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传播重构新闻事业和产业

2021-06-22 13:58谢金文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1年2期
关键词:新闻事业重构

摘要:移动传播工具颠覆性地改变了新闻传播方式,重构新闻传播活动,进而重构整个新闻传播事业和产业体系,包括重构新闻传播主体及其关系,重构新闻媒介体系和新闻机构体系,重构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新闻传播产业也呈现出新的格局和运营模式。新闻教育则要加强基础、扩大范围、对接移动传播时代的新需求。新闻研究也要跟上移动时代。

关键词:重构 移动传播 新闻事业 传播产业

新闻传播事业和产业随着社会需要和条件而发展变化,移动传播提供了新的需要和条件,重构新闻传播活动,进而重构整个新闻事业和产业体系,包括其中的传者和受众、媒介和机构等,还重构了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关系,值得高度关注。新闻教育和研究作为新闻事业的一部分,也要与时俱进。

一、移动传播重构新闻事业体系

以移动互联网和手机、平板电脑为主体的移动终端,给新闻传播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发展,颠覆性地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和各个环节,势必带来整个新闻事业体系的重构。

(一)重构新闻传播主体及其关系

传播主体包括传者和受传者。移动传播的多媒体化与高度的媒体融合、传播融合,呼唤专业的多媒体、全媒体传者。

更重要的是,移动传播使各种机构和每个人都可成为传者,专门的新闻机构和新闻工作者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移动传播使各种机构和每个人都不仅是受传者,而是可以随时在受者和传者之间切换,成为用户。在传统媒体时代,市场化运作的媒体已从传者为中心转向了受传者为中心,但仍是传者为主导,而到了现在的移动传播时代,许多受传者自己就成了传者、成了主导者,面临的不是别人是否以他们为中心的问题,而是他们不要过于以自我为中心,需明智地选择可靠优质的媒体,自觉地多看看听听不同的信息和观点。

移动新闻传播的用户通过点击量和留言跟帖,通过朋友圈、微信群等,不断发出信息和意见,对传者的影响比过去的受众直接得多,频繁得多。用户之间也相互影响,且往往在熟人之间,效果较强。主要效果是互助互益,但也会有信息茧房和意见回音壁效应。

(二)重构新闻传播媒介体系

移动传播使传统媒体与移动媒体此消彼长,市场份额已经倒挂为移动终端占优[1]。传统媒体必须重新定位,扬长避短,发挥自己在深度、权威、公信力等方面的优势,避开移动传播在方便、及时、个性化等方面的锋芒。

在传统媒体时代,报刊、广播、电视体系是各自独立、相互并列的。在网络媒体时代,它们与网络媒体有小部分交叉关系。而在移动传播时代,各种其它媒体大部分与移动媒介交叉、有的几乎完全融入移动媒介,如有的报纸停办了纸质版,只办移动客户端。而移动媒介则成为核心和主流,不仅是人的延伸,而且是其它各种媒体的延伸。

在移动新闻媒介体系内,既有传媒机构办的新闻媒体,又有其它组织机构办的,还有许多自媒体。社交媒体的大量朋友圈和交流群,也成为这些媒体的补充和延伸。

(三)重构新闻机构体系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机构基本是单一媒体、相对独立的。在网络媒体时代,新闻机构大都是多媒体的,传统媒体机构也至少都有一个网站。而在移动传播时代,许多新闻机构是全媒体的,机构内部也基本打破媒体的隔阂,建立起跨媒体的新闻中心、视觉中心、技术中心等等。

移动传播机构大都是商业性的,且多数网络大平台机构也是商业性的。这使传播资源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多元,然而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副作用也较为明显。

网络大平台企业的发展方向,在于促成社会(包括商业、文化及个人)的资源与能量,在自己的平台上充分成长。同时,传统媒体机构在文明传承和社会逻辑的洞察方面的优势会成为移动传播时代必要的、甚至是稀缺的资源。[2]

(四)重构新闻业与社会的关系

新闻事业过去通过新闻机构和媒介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互动,而在移动传播时代,新闻事业与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人直接融合在一起了。党政机构、企事业单位及其人员,直接开设微博、客户端等,发出新闻性信息和时事评论,成为新闻事业的一部分。

新闻媒介、新闻机构与电信、信息技术、文化娱乐、乃至商业、金融等行业也交叉融合,更充分地利用传播渠道、技术条件、信息数据等资源,更全面、及时、方便地满足用户。

从产业的角度来看,移动时代的新闻传播业已不再单纯是传统媒体的市场,而是以新媒体为主,尤其是移动传播媒介大行其道;已不再是过去狭义的传媒业,而是人人可参与,大家在参与;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行业,而是与娱乐业、电信业、信息技术业,甚至商业、金融业融合在一起了。新闻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和防止消极影响,不再只是新闻业界学界及其领导管理部门的事情,而要相关行业和全社会共同关注。

二、移动时代作为产业组织的新闻机构

从新闻传播产业的角度看,当今绝大多数新闻传媒机构也是产业组织、产业主体,其媒介也是产品。在移动传播时代更要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集团化整合,采用社會营销方法。还要积极面对移动传播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移动传播时代的新闻传媒机构中,传统媒体机构日渐式微,有的新媒体化,有的卖给信息技术企业或其他新媒体机构。

新媒体机构的很大一部分是信息技术企业所办的。他们有技术和资金优势,并有其它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与媒体业务相互支持,有庞大的用户群和使用流量。他们较早进入新媒体领域,占了市场先机。有的巨头如谷歌、脸书、腾讯的市场地位已很难撼动,他们尽力满足用户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体机构的不足。然而他们较少传媒经验和素养,一般以经济效益为主要追求,社会责任心较弱。

传统媒体机构所办或转型而来的新媒体机构,有信誉和品牌、媒体人才和经验优势,在中国还有很大的政策优势,但往往在技术、思维和机制上不如原生的新媒体机构,且在市场上没有先发优势。

不论是哪种传媒机构,现在都特别重视与新闻传播有关的新技术。利用移动终端扩大传播,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精准传播,利用人工智能选择、制作和发送新闻……面对第五代移动网络5G,有的文本机构转向音频、视频传播,有的短视频机构向中、长视频发展。

上海报业集团密切关注与他们相关的八大类技术。前面四类是基础和硬件设施的4G、5G、智能终端和机器学习技术,后面四类是人工智能中与他们有关的文本、语音、视频和影像技术。这些技术可用于新闻工作的5个流程:采集、生产、分发、接受和反馈。该集团的“2050”计划,就是把这8大技术和5个流程相结合的结果。[3]

三、移动时代新闻业的产品

新闻业的产品主要有新闻信息、新闻媒介和广告服务,还有其它传播内容、资料服务、咨询服务,乃至兼营其它行业的产品和服务。移动时代的新闻机构中,小型的专注于文本或音频、视频内容制作,中型的致力于多媒体、融合媒体制作,大型的还着力于、或主要做平台建设。这种平台不仅提供新闻性信息,还提供其它多种传播内容,乃至生活、娱乐等服务。

新闻机构还尽可能利用自己的品牌、渠道、人才、信息、大数据等资源,进行多种经营。

上海报业集团社长裘新在2019年4月介绍,单纯的内容驱动新媒体发展模式已经进入红海时代,“内容+技术+运营”叠加驱动的新媒体产品已现机遇期。[4]他们集团的主要媒介产品是:

三大报纸:《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品牌格局;

两种新媒体:一是专注于时政新闻和思想性内容的互联网平台《澎湃新闻》,生产并聚合中文互联网世界中优质的时政和思想类内容,有网站、Wap、App客户端等一系列新媒体平台,其团队是从《东方早报》停刊转型而来。另一是网上新闻及商业社交平台《界面》,以新闻为核心,布局40个内容频道,提供专业、有趣、以商业为主的全品类新闻资讯,其团队“界面财联社”要打造成中国的彭博社。

还有四个细分垂直领域的特色新媒体,包括国际传播方面的《第六声》,希望能向世界提供一个崭新的了解中国的视角;聚合分发的平台《唔哩》,不做自己原创新闻。

该集团的报纸收入在2017年是高峰,2018年有所下跌。新媒体的收入快速增长,2016、2017年都增九成,2018年占集团总收入的一半,其中广告收入增速趋缓,而创新服务收入,包括交易、版权、流量、分发等收入,趋势还在上涨。

以后五年中,他们将实施“2050”计划,即20个单元里面布局50个项目,作尝试和试错。主要围绕以下6大“赛道”:

一为有声化,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通过长尾效应把过量生产的能力变现;二为视频化。三为内容标签,内容的抓取、分发都要靠标签。四为智能分发。五为智能审核,在中国一定需要智能审核。六为金融大数据。

四、新闻教育和研究也要与时俱进

移动传播对新闻现象和活动的改变,要求新闻教育扩大范围,夯实基础,对接移动传播时代的新需求。

(一)对接需求

新闻传播需要多种人才,包括各种杂家型的,各种专家型的,乃至技术、经营、管理型的,各种多能、全能型的。新媒体、移动传播时代更是如此。各有关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校情,办出有自己特色的专业。

与过去相比,移动传播时代的传播方式、传媒格局有很大变化,传统媒体人才大大过剩,然而同时,又有许多新的人才需求,至少包括:能提供更专业内容的人才;新媒体、全媒体传播人才;更国际化的新闻与传播人才;跨行业、跨地区的传媒经营人才;了解新技术、具有新观念的传媒管理人才;提高全社会的媒介素养和新闻素养的教育人才。

过去新闻与传播学科基本是面向大众传播行业,现在还面向人际传播、群体传播、政府传播、企业传播等,新闻教育一方面要抓基础,能以不变应万变,另一方面要更加多元化,能更好地适应万变时代。

(二)夯实基础

在新的传播现象扑朔迷离、新的市场诱惑缤纷缭乱之时,新闻人才更要具有定力,夯实基础,包括哲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基础,职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基础。

社會科学人才要有哲学 、人文学科的基础,犹如工科应有理科的基础。例如: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思想来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从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权利保障来看信息沟通、意见交流、舆论监督。

在这些基础上,方能面对飞速发展的传播技术,更好地利用工具理性,保证实现价值理性;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好地利用商业原则,保证实现社会原则。

新闻与传播人才还应有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基础。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在优质内容“赢家通吃”的时代,能否做出更专业的内容,决定了内容提供者的存在价值。

百花齐放的新闻传播专业有两点应是共同的:一是培养本专业基本素养,核心为专业精神,包括力求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和传播的利国利民;二是培养本专业基本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和传播能力——思维的语言、方式和广度、深度,传播的材料搜集、内容加工、媒介制作等等。

(三)扩大范围

1.扩大到各专业、各层次的学生,培养有各种专业背景和能力的新闻与传播人才。现在人们一上网,就能看到各种传者提供的内容,同样的内容也会有多种版本,因而现在比以往更需要传者有独特的过人之处。这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比较困难,而对于其它专业的学生则相对容易些。如有经济专业背景、又学习过新闻传播的学生,对许多经济新闻的敏感性和因果、影响的深度挖掘,就能超过新闻专业的。其他如文艺、体育、科教等新闻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现在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新闻媒介,大部分内容已不是新闻和时事评论,而且新闻媒介的分众化、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新闻机构需要把内容做得更专更深更透,需要更多的有其它专业背景的人才。相对来说,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再学习这些其他专业的系统知识比较困难,而其它专业的学生再学习新闻知识则容易很多。

此外,党政部门、非新闻性的企事业单位等,也需要新闻与传播能力较强的人才,其中大多数人不是从新闻专业毕业的。

新闻与传播院系可着力向全校、乃至其他院校和专业,开设公共课、选修课、辅修专业,并吸收全校、乃至其他院校各专业的高年级学生来读本科或研究生。这也有益于提高全社会的传媒素养和新闻素养,乃至培养“公民记者”,发展“公民新闻”。

2.扩大到媒介素养、新闻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新闻素养对社会和公众、包括对媒介环境、机构和体制都有重要影响。新媒体、移动传播又对媒介素养、新闻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需要。

一是优化个人媒介环境的需要。过去各人所接触的媒介都差不多,主要是大众媒介决定了人们的媒介环境,构成了人们所遇的“媒介世界”。现在各人所接触的媒介会有很大的差异,人们的媒介环境越来越多地取决于选择者自己。于是人们的选择偏好、能力也就越来越重要,于是人们对传媒的了解,对传媒的社会作用、与人的关系等等的认识也就越来越需要。

二是优化社会媒介环境的需要。现在越来越多的非传播专业的机构和个人,可直接向公众进行信息发送、转发和评论,构成社会和公众的媒介环境之一,且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其影响越来越大。因而对非专业传者、包括各种移动用户,进行媒介素养和新闻素养教育,已是优化社会媒介环境的重要措施。

三是避免误读负面信息的需要。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我们不能要求新闻传者不传播负面信息,在新媒体、移动传播时代这样的要求也很难有效。但确实有不少人,以为媒介就是现实世界的复制,媒介中负面新闻占多少,就是现实中负面事物占多少。所以需要媒介素养、新闻素养教育。

(四)新聞研究也要跟上移动时代

移动是人类的天性,移动传播的方便性大大解放了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据最新调查,移动传播的用户在我国已占成人的九成,获得和转发信息是它们最主要的应用之一。新闻传播、新闻事业日益向移动端转移,5G、人工智能的应用正方兴未艾。相关的研究也已有跟进,如出现了专著《移动传播学》,设立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移动传播背景下的新闻理论更新与实践对策研究”。

然而总的说来,多数研究仍只在调查层面,上升到理论的研究仍不多,有关论著在新闻与传播研究中仍只占很小一部分。

研究方法和成果形式也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过去我们的新闻学研究只有质化定性的,基本没有量化的,现在则又走到另一个极端——无量化不算研究的倾向,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提出方案的研究被完全排斥在许多学术期刊之外。

学术评价是指挥棒。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应是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检验、评价标准应是实践,现在却主要是发表在什么期刊。期刊的价值应是对理论与实践的推动,现在却主要体现在被引用情况上。被引用情况的评价标准应是被谁引用、肯定还是否定地引用、引用的次数,现在却单纯是引用率的高低,即所谓影响因子。影响因子只是某商业性机构的一个工具,现在却被作为学术评价的主要标准。而一些不拘一格、经世致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期刊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解铃还须系铃人,这需要管理部门、学术机构和学者们共同努力。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移动传播背景下的新闻理论更新与实践对策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16AXW001)

注 释:

[1]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

[2]喻国明.5G时代传媒发展的机遇和要义[J].新闻与写作,2019(03).

[3]裘新.潮来潮往,皆为光辉岁月[J].城市党报研究,2018(03):8~16.

[4]裘新.在”第13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的演讲[R/OL].2019-4-17.

谢金文:复旦大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教育部特聘新闻与传播学科评估专家。主要研究新闻传播和媒介,著作有《新闻传播新探》、《新闻学三维新论》、《新闻媒介与社会》、《新闻学导论》、《中外新闻传播史纲要》、《中国传媒产业概论》、《新闻与传播通论》、《新闻·传媒·传媒素养》等。

猜你喜欢
新闻事业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重构
农产品供应链重构赋时层次有色Petri网建模与仿真研究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重读《重构》,呼唤匠艺
中国记协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7年)》
新闻事业的文化属性
唱响主旋律 党性最鲜明
民族新闻事业发展探析
依法管理新闻事业和媒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