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鸟说》的英译美学特质

2021-06-28 08:42朱姗姗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1年3期

朱姗姗

[摘  要:《鸟说》是桐城派“开山之祖”戴名世的讽刺小品文,极具文章美、立意美和形式美等美学特质。文章基于刘宓庆的现代翻译美学,发现《明清小品文》中《鸟说》的英译文文字简洁明快、文章“形散神聚”、思想感情真切,基本再现了上述三个美学特质。

关键词:《鸟说》;现代翻译美学;美学特质]

《鸟说》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开山之祖”戴名世《戴名世集》中的一篇讽刺小品文,具有文章美、立意美和形式美等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语言简洁明快、思想感情真切以及文章“形散神聚”等方面。基于现代翻译美学的概念,要获得《鸟说》的最佳英译文,除了要忠实于原文内容,再现这些美学特质是重中之重。

王宏、张顺生在《大中华文库:明清小品文(英汉对照)》中的译文在以上具体方面基本再现了《鸟说》原文的文章美、立意美和形式美等美学特质。

一、现代翻译美学概念简介

在《新编当代翻译理论》中,刘宓庆提到了“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的观点。在《翻译美学导论》中,刘宓庆还构建了中国现代翻译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现代翻译美学是现代美学和翻译的结合,指运用现代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包括对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与接受者的关系的研究,对翻译中审美体验的一般规律的研究,对翻译中审美再现手段及翻译美的标准的探讨,等等。

文章主要站在审美客体的立场,分析原文的美学特质。审美客体即原文,原文的美学要素分为美学表象要素与非表象要素。表象要素指原文的语言形式;非表象要素,即文章的气质如意境、神韵、韵味等。将现代翻译美学具体运用到《鸟说》,美学表象要素主要表现在其文字凝练生动和文章“形散神聚”,美学非表象要素指作者思想感情之真切。

二、《鸟说》英译文美学特质赏析

(一)文章美

《鸟说》富于文章美,主要体现在文字美,即语言简洁、用词经济。标点符号算在内,《鸟说》全文共计250多个字,最长的句子也莫过于12个字而已,多以3字句,4字句,5字句为主。在《明清小品文:汉英对照》中,王宏、张顺生两位译者的英译文如实再现了《鸟说》文字美的这一特质。原文共计四个段落,若原文和译文均不考虑排除标点符号数,其最后一个段落的字数与对应的王、张两人的英译文字数比为53:48,字数差仅为5。此外,原文与译文对应段落中,最大字数比值也未超过1:2,因此,王、张两位译者的译文长度也算是接近原文的了。

需要说明的是,王、张两人的译文是在没有牺牲原文内容的前提下,保留了《鸟说》的精简风格。例如原文第一段中的“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汉字数为14,由两个四字句和一个六字句组成,干脆利落地将鸟窝的大小、形状、构成以及质地描述出来了。对应英译文“The nest was the size of a small cup, exquisite and solid, made of fine grass.”提炼出整句的主语“the nest”,句子结构顺序与原文对应,短短16个英文单词亦将原文的内容忠实地译出。

(二)立意美

《鸟说》的立意美主要体现在其思想感情真切。作者用三段文字进行叙述,用白描的表现手法,不惜笔墨对鸟巢以及鸟儿的形貌、被逗玩时的反应都进行了生动活泼的刻画。这一点在王、张的译文中亦有体现,主要表现在代词和动词等的选择上。如“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的主语是雄鸟,于理说,鸟儿是动物,应使用其对应代词“it”,但译文“Whenever he got some food, he would perch on the eaves, observing what was going on before coming down into the nest.”中用专属于人的代词“he”代指雄鸟,将雄鸟当作人。此外,“observe”常用来指人“观察”这一动作,拿来写鸟,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地描绘出了雄鸟在保护雌鸟和小鸟时对外界表现出的警惕,尽力还原了原文中的感情色彩。

叙述之后,作者转而议论,语言锋利,仅一句“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道出了世间之险恶。译文用一个问句“Why didn't birds with such white feathers and sweet voices go to settle down in the depth of mountains or dense forests?”和一句反问“Did they believe that the roads in human world are broad?”将原文“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和“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中句尾的逗号和句号分别译作“?”,直接表现话语内涵,凸显了作者内心的呼,对清王朝的不满,表明了戴名世持与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

以上分析可见《明清小品文:汉英对照》中的译文从标点符号以及词汇选择,如代词、动词等角度基本还原了原文的思想感情,贴于原文主旨,再现了《鸟说》的立意美。

(三)形式美

这里的形式美主要从篇章上理解,指《鸟说》具有“形散神聚”的美学特质。“形散”具体指文章的外在表现形式灵活随便, 不拘成法 。《鸟说》的句子整体来看都很短小,但内部长短不一,最短的句子仅有两个字,最长的有12个字,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等交錯而置,不讲节奏韵律,行文无拘无束。因此,对应英译文也应照顾到原文的这一特点。但《明清小品文:汉英对照》中的译文虽体现了原文语言简洁的特点,但在句子结构上并未再现原文灵活多变的特征。如“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 的译文“The two birds, one male and the other female, were so small that I could comfortably hold them up in my hands. They looked lovely and their feathers were bright and white. But I did not know what kind of birds they were.”在照顾到英文硬性的语法结构时,是无法还原汉语古典散文的语言特征的。“小不能盈掬”内含转折的语义关系,即因为鸟儿体型太小,所以还不足一捧,汉语五个字概括了这种语义关系,但英译文借助了表因果关系的连词“so…that…”以体现其关系,字数必然就增加了,也就照顾不到原文的句式特点了。

“神聚”指《鸟说》内在表达意蕴的明确而集中,紧凑而严整。“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虽以句号结尾,但实则是句反问,是作者的警醒之言,王、张的译文抓住这一点,直接将原文译为带问句的反问句“Did they believe that the roads in human world are broad?”直截了当。

总体来说,王、张的译文体现了原文“形散神聚”的形式美。

三、结语

基于现代翻译美学,站在审美客体的角度,对研究如何将原文的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体现的美学特征再现到译文中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鸟说》作为戴名世的一篇寓言体杂文,具有文章美、立意美和形式美等美学特质。《鸟说》在文章美上具体体现在文字美,即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明快;在立意美上具体体现在文章思想感情真挚;在形式美上具体指“形散神聚”,句式结构虽错杂,长短句交错,叙述与议论所用笔墨不成比例,但文章主旨清晰,思想感情指向明确。《明清小品文:汉英对照》中,王宏、张顺生两位译者的译文基本再现了《鸟说》的“三美”的美学特质,尤其是整体上保留了语言的简洁,不多加修饰,客观地将戴名世的情感再现到译文中。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422.

[2]顾秀梅.试析美学视阈下我国传统茶典籍的翻译方法[J].福建茶叶,2017,39(05):226-227.

[3]党争胜.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J].外语教学,2010,31(03):96-100.

[4]黄勤.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文学典籍译者主体性阐释——以“共读《西厢》”两英译本为例[J].红楼梦学刊,2013(03):211-226.

[5]王宏,张顺生.大中华文库:明清小品文(英汉对照)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

[6]杨道麟.试论经典散文的美学特征[J].中国文学研究,2011(04):9-14.

安庆师范大学  24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