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谋善断,“见机早,行动快”

2021-06-23 06:03史林
领导文萃 2021年11期
关键词:袁绍天子曹操

史林

汉末以来,天下大乱,王室衰微,天子之身价已经暴跌。但是毕竟还是一国之主的象征。因此奉戴天子以讨伐群雄尚不失为一个争夺天下霸权的良策。谁先拥戴了天子,谁就会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权,但像董卓之流专横暴戾,虽有此机遇,但却不具备此能力。董卓之后,袁绍和曹操集团也都有智士献“奉戴天子”之策,但只有曹操在倾听了臣下的不同意见后,能够当机立断,立即着手奉迎天子——汉献帝的行动,取得了争霸大业的有利的政治优势。

当时迎献帝也有“风险”,因此有的人表示反对,认为山东尚未完全平定,韩暹、杨奉新近刚领着天子到洛阳,他们北与张杨连结,恐怕不是一下子就能制服的。荀彧这时劝告曹操说:“以前晋文公迎接周襄王到洛都,诸侯就如日影追身般地相从;汉高祖东伐项羽,为被项羽残杀的义帝缟素戴孝,天下人心就纷纷归附。忠臣义士都有保存国本的忧思,黎民百姓也都怀念旧都故主,睹物伤情,悲哀倍增。果真能利用这一时机,迎接主上,以此顺应民众的愿望,这是大顺;用秉承至公的行动来感服英雄豪杰,这是大略;用扶持大义来罗致英俊,这是大德。天下虽然还可能有少数抵制反对的人,但他们必然不能成为多大拖累和障碍,这也是明白无误的。韩暹、杨奉两人怎么敢为害!这一计划若不及时确定,让四方外人生了此心,再生变故,以后就是想要这么做,也来不及了。”

袁绍集团则恰恰相反,由于袁绍的多端寡要,见事迟、得计迟,而终究失却了这一个千载难逢而又十分重要的良机。

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大官僚家庭。在汉末群雄混战中,起初他的势力最大,曾是讨伐董卓的盟主。后地广兵多,手下谋臣武将也不少。在奉迎天子的问题上,几乎在荀彧等向曹操提出此建议的同时,袁绍的首席幕僚沮授也向他建议:“主公的世家(指袁氏)好几代都荣任辅佐皇帝的宰相,忠义之名天下皆知。如今本州初定,我们已有了较稳定的力量,就应该奉迎皇帝到邺城安顿,一方面表示我们安定天下的志愿,一方面更可‘挟天子以令诸侯,用堂堂正正的名义,来讨伐不守臣节的州郡,相信没有人能抵挡得住我们的。”

袁绍初听之下,也很赞同,便交付讨论办理。

时长老审配及大将淳于琼同时表示反对,他们的理由是:“汉王室衰颓已久,即使想帮他们重建也是很困难的。如今天下群雄割据,各拥庞大军团,有道是‘秦亡其鹿,先得者王,现在应是大家再公平打天下的时候了。如果把皇帝请到邺城,任何行动理当请示,这样会严重损害军事行动的机密性和机动性,得不偿失。更何况,皇帝身旁还有很多公卿大臣,过分尊重他们,会使我们的权力变小;不尊重他们,则也会有违抗皇权的麻烦,实在值得多加考虑。”

沮授立刻反驳道:奉迎皇帝,必得天下大义之名,这个利益对我们的发展比什么都重要。

袁绍是个优柔寡断又怕麻烦的人,加以他最大的愿望是巩固黄河以北政权,对全国性的规划也缺乏概念,因此对沮授的建议,迟迟不敢决定。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评价袁绍的话“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当属不谬。这样袁绍终于失却了良机。

毛泽东在读《三国志》的时候,也特别注意到曹操因见机早、行动快而成就大事这一点。

毛泽东在1959年3月及6月的讲话中曾说:

新闻工作,要看是政治家办,还是书生办。有些人是书生,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刘备、孙权、袁绍都有這个缺点,曹操就多谋善断。

要反对多端寡要,没有要点,言不及义。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曹操批评袁绍,“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没有头脑。

1959年毛泽东曾说:“袁绍优柔寡断,不会用将,《三国志》的《曹操传》《郭嘉传》中对此都有反映。”曹操对袁绍的评价,已见前面引述的原文。毛泽东还多次谈到郭嘉对袁绍的评价。《郭嘉传》记载,郭嘉起初在袁绍手下做事的时候,曾私下对袁绍的谋士郭图说:“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毛泽东很同意曹操、郭嘉对袁绍的评价,并从中提炼出两点:一是好谋无决,多端寡要,从而不能采纳正确意见,不能用人;一是见事迟,得计迟,这样行动起来总是丧失机会,慢半拍。这两点,在《袁绍传》里都有不少记载。

例如,郭图劝袁绍迎接天子到邺县建都,袁绍不同意。正好碰上曹操迎天子在许昌建都,由此借天子声威收复黄河以南地区,关中也归附曹操,“绍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迩,太祖拒之。”这就是见事迟,得计迟。袁绍进军黎阳,派手下大将颜良在白马攻打刘延,谋士沮授劝阻说,颜良生性急躁狭隘,有勇无谋,难独担此重任。袁绍不听。曹操出兵救刘延,结果颜良败死。这就是不能知人、用人。官渡之战中,沮授屡屡向袁绍献计,都未被袁绍采纳。更有意思的是,在官渡之战前,袁绍的另一个谋士田丰曾劝袁绍不要南下打曹操,宜巩固所占领的北方四州,同曹操打持久战,然后出奇兵攻曹操虚弱的地方,但袁绍不听。

在毛泽东看来,做领导的,见事迟,得计迟,是致命的弱点。成败之举,在于明察要点,然后当机立断。不称职的领导,常常失误于此。在1959年3月2日郑州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再次谈到袁绍见事迟,得计迟,推崇曹操多谋善断时,毛泽东还举了蒋介石在辽沈战役中指挥国民党军队的失误为例。他说:

蒋介石就是见事迟,得计迟。形势已经出来了,他还没有看见,等看见了又不好得计。比如辽沈战役时他对卫立煌的部队,总是犹豫不决,最后才下决心,强迫他去热河到北京。如果早一点,我们围攻锦州的炮一响就让他马上走,我们就没有办法,只能切他一个尾巴。如果在我们还没有打锦州时,就把沈阳、锦州统统放弃,集中于平津,跟傅作义搞在一起,我们也不太好办。

毛泽东不只是在读史评古人时才批评和反对见事迟、得计迟的领导弱点,他是把它当作现实问题,当作提高干部队伍的基本素质的问题提出来的。在1964年10月23日修改一位同志于9月16日、9月23日在某座谈会上的讲稿时,他提出:凡办事,首先要看得到。如果连那件事,看都没有看到,当然谈不到抓的问题。有许多人,甚至于当前已经出现了苗头,甚至大量出现了的事实,缺乏看到的能力(感觉和理解),当然谈不到抓起来做的问题。至于抓得起,是指抓全局,更需要有一种大的能力,普通叫做魄力。有些人对于某些事,不是没有看到,甚至著书立说,长篇大论。至于做,他就抓不起来了,或者抓了片面,忘了全面。说到抓,既要抓得起,又要抓得对,要抓得紧。抓不起,等于不抓;抓不对,就要坏事;抓得不紧,也等于不抓。看也有看得对不对的问题。看得不对,等于不看或者还要坏事。

避免见事迟,得计迟,提倡看得到、抓得起,这是毛泽东具有的领袖素质,也是他饱读史书,借鉴历史得出的结论。

(摘自《曹操雄霸天下的九九个方略》)

猜你喜欢
袁绍天子曹操
莫嚣张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1800年后读懂曹操
曹操: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从儒家思想“礼”的角度看曹操奉迎天子及其政治影响
无字碑随想
袁绍其实不无能
袁绍其实不无能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三十六计之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