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类比语料库的英语旅游文本词汇与句法特征探讨

2021-06-15 21:30魏黎

摘 要:为有效进行旅游文本翻译研究,引入了语料库范式,建成了英语旅游文本单语类比语料库。对旅游翻译的研究现状,包括对旅游翻译技巧的探讨、对旅游指南翻译的研究,及运用语料库手段开展的尝试等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介绍了旅游英语单语类比语料库的规模、资料收集的渠道、语料处理和检索使用的工具。基于自建的语料库,比较了英语原创旅游文本和英译旅游文本的词汇特征与句法特征,为汉语旅游资源英译提供了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类比语料库;英语旅游文本;词汇特征;句法特征

中图分类号: H059;H08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1101(2021)02-0086-06

收稿日期:2020-07-15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优秀拔尖人才培育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的多维度研究(gxyq2019092);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大线上教学改革研究项目:M-TBL模式在线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20zdxsjg249);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讲好安徽故事   传播好安徽声音——安徽旅游宣传片的多模态意义建构研究(SK2019A0458)

作者简介:魏黎(1989-),女,安徽亳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商务英语。

Comparable Corpus-Based Study on Lexical and  Syntactic Features of English Tourism Texts

Wei 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uzhou University, Chuzhou, Anhui   239000, China)

Abstract: To probe into tourism texts translation, corpus is introduced and monolingual comparable corpus of English tourism texts is constructed.Firstly, the status quo of tourism translation is summarized, including the study on techniques of tourism translation, tourist guide translation, corpus-based study, etc, deficiencies of current study are pointed out and the new research idea is proposed.Then, the paper mak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scale of monolingual comparable corpus, channels of data collection, and softwares to process and retrieve data.Finally, based on self-built corpora, lexical and syntactic features between original English tourism texts  and C-E translated English tourism texts  are compared and suggestions for C-E tourism translation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comparable corpus; English tourism texts; iexical features; syntactic features

自Mona Baker运用语料库手段开展翻译研究以来,翻译学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多元化,各种类型的语料库陆续出现。随着国内学者对语料库方法的引入,语料库翻译学取得长足发展。如今,借助语料库进行翻译研究得到更多学者的响应,有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主要涉及翻译语言特征研究、译者风格研究、翻译规范研究、翻译教学研究、口译研究等。语料库种类日益多样化——平行语料库、类比语料库、翻译语料库、口译语料库不断出现;通用语料库、专门语料库、学习型语料库相继建立起来。

汉语旅游资料的英译是向海外推销我国旅游产品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提高英译文本的质量有助于打造旅游品牌,吸引海外游客,促进国内旅游业的繁荣,因此对旅游翻译进行研究十分必要。语料库手段开展的翻译研究依托于真实语料,对语言特征进行描写,剖析翻译现象、翻译过程和翻译实质,能全面揭示翻译规律。因此,运用语料库手段对旅游翻译进行研究很有意义。

一、旅游翻译研究现状

我国对旅游翻译的研究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者们多从旅游翻译存在的问题、技巧和方法、中西文化差异等方面入手。如张宁探讨了旅游文本传递的文化因素,解析了引起旅游文化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旅游文本翻译的标准与策略[1]。文军等依据目前旅游资源英译反映出的问题,调研了多个英语国家国外游客的感受,经过统计分析,揭示了当前旅游英译存在的各种问题,弄清了国外游客的心理需求,提出了旅游文本英译的实用技巧[2]。

第二阶段,随着研究的持续开展,旅游翻译的研究内容逐渐丰富,旅游广告、景区公示语、旅游指南翻译等受到更多關注,研究的理论基础也更加多样。如曾利沙研究了旅游指南的主题划分与特征、文字内容的分类与定性概述、主题信息突出策略原则与有关策略和方法的使用[3]。杨劲松和曾文雄将修辞学理论用于旅游翻译,讨论了修辞偏离操作在体现顺应性翻译美学传真中的功能[4]。

第三阶段,伴随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运用语料库手段对旅游翻译进行的定量研究开始出现,研究的深度得到大幅提升。如康宁对国内网络英语旅游资源和国外网络原创英语旅游资源的标准化类符/形符比、平均词长、平均句长和词汇密度开展了对比分析,提出了改进国内网络英语旅游资源质量的方法[5]。唐芳和李德超比较了汉语原语旅游文本与翻译汉语旅游文本在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实词、代词及虚词方面的差异,找到了二者在词汇层面存在的六大不同并依次进行了剖析[6]。

总的来看,旅游翻译研究经历了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向,研究的视角逐渐多样化,研究的深度不断拓展。然而,基于语料库的定量研究多关注旅游文本的整体特点,如类符/形符比、平均词长和句长、词汇密度等,研究的内容较为宏观。本文将根据自建的英语旅游语料库,运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英译旅游文本与原创旅游文本在词汇与句法方面的不同,旨在为旅游文本汉译英提供借鉴。

二、旅游语料库介绍

本研究依据的是笔者自建的英语旅游文本类比语料库,包括两个子语料库,一是英语原语旅游文本语料库(简称“原语库”),二是汉译英旅游文本语料库(简称“译文库”)。另外,在数据分析阶段还用到了汉语原语旅游文本语料库,译文库是其对应的英译文。

原语库的语料来自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三个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语料库库容达到208 898词;译文库的语料选自中国大陆,库容为208 888词,与原语库相当。语料库的资料来源于以下三种途径:网上的电子资料,纸质的印刷物、书籍、宣传册,以及关于景区介绍的照片。首先,所有文本均以完整篇幅收录,分别用UTF-8和Unicode编码逐一存为txt文本;之后使用EditPlus进行处理,获得清洁文本;再用TreeTagger对语料进行词性标注;数据检索阶段,综合运用Wordsmith和Antconc软件得到相关数据。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词汇特征探讨

1.主题词。Scott认为,主题词指语料库中使用频率大大超出正常标准的词语,即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词,但却不一定是语料库中最常用的词语,偏高的程度就是该词的“主题性”[7]。运用Wordsmith软件,分别设定原语库和译文库为观察库,Crown_CLOBCrown_CLOB语料库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许家金教授和梁茂成教授于2012年建成,规模达200万词。为参照库,去除功能词后,得到两个语料库的前20个主题词(如表1所示)。

在前20个主题词中,两个语料库有四个相同:park, located, miles/meters和museum,显然,无论原文还是英译文都花费大量篇幅介绍公园和博物馆,也习惯描述景点的位置及距离信息。但是,原语偏爱小岛(island)、海洋(beach, beaches, bay, coast)和城市(city, downtown),英译文本则更关注寺庙(temple)、山(mountain, MT)和水(lake, river)。

在动词的使用方面,原语库前20个主题词中出现了visit, drive和walk三个主题词,表达访问、参观以及旅游的方式(驱车或步行);而译文库未出现动词。在形容词使用方面,译文库前20个主题词中出现了scenic, Chinese, ancient和famous四个主题词,其中scenic常见于短语scenic area, scenic resort, scenic spot和scenic zone中,Chinese是中国特色词汇,ancient和famous则分别用于形容景点“年代悠久、著名”;而原语库没有类似的形容词。在专有名词使用方面,原语库前20个主题词中有Vegas(美国城市),译文库有China, Emei(峨眉山)和Ming(明代),显然英译文本带有强烈的中国色彩。

此外,原语库中第二人称代词“you”(1849次)在主题词中频率最高,译文库中的“dynasty”在主题词中的频率位列第三,这两个词汇颇值得关注。词语在语篇中不是孤立的,词汇之间具有“相互期待”,这种组合模式可从搭配来理解,搭配指语篇中两个或多个词汇的共现[8]。利用Antconc检索“you”在原语库中的搭配情况,结果发现,词丛“youll find”(61次)、“you can also”(58次)、“you can take”(33次)、“you can see”(30次)、“you can visit”(28次)经常出现。这些短语的使用给游客提供清晰明确的指示,对旅游活动有极大的指引作用。而译文库中“you”仅出现538次,不到原语库的1/3。可以看出,原语更突出与读者的交流,循循善诱,缩小了和读者的心理距离,是尊重读者的体现。

用同样的方法检索译文库中“dynasty”左侧的搭配情况,结果发现“of/during/from/in the ...dynasty”频繁出现,如“the archway was a masterpiece of the Ming Dynasty architecture.”。但是,在原语库中检索“dynasty”,发现频数为0。众所周知,汉语中具有用朝代标记时间的习惯,汉语旅游文本也是如此。受此影响,旅游英译文本也经常运用历史朝代表达时间,留下了翻译的痕迹。但是,对于不甚了解我国历史文化的英语读者而言,这种表达形式较难接受。

2.人称代词。中文和英文的人称代词都可划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如英语中的I(my)、we(our)、you(your)、he/she(his/her)、it(its)、they(their),汉语中的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表2统计了原语库和译文库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

从表2可知,原语库和译文库均运用了一定数量的第一、二人称代词。旅游语篇旨在向读者提供旅游信息,提升旅游的可能性。此类语篇注重用亲切的语言与读者沟通,营造融洽的交际氛围。第一人称是直抒胸臆的表现形式,所描写的如同是作者所见、所闻的情景,其人际意义在于给读者真情实感。第二人称能把作者的想法和感受直接传递给读者,让读者参与正在谈论的事物,创设一种面对面的互动、商量、引导语境,从而引起读者的同感。两个语料库第一和第二人称代詞的运用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表明旅游语篇不但提供旅游指南,还具备某种互动性,人际意义尤其明显。但是相比之下,在这两类人称代词的使用上,原语库分别是译文库的3.47倍和3.96倍,说明原语中运用第一与第二人称代词的倾向性较大,文本互动性更好,人际意义更加明显。

此外,原语库第三人称代词的数量低于译文库。文本中的第三人称指除了作者和读者以外的人或物,具备回指作用,起到文本连接与联贯的功能。鉴于英汉语言体系的不同,英语中第三人称回指出现较多,汉语中使用较少。检索汉语原语旅游文本语料库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发现其比例小于原语库,因此译文库第三人称代词使用偏多的原因可排除汉语原语的影响。这样一来,译文库第三人称代词数量高最可能是汉译英引起的。翻译语言的一个特征是“规范化”,即译者具有遵循、甚至夸大目的语中的典型模式和做法的倾向[9]。可见,译文库中第三人称代词使用频率偏高体现了翻译的“规范化”。

(二)句法特征探讨

1.时态特征。英语的时态达十六种之多,本文着重研究其中最基本的八大时态,如表3所示。

首先,将八种时态进行归类整理,统计两个语料库中现在时(包括一般现在时、现在完成时和现在进行时)和过去时(包括一般过去时、过去完成时、过去进行时和过去将来时)的使用情况(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在现在时使用方面,原语库是译文库的1.60倍。但原语库的现在完成时与现在进行时的使用均少于译语库,所以原语库的现在时多在一般现在时使用多。在过去时的使用方面,译文库是原语库的1.71倍,主要是由于英译文本一般过去时使用偏多。

旅游文本试图通过对景点的描述,劝说、号召游客前来旅游,其本旨在于引起读者注意、燃起旅游热情并即刻付诸实践。现在时,尤其是一般现在时,或陈述经常性、有规律的行为,或表达真实存在的事物,读者在阅读有关景点的一般现在时的客观描述时,会萌生追忆过去、看清现在和探索未来的念头,并有可能采取行动。同时,如同影视摄影师利用特写技术将过往的情景呈现给观众一样,旅游语篇利用现在时的联想时间意义来喻指联想的行为动作和现实客观性之间的关联,即将过去的事情拉回现在,让读者产生亲临其境之感,对描述的事物、情景深信不疑。英語原创旅游文本在对景区及其服务进行介绍时,多选用现在时,能起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而译文库过去时使用较多,尤其是一般过去时频繁出现。过去时陈述过去特定时刻出现的行为或状态,和现在不发生必然关联。汉语原语旅游文本习惯对景点的历史沿革进行详细描绘,受其影响,英译文本也存在许多历史文化内容,这部分内容通常以一般过去时呈现,导致译文库过去时比例升高。例如,“During the Yuan Dynasty, the Yuanjue Temple was established on this site and around 1060 in the Song Dynasty, the then Governor of Kunming, Gao Zhiseng built a villa here for use as a summer palace.In 1320 the Monk Yuanfeng, a disciple of Master Xiongbian from the Bamboo Temple built what is now known as the Huating Temple on this site”。 这段话用了三个一般过去时的句子,清楚地交代了华亭寺的来源。

两个语料库的完成时(包括现在完成时和过去完成时)、进行时(包括现在进行时和过去进行时)与将来时(包括一般将来时和过去将来时)的使用情况,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原语库和译文库的进行时使用数量差别不大,而完成时和将来时存在一定差别。

在完成时使用方面,译文库的现在完成时使用较多。与一般过去时不同,现在完成时陈述过去的行为或状态延续至今并且已然完成,突出过去发生的行为对现在产生的影响。译文库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的使用均高于原语库,说明英译文本不仅强调对过去行为的描述,也强调行为的延续性与对现在的影响。例如,译文库中的句子“In the Qing Dynasty, a man surnamed Gui,worked out the idea of integrating clay making with Peking Opera masks.Since then, clay Peking Opera masks have become a popular present among relatives and friends” 不仅介绍了京剧的由来,而且强调了从当时到现在京剧一直广受欢迎的事实。原语库中也有类似的句子——“As the town grew into a city, it became known for its extravagant Las Vegas shows that included famous entertainers, bawdy comedians”。虽然拉斯维加斯的歌舞秀至今仍很著名,但原文并没有使用现在完成时,并不强调现状。

在将来时使用上,原语库多于译文库,主要在于原语库一般将来时数量偏多。一般将来时陈述将来特定时间的行为或将来某一段时间内频繁发生的行为或状态。用在旅游文本中,一般将来时能让潜在游客对即将发生的旅游行为充满想象、期待和憧憬。运用wordsmith分别对原语库和译文库中包含“will”的三词搭配进行检索,发现原语库中will take you,you will be, you will find, you will also和where you will出现频率最高;译文库与之类似,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you will see, you will be, you will feel, will see the和visitors will be。原语中一般将来时的频率较高,比译文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实现与读者的共鸣,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2.语态特征。由于施事的原因、句法的要求、修辞的考虑和文体的需要,英语有过量运用被动句式的偏好,正式文体更是如此;而表达相同的语气,中文常常运用无主句、主语省略句、主语泛称句等,不用被动语态,因此被动句式的使用有限。正如连淑能所说,英语惯用被动式,汉语惯用主动式,英汉互译时,句式的转换就成为一项常见的技巧[10]。

表6统计了两个语科库的被动语态使用情况。从表6可以看出,原语库被动式比例为11.26%,而译文库比例高达21.64%,接近原语的2倍。既然汉语本身较少使用被动式,那么译文中被动句比例的增多说明译者将一些主动句翻译成了被动句。例如,“花园刚刚向公众开放,景色优美”被译为“The garden has just been opened to the public but is beautifully  presented”,原文虽然是主动形式,译文却用了两个被动句式对应。

译文中被动句的高频使用也体现了“规范化”这一翻译共性,但是表达效果却不如原语生动活泼。究其原因,旅游文本属于呼唤型文本,应该多为读者考虑,加深和游客的交流。而被动句式展现给游客的往往是客观和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内容,显得刻板正式,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例如,

原语库:visitors can discover intriguing convict history and its many stories through a variety of interpretive experiences.

译文库:Hand rails are assembled for tourists to have a rest and sightseeing.

原语以游客为中心,描述其所见所闻,容易为读者接受。而译语的被动句式强调的是“Hand rails”,而非“tourists”,未能从受众角度考虑。如果改成“Tourists can hold on to hand rails and have a rest and sightseeing”,將更加符合旅游英语的表达习惯。

四、结语

本研究基于自建语料库,对英语原创旅游文本和英译旅游文本的词汇与句法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两个语料库前20个主题词中仅有4个相同;在动词、形容词和专有名词的使用上均存在差异,其中“dynasty”和“you”两个词汇差异显著。在人称代词使用方面,原语库的第一和第二人称代词明显多于译文库,具有更好的感染力和表达效果;而第三人称代词在译文库中数量更多,体现了翻译的“规范化”特性。在时态方面,原语库现在时多于译文库,过去时少于译文库,原语更能激起读者的旅游欲望,而译语对景点历史信息的介绍直接导致了过去时使用增多;译文库现在完成时使用更多,突出过去的行为对现在的影响;原语库一般将来时数量较多,有助于促成旅游行为的发生。在语态方面,译文库被动句式多于原语库,也体现了翻译的“规范化”,但是译文却不如原语生动自然。

通过对英译旅游文本词汇与句法特征的分析,找出其与英语母语旅游文本的差异,可以为汉译英旅游翻译提供如下启示:注意景点的选取,多介绍海洋等英文读者感兴趣的话题,减少不必要的历史信息内容介绍;增加第一与第二人称代词使用,避免盲目运用第三人称代词;多选用一般现在时和一般将来时,少使用一般过去时;多选择主动语态,控制被动语态的数量。

参考文献:

[1] 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2000(5):54-56.

[2] 文军,邓春,辜涛,等.信息与可接受度的统一——对当前旅游翻译的一项调查与分析[J].中国科技翻译,2002(1):49-52,64.

[3] 曾利沙.论旅游指南翻译的主题信息突出策略原则[J].上海翻译,2005(1):19-23.

[4] 杨劲松,曾文雄.旅游翻译中的修辞偏离操作及其顺应性美学传真[J].上海翻译,2008(4):37-40.

[5] 康宁.基于类比语料库的中国网站英语旅游文本语言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05-109.

[6] 唐芳,李德超.基于语料库的汉译旅游文本“翻译固有型”词汇特征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3):117-124.

[7] Scott M.Problems in Investigating Keyness, or Clearing the Undergrowth and Marking out Trails[A].Bondi M,Scott M.Keyness in Texts[C].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10.

[8] Sinclair J M.The search for units of meaning[J].1996(1):75-106.

[9] Baker M.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M]// Harold Somers.Terminology,LSP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n Language Engineering,in Honour of Juan C.Sager.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6:176-177.

[10]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02.

[责任编辑:吴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