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主编按语

2021-06-18 09:27
沉积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国地质大学泥质沉积物

❖特约主编

杨江海,男,2012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得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教授。主要从事沉积地质学方向的科研和教学,通过陆源碎屑沉积记录示踪造山带演化和深时古气候演变,相关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Geology、EPSL等国内外重要地学期刊发表。

刘喜停,男,2015年在德国不来梅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海洋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海洋沉积学方向的科研和教学,主要关注大陆边缘沉积过程与沉积记录对环境演化的响应机制,相关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QSR、EPSL等国内外重要地学期刊发表。

李飞,男,2016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得博士学位,现为西南石油大学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沉积地质学方向的科研和教学,主要关注“三古”重建,以及碳酸盐岩微束分析技术和应用研究,相关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ESR、CG、GPC、沉积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地学期刊发表。

黄虎,男,2014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得博士学位,现为成都理工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沉积地质学方向的科研和教学,主要关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年代学以及造山带演化的研究,相关成果以第一作者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GSABulletin、Lithos等国内外重要地学期刊发表。

❖主编按语

滨海地区是大陆与海洋物质和能量交互的重要场所,也是沉积作用最为活跃的地质环境之一。滨海地区广泛发育有泥质沉积作用和沉积记录,为临近大陆表层风化剥蚀、地貌演化、海水化学成分、洋流作用等的重要物质记录,同时也是蕴含丰富沉积型矿产资源的成矿载体。泥质沉积作用和沉积记录已成为海洋科学和(古)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为促进我国沉积学的发展,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杨江海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刘喜停副教授、西南石油大学李飞副研究员和成都理工大学黄虎副教授作为特邀主编在《沉积学报》组织“滨海泥质沉积”专栏,以刊登我国近年来在前寒武纪至现代海相泥质沉积方面的最新成果,共收集了8篇论文,特别关注泥质岩中沉积成矿作用、泥质沉积物的成因及物质来源、泥质沉积记录的陆地古气候和古海水化学组成等。我们期望这些新成果能为探索滨海泥质沉积物的形成、演化和深时气候环境意义提供更多的研究案例,也希望通过本次专栏的组织,能够抛砖引玉,吸引国内同行关注滨岸泥质沉积方面的研究,共同促进这一领域的发展。

刘振等人基于大量重庆秀山小茶园地区的钻孔岩芯剖面,通过野外调查和沉积学、地球化学等数据分析了南华系大塘坡组泥质岩的沉积环境和锰矿富集规律。大塘坡泥质含锰岩系整体形成于裂谷盆地中心相、边缘相和斜坡相环境。锰矿层受沉积相带和古沉积地貌控制,与水体氧化还原条件密切相关,在盆地中心相最为富集。

李红等人聚焦于滨岸碳酸盐和陆源碎屑构成的混合沉积,研究了四川盆地北部米仓山地区寒武系仙女洞组混积岩中的泥级碎屑组分构成。在缺乏充分陆源物质输送的情况下,通过分析滨海细碎屑组分中重矿物的组成、粒径、延长系数、磨圆度、风化侵蚀和成岩状况,发现不同沉积环境下重矿物构成和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为深时古地理重建和源—汇沉积体系研究提供参考。

杨江海等人聚焦于华北南部早二叠世的滨海泥岩沉积序列,基于发表的U-Pb年龄数据重建了301~289Ma的高精年代地层序列,并利用新提出的泥岩风化系数与陆地表层温度的转换方程,重建了华北南部在早二叠世的陆地古温度变化曲线。重建的陆地古温度在早二叠世Asselian早期和Sakmarian晚期发生了显著的气候变暖,并随后发生了气候变冷,与高纬地区沉积记录的冰川活动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发现早二叠世的气候变化与大规模火山活动在时间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推测两者之间具有可能的成因联系。

苏成鹏等人研究了碳酸盐台地内泥质组分的成因机制,选择上寺剖面中二叠统茅口组内富含泥质组分的灰—泥韵律沉积序列,从野外特征、岩石结构、矿物组成,以及微区原位分析等角度入手,发现灰—泥韵律中黏土矿物主要由与自生成因有关的海泡石和少量滑石、蒙脱石等构成,揭示了茅口期浅水碳酸盐台地上可保存大量自生成因的泥质组分。这一研究表明,海相碳酸盐台地内除陆源输入外,自生成因泥质组分也是潜在的重要来源,在进行古环境、古气候研究时需要特别注意区分泥质组分来源,以及成岩作用对泥质沉积的改造。

魏巍等人研究了滨海泥质沉积的化学成分与水体盐度的关系。通过总结现代水体盐度与泥质沉积物化学组成数据,发现B/Ga、Sr/Ba等比值与水体盐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提出了约束古盐度的化学指标。利用新的古盐度指标,对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沙河街组沙三亚段的古盐度和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发现了渤海湾盆地在古近纪发生了多次海侵事件。

张明宇等人以沉积学的视角对东海内陆架沉积有机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以探讨东海内陆架有机碳的源汇过程及其沉积记录。东海内陆架沉积物内有机碳的含量与细粒泥质沉积物密切相关,沿岸方向具有“夏储冬输”的宏观输运格局,东海29°N附近存在“舌形”的跨陆架输运通道。有机碳埋藏效率受区域沉积有机碳活性和沉积环境的控制,并与早期成岩过程中的有机质矿化路径有关。沉积物中埋藏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用来重建长时间尺度的海平面变化、初级生产力、古海洋和古气候演化等。

袁忠鹏等人对东海内陆架全新世以来的泥质沉积区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泥质沉积区远端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孢粉类型和组合及其空间变化。识别出木本、草本、蕨类、藻类等93个孢粉类型,其中以松属花粉为主,其次为禾本科孢粉。孢粉的浓度呈现随离岸距离增加而降低的整体规律,具有不同的分布和传播机制,受季风和水流强度的共同影响。

林武辉等人对北部湾涠洲岛西南海域表层泥质沉积物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来源进行了研究,以探讨近百年来的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在210Pb定年的基础上,利用TOC、Al等元素和碳稳定同位素、40K和226Pa放射性核素等多种方法分析了沉积物中陆源有机物和生源无机物的变化趋势,指示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

猜你喜欢
中国地质大学泥质沉积物
晚更新世以来南黄海陆架沉积物源分析
渤海油田某FPSO污水舱沉积物的分散处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水体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收及释放研究进展
不寻常的“石头”——探访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罗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向地球深部透视——记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徐敬领
某泵站厂房泥质粉砂岩地基固结沉降有限元分析
不同泥质配比条件下剩余污泥的深度减容研究
讨论用ICP-AES测定土壤和沉积物时钛对钴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