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与空灵

2021-06-22 01:58聂道汨杨灵敏
歌海 2021年2期
关键词:静观空灵

聂道汨 杨灵敏

[摘 要]在理清孙纲三十余年油画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其新世纪以来成熟期作品为参照对象,对其绘画语言形式(具体从四个方面,即简约单纯的构形、完整理性的秩序、微妙恬静的色彩、呼吸渗透的笔触)和观察方式、审美理念(具体从三个方面,即“静观”的方式、对“真实”的体悟、对空灵永恒的追寻)两个大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解读,从而为当下的油画创作提供参照和启示。

[关键词]孙纲;风景油画;静观;空灵

作为中国当代优秀的风景画家之一,孙纲长期钟情于都市风景,用一种独特的油画语言,创作出了一系列风格突出的佳作,奠定了其在风景画坛上不可取代的地位。品读孙纲的作品,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一个内心充满激情的艺术家从客观美的呈现到主观美的外化,从具象到抽象的探索轨迹。对其油画语言、观看方式以及审美理念的分析有助于更加深刻理解他的画作。

纵览孙纲自1985年至今30余年油画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探索模仿期(客观美阶段,即再现阶段)。从1985年至1993年,这时期画家主要以真实自然的山川风景(太行山及西北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手法写实,从语言和绘画处理上采用了直接的表达方式,油画语言朴素自然,色彩气息厚重朴实,作于1991年的《蓝色的沉寂》是该时期的代表作。

第二阶段为风格酝酿期(主观美阶段,即改造对象阶段)。从1994年至2003年,这时期画家受西方现代艺术(结构主义、抽象主义等)影响较大,从而逐渐走出对象的约束,走进自己的内心。作品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部分作品接近抽象的边缘。和前期相比较,这时期大多数作品仍然延续着之前的题材,以宏大的西北或太行风景为表现对象,但是更强调画面结构及形式而不囿于自然对象的约束,油画技法也呈现出变化不一、多元的状态,作品因此具有较强的现代性特征、视觉冲击力以及象征意味。其代表作为《网—生态系列》(1994年)、《大地风景系列》(1995年)、《煌·大地景观》(1997年)、《坝·生态系列》(2002年)等。

第三阶段为风格形成、成熟期(融主观于客观阶段或称意象阶段)。从2004年至今,经过将近20年的艺术积累,孙刚的油画创作日臻成熟,创造出了不少油画语言独特、构思精巧的佳作,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时期也是画家扬名于油画界之关键时期。孙纲该时期代表作较多,如《圣地》(2005年)、《山乡巨变》(2008年)、《涅瓦河》(2010年)、《月半弯·白》(2015年)等。

判断一位画家是否成熟,是否真正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其绘画语言特征是否鲜明将成为评价的主要标准。孙纲经过前两个阶段近20年的不断探索,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不单体现在他对题材——都市风景的准确把握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他的油画语言形式上。正如冀少峰所言:“面对孙纲的油画风景,人们不约而同地首先就会感受到一种宁静,而且是非同一般的宁静,这是一种令人神往、让人陶醉般的宁静,这是一种没有说教,也没有深度表达,但清澈的画面却总能让你一目了然……”①孙刚在油画创作上的辛勤探索和成功经验,将为我们的创作带来启示与借鉴。孙纲油画作品的语言形式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一、简约、单纯的构形

孙纲成熟期的油画给人第一感觉就是简约清新,简约成为其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这也是现代艺术的重要标志。正如孙纲自己所言:“通过删繁就简的处理方式,不断简化去强调一种整体结构的表现力,而非对客观物象的描绘……形的简化与削弱及事物表象特征的模糊构成了这个时期的艺术特征。”②具体来说,就在于他的构形方式上。他的画面总是由几块简单明确而又悉心提炼的几何形组成,这与之前两个阶段的构形观都有着质的区别,之前的构形观要么过于依赖客观对象,要么过于主观化。成熟期的孙刚强调对象中某一方面形式因素,而舍弃其他因素,对作品中的空间、物象、光色等要素都作单纯与概括的处理,不追求细节的丰富。他善于对现实空间的复杂层次和物象表面的质感、反光和其他物理特征进行舍弃,提炼概括出物象最本质的外形,对内部形体做压缩放松处理,不追求物象的立体效果和光影效果,但以不牺牲其厚度和量感为前提。这一点他受后印象派以来西方现代流派影响较大,特别是受益于对塞尚“平行理论”(绘画平行于自然理论)造型观的体悟和借鉴,以及对后来的莫兰迪、巴尔蒂斯、图伊曼斯等作品语言图式的吸收。孙纲作品的构形方式既不是纯主观的也不是纯客观的,既不是完全具象的,也不是完全抽象的,而是在尊重客观对象的基础上的一种恰当的提炼和简化,这种对物象形的概括提炼以及取舍能力值得我们深究和学习。他总能从平凡的物象中找到具有抽象意味的形式要素,加以强调后并形成一种自我的表达方式。

二、完整、理性的秩序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认为:“美的主要品種是秩序、对称、明确的限制,而这些特征却是数学科学所注意的特点。”③重视画面秩序感一直是西画从文艺复兴以来到现代的一个重要传统。孙纲的作品看似平淡、随意,实际上却呈现出极强的秩序感,对画面秩序感的推敲讲究是其绘画语言的又一重要特征。

秩序感是通过画面空间和物象的安排以及对造型、色彩、黑白、形体面积的有序处理来达到的,这种秩序美感从形式上说来源于对空间形体大小、前后空间层次、明暗关系变化和色彩的节奏微差的有序控制来实现。具体来说,孙纲作品在从物象中概括出类似形的基础之上,进行非常明确妥当的安排,每一块形体都有它自己明确的位置,每一个位置交代一个特定的空间,看似平面,其实有着清晰的空间形体感和体量感。另外,孙纲作品中黑白灰层次简洁明确,每个色阶几乎接近,却又分属于黑白灰三个层次里,并且保持每个层次明确的“音阶”,没有丝毫模糊混乱之感。在色彩上,更是在有限的灰色调里找到分属于自己位置的色彩变化,微妙而不易察觉,但对主体物的安排和塑造却毫不含糊,就像音乐里的高音,常常使人为之一振,它是画面中对比最强烈的区域,是画面提神关键之笔。从某个角度上说,孙纲的作品具备了西方古典油画的气质——平静、开阔、尺度、单纯、清晰、理性和秩序之美,他对文艺复兴早期艺术家的深研和借鉴值得我们学习。

三、微妙、恬静的色彩

印象派以来,色彩在画家心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到了塞尚时期,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和认识。塞尚曾提出:“人们不需再现自然,而是代表着自然,通过什么呢?通过造型的色彩的‘等值。只有一条路,来重现一切,翻译出一切,这就是色彩!”①他认为:“迄今设想色彩是最伟大的本质的东西,是诸观念的肉身化,理性里的各本质。”②他还曾强调,绘画中没有明暗,没有线条,只有色彩。可见,色彩在画家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色彩的表现力越来越得到西方现代画家的认可和青睐。孙纲作为新时期的油画家,自然深刻体会到色彩在油画中不可替代的魅力。由于他的画面空间营造的需要,决定了色彩不仅是塑造物象空间形体的手段,更主要的是起到了传达画家内心主观感受的作用,但写生对于孙纲来说仍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需要客观对象变化丰富的色彩作为启发,因为他的作品是在尊重客观真实的前提下,体验物象在不同时空下色彩的变化,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心灵意志来进行研究和再创造的,因此,孙纲的色彩是主观融于客观的结果,既不是极端地走向主观色彩,也不是极端停留在理性分析的现实色彩,而是在主客观之间找到一种恰当的平衡。这既来自画家内心儒雅平和的心态,也来自于塞尚以来诸多现代派画家运用色彩的启示。

塞尚曾主张:立体感来自色调间的精确关系,当各色调完全和谐地排列,画面本身便会呈现出立体感。孙纲对此体悟深刻,看他的作品,我们惊叹于宁静的画面下透出画家对丰富、精准的色彩关系的把握,他用柔美而不可名状的色调来唤起无穷的光线和时空的微妙变化,这种微妙变化正是通过色彩的微差变化来塑造形体厚度和空间深度的。当这种微妙的空间色彩搭配到一定的程度时,色彩就自然转化成一种精神的力量。这与当下很多装饰平面的画风有质的区别,他深知西方现代油画的平面化并不是简单的平涂,而是空间的压缩和提炼。

四、呼吸、渗透的笔法

笔法作为重要的语言形式要素,印象派以来得到不断地挖掘和强化。凡是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笔法,比如塞尚就以稚拙、如砌墙般的厚重笔法著称,苏丁则以狂、激昂笔法表达他的理想。孙纲的笔法则属于莫兰迪、阿利卡、图伊曼斯这一路而又有自己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清润通透、沉稳有力而毫不张扬,具体来说就是他的笔法具有呼吸、渗透、开合、写意和并置的特征。近看其画,笔触平和而柔中带刚、率意而严谨细微,运笔速度不紧不慢,轻松自如,是娓娓道来的从容。他依据形体的起伏来运笔,但在同一方向下自由运转,充分创造出不同的形态和感觉。他特别注重笔法之间留存的底部色层,绝不轻易涂满,使得同一块面上的笔触形成两到三个先后层次,后压的笔触总能透出先前的底色及笔触,而笔触前后方向的不同就使得笔触处于呼吸般的开合之中,轻快而透气,这既有利于色彩的丰富和形体的塑造,又有利于形体块面之间融合和统一,使得画面平而不板。

孙纲很多作品都是现场写生,也就是一次性完成,保持了笔法的湿润性、流畅性,有时甚至逸笔草草,点到为止,却极为生动到位,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重复性,这些都是在充分感受和尊重对象基础之上理性而又诗意的表达,有一种朴质高雅的动人品质。除此之外,孙纲也有些长时间创作的作品,其笔法就更加趋于理性和严谨,运用并置分离的色彩和笔触塑造形体,使得画面更显坚固、厚重和阳刚之美。

油画本体语言之美是油画得以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不断锤炼属于个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是每一个优秀艺术家最本分的工作。

除了对孙纲作品语言形式的分析之外,对其观看方式及审美理念的解读将有助于我们从内在把握他的作品。下面从“静观”的方式、对真实的体悟以及对空灵、永恒的追寻三个方面分别加以分析。

第一,“静观”的方式。按照《辞海》的解釋,“静观,是美术用语,也是美学和艺术心理学术语,指在无所为而为中对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也就是在审美观照中,不关心事物利害与道德,也无任何概念活动,此时客体与主体交融,物我两忘,消除现实的各种束缚与界限,达到一种恬静的怡然自得的境界”。

用“静观”的方式来解读孙纲的作品是合适的。静观不止是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更是一种人生观和审美观的体现,它需要画家在忘我的状态下,超越现实,排除功利,抛开忧虑与欲望,不拘泥于表面真实的局限,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纯洁,心无挂碍地观察物象,在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基础上达到精神上对世界、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感悟。此时,物象在现实存在中各得其所,呈现出各自的真实,画家用宁静的心来体验大千世界活泼的存在状态,用纯净的心来容纳外在物象,然后又借物象来显现自我心灵的感悟,从而达到物象与心灵的合二为一,发现物我本质上的同一性,体味人自身与其他对象是平等的同一生命体,从而洞悉宇宙的存在状态,达到精神与物象的共融。孙纲的绘画正是以“静观”的态度和方式来看待这个充满生机、勃发而又宁静的世界的。他的油画既尊重自然空间的特征,又不是简单描摹对象空间的外在细节,或是叙述性的表现某种生活现实,以传达个人喜怒哀乐,也非只是为了创作出悦人耳目的绘画形式。他以超脱世俗成见的眼光,对平凡的自然空间和景象进行静观倾听,达到人与自然的水乳交融,不带声色地表达他超越自然层面的精神体悟,为观者营造了一种可感、可品、可游的宁静世界。

第二,对“真实”的体悟。对“真实”的感知、体味和表达,是历来画家首先要面对的课题。面对对象,孙纲如何观察和体会物象的真实呢?西方绘画自文艺复兴起就运用焦点透视法、几何学、解剖学等追求客观自然真实的再现,这既是来自对古希腊罗马艺术的崇尚,也是对“绘画模仿自然”美学观的自觉践行。但西方绘画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发展和革新后,绘画美学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模仿自然”并非是绘画的唯一途径,而“怎样模仿”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直至塞尚提出的“绘画平行于自然的理论”,从而较为彻底地改变了传统“模仿自然”的美学观,进而对现代艺术诸流派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孙纲深受塞尚等西方现代艺术家的影响,自然对“真实”的理解超越了一般模仿的层次。

孙纲的油画从司空见惯的景物中寻找表现对象,但不是为了辨认对象或风景的现实场景和细节,不是追求一个风景的真实外貌,也不是任何单方面凭主观幻想得到的真实,他运用抽象的笔触、主观的色彩、概括的几何形态来表现单纯和微妙的自然空间变化,从而达到一种他认为更为“真实”的自然。画面的空间在抽取客观具象空间的特征时,始终不脱离与客观空间保持密切的关系,画中的物象既是真切的,又和现实的物象不同。我们似乎觉察到了现实景物的淡雅质朴之气却又不能获取太清晰的现实视觉图像,不能捕捉到自然空间的视觉细节。我们既不能确定这些画面物象就是现实景物的真实写照,也不能否认它们存在的真实感。画家对自然空间感受的抽象升华,恰好反映出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相统一的观念。

由此,孙纲笔下的真实既不是景物的物质存在形式,也不单是景物的抽象存在形式,而是客观宇宙生命普遍存在的状态与画家主观精神气质的融合下的产物。它通过静观后物象的抽象形态、结构和秩序特征表露出来,是画家自己精神的真实与客观物象的真实的完美结合。

第三,对空灵、永恒的追寻。孙纲成熟期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简约空灵,有时偌大的画面只画一点远处的小岛或是近处一把遮阳伞,其他都是浑然一体、若隐若现的天空、海面和沙滩,这种画中空间大量留白的作品在当代画家中是不多见的,这种“空”不是一种衬托主体的背景,也不是画面辅助性的角色,而这种“空”有时候就是画面的主体。一方面它具有无限深远和不确定的感觉,暗示着虚空中可能存在的东西,这类物象似乎看不见,却可以为人感觉出来;另一方面,它又暗示着空间可能发生的变化,空间的变化就有产生生命的可能。占据空间较少的景物(例如画面的小岛或近处的船只)反而成为“空”的陪衬,是通过景物来衬托空白空间的精神含义。这些画面物象给人很多想象空间和希望,仿佛代表着整个宇宙的混沌的本源。这里的“空”和具体景物是相互依存的平衡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关系。孙綱画面中体现的空灵境界很接近中国传统美学概念的“空”,它是一种实有的存在,在外部形态上却表现为“无”的状态,这正是传统美学里“计白当黑”“大象无形”“大美无言”的体现,也是佛经里经典语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体现。

除对空灵的追求之外,孙纲的作品还隐约透着一股对永恒感的追寻。孙纲的作品是现代的,但同时也透着对西方传统宗教绘画以及古典绘画永恒崇高感的追寻。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作品形式处理体现出来。如上文所述,他简约、开阔、对称的构形方式以及对画面理性、完整的秩序表达都让画面多了一份庄重、肃穆的气息,使得画面充满着宁静和和谐。孙纲营造出来祥和又充满温情的画面为当代人们提供了一个具有永恒、理想的精神栖息地。

通过以上对孙纲作品的解读,至少为我们油画创作带来三点启示:对物象(哪怕是平凡事物)的观察角度与态度将决定画面的格局与品质,即“静观”的方式将带给绘画无限的可能性;绘画语言是一门需要永恒修炼的必要课程,因为绘画真正的高度是水平和深度的高度,而非风格或者其他;一双具有发现美且能敏锐捕捉新事物的眼睛和一颗虔诚的心将是创作的不竭源泉。

猜你喜欢
静观空灵
蜡梅飘香
秋高
艾如:暖如一抹秋阳
艾如:暧如一抹秋阳
书法
诗情画意
朱昱臻
万籁无声
河流之灯
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