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区民族间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相关性研究

2021-06-16 01:38林彩娟阳奇蒙林涛李正黄秀宁蒙丹华耿国兴林飞陈碧艳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耳聋基因突变壮族

林彩娟 阳奇 蒙林涛 李正 黄秀宁 蒙丹华 耿国兴 林飞 陈碧艳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广西出生缺陷预防控制研究所(南宁 530003)

先天性耳聋是常见的新生儿出生缺陷,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耳聋的发病率在全球呈增长趋势,新生儿听力损失是目前筛查的几种新生儿疾病之首[1]。中国人群携带的耳聋基因变异中约 70%来自于GJB2、SLC26A4、线粒体 DNA12SrRNA及GJB3等4个热点基因[2]。耳聋基因突变位点多样,且具有明显的种族和区域差异,在不同国家或不同种族,即便是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其突变的频率也有较大差异[3]。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本研究基于新生儿出生医学证明为广西籍民族,进一步调查分析广西地区不同民族新生儿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的特点,发现民族之间的突变频率及热点,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择2017年-2019年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接收的新生儿筛查血片39910例。

1.2 方法

由新生儿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集新生儿足跟血,送深圳华大基因检测中心,采用目标序列捕获与测序的方法对遗传性耳聋4个常见基因的20个位点进行检测,这些位点分别为GJB2基因(c.35delG、c.167delT、c.176_191del16、c.235delC、c.299_300delAT)、GJB3基因(c.538C>T、c.547G>A)、SLC26A4(PDS)基 因(c.281C>T、c.589G>A、c.1174A>T、c.1226G>A、c.1229C>T、c.1975G>C、c.2027T>A、c.2162C>T、c.2168A>G、c.919-2A>G、c.1707+5G>A)以及线粒体12SrRNA基因(m.1494C>T、m.1555A>G)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4个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20个突变位点总体检出率及各民族新生儿的突变检出率分布

39910例新生儿中,896例携带遗传性耳聋基因位点突变,携带率2.245%;检出GJB2基因443例(1.110%,443/39910)、SLC26A4(PDS)基因 317例(0.794%,317/39910)、GJB3基因(0.168%,67/39910)和线粒体12SrRNA基因(0.138%,55/39910)及发生双基因突变(0.035%,14/39910)。各民族检出率分别为汉族2.736%(639/23356)、壮族1.533%(229/14942),瑶族 2.211%(17/769)、苗族 2.000%(2/150)、仫佬族0.690%(1/145)以及其他民族1.277%(7/548,含毛南族、京族、侗族、水族、彝族等),各民族四个常见基因分布情况见表1。在总体检出率上汉族与壮族、其他民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59.567、4.332,P=0.000、0.037均小于0.05),汉族与瑶族、苗族、仫佬族(c2=0.776、1.105、2.278,P=0.378、0.293、1.131)无明显差异。

2.2 汉、壮民族新生儿4个常见耳聋基因各位点突变分布情况

汉族总检出率高于壮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59.567,P=0.000);GJB2基因(c2=43.160,P=0.000)、GJB3基因(c2=7.479,P=0.006)以 及SLC26A4(PDS)基因(c2=8.956,P=0.003)中汉族高于壮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JB2基因的c.235delC、c.299-300delAT、GJB3基因的c.538C>T、SLC26A4(PDS)基因的c.919-2A>G突变位点汉族高于壮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具体位点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4个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突变位点在汉、壮民族中的分布(例,%)Table 2 Distribution of 4 common genetic deafness gene mutation sites in Han and Zhuang ethnic groups(cases,%)

3 讨论

耳聋是常见的出生缺陷,致病因素主要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大约占据60%,环境因素大约占20%,还有20%为不明原因,很有可能是遗传因素导致[4]。听力筛查和耳聋基因筛查具有很好的互补性[5]。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还发挥了携带者筛查的作用,而且把携带者筛查提早到了刚出生,实现早发现、早干预[6]。

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群居的区域,因其所处的地区和民族差异,耳聋具有高度异质性[7]。本研究为大规模样本研究,为尽可能保证遗传背景的一致性,选择出生医学证明为广西籍民族的新生儿作为检测对象,但由于地域性和民族之间基因交流因此并非均为严格意义上的单纯民族。有研究表明我国常见的耳聋基因突变总体携带率在2%-6%之间,39910例新生儿中常见的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为2.245%,该数据与前期研究结果基本接近[8,9];结果显示汉族、壮族、瑶族、苗族、仫佬族以及其他民族携带率在全国总体水平中均偏低。其中汉族与壮族携带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0<0.05),汉族高于壮族,与周凯等文献所报道广西地区在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突变频率及热点存在明显差异观点一致[10]。而汉族与瑶族、苗族、仫佬族(P=0.378、0.293、1.131)无明显差异,考虑可能与这几个民族样本总量偏低有关,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继续扩大样本量研究。

GJB2基因突变是最早认识的与先天性聋相关的最重要的核染色体基因,可导致感音障碍[11]。结果显示在广西所有民族中GJB2基因检出率均为最高,汉族高于壮族,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5)。c.235delC位点在壮汉新生儿人群存在明显差异,携带率分别为0.582%和1.182%,但均居首位,与文献报道在中国人群中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是235delC突变观点一致[12];其次是c.299_300delAT热点,携带率分别为0.080%和0.188%,而c.35delG和c.167delT位点在两民族中均未检出。本研究发现1例c.235delC纯合突变,c.235delC纯合突变致聋可导致双耳听力表型出现显著差异,呈现多元化现象,通常表现为双侧听力不对称性[13],本例患儿为壮族新生儿,其听力筛查双耳未通过,左侧重于右侧,患儿需借助助听器。

GJB3基因突变是1998年我国夏家辉院士首次发现的,为中国本土发现并确认的耳聋基因,可引起常染色体显性或者隐性遗传性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14]。本研究苗族和仫佬族未检测到突变,壮汉民族突变频率虽存在差异性但携带率均较小,仅为0.094%和0.210%。

SLC26A4基因突变是引起遗传性耳聋第二大原因,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5]。本研究SLC26A4基因检出率为0.794%仅次于GJB2基因,其中汉族0.916%、壮族 0.636%,汉族高于壮族(P=0.003<0.05)。汉族、壮族c.919-2A>G检出率均为最高且汉族高于壮族,分别为0.544%、0.328%,在中国前庭水管扩张的耳聋患者SLC26A4基因c.919-2A>G突变阳性检出率很高,建议全国异质体及中国少数民族耳聋患者进行SLC26A4基因全序列检查,建立少数民族基因突变频率及基因突变片段研究[16]。其次为c.1229C>T(汉族0.201%、壮族0.181%)和c.1975G>C突变位点,但壮族人群c.1975G>C突变位点检出率(0.054%)却略高于汉族(0.043%),可能与地域、人种等因素有关,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发现1例c.1229C>T纯合突变且听力筛查双耳未通过,为汉族,相关文献报道SLC26A4c.919-2A>G或c.1229C>T纯合突变所致的耳聋,程度重,如果不早期干预可严重影响患儿言语发育,建议尽早助听器或人工耳蜗干预,以免影响患儿语言、心理和社会认知发育[17]。

线粒体12SrRNA基因是引起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耳毒性和非综合征性聋的热点突变区域,线粒体基因具为母系遗传特点[18]。本研究汉、壮、瑶族新生儿均检出,检出率分别为0.154%、0.100%和0.260%,且壮汉民族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壮汉民族m.1555A>G同质性突变发生率均相对m.1494C>T同质性突变发生率高,可能与地域和环境有关[19]。同时这两个突变的携带率在广西地区远小于其他地区人口[20],这一方面可能与地域和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可能与广西地区的人口结构有关,各民族间的基因交流可能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听力障碍患者的基因检测中发现存在影响听力的双等位或多等位基因突变,这些等位基因突变可能产生叠加效应,进一步影响或加重患儿的听力损伤[21]。本研究双基因发生突变14例,突变率0.035%,均发生在汉族和壮族,汉族11例,突变率0.047%,壮族3例,突变率0.020%。其中GJB2/SLC26A4双基因突变携带者12例,新生儿听力筛查显示双侧听力未通过4例,1例左侧听力未通过;GJB2/12SrRNA双基因突变携带及SLC26A4/12SrRNA双基因突变携带各1例,新生儿听力筛查均通过。部分携带有GJB2/SLC26A4双基因突变者听力未通过,其可能与GJB2基因c.235delC突变的异质性有关,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双基因突变的叠加效应,对于双等位基因突变或多等位基因对患者听力的影响的具体表现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这些特殊新生儿应进行定期随访并提供遗传咨询和指导产前诊断[22,23]。

在广西地区开展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呈现出一定的地域与民族人种特点,提高了遗传性耳聋基因携带患儿的检出,有利于发现迟发性耳聋、避免药物性耳聋以及指导耳聋基因携带家系再生育。局限性在于该基因检测技术无法实现对未知突变基因、罕见基因、新基因的检测,无法找出新生儿各民族之间可能不同的更多突变位点,需进一步对广西地区耳聋高危人群、患病人群进行深度分子筛查,查找广西不同民族的新致病突变,丰富广西地区民族基因突变图谱,指导人群筛查、遗传咨询和帮助临床诊断。

猜你喜欢
耳聋基因突变壮族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Cat’s book》
我国科学家发现新致聋基因
基因突变的“新物种”
壮族山歌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复习导航
耳聋左慈丸治肾虚老年耳鸣
耳聋基因诊断及产前诊断是什么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致connexin26基因突变新生儿听力随访及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