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 理论与实践初探

2021-06-22 15:48李建敏张希倩李建荣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德育课堂融合

李建敏 张希倩 李建荣

摘   要:德育课堂与校园文化活动相融合,有利于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德育功能,拓展德育体验空间及效果。为了使德育课堂与校园文化活动相得益彰,需遵循跟进而不僭越、渗透而不凸显、扎实而不虚浮、出新而不重复等原则,不断深化学生的政治认同、学习品质、审美情趣、人文情怀、社会参与意识等,做好校园文化活动的全过程工作,发挥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道德品行成长。

关键词:校园文化活动;德育课堂;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12-0017-03

德育课堂与校园文化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德育课堂可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延伸拓展学生道德体验空间,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在促进学生提高道德水平、实现自我教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德育课堂与校园文化活动可相得益彰,校园文化活动融入道德体验与实践元素,能带给学生更强的感染力与亲和力;德育课堂有校园文化活动助力,可获得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德育的有效渗透,德育课堂也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让德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中,促进学生道德品行成长。

一、德育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見》《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印发,明确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安排了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教学内容,除了“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等栏目,也有“拓展空间”栏目,供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加以延伸。教育部鼓励各地各校积极探索与开发,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及形式。

体验德育是道德行为生成的要求,强调亲身参与,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要求,道德教育哲学由重认知转向凸显体验。体验教育理念反映在陶行知倡导的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理论。鲁洁、王逢贤、朱小蔓、班华、刘惊铎等教授也都对体验德育有深刻论述。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在《德育原理》一书中指出,活动课程应当与其他课程相配合。要努力使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形成相互支持的互补关系。因此,校园文化活动须与德育认知性、情感性的培养相结合,并与其他课程尤其是德育课程密切配合。

二、德育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意义

结合课程实践与活动效果,德育课堂与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有着重要意义,具体如下:

1.增强学习动机。生活体验是提升道德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活预演的平台。突破教材,突破教室,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内积极探索,使学生的能力提升不再局限于课本。活动形式的丰富多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道德学习的积极性。

2.活化道德知识。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根本,道德体验必然归结于道德实践。从课堂学习到社会实践,需要学生真正把道德品性内化于心,然后经过反复尝试,形成行动自觉。校园文化活动是连接课堂与社会的桥梁,起到把知识变成力量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典型的、浓缩的道德实践情境,学生深度参与,知识得以活化。

3.增进自我教育。传统德育最大的诟病在于知行难统一,学生认识浮于表面,与多充斥苍白的说教有关。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从课堂中解放出来,道德实践的过程是积极运用的过程、自我评价的过程、自我反思的过程,增进了学生的自我教育。

三、德育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载体

内容不能脱离形式,形式应服务于内容。丰富多样的载体有助于实现德育与校园文化的融合,经实践有如下载体可用于德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融合:

1.政治宣传教育,主要指与政治相关的论坛、讲座、演讲等,也包括升旗仪式、学雷锋活动等。德育配合主要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的信念,把自己的努力同祖国、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2.知识类文化活动,如阅读、朗诵、辩论赛、征文等。德育配合主要强化学生的学习品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进入更广阔的知识天地,激励学生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技能类活动,如黑板报评比、歌唱大赛等。德育配合主要强化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精益求精地打磨作品,使作品呈现出最佳状态,这既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也是提升自身审美能力的过程。

4.社团活动,如书法、绘画、武术、戏剧等。德育配合主要强化学生的人文情怀,通过各种艺术活动,从基础到进阶,从个人技法到团队协作,个人品行在艺术修养提高中加以完善。

5.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献爱心、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环保行动等。德育配合主要强化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家庭、学校,在社会的大课堂边实践边学习。这是道德实践的最终形态,学生体验更真实的情境,以在更复杂的社会关系中锻炼自己。

四、德育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原则

为了更好地实现德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融合,应当遵循如下原则:

1.跟进而不僭越。校园文化活动的策划一般由学校德育处、政教处、教务处等负责。跟进是对学校工作的呼应,不僭越意味着不喧宾夺主。德育教师处在非牵头的位置,更利于在热闹的德育活动氛围中冷静思考,从而发现学校宏观层面难以察觉的细节。

2.渗透而不凸显。校园文化活动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彰显时代要求和学校发展需要。德育课堂配合,不能生硬地灌输道理,而应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灵活地融入师生交往、课堂环节中。

3.扎实而不虚浮。校园文化活动因为涉及学生面广,容易导致形式化。德育课堂的配合就是要深入挖掘活动的内涵,针对学生心理,适当补充延伸,把文化体验做到位,让良好道德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出新而不重复。校园文化活动方案面向的是全体师生,活动内容与组织形式并不会对特定年级进行优化。德育课堂的配合就是要強调某些学生易忽视的问题,强化某些学生不适应的环节。内容及形式的重复势必会引起学生心不在焉,所以要出新,抓住关键主旨、思想精神,适当变换内容和形式。

五、德育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策略

德育课堂与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融合,组织者需要按照一定的策略实施,如此才能事半功倍,具体如下:

1.动员引领有的放矢。校园文化活动无论是预先安排,还是临时发起,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思政课教师要心领神会,参悟其中的德育元素,与学科课堂建立有机联系。在活动前,让学生理解活动的意义,懂得对自身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提供重要平台,教师在分配和规划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和品质,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教师应了解不同学生的性格,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积极响应学校各类文化活动,并且不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融入到班级、学校的良好氛围之中,促进学生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为其塑造良好人格,以及今后融入更大的社会环境奠定基础。

2.协调融合心中有数。校园文化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活动中,教师承担着引导、组织、协调等职责,有时甚至要参与其中,作为学生活动的陪伴者或合作者。教师身兼师者与“同伴”双重身份,积极呼应活动谋划,密切辅助活动进程,主动协调组织管理,深度融合德育内容,有效引导学生体验。此时校园文化活动已经发展成为德育不可多得的氛围与机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充分信任、关心学生,并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内涵,思考其中丰富的含义。例如,可以结合学校在各个重要节日举办的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有创意地布置探究制作;可以在每周的升旗仪式后请学生抒发感想,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学雷锋月中,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电影,组织学生到相关纪念馆参观学习……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使学生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3.升华导行有条不紊。在校园文化活动结束之后,德育教师要加强反馈,及时总结升华,实践导行,避免虎头蛇尾。活动后,对文化现象、道德事件等进行剖析解读,可弥补现场体验的缺憾;对学生表现等进行反思评价,可强化德育效果。校园文化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所以,从情感体验归结到道德践行是校园文化活动中德育课堂配合的落脚点。活动中无论多么感动、多么投入,没有实践行动,也只是停留在“知道”的浅表层面。所以,活动后教师要把文化体验延伸到日常实践。导行,德育回归生活,强化意识观念,外化为社会践行,做负责任的公民。当行为自觉成习惯,素养形成,这是知识、能力之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扎实落地。提高道德实践能力,积累良好行为习惯,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校园文化活动中德育课堂配合的归宿。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张忠华.承传与超越: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

[3]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本文系河北省雄安新区教育科研2019年度重点资助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文化体验活动案例的研究”(课题编号:ZD2019009)系列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德育课堂融合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破次元
融椅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丰富教学角度演绎德育课堂
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