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制造业的新契机和新使命

2021-06-15 09:08赵芸芸孙海尧
先锋 2021年5期
关键词:成渝短板成都

赵芸芸 孙海尧

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在全国制造业版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正值国家高质量发展转型期,叠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成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契机和新使命。成都必须主动把握机遇,借“双城”之基,“中心城市”之势,加快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在新一轮竞争中争先进位,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的战略支点。

国家战略给予的重大机遇

承担国家使命的战略机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将极大促进各类政策、资源、要素向成都集中,国家级大项目、大工程、大企业将加速在成都布局,成都将有机会、有义务承担更多国家战略。这也要求成都跳出成都、跳出成渝,从全国角度重新确立制造业的新定位、新目标和新模式,建立起可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经济圈相媲美的先进制造业体系,进一步提高在国家制造业格局中的影响力。

强化内陆联动、深化国际合作的契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将进一步突出成都在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上的重要枢纽作用,推动成都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这有利于成都打破原有的地理障碍,依托便捷高效的交通物流通道,带动西部地区产业协同发展,同时促进成都更深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拓展更广阔发展空间。这也要求成都积极构建带动性强、外向度高的产业体系,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环境,为适应国际竞争、促进全面开放创造条件。

加速资源整合、拓展产业腹地的机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将推动成都与重庆两个中心城市减少内部竞争、实现融合发展。这有利于成都对重庆以及周边地区产业、资源、要素进行统一整合,实现在更大规模、更高水平上的优化配置,进而形成市场开放一体、要素自由流动、产业密切协作的发展格局。这也要求成都站在成渝整体发展的高度,与重庆加强产业共兴、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服务共赢,同时破除不利于产业融合的制度藩篱和政策瓶颈,形成一体发展的路径模式和环境保障。

“四大优势”和“三个短板”

四大优势条件

从发展基础看,成都市制造业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形成了四大优势条件。

优势一:地理区位优势

成都位于西部中心位置,是连接西南、西北和华中的天然纽带;处于欧亚航路中点,是南亚、西亚和日韩的最佳中转地;空铁公综合交通便利,拥有双流国际机场和天府国际机场双国际枢纽机场,蓉欧快铁打通了从成都到欧洲的货运通道,正成为“走向世界的重要港口”。

优势二:产业规模优势

成都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五大主导产业在全市工业总量中占比达80%以上,其中新型显示产品占到全国的15%,川酒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在全国形成了较强影响力和知名度。

优势三:创新支撑优势

2019年,成都市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6%,比全国高0.43个百分点。拥有两院院士32人,国家级科研机构30余家,在大数据、语音识别、智能监控、人工智能芯片、运动仿真、视觉技术等领域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研发人才。

优势四:产业生态优势

近年来,成都市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持续推动产业配套链、要素供应链、产品价值链、技术创新链整体成势,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产业生态圈,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三个需补短板

从发展短板看,成都制造业质量效益导向的发展模式尚未建立,面临三个急需补的短板。

短板一:产业体系“大而全”、“小而全”,缺乏有竞争优势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和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中31个制造业行业成都均有涉及,但制造业高端化发展不足,产品层次结构偏低,无一家市属工业企业进入中国500强。

短板二:各区县(园区)产业雷同、单兵突进问题突出,功能配套、错位竞争的分工体系尚未形成。国家级开发区仅有天府新区、高新区和经开区3家,大量工业园区层级偏低,且各功能区之间在产业定位、项目招引、资源共享等方面仍存在各自为战、同质竞争的问题。成都与周边市县联动不足,在产业带动、创新辐射和资源集成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短板三:科技、金融、人才等要素短板明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生态尚未形成。科技与产业结合不紧密,人才难以满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新技术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左右,远小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风险投资体系不完善,企业融资年利率普遍高达8%以上,个别小微企业融资综合成本甚至接近20%。

五个成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充分依托成都创新资源优势,围绕新型显示、高端芯片、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加快建设成都超算中心、天府实验室等一批创新平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在蓉转化应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全产业链支撑能力。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产业链供应链是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建议成都一方面巩固提升汽车、绿色食品、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传统产业链,拉长长板,把握发展主动权;另一方面,不断壮大新型显示、高端芯片、航空航天、智能机器人、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链,拓展新技术新场景应用,培育竞争新优势。此外,要加强成渝两地产业协同互补,打造一批跨区域优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增强产业发展稳定性和整体竞争力。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產业变革趋势的必然选择。要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着力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全面推进绿色化改造,推行产品绿色设计,增加绿色产品供给,打造绿色工厂,建设绿色园区,加快形成绿色制造体系。

培育优质企业群体

优质企业是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要围绕产业链“强链”、“补链”、“固链”需求,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具有产业链生态控制力的链主企业和上下游“专精特新”配套企业,打造优质企业梯队。同时,鼓励和支持本地企业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加强全球资源整合,更高水平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增强企业国际竞争能力。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一方面,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创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持续加大力度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力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成都产业生态圈建设,加强技术、金融、人才、土地、数据等的支撑,增强制造业发展的要素保障能力。

猜你喜欢
成渝短板成都
执行“强制休假”还需“补齐三个短板”
立新标 补齐劳动防护短板
穿过成都去看你
DCT的优势与短板并存
补齐短板 建好“四好农村路”
成都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在成都
成渝复线璧山段全线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