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立岛二十年

2021-06-22 04:53姜浩峰
新民周刊 2021年20期
关键词:崇明生态建设

姜浩峰

《乐园》摄于东滩候鸟保护区。摄影黎军

崇明岛畔,江海交汇。

芳草芊绵,最是瀛洲。

无论是从三江源头到崇明岛间长江流域的珍奇花卉,还是全球各国国花,甚或多媒体打造的“心中之花”,纷纷在夏日里“绽放”。一花一世界,一日看不尽……

崇明,当年海岛处处荒滩荒野,几番苍凉意象,而今桥通路通现代化农场一应俱全,2021年5月21日,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开幕。接下来,这中国第三大岛成就的,将不仅仅是一个繁花似锦的博览会。

崇明,魅力何在?

“崇明岛畔,江海交汇。2007年4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崇明调研,实地察看了当时正处于建设中的长江隧桥工程建设工地。他指出,要把崇明建设成为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岛区。”这是新华网客户端2018年4月28日推送的一篇文章《习近平的长江情怀》中的一段。

这篇文章提到习近平总书记深深牵挂长江。“西至三江源,东到崇明岛,习近平的足迹遍及大江上下”。面对奔流不息的江水,习近平多次满怀深情地说:“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2020年11月24日调研崇明区、宝山区时,曾表示,要“打好长江保护修复的持久战。始终坚持‘生态立岛,努力把崇明世界级生态岛打造成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大保护的重要标志”。

花博会开幕式上,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在致辞中说道:“本届花博会在上海举办,是对上海加快建设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有力推动。”

在崇明区委书记李政看来,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粒粒沙子,在长江口聚沙成岛,形成美丽的崇明。如今崇明的发展,每一天都是新的。“我们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实现‘蝶变十四五,建设新崇明。”李政如此说。

“花开中国梦”,首次在岛屿上、首次在乡村里、首次在森林中举办的国家级花事盛会,让崇明不仅仅成为上海人口口相传的城市后花园,更成为国人热议的打造中的世界级生态岛。世界级生态岛的建设,又推动着上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建设。

作为长江文化的龙珠,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以及长兴岛、横沙岛,之所以有今天的模样,亦之所以能畅想更美好且绿色环保的未来,是因为二十年约定。这二十年,崇明人民“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让世界级生态岛雏形初现……

关上厂门,按下直通未来之键

城桥镇的万里牌电吹风、远东阿里斯顿冰箱,崇明电器四厂的葵花牌电扇,崇明农业机械厂的方方洗衣机、浪花洗衣机,堡镇电器厂生产的调温电熨斗,号称“崇明制造”的“五大金刚”。特别是中国内地首条进口冰箱制造流水线曾设在崇明城桥镇北门路上,远东阿里斯顿冰箱一时间成为当时中国家电市场的紧俏商品。

当年的远东冰箱厂机修组组长王事凡回忆:“冰箱票紧张,500块一张,自己的亲戚,包括自己家属、身边人都托我买!”那时候,厂里充满机油味的车床,咔哒咔哒运转的流水线,和工人们不停拧螺丝的双手,都是崇明很多人一辈子的记忆。

凭着改革开放后在制造业上闯荡出的一番天地,“村村点火、镇镇冒烟”,1992年,崇明的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6.68亿元,位列全国百强县中的第50位。与此相伴的,崇明产品也屡屡获得当年的机械工业部部优、上海市市优产品称号。如果在制造业上继续深耕,崇明会不会发展得比如今更好?

沒有什么如果。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化,全国各地办起家电企业的地方越来越多,家电不再凭票供应。特别是面对家电行业后起之秀的地区,崇明当时的工资成本优势已经不复存在。曾任崇明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的陆一先生如此说:“当时就感觉交通成本太高。我们崇明的产品大多要运到岛外销售,需要的原料又都要从岛外运进来。当时一个集装箱的成本就得增加900元,这样的竞争,我们是无法开展的。”

丁振新是土生土长的崇明人。如今在崇明区发改委工作的他,回忆起自己的青少年时代,那时候的崇明,面临着选择发展路径之难,是真正的阵痛。一方面,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因为岛屿本身的劣势,造成成本比其他地方高。另一方面,当时的崇明家电生产企业,以引进生产线、来料加工为主,缺乏新理念的研发设计能力。这样的制造业,本质上是没有持久力的。“那时候苏南一些企业请上海大型工厂的技术骨干,利用星期天到周边小型企业里兼职或是当顾问,亦即‘星期天工程师。但崇明的乡镇企业却招不来人,仔细一问,原来工程师们都担心摆渡船不准时,影响周一早晨上班,不敢来。”现任崇明区新河镇党委书记顾惠明,曾担任过崇明发改委主任、物价局局长。在他的回忆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崇明陷入了某种困境。1995年前后,崇明部分乡镇财政曾出现困难。同时,教师、医生、机关干部、工程师等人才也开始外流。

崇明城桥镇。摄影/黄志俊

“外流”的不仅仅是人才。另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崇明当时的制造业企业,生态应对的能力确实薄弱。一到天下雨,未经环保处理的污水外流,流到了河里。

猜你喜欢
崇明生态建设
“生态养生”娱晚年
绿色厚植,生态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当上海菜系碰撞崇明特色
崇明模式 梦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