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非遗”那些事

2021-06-23 18:45肖岳山
环球人文地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针法潮汕潮州

肖岳山

潮州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粤北、赣南以及闽西人员往来、内外商贸货物的集散地。潮商从这里出发,携带潮州瓷、潮绣、玉雕等“土特产”走南闯北,还引进多姿多彩的新式技术和西方工艺,传统与新潮、古典与西式,加上本地手艺人的创意,碰撞出令人惊喜的火花。

潮州人不仅对新技术、外来工艺持开放包容态度,还改变了“女子绣花”的传统印象:早期的“潮绣”,多是男子精于绣功,晚清时期,甚至有24位男绣工因为作品夺得金奖而被誉为“刺绣状元”。潮州匠人善于触类旁通,潮绣抽纱中的通花手艺,还被他们运用到瓷器制作上……

古韵风流,灵活巧思,兼收并蓄,不畏尝试,这就是潮汕文化之大观,也是潮式工艺魅力所在。

穿金走银,绣出气派潮绣针下的大乾坤

正如歌曲《潮州人》唱道:“脑海中那一双巧手,绣出另一个美丽的潮州。”

在老一代潮州人记忆深处,可能都有这样一个场景:幽深的石板巷深处,庭院中,祖母、母亲、姐妹坐在花绷子前,对着一张空白的布帛,手持细针,牵引彩线上下翻飞,渐渐绣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作为潮汕地区传统的工艺美术品代表,潮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秀”中的主要流派。潮绣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在历史长河中饱汲了凤山韩水的精华。乾隆年间,潮州妇女大多勤于纺织,女子到十一二岁,母亲便开始为她准备嫁衣,刺绣是潮州女子成年时必备的技艺,更是姑娘说亲的硬件和夸耀的本钱。

潮绣题材广泛,有人物、龙凤、博古、动物、花卉等等,结合饱满、匀称的构图和热烈喜庆的色彩,画面气氛鲜明生动,产生了丰富瑰丽的艺术效果。如果以品种和手法划分,潮绣可分为绒绣、钉金绣、金绒混合绣、线绣等,全都各具特色。其中,绒绣是在各种丝、绸、缎上,以平绣针法用丝绒绣出平的画面,用作画片、挂屏等;而以金银线为主,绒线为辅的叫金绒混合绣;线绣,则是只用丝线来进行平面修制;钉金绣针法比较复杂,有过桥、踏针、捞花瓣、凹针、累勾绣、垫高等60多种,其中“垫高绣”最为出彩,先用棉絮垫定图案造型,然后绣上金丝绒线,使之呈现浮雕感,绣针下的景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此绣法在“四大名绣”中独树一帜。

2006年,潮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传承人是康惠芳大师。在其工作室,足以目睹潮绣的巧夺天工。金线、银线、绒线、花线,或独立或结合,繁复的针法让人叹为观止。饱满的构图,鲜艳的色彩,清晰的纹理……一切都熠熠生辉。

康惠芳师从潮绣大师林婉英,经过十几年勤学苦练,成为一个著名的绣娘。1982年,她参与绣制另一位潮绣大师林智成的作品《九龙屏风》,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界的最高荣誉——“百花奖”金奖。改革开放初期,潮绣走出国门,在境外深受青睐。康惠芳看到了潮绣的美好前景,决定自己创办潮绣作坊,经过一番摸索,她找准市场定位,设计的绣品得到认可,生意也走上了轨道。

纵观潮绣的历史,它曾盛极一时,也曾一度沉寂,但正是因为有林智成、康惠芳这样的潮绣艺人坚守,终得以代代相传。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潮绣传承反而出现了断层。这是因为刺绣是一项辛苦活,愿意潜心研究并以此为职业的人不多。为避免针法失传,康惠芳挑起潮绣传承的重任,在致力于潮绣创作的同时,竭力培养后继人才,授艺培徒已有三百多名。

值得一提的是,在“潮绣圈”中,还存在着另一项特殊技艺,它由西方传入的花边织品脱胎而来,结合潮绣的传统手法,中西合璧,产生了精妙无双的效果。它就是抽纱。

抽纱又称“抽绣”,起源于中古的意大利、法国和葡萄牙等国家,所以老一辈人将抽纱叫作“番花”。关于抽纱传入潮汕的时间,存在各种说法,但主要被认可的两种说法里,时间都处于清光绪年间。潮汕抽纱的特点,是按一定图案抽出布料中的某些经纬线,再以针线缝锁袖口,最后加花纹刺绣,共有四百多种巧妙针法和各种繁复精致的设计布局,图案变化既千姿百态又栩栩如生。

20世纪20年代初,大批英国、德国和美国洋行纷纷在潮汕创办抽纱行。短短十年间,潮州抽纱业进入全盛时期,产品通過汕头口岸销往西欧各国,盛极一时。然而80年代末,机绣使传统的手工抽纱受到巨大冲击,新时代电脑加程序的出现,更是把抽纱彻底打入冷宫,基本没人学、没人做,完全处在断层状态。

2008年,出生于潮绣世家的祝书琴重建“绣庄”,致力于挽救“濒危”的抽纱技艺。祝书琴还把和母亲同时代的资深老艺人请回来,在她的绣庄重操旧业,使得这一消失多年的技艺再度出现在世人面前。2014年,“潮州抽纱”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祝书琴成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千年潮州瓷新时代的“中国瓷都”

2004年,拥有悠久产瓷历史、执外销瓷器牛耳,名气却并不响亮的潮州,终于获得“中国瓷都”的称号。在潮州人心中,这是一块“迟来的金字招牌”。

普寧嵌瓷,是潮汕民间建筑的三大工艺之一,其题材丰富、色彩鲜艳,装饰在建筑各处,显得龙飞凤舞、花团锦簇。

如果说潮州木雕技艺是化简为繁,化腐朽为神奇,那么揭阳的阳美翡翠玉雕,则是巧夺天工,将自然的恩赐精心雕琢为更加名贵的珍宝。

阳美玉雕工艺发源于清代光绪年间,起源于陽美村民在农闲时从事旧玉器买卖,他们加工旧玉器,从中赚钱。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从业人员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加工技艺也不断进步完善,从开采、加工到鉴定、营销的各方面人才陆续涌现,形成了完整稳定的产业链,阳美村也被誉为“中国玉都”和“亚洲玉都”。

阳美翡翠玉雕十分讲究,玉石材质都选取缅甸和中国国内玉矿中玉质晶莹、硬度高的上等翡翠。工艺上,利用玉石的天然纹理进行雕刻,既吸收潮州木雕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多样的技法手法,也融合潮绣巧妙表现物象肌理和注重光影和谐的技巧,以“奇、巧、精、特”的技艺著称。其成品以中高档翡翠的小件雕刻为主,种类齐全,包括玉佩、手镯、珠链、摆件等,款式超过2000种。雕刻题材广泛,既有佛、观音等宗教形象,也有动植物等生活情趣内容,造型优美,宛若天成,显示出鲜明的岭南地方特色。

2008年,阳美翡翠玉雕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工艺蕴含着深厚的民俗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受海内外珠宝玉器行业的青睐和推崇,并作为重要载体,在潮汕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猜你喜欢
针法潮汕潮州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寻找潮州
舌尖上的潮汕美食
潮汕火锅怎么牛
湘绣针法的英译方法探析
古潮州府释道文化刍议
潮汕话的发展现状及保护
潮州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