;解释推断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重点关注的内容,考查分值共计78分,占比40.2%,主要包括根据材料内容形成解释,进行判断,形成结论,或基于文本解释进行迁移运用;考查评价反思能力的分值为44分,占比22.7%,重点考查对材料呈现形式、组合方式的评价,以及对材料内容的个性化认识和思考。笔者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尽管信息提取、归纳整合能力仍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重要考查内容,2020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从侧重低阶能力转向高阶阅读能力考查,强调对测试材料的深度加工和思考。

意义和形式上的不连续,使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考查。运用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能力的综合运用过程,2020年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也在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方面做出尝试。

看到报上的漫画,大家都笑了。你分别模拟画上两个人物的口吻,展开对话。

完成这道试题,学生首先要仔细观察图画,明确画中主要信息,而解读图表、提取其中关键信息正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的主要内容。同时,漫画的“图说健康”小标题对学生的对话内容进行了限定。漫画是以“减肥”为核心议题的“热点新闻”的一部分,学生需要基于对其他文字材料的理解,贴合相关议题推断对话内容。通过这样的设计,试题有效整合文本与图片材料,综合考查学生提取、转化、整合图文信息,通过联想形成推断的综合能力。

总的说来,无论是提升思维考查力度,还是增强能力考查的综合性,2020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都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更加深入,在课标“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2]等要求的基础上,强调有效利用材料信息,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问题的开放性增强,强化情境性任务设计

试题的命制形式主要包括题型设置和设问方式,从这两个方面都可以看出2020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的开放性有所增强。从题型设置来看,在19套样本卷中,除北京卷设有填空题外,其他18套试卷主要选用客观选择和主观问答两种题型,且多采用主客观试题相结合的考查方式。笔者进一步分析发现,主观问答题比重较大,57道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中,主观问答题共计39道,占比接近70%。在语文考试评价中,客观选择题、填空题大多强调答案的确定性与唯一性,主观问答题则相对开放,学生的思考空间和作答空间更大。从设问方式来看,2020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呈现出指向真实问题解决、问题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如山西卷第16题第3小题,题目要求学生根据同学们对待舒适区的态度,从材料中筛选有用信息,准备即席讲话,即要求学生在理解材料、总结材料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思考和个人观点的阐释。试题将文本阅读理解与个性化表达紧密结合起来,问题答案开放多样,答题视角丰富多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个性化思考,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主体思维活动的质量。

随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命题探索的不断深入,命题人逐渐认识到,非连续性文本生活化、主题化的特点使它们在创设测试情境、设计任务驱动型问题上具有天然优势。对此,2020年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进一步强化真实情境创设,以情境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唤醒相关学习经验,以实践性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解决真实问题。如浙江宁波卷第12题以戏剧社宣传手册为阅读材料,创设了社团招新这一学生常见的校园生活情境。该题在题干中进一步细化任务情境,以“为了助力招新宣传,戏剧社让宣传组设计一幅宣传画放在‘卷首语之前,要求配图、文字、排版和宣传手册的语言风格和谐统一”为任务背景和任务条件。学生需要基于情境要求,在总结配图、文字、排版、语言等方面具体特点的基础上,完成分析、评价宣传画的任务。校园社团活动的情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调动相关经验和相关阅读能力解决问题。分析和评价宣传画是学生生活中可能或者已经遇到的问题,情境中又蕴含丰富的条件信息,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呈现学生的真实阅读表现。

四、命题反思与发展趋向

纵观2020年考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19套试题,笔者认为,当前的命题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反思和调整。第一,有效搭配图文材料,提升图表材料的信息含量。图表能够丰富文本形式,考查学生理解图表信息、进行图文转换的能力,许多命题人都偏好选择图文结合的命题材料。但目前部分试卷仍然存在“无效图表”的问题,即图表仅作为丰富材料形式的点缀,并不提供实质性信息。中考语文试卷在篇幅上有较为严格的限制,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图表材料的信息含量,选择具有实际价值的图表材料。第二,选择有代表性的测试材料,深入挖掘材料的命题价值。信息的丰富性、复杂性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重要特点,但这种丰富和复杂并不是依靠材料的堆砌实现。为了提升测试材料的命题价值,增强材料篇幅与试题数量的匹配程度,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材料,避免部分试卷中测试材料冗长但题量较少、考查视角单一的情况。第三,明确组织材料的内在逻辑,强化对测试材料的系统性考查。整合多则材料信息、综合考虑多则材料以形成恰当的结论,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在部分试卷中,命题人虽然组织了多则材料,但问题设计仍指向单一材料或部分材料,缺乏對材料整体性、系统性的考查。命题时需明确材料的内部结构,突显组合材料的目的和意义。

综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的审视与反思,结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笔者认为未来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主要有以下三个发展方向。第一,测试材料多样化。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通过不同媒介接触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视角的文字和图表材料。当前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还多局限于实用类文本领域,测试材料的来源较为有限。为了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境,模拟学生真实阅读过程,未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将会在材料的来源、类型、组合方式、内容主题上更加多元,为考查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供更大的命题空间。第二,创设真实任务情境。学生的语文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都不能脱离真实而富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情境。为了使学生在完成试题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其阅读能力、阅读策略和思维品质,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也将会继续创设富含条件、目的信息的测试情境。第三,综合考查阅读能力。学生在完成真实情境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信息提取、归纳整合、解释推断、评价反思等多种能力。在创设测试情境、以任务为导向、解决真实问题的命题趋势下,未来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也将由强调“获取字面信息”的单一能力转向侧重综合能力的考查,系统呈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考试评价对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丰富阅读材料、强调测试材料的文化教育价值、重视任务情境创设、关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综合性阅读能力等方面的命题实践和发展,也为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教师应充分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组织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品质,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宁宁,朱珅跃,腾希纯,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指标初探[J].中国考试,2018(8):34-4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赵继莹

724132105@qq.com

猜你喜欢
中考
2020年中考英语模拟卷(二)
一道耐人寻味的中考压轴题
中考中的一元一次不等式问题
中考“三数”大扫描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十一)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例谈中考化学推断题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
中考实验题大透视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