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内外

2021-06-15 16:58姚佳南
上海戏剧 2021年3期
关键词:多纳托比玛丽莲

姚佳南

舞台上,是由脚手架搭出的美式旅馆和红色旋梯;舞台下,是匆匆翻阅着剧目宣传材料的我。离开演还有十分钟,我疑惑地问身旁的朋友——“谁是导演?!”只碰到过有话剧不署编剧姓名的,没碰到过不署导演姓名的。不知何故,赵立新不采用“导演”这一名号,而采用了模棱两可的“监制”二字。去年五月,《断手斯城》在线上举办了一场剧本朗读直播,那时赵立新还是“导演”。而当戏真正地落地制作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职能的位移呢?站在观众的角度,这一问题似乎无关紧要,但实际上相当重要。

说回戏剧本身。《断手斯城》是马丁·麦克多纳在2010年创作的剧本,同年在百老汇的舍恩菲尔德剧院举行了首演。本剧的主人公卡麦寇是一个典型的麦克多纳式的“黑色”人物:一个带着某种创伤的暴力分子,一个与自我内心缠斗的 “病患”,一个反社会的反英雄,尚有一丝人性的余温,喜剧的面具之下潜藏的是悲剧的人格。麦克多纳善于塑造特殊境遇下的人物,打开人物的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封闭,同时借一个极具体的血腥事件尖锐地指出社会问题。麦克多纳的黑色喜剧系列,在剧场演出中相当卖座,暴力足以吸引眼球,温情足以引起共鸣。鼓楼西先前制作的两部麦克多纳的戏剧《枕头人》《丽南山的美人》都是如此,《断手斯城》也不例外。

卡麦寇的心魔在于童年时被火车轧断的那只手,那是他身体的缺失。在他的自述中,犯下这个恶行的几个人“举起这个孩子自己的手,跟他挥手道别”。看着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与本体分离,这是他生命中最可怕的阴影。被断手的噩梦萦绕,他不断地寻找那只丢失了的手,为此付诸暴力,这是卡麦寇寻回自己人生中“正常”与“平衡”的方式,他在寻求安慰。

对于断手的解读,许多人觉得那是卡麦寇残缺的心理外化。旅馆的前台默文也对断手的事实产生过怀疑。“手”究竟有没有断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精神确确实实地受到了残酷的折磨,无论是出于那些轧断他手的恶人,还是出于他那失控的家庭关系,还是多方面交织下形成的官能失衡。

卡麦寇的确象征了某些迷失的群体,他们处在不断找回自我的旅途中。

《断手斯城》的人物设置有着精巧的设计。卡麦寇,一个似乎掌握着主动权的男人,受制于他的母亲;默文,一个想要探究事件真相的旅馆前台,受制于两年前被托比欺骗的阴影;托比和玛丽莲,是卡麦寇寻手过程中的两个受害者。

值得一提的是,默文这个人物的特殊性,他是绑架案的见证者,但他似乎缺少正常人的共情心理,他去动物园渴望解救一只长臂猿,他臆想着长臂猿会“渴望自由”,却陷入了精神困境,最终嗑药将自己送进了监狱,被保释之后,不得不在旅馆干着枯燥的前台工作。他将自己变成了动物园里的长臂猿。在这种日复一日的无聊之下,他寻求着某种刺激,一种能让他战胜内心焦灼的刺激,他想成为拯救他人的英雄,却拒绝承认自己是受害者。与其说,默文是本次事件中的旁观者,不如说,他也在纵容犯罪,为了满足自己内心扭曲的欲望。

剧本的意义在于引导人们找寻并正视每个人内心中梦魇的真相。剧本本身也确实在这个浮躁和混沌的社会里,激起了人们内心极致的情感。

可是——正如大多数人所诟病的,鼓楼西制作的这版《断手斯城》,本土化做得并不好。

《断手斯城》是麦克多纳到美国后写作的第一个剧本,强烈地表现了美国社会的多样性和不稳定性。斯波坎城,是美国极具代表性的多民族/人种聚居地。《断手斯城》其实不如麦克多纳其他剧本那样,人与人之间有着极强的黏连,它是靠着某种巧合来形成迫害和被迫害的闭环的,并且它十分“政治正确”地将白人与黑人、同性恋和异性恋以及带有某些刻板印象的“小妞”聚集在了同一个房间内,这是斯波坎城的小小缩影。

在此基础上,剧本靠着一次次的失误意图来推进故事的发展,如托比和玛丽莲糊弄卡麦寇,随便拿了只手,打算换点儿钱,结果被卡麦寇揭穿,卡麦寇去找那只有“HATE”文身的手却落了空,其间托比和玛丽莲自救失败,默文的救援也漫不经心,卡麦寇的母亲意外打来电话……这是劇本内部自带的凝滞,一次次的“意外”堆叠,推动着整个故事的行进。可以说,《断手斯城》虽然有着一个暴力血腥的外壳,但情节的展开并没有那么激动人心,虽然环环相扣,但却处在不断的延宕之中——观众在等待卡麦寇最终的决定。

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一定的理解难度,而情节的展开方式也缺乏一些核心的力量。就前者而言,首先,弱化了大量的美国本土俚语,弱化了剧本的文化含义,不口语化,反而带有翻译腔。其次,演员的语言也受到了台词的影响,浓重的话剧腔调使角色塑造失真,处于美国底层的人物们别扭地说着好似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语言。我想,这是所有外国戏剧制作中文版所面临的第一项问题。所以对情节的展开,既然文化差异的问题无法规避,那就得需要在话剧的其他方面强化它的效果。既然无法全面展现当下美国的社会环境,无法完整地揭示其内里的核心矛盾,那么至少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个人心理的挣扎,还可以再放大一些,以填平“舶来”戏剧造成的语境的不适感。

这是戏所遇的困境。灵光闪现,我将这部戏概括为“译制戏”,其中满是生硬的处理,即使舞台、灯光、声效方面层次再多,也无法触及文本的内里,它需要被改造。

它不仅需要本土化的改编,也需要导演强烈的自主意识。我相信结尾对手的处理——卡麦寇举起断手,伸向那从上方射下的光芒,凝视着——是出于对剧本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与自我和解”——的强调,但那仍然缺少感动本地观众的深层力量,我们震惊于这个黑色喜剧的“幽默”和“戏剧性”,但思考何在,在于那只断手的“在”或“不在”的价值几何吗?或许在于,在那巨大的象征性之外,虚拟的戏,与真实观众的,真正的生活联结。

猜你喜欢
多纳托比玛丽莲
视觉
清华社与新东方酷学多纳合作联手进军儿童出版市场
漂亮的还击
托比
托比
漂亮的还击
托比
托比
“南美足球教父”走完争议人生
最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