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梅杜萨之筏》在浪漫主义绘画中体现的美学思想

2021-06-16 06:18常翔
河北画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木筏救生艇草图

常翔

洛阳科技职业学院

一、创作《梅杜萨之筏》的由来及历史背景

卢浮宫作为世界文明的美术馆之一,来参观学习的人非常多,而在世界名画的《梅杜萨之筏》这幅作品前,人们却难移脚步,近距离的仔细观看,作品中每个人的神情态度都非常的逼真,画面的感染力也非常的强,而就是这么一幅具有吸引力作品的背后,却是经历过了一段悲惨的故事。

一支载满了移民的舰队在1816年的6月,缓缓驶向塞内加尔殖民区域,这艘舰队是由四艘舰队组合而成的,分别为:梅杜萨号护卫舰、埃果号轻巡舰、罗伊尔号运输舰以及阿基尔号双桅杆舰。而在军舰上的人员多而杂,不仅有医生、技师等上流人员,也有妇女等普通百姓,更有流氓和穷汉,无所不有。

刚开始在以并不太平的比斯湾开始航行时,梅杜萨号就差点触礁,尽管有之前的海上工作者肖马尔中校,可是他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航行过了,尽管他的航海业务非常生疏,可是船上的每一个人都视他为为船长,船上的一切事物由他掌管,可是他并不想负责任,也就没有和其他三艘航舰组队而行。

在航行了15天之后,只有阿尔基和罗伊尔号两艘舰艇离得相对近一些,而远离的埃果号小舰却发现梅杜萨偏离了航船的方向,并及时的向其发出讯号提醒,但是梅杜萨对这些信号置之不理,继续偏航而行,后来埃果号小舰有不好的预感,就不再跟随梅杜萨号,独自前行了。

阿尔金岩礁作为航海禁地,已经在地图上被明确的标识了,可是梅杜萨号并没有理会危险区域的标识,而是当舰底和礁石有了猛烈的撞击时梅杜萨号才“苏醒”过来,触礁的第二天梅杜萨号舰艇出现了进水、舰底龙骨断裂的迹象。当时舰上面共有四百余人,可救生艇只有六艘,最多能容下二百多个人,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得被迫制造了一个能勉强装下一百多人的木筏。

触礁区域和非洲海岸相隔六十海里,如果用六条救生艇拖着木筏到海岸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然而总督与中校却一人乘坐着一艘不满员的救生艇早早逃跑了,而被剩下的四艘救生艇知道仅凭四条救生艇的力量无法拖动超重的救生木筏,也狠心砍断了绳子,自顾自的逃走了。于是木筏上的人开始了海上流浪漂泊的生活,木筏上非常的挤,在其过程中也有不少人掉进了海里,而木筏上的食物在吃完之后,士兵便开始因为一点食物大打出手,平日里被人敬仰的军官都被士兵们抛入大海中。在木筏上老弱病残,不乏有各种痛苦的声音与怒涛之声相结合被藏进没有感情的海底。

在海上漂泊的第13天,阿尔基号舰终于救下了在木筏上可怜的,生命垂危的十几个人。在事发的第二年,为了“抚慰”死在海里的生灵,将梅杜萨号舰长判处三年的监禁。后来席里柯到医院探望了梅杜萨号船舰事发后的幸存者,并根据幸存者的倾诉,完成了这幅巨作,将人们的悲惨、当时痛苦的挣扎、感人的求生欲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便是1818年诞生的《梅杜萨之筏》一作了。

二、席里柯是如何创作《梅杜萨之筏》幅作品的

作为浪漫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绘画风格完全不同于当时的学院派新古典主义画风,因为学院派的绘画风格相对保守且非常理想化,为了美化上层的统治阶级的人物,绘画多用虚假的手段来表现,而浪漫主义画派则是敢于画出现实,揭露事情血淋淋的真相和本质,也正是因为每幅作品思想的先进和能够反映当时的时代精神面貌,才使得其拥有了超凡的艺术价值,而这幅作品作为席里柯的代表作,也是有着非常大的艺术魅力,而研究其创作过程与规律也是有很多可学之处的。从席里柯到医院去探望幸存者,了解事情的真相到最后成功创作出《梅杜萨之筏》这幅油画作品的过程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对素材的收集

席里柯从1818年春天到夏天,大约花费了半年左右的时间来为本幅作品的创作来收集素材,并于夏天到秋天的交替时节反复用素描和油画进行描绘,到11月稿子才正式定下来。并请幸存者制作木筏的模型,在对表现死难的场面描绘时也参考了很多战争的作品,如鲁本斯,米开朗基罗等人的作品。由此他才积累了不少的绘画素材,有了这些素材做基石,他便开始了对草图的绘画。

(二)草图的制作

现在通过分别收藏在欧美国家的部分草图研究,可以知道整体的创作过程大致由六部分组成:①搭救幸存者,最初始的两张草图被命名为搭救幸存者。当阿尔古斯号双桅帆船费尽千心万险寻到木筏的时候,立刻放下了救生艇去救木筏上的人们,可由于木筏上的人因为身体非常虚弱,救生艇上的船员就热情的将他们搀扶到救生艇中的场面。②木筏兵变,描绘的为木筏已经漂了两天,在海上发生的事,有的士兵和水手因为精神失常而将人丢入海中,从而引起的一系列战斗的场面。③人们吞食尸体,在木筏上的食人惨剧素描稿,在海上漂流的第三天,人门由于饥饿开始吃真皮做的剑套以及用来放置炸药的皮匣子,更有甚者开始以死去人的尸体为食。④获救的一瞬间,所表现的内容则是木筏上的人在得知自己即将被救的激动与欣喜,草图中画出来了向木筏方向划来的小艇。⑤见到阿尔古斯号舰艇,当命名为看到阿尔古斯号的几幅草图完成时,已经到了事情发展的最后阶段。⑥定稿阶段,已经将多张草图绘制完毕后,开始反复的推敲画面构图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现在回顾全部的六阶段所做的草图,第一阶段纯粹的为搭救的过程,席里柯在第二和第三阶段便用了当时浪漫主义作品中常见的绘画手法——“怪诞”,就是为了将一些并不平凡常见的情节凸显出来。第四个阶段从第三阶段的“苦难”中有了明显的转折,表现了救生艇就在眼前的人们强烈的求生欲,虽然未能揭露历史悲剧的本质,也凸显不出来戏剧性的矛盾,但是主要就是为了表现木筏上的人们脱离了险境。第五阶段,席里柯通过人们看到救生艇后一瞬间的激动与生还的希望,揭露了各位船员遇难后发生的悲惨画面,使观画者不禁想到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第六阶段最显著突出的部分在于画面右上角,一名背对着大家的黑人,以及画面左边父亲哀悼已逝儿子的细节图,被反复推敲后放在了画面中最显眼的位置。这幅定了的画稿被描绘的非常细致。

三、从《梅杜萨之筏》中分析浪漫主义绘画中存在的美学思想

(一)对构图的分析

《梅杜萨之筏》是运用了三角形,金字塔形式的构图方式,如此可以营造出来压迫且对立的景象,能够冲击观赏者的视觉体验感,从而体现出来了情感表达能够起到共鸣的特点。画面是以“扬起的船帆、漂泊的木筏、以及木筏上的人”为画面中心。并用金字塔的构图方式来呈现,成为第一个层级的稳固三角形。在观赏者看的第一眼,受到第一层的视觉冲击就是三角形范围内的残破的船和受苦受难的人民,形成了第二个层级的三角形。第二层摇旗的几个人突破了第一层的稳固性,第一层人的苟延残喘与第二层人的摇旗呼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相比较而言第二个层级的三角形构图比第一个层级的三角形构图更加富有激情。在途中最高点,摇着红色丝巾求生的人成为了金字塔的顶点,加深了整体的紧迫感,表达出强烈的共鸣心理。

(二)对色彩运用的分析

颜色的冷暖、明暗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感,在《梅杜萨之筏》这幅作品中则用了很多同色系但是多色调的颜色,黄色为整幅画面的颜色基底,有深黄色的木筏,棕黄色的船桅,金黄色的天空以及部分衣服的颜色也是黄色的,整幅画面是以昏暗的黄色为主,从而体现出一种绝望、消极的情绪。席里柯为了顾及画面色彩的协调感,为了符合受苦人民的精神面貌,将受难者的面部整体描绘成了黯淡的,泛着苍白的黄色肌肤,为此还专门挑选了一些患有黄疸病的病人来当被描绘的模特。画面整体色调是集体昏暗诡异的末日色调,幸存的人挥着黄色、白色和红色的衣物,与之有些沉思者穿的红色衣物相呼应,并与穿着白颜色已经奄奄一息甚至死亡的人与其有着暗黄色肌肤的颜色形成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整体的色调也和海和天的色调完全不同,在浪漫主义的悲剧色彩的美学中,席里柯用色的大胆便成为了一种悲壮的美。一位名为何琳的学者认为《梅杜萨之筏》的点睛之笔在于有不同的明暗和有冲突性的色彩。这也正是体现出了席里柯在创作时的积极和激动的情绪。而作品中的色彩强烈的对比,又体现了席里柯情感表现力的创造性,同时也在艺术美学中不仅释放了席里柯本人的一些情绪,而且也在无形中感染了赏画者的情感。

这幅作品中,作者对光影晕染技法的运用是最多的,因为这样就能将肌肤的立体感和场景的真实感表现的具有一定的真实感。除去挥着红布的黑色皮肤的遇难者,木筏上其他的遇难者皮肤的颜色虽然相近却并不同。这样就可以鲜明的区别开来活人与死人,还能体现出来有绝望与希望的两种情绪。画面中的希望正式体现在那一丝救生艇的黑影,和天空的暗黑色相互交融,难以分出虚和实,在充满希望的遇难者眼中相信那就是真实的,而对于绝望的人来说,那就是自己产生的幻觉。席里柯使光源交叠、主次有序且分明的光影明暗进行晕染,不仅将自己的情绪表达了出来,还把当时法国政府以及社会的那些杂乱无章的情绪通通都表现了出来。

可见《梅杜萨之筏》的构图和色彩都充满了艺术的美学和,充斥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融的多个方面的价值。也可以感受到浪漫主义画派所表达出来情感的最高发展阶段有着跨时代的意义。而且对抽象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的画派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可以在色彩和构图等方面进行相互交融的发展,以此能够开拓不同画派产生的美学价值。

猜你喜欢
木筏救生艇草图
基于小波矩的智能手绘草图识别系统设计
救生/救助艇首缆和救助艇可浮索配备的要求分析
顺流而下的木筏为啥比流水快
筷子木筏
通天木筏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IMO同意有关全封闭救生艇通风要求的草案
画好草图,寻找球心
中海油服获救生艇释放钩新型专利证书
一波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