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乡韵证沧桑

2021-06-15 04:13关楚贤
曲艺 2021年6期
关键词:猫儿粤剧粤语

关楚贤

粤曲是粤语说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粤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相当的养分。“由于粤语说唱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为粤剧粤语化提供有力的支撑;其创腔方法、撰词经验更被粤剧参照运用。”①就唱式而言,粤曲中“到目前为止,不外是梆黄、歌谣、曲调、牌子、杂曲、念白、锣鼓、谱子及佛曲等。所有这些唱式,各自成系统,所以也可称为各个不同的‘体系。”②白榄就是念白体系中“一种有节奏、有脚韵和句逗比较整齐的说白……北方曲艺叫它做数板曲或快板,但白榄念起来不一定很快。念白榄时所使用的锣鼓谱名叫‘扑灯蛾,因此白榄也叫做扑灯蛾。”③因此,从表现形式上来说,白榄既可以成为粤曲中的组成部分,也可以独立成篇。

一、白榄起源略考

在没有接触曲艺之前,笔者一度认为白榄和沙榄、鸡公榄一样,是一种果蔬或者小吃。现在当然不会有这种天真的想法。但考据白榄的出现,就成了笔者的一个想头。

一种说法认为,白榄的原型是珠江三角洲小商贩的叫卖之歌,大约和老北京的叫卖有异曲同工之处。以前的小商贩为了吸引顾客,经常会编唱一些有节奏、押韵但没有旋律的说白来介绍自己的商品。如《艇仔粥》:“好靓艇仔粥——有鱼有虾又有肉,靓粥滚去又一渌,唔使蒸又唔使焗……”④另一种则认为白榄的出现充满了童趣。过去,大人哄小孩时会编一些有节奏韵律的词句,孩子们玩耍时也会如此,“一只猫儿一条尾,两只眼核两条眉,四只软蹄扑落地,下面到你数猫儿。两只猫儿两条尾,四只眼核四条眉,八只软蹄扑落地,下面到你数猫儿……”⑤从童谣《数猫儿》中也可见一斑。

曲艺可溯之史长但可证之史短,白榄也是如此。虽然民间一直流传着白榄起源的说法,但白榄为什么叫白榄,怎么发展到今天,仍有待考证。但可能是受到“一只猫儿一条尾,两只眼核两条眉”的影响,我们在表演白榄时,多说“数白榄”——这与它的北方近亲不同,北方的快板似乎都是说“唱”的。笔者没有向北方的同行求教过“唱快板”所谓何者,不过能在隐约中窥见南北方曲艺的些微差别,也是很有趣的。

时光荏苒,尽管历史的纤尘已经为白榄的生发过程织起了面纱,但因简明清楚、不受行腔、伴奏所限制的特点,它已成为粤曲和粤剧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二、白榄的应用

在早些时候,白榄在粤曲和粤剧中的地位略有差距。在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广东曲艺舞台上,纯粹的白榄作品很少。个人认为,这一方面可能是受到了历史惯性的影响,演员们在潜意识中认为数白榄就像小贩叫卖商品,儿童诵读歌谣,像烧炮仗一般噼里啪啦就完事了,几乎没人愿意在白榄上多下功夫。一方面是粤曲的发展情况使然,经历了“唱八音”“师娘”“女伶”⑥3个发展阶段,“只重唱功、腔口,色只居次”成为粤曲重要的艺术标准,独立成篇的白榄作品更是少有人问津。

但白榄在粤剧的舞台上却应用广泛,形式多样。白榄之于粤剧,就像姜葱之于白切鸡,姜葱为白切鸡增味,白榄为粤剧增色。白榄在粤剧中主要用于叙事、评论、对话,而在念白榄时所使用的“扑灯蛾锣鼓”,在丰富剧目音乐的同时,还能有效烘托气氛。如在冯志芬创作的粤剧《胡不归》中,生、旦、净、末、丑五大行中均有白榄的“戏份”。而《慰妻》一场中的:“我心又喜,我心又慌,何幸今宵会我郎,会我郎?”“我心又喜,我心又安,问娇你曾否复安康,复安康?”不仅广被粤剧爱好者所知,更有一定的溢出效应,被一些流行歌曲引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这段时间里,白榄开始受到曲艺工作者的重视。据笔者了解,当时广东的文艺宣传队承担着宣传政府政策、为广大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文艺服务等任务。白榄因此受到重视,成为当时广东“文艺轻骑兵”的“开路先锋”之一,如讽刺当时美国对华政策,鼓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白榄作品《美国怪事》就是个中代表。据当事者回忆,这些作品往往在粤剧演出幕间换景时登场,既起到宣传作用,又能有效调节观众情绪,很受欢迎。

改革开放以来,相对于粤曲、南音、木鱼、龙舟、咸水歌,白榄的受重视程度似乎又有下降。但其简明易懂、机动灵活的优势是无法被忽视的,近年来,如反映农村外嫁女分红问题的《非常外嫁女》、反映二十四节气对珠江三角洲农事影响的《小娃娃数节气》、反映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众志抗疫篇》、反映新农村新风貌的《拜月寄情》等,主动吸收歌舞、小调、北方快板的艺术形式,将白榄数出了不一样的味道。

三、白榄创作略述

总的来说,白榄作品的每句唱词分两“顿”,“顿”的尾字可以不押韵,而句的尾字必须押韵(广府韵)。一般情况下,作品的开头和结束往往会以“重句”加强语气。遵循这一总原则,白榄唱词大概有4种创作方法(以下例证摘录自陈卓莹著,陈仲琰、陈蕴玉、陈平修订的《粤曲写唱研究》一书)。

4种写法各有特点,前两种的写法基本相同,句式主要以七字句为主。但细校起来,第1种的句式排列更为规范严谨,而第2种的句子长短不一,错落有致,且每句的尾字平仄相间,韵味浓郁。第3种写法则专门挑选入声字押韵,这种曲词念起来“盏鬼”(生动有趣)又醒目,在一支粤曲或一场粤剧中使用,能有奇兵之效,让人耳目一新。第4种写法叫“杀嫂白榄”,即仿照“武松杀嫂”一剧中的白榄写法,又名“杀嫂排场”,“这种体裁,最适合是几个人同场,带有争辩或是同向一个目标来一致声讨等场面,因此句数不宜过多,而且要念得很快才起劲”。⑦

四、白榄的发展展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白榄作品活跃在珠江三角洲的曲艺舞台上,很多观众认为它会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曲艺曲种。但就历史沿革和目前的情况来看,白榄仍然只是粤曲念白体系中的一个子集,从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白榄说唱等也只是一种曲艺表演形式,还不能称作一个新的粤语曲种。但尽管如此,白榄仍然以其轻快灵巧的特质广受年轻人的喜爱,笔者身边的很多年轻人就是通过白榄而与粤曲结缘的。粤剧能因白榄而丰富多彩,粤曲也能因白榄而贴近青年。《看今朝》中,苏州评弹与陕北说书的共鸣博得了满堂彩,也许不久的将来,白榄表演也能与快板等曲种搭配,共同为受众营造出不一样的节奏感。

注释:

① 陈勇新:《粤语说唱》,世界图书出版社2018年出版,第91页。

②③ 陈卓莹:《粤曲写唱研究》,广东省出版集团花城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344页。

④ 甘于恩、叶丽诗、劳震宇:《广府童谣凼凼转》,南方出版传媒新世纪出版社2018年出版,第62页。

⑤ 甘于恩、叶丽诗、劳震宇:《广府童谣凼凼转》,第50页。

⑥ “清乾隆年间,开始出现由职业乐工组织的八音班。八音班是粤东海陆丰地区的西秦戏传入珠江三角洲后,变为只唱奏不演戏的演出班子,早期又称为‘西秦班。八音班常演唱和演奏的曲调,大多是自外省入粤的‘外江班曲调,如昆牌子等,与当时兴起的地方剧种广府戏(后称粤剧)的早期唱腔关系十分密切,故八音班时期可视为粤曲的孕育期。……清同治初年,广州开始出现唱粤曲为职业的失明女艺人,最初称为‘瞽姬,后来多称为‘师娘。她们继承了八音班的艺术传统,但改以一人或二人的自弹唱代替了众多人参加演出的八音班体制,并以唱功的优势迅速赢得了听众。……民国七年(1918),广州开始有明目的女艺人登上曲坛,甚受顾曲者欢迎,于是被称为‘女伶的女艺人迅速兴起(也有少数男艺人或男乐师兼演唱员的),很快便取代了‘师娘。”(中国曲艺志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广东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广东卷》,中国ISBN中心2008年出版,第43—44页。——编者注

⑦ 陈卓莹:《粤曲写唱研究》,第346页。

(责任编辑/马瑜)

猜你喜欢
猫儿粤剧粤语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猫儿历险记
如何传承粤剧表演的精髓及促进表演时代性探讨
《讯飞输入法》粤语直接翻译为普通话
粤语:中国最强方言是如何炼成的
第一本小学校本粤语教材问世
陈小春发长文怼后辈不尊重粤语
粤传统 粤传承 粤剧戏服手艺传承
今年第12个“粤剧日”
飞狐猫猫儿住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