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2021-06-28 01:00钟毅
文教资料 2021年6期
关键词:倡议一带一路文化

钟毅

摘   要: 自从改革开放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以来,伴随着四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在国际社会上有了话语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必将参与国际治理体系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即良好的尝试。指导着我国进行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文化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来源。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仅靠凭空想象就可以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也是如此。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真正的哲学应该“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马克思所在的时代,刚经历过文艺复兴运动,那时的人们刚刚摆脱宗教神学的囚笼,作为单个主体的人的意识开始产生,人的实践活动加深了对自然规律的了解,进一步肯定自我,人的个性开始得到认同。康德的人是唯一目的的思想、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思想、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思想等都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直接来源。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并不是直接把他们的思想拿过来杂糅在一起,也不是他们思想的大合集,而是在他们思想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崭新的科学的文化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内涵。翻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50卷三千万文字中,‘文化一词总共只出现约318次。‘文化一词使用最多的是:第45卷26处,第19卷24处,第7卷21處,第2、21卷各16处,第6卷15处,第23卷13处,第16卷12处,第1卷11处。其余则在10处及以下,第48、49卷完全没有提到这一概念”[1]。显然,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的问题并没有过多的论述,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不重视“文化”的问题,与此相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一步步发展和丰富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唯物史观有着较系统的表述,对黑格尔的文化思想进行了批判。《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蕴含其中的文化理论形成的标志。之后的《资本论》《人类学笔记》等著作都对文化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核心是生活在现实世界的人,这些人的处境和成长是主要关注的地方,文化形成的根源在于人改造自然世界的实践活动是有对象性和目的性的。这种实践活动是人类精神和文化产生的必要条件,而且这种实践活动在运作的同时,改变实践主体的本身,即人类自己。所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理论内容是人类在现实生活的基本活动。“社会存在就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因而文化就是人类现实社会生活及其方式的观念表达和精神体现”[2]。

二,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的“文化”是一种人类观念表达和精神体现,人类的历史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只要人类不走向灭亡,人类的这种“文化”就会一直处在永恒的发展变化之中,所以它是超脱了时间、超脱了历史的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法定义“文化”是什么,只有在特定的时间、特定历史时期的框架内才可以讨论,文化不再只是静止的,变为一种动态与静态、共性与个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状态。依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化理论在这个方面终于完成了它在唯物论和辩证法下的有机统一。

从马克思主义阶级属性来讲,它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在这一属性下阶级社会的文化也是经济利益和政治诉求的体现。要想使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成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却缺少文化上的自觉,没有文化理论的支撑,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就不会聚集起来,不会成为改变社会的决定性力量,因此这种社会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文化在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使命,并指引人类走向共产主义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一带一路”起源

经济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紧密相连。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的“滞涨”期,经济危机频发。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摆脱困境,首先放弃了国家福利政策,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为资本的自由发展让路。再者,对除本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开始输出本国过剩的资本,并把本国产能过剩、高耗能、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国外输出,让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流通。但是,实行贸易经济自由化、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和全部私自占有化的国家并没有让经济得到显著增长。相反的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紧紧抓住工业革命的浪潮,实现了国家经济大幅度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有甚者,2008年金融市场的新自由主义直接导致全球金融危机。在这个前提下,不管是占据世界国土面积小部分的发达国家,还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都想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参与全球治理体系进行创新。中国“一带一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经济全球化快速兴起,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飞速加快,产业分工更明细,全世界成为生产人们消费物资的大工厂。在此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相互投资和贸易往来更密切,联系密度和广度提高。但是,在资本日益流动加快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其实是资本主义为自身谋取更多利益的需要,所以,越来越多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逐渐显现。对于这些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崛起的中国以实践向他们说明,可以向中国学习,不依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独立自主道路。

“一带一路”的实施,对世界合作共赢,提供了区别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中国方案。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每个国家的发展策略和发展方向都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想实现国家富起来和强起来,带给人民更好的幸福感。这就是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共同点。怎样把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在相同的发展愿景下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学习和交流,展现自己国家优点的同时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点,使自己国家获得长足的进步,是实现国与国之间合作共赢的首要条件。“一带一路”是在世界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国家和地区之间为了开拓其他经济增长方式,在平等对待其他国家发展方式的前提下形成的合作交流通道。

三、“一带一路”文化先行

“一带一路”概括起来其实就是“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其中“‘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作为一项沟通不同文明、不同种群、不同国家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能否达到目的,“从根本上取决于能否跨越各种藩篱,搭建起民心相通的桥梁和纽带,特别是能否建立起纵横交织的文化融合和社会交流网络,以互联互通的社会网络替代界限分明的民族国家,支撑起‘一带一路的区域合作架构”[3]。从这方面来说,“一带一路”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合作战略,更是一个建立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上,用文化把历史、现实和未来相连接的沟通桥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宗教、文化、风俗习惯,有不同之处,因此,文化是“一带一路”问题的应有之义。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这种例子屡见不鲜,最突出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些文化上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其他领域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不可避免。如果某个国家“闭关锁国”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交流,不吸取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文化,那么将会缺乏成长所必需的“营养”,最终只得落得腐朽衰微的下场。“一带一路”经济战略,不仅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以经济带动文化发展,加快中国文化适应全球化浪潮的脚步,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使其在民族文化之林中显现出独有的魅力。

四、“一带一路”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一带一路”倡议虽然主要围绕经济建设进行,但是它是促进沿线各国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的重要议题。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的发起国和倡议国,在文化方面,不仅在国内,在和国外的文化交流中也要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为文化交流的指导思想。

在世界上,“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中的群体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传承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活动,形成别具一格的风俗、习惯、伦理、语言等,从而创造出具有个体特征的文化体系,造成文化的差异性。这种文化异质规定并塑造文化群体”[4]。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相互联系,在“一带一路”交流合作的路上,文化的痕迹无处不在。在接触一项新事物时,我们首先应该对其保持尊重,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也应该是这样的态度。根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我们应该关心和重视沿线国家的人民所处的社会环境,学习和了解文化的精神内涵,理解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观念表达。这样,在对待与我们国家不同的风俗习惯、社会伦理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文化”也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当中的。封建统治时期“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大行其道,但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男女平等等新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建立在唯物论和辩证法之上,文化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共同性是文化交流、产生文化認同的基础,差异性为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可能。我们在文化交流过程中,最先看到的肯定是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但只看到差异性是不够的,只有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才能奠定坚实的合作基础。最终在文化的差异性的相互碰撞中,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进步和成长。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有阶级性的。文化具有的凝聚力,是毋庸置疑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就在于相同的文化认知。“一带一路”是围绕经济建设进行的,中国的崛起依靠的是中国人民四十多年来的艰苦奋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坐上这辆经济快车,举全国之力,发挥属于自己的民族凝聚力,一起为一个目标而奋斗,就能向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挺进。

五、结语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我国适时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对我国和沿线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其中,文化领域是重要的方面。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指导下,正确处理国家之间的文化关系,互学互鉴,让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陈宇宙.马克思文化思想考论[J].武陵学刊,2011(03).

[2]胡海波;杨玉洪.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的历史嬗变[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06).

[3]尚娜娜.心相通,路平坦:以文化交流促进“一带一路”国家民心相通[J].红旗文稿,2018(07).

[4]杨荣丽;崔晓霞.“一带一路”视域下的跨文化交际[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8(03).

猜你喜欢
倡议一带一路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谁远谁近?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