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鉴藏研究综述
——以近十年(2009—2019)相关论文为例

2021-06-29 02:57肖晗马健
大学书法 2021年3期
关键词:交游个案研究藏家

⊙ 肖晗 马健

引言

书法鉴藏研究作为书法史研究的一个侧面,一方面可以将书家、作品及鉴藏家这些节点联系起来,构建出鲜活生动的艺术互动过程,为书法史的叙述提供更为广阔的视角;另一方面,鉴藏活动往往涉及诸多社会因素,有利于开展跨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为书法史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路径。因此,近年来书法鉴藏研究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中国知网、超星期刊等数据库为文献来源,对近十年书法鉴藏研究的论文进行筛选、统计与分析,并以此为研究对象,结合图表,阐述当前书法鉴藏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朝代部分

首先,需笔者对该部分的分组和划分标准做出解释。组别为:宋以前、宋、元、明、清、民国及其他,共七组。其中“宋以前”这一组,涵盖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时期,因这一时期文献资料普遍较少,相关研究文章的数量有限,且分布较为零散,为了方便整理、统计数据和反映相关问题,在此将其统一归为“宋以前”这个组别。之后的宋、元、明、清、民国几组则是清晰的具体时期,这一点不用再做过多解释;“其他”类别包括整体鉴藏史研究和无明确朝代指向的研究。

其次,是划分标准。第一个标准,以作品为对象的鉴藏研究文章将按照作品的书写时期进行划分,例如《集王圣教序》的相关研究,会将其置于“宋以前”这个组别内;但若框定了某一个具体时期内作品鉴藏情况的研究,则按照那一具体时期划分,例如 《宋人关于〈兰亭序〉的收藏与研究》,此文章将置入“宋”组进行统计。第二个标准,涉及两个及以上朝代的鉴藏研究文章,在统计中会将其置于所涉及的各组内,例如《明清书画市场研究》,则既视作明代鉴藏研究,也视作清代鉴藏研究。以上是对于统计与划分的解释,下面展开具体的分析叙述,分为各朝代总体数据分析和各朝代逐年数据变化分析两个方面。

(一)各朝代总体数量分析

以各朝代研究文章的整体数量为主要因素,来说明近十年的研究热点,但数量只能够呈现研究的多少,无法完全展现某一朝代整体的鉴藏研究面貌,因此在数量叙述的同时,加入研究文章内容的补充说明,更好地展现现下研究的动态。

各朝代书法鉴藏活动研究统计图

第一组为宋以前书法鉴藏活动研究,十年内研究文章共15篇,从统计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数据占比很低。虽然该分组时间跨度较长,但一方面受到文献材料少的限制,研究还未全面展开;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以官方内府鉴藏活动为主,私人书法收藏尚处于起步阶段,未具备规模,呈现出的鉴藏活动形式还不够丰富,可供讨论的内容比之其他时期要少。在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下,该组别内研究文章体现出的特点为:内容多是作品相关的鉴藏研究,共10篇,占据该组总数的三分之二;作品相关研究之外,还有《南唐内府书画鉴藏综论》《浅析唐代书画市场形成的基本条件》《隋唐时期的书画收藏》之类针对内府、书画市场或是整体时期的较为宏观的研究。针对某一藏家或某一具体鉴藏活动这种层面的细节研究,在该组统计内未有体现,可以说是这一时期鉴藏史研究有待发掘的薄弱点。

第二组为宋代书法鉴藏活动研究,共计55篇,较之上一时期,文章数量显著增长。宋朝在“重文抑武”等政策下,皇权得到强化,士大夫地位显著提高,加之城市繁荣、市民阶层的崛起,官私书法鉴藏的格局产生变化,私人收藏成为鉴藏史叙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客观因素影响下,该组内的研究文章大体有两种模式。一种为研究某一群体,文章题目多可见文人、宗室、宦官、内府、馆阁等词语,体现出对这一时期鉴藏活动参与者身份的关注,但从题目来看较为类似,未能根据不同的人群身份提出不同的切入视角,不同身份的特殊性尚有待挖掘;另一种则是针对某一藏家的个案研究,且藏家高度集中,主要为宋高宗、米芾、王诜、周密四人,其他藏家则鲜有研究文章。从统计数据上来看,虽然宋代的鉴藏研究显示了比上一个时期更为丰富的鉴藏局面,但研究还不平衡、不充分。

第三组为元代书法鉴藏活动研究,共计36篇,较之宋代则数量略有下降。元朝官方较少在全国范围内搜求书画,内府藏品规模没有实质性扩大,以奎章阁为主;私人收藏较为兴盛,名家鬻书与艺术赞助等交易行为更加普遍。在此基础上,可将该组内研究文章粗略地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内府鉴藏和私人鉴藏。其中内府鉴藏研究文章占比较少,主要集中在针对奎章阁的研究;私人鉴藏的研究文章占比更大,多为个案研究。与宋代研究相比,私人鉴藏不再集中于某几位藏家,涉及更多范围的个案研究,除赵孟的相关研究稍多外,其他藏家研究数量较为平均,有柯九思、鲜于枢、倪瓒、康里巎巎、张晏、乔篑成等。

第四组为明代书法鉴藏活动研究,共计126篇,数量相对前面几组呈现极大增长。明代内府收藏在全盘接收元内府书画收藏后,未有实质性的扩展,相反出现了大规模的流失;私人鉴藏则随着社会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渐繁盛,因此,私人收藏是该组内研究文章关照的重点,由于这一时期交易行为更加复杂多样,相关研究文章也有了更多的切入视角。首先是个案研究极大丰富,研究所涉及的藏家较之元代研究更为广泛,项元汴、董其昌、文徵明、李日华、王世贞等都是研究的热点;同时,针对某一藏家的研究文章数量也有增长,如王世贞、项元汴等藏家研究文章数量多达十篇以上。具体的个案研究之外,还有着多重角度的展开:有针对具体鉴藏文献的研究,如《〈珊瑚网〉袭录郁逢庆〈书画题跋记〉考——兼及明代公共编目人的著述困境》;有针对地域的研究,如《明中后期浙东学派与浙东地区书画市场研究》;又有关照藏家身份的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明清徽商艺术收藏“世守”现象研究》《明代安国家族书画收藏研究》等文章。综上所述,一方面是研究文章的数量极大增长,另一方面则呈现出了许多之前几组中未曾有过的新的视角。

第五组为清代书法鉴藏活动研究,共计137篇,为各朝代之最。这一组别内,个案、地域、市场等研究仍保持了与明代研究相似的活跃度。在此基础上,较之明代更多了内府相关的鉴藏活动研究,如《乾隆内府日常书画分等制度初探——以几个书画鉴藏的典型实例为中心》;还有金石鉴藏、访碑活动的研究,如《梁章钜〈退庵所藏金石书画跋尾〉研究》;运用的研究材料也更为多样,比如有《茶熟香温且自香——黄易“访碑图”研究》这样运用新材料的研究文章。以上清代研究中呈现出的新变化,主要得益于清代新的鉴藏局面:内府鉴藏与私人鉴藏并峙,皆十分活跃;同时金石碑版作为一个新的鉴藏客体进入藏家视野并迅速发展。总体上,明清两个朝代鉴藏活动兴盛,遗留下来的材料相对充足,是当下鉴藏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六组为民国鉴藏研究,共计40篇。现有的民国研究主要集中于吴湖帆、张珩、张伯驹、张伯英等几位鉴藏家身上,另有零散的几篇关于民国书画市场的研究。研究文章数量虽然不算少,但是整体来看还未全面展开。

第七组为其他类别,现有的对整体鉴藏史的研究还较少,该组内多为难以分类的研究,如鉴藏印的研究。因该分类下研究不具有共性,难以分析或显示问题,故暂不做讨论。从以上对于各朝代研究数量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早期受材料限制,研究较少,随着材料的逐渐丰富,宋、元稍多,明、清为最,民国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二)各朝代逐年数据变化分析

通过上述对于各朝代数量的初步分析,可以认识到近十年书法鉴藏研究的整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加入年份这个因素,进一步统计数据,可以对近十年间的研究动态有更清晰的认识。

从《各朝代书法鉴藏研究逐年变化图》中可以看到近十年的书法鉴藏研究的变化趋势。首先整体上来讲,2012年以前数量稍少一些,自2013年开始数量相对多了起来,鉴藏活动在整体书法研究中逐渐被重视。以各个分组来看,宋以前、宋、元三组可视为一类,这一类的特点为数量较少,五六篇以下,且分布较为零散,数据略有浮动,但无明显的走势,难以去概括出这一类的趋势变化。明代的研究可以看到数量较多,在2013年达到峰值,之后数据稍有下降,但降幅不明显。清代在研究数量上同明代一样,也较多,在走势上,除个别年份浮动之外,整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升幅不明显,在2018年达到峰值。民国这一类别在2013年之前数量较少,也不呈现出显著的变化趋势;在2014年开始,呈现出比较稳定的增加的态势。

另外一点,自2016年开始,各分组之间所占的比重趋于平均,虽然明清两个分组仍然保有着一定的优势,但差距不似前七年那样大,这一特点从柱状图上2017和2019两年体现得尤为明显。研究文章的数量不再简单地和文献材料的多寡挂钩,体现出书法鉴藏的研究逐渐走向成熟,多种角度对现有材料进行挖掘和解读,从而展开不同的研究。

各朝代书法鉴藏研究逐年变化图

以上走势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十年的研究热点仍以明清两代为主,两朝走势虽然一降一升,但幅度不大,仍然占据着每年最大的研究比例。宋以前、宋、元三个时期穿插在各年份之间,无明显规律。民国类的研究在近五年之内,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这种趋势的变化由多种原因导致,细致地探究数据变化背后的原因,能够对研究动态有更好的把握。例如上文提到民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几位重要的鉴藏家,且在2014年开始数据上呈现比较显著的上升趋势,其背后的原因通过整理研究文章不难看出。2014年吴湖帆诞辰120周年,自2014年开始,接连举办了几次吴湖帆的相关展览,在展览的带动下,《中国书法》推出了一期以吴湖帆为主的专题,刊登了大量关于吴湖帆的研究文章,其他的刊物和硕博士论文也一齐跟进,形成了短时间内关于吴湖帆的研究热潮。2015年,张珩诞辰100周年之际举办了“张珩与中国古代书画鉴藏国际学术研讨会”,由研讨会和论坛促进了相关研究文章的集中出现。这就解释了民国鉴藏研究为什么集中于几位藏家,且在2014年后显著增长的问题。了解原因之后,可以看到,民国书法鉴藏研究近五年内成为热点研究,但这个热点还不够充分展开,在这种外力促成的情况下,研究视角还比较窄,还不平衡,其他的藏家仍旧缺少相关的论述,在个案之外,民国的书画市场、地域性研究、鉴藏理论研究还有所欠缺。在这种展览、论坛带来的热度退去之后,如何更好地展开民国书法鉴藏领域研究,是研究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类型部分

类型划分方法是按照文献的内容主题对书画鉴藏活动进行针对性概括。通常文献会重点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或者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因此本文以研究文献的核心内容作为类型的划分标准进行整理。为了方便说明问题,近十年书法鉴藏相关文献从学位、期刊论文和著作入手分为七个类型,分别是个案、群体、地域、交游、现象、鉴藏印及真伪鉴定和鉴藏理论。从《近十年书法鉴藏文献类型数据表》中可见,个案研究所占比重最多,其次是现象、交游、群体、鉴藏印及真伪鉴定、地域和鉴藏理论,在学位、期刊论文和著作中所占的比重情况不一,因此展开各类型的数据和现象分析。

近十年书法鉴藏文献类型数据表

近十年书法鉴藏学位和期刊论文类型数据图

热点鉴藏家数据图

类型中需要依据文章核心主体特点进行具体划分。以书法鉴藏个案研究为例,个案还分为以鉴藏家为鉴藏研究和以作品为鉴藏研究。在特征明显的情况下,需要对个案数据及现象进行具体分析,这样能够更加清晰有效地探析个案鉴藏研究的大体脉络和基本情况,其他类型的划分也是如此。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系统地获取近十年书画鉴藏研究的成果及发展变化,还能够发现其研究热点和存在的问题。部分论文和著录的研究内容广泛,所涉及的类型多样,划分界限模糊,这同时也是论述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

(一)个案

1.数据分析

期刊论文和著作的个案研究总计262篇。从《近十年书法鉴藏文献类型数据表》来看,期刊、学位论文的个案数据有253篇。在这些数据中以鉴藏家作为研究的数据占到个案数据的95%。从《近十年书法鉴藏学位和期刊论文类型数据图》可见,近十年间整体数据呈上升的趋势,其中唐代及以前的鉴藏家个案有5篇,宋代有22篇,元代23篇,明代有76篇,清代有97篇。从2016年开始,每年已达30篇以上,2019年同2009年相比,增加了30多篇,研究成果非常可观。以作品作为鉴藏研究的数据有12篇,在近十年没有明显的研究变化。个案著作共9篇,2016年有4篇,鉴藏家个案研究集中在明代项氏家族及项元汴的鉴藏活动,另外清朝时期乾隆、吴湖帆和宋荦书画鉴藏活动也为研究清代提供了资料。

(1)以热门鉴藏家为中心

从《热点鉴藏家数据图》可以看到近十年个案研究中,热点鉴藏家从宋代到清代数量迅速增加,宋代和元代各有7位,明清共有13位。个案中鉴藏观及鉴藏活动的来源包括藏家的生平、题跋、著录、交游和市场交易等方面。米芾、周密、安岐、张丑、李日华、丰坊、詹景凤、吴廷、陈继儒、高士奇和翁同龢等人的研究多次涉及,不单是书法鉴藏家的身份为研究提供资料,而且这些藏家都具有复合身份,从而提升了书画作品的鉴藏和流通。

(2)以作品为中心

作品的个案研究包括《兰亭序》《古诗四帖》《平复帖》《大观帖》《文赋》《洛神赋》《神仙起居法》《祭侄文稿》《万岁通天帖》《自叙帖》等。其中《兰亭序》和《万岁通天帖》是集中讨论的作品,涉及作品的流传、真伪等鉴藏考证。这几篇关于作品研究的内容让我们看到书法作品的递藏情况,包括各个时期对作品的收藏研究以及对摹本的流传考证。

2.现象分析

几乎每个朝代都有研究的热点藏家和作品,并且在此基础上的研究资料不断被扩充,一方面是鉴藏家本身所提供的鉴藏活动资料充足,其作品的流传、收藏、鉴定等活动也随之成为集中关注点,提供了大量可以讨论的方向;另一方面,由于薄弱藏家的资料不充分,基础工作不扎实,单一领域探索的成果反而无法显现出来,就更少有相关论文相互补充。从2016年起,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个案数据大幅度上升,并且明以前几个时期的资料也不断被开垦,由此可以看出,近五年研究者对于各个时期的个案研究又做了更细微的补充和努力,不可否认的是,清代的资料仍然是重头。

(二)群体

1.数据分析

群体研究共38篇,期刊、学位论文群体研究有34篇。从《近十年书法鉴藏学位和期刊论文类型数据图》可以看出近十年的数据相对分散,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2009年和2010年这两年针对各个时期群体的研究比较集中,2013年到2019年零星有几篇研究明清群体的论文。从朝代上分析,宋代和清代占总体群体数据的一半以上,民国时期的群体状况很少有研究者讨论。鉴藏群体的著作有4篇,包括元代雅集、清代官员和民国藏家的书法鉴藏活动。

2.现象分析

群体包括宫廷、民间和文人士大夫之间的鉴藏活动等。宋代研究成果的丰富在于书画鉴藏群体活动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发展,皇家内府收藏兴盛,带动民间收藏热,宋代内府、馆阁和宫廷机构的书画收藏为文人士大夫、宦官和宗室鉴藏活动提供了便利。元代的鉴藏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奎章阁和文人书画家。奎章阁的书画机制融合了各民族的书法鉴藏,同时民间文人雅集的兴起也将各地鉴藏家聚集起来。文人书画家之间多以诗词书画互相馈赠,鉴藏雅玩成为群体交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的群体活动总是和地域活动相伴出现。明中后期文人画兴起,书画家在南方聚集,以董其昌为首的文人士大夫身居要职带动松江地区的鉴藏交游,以文徵明、唐寅等文人为代表的书画家带动苏州等江南地区的交往。明中晚期民间书画收藏活动比较活跃,私家收藏以项元汴为代表,这些民间私家收藏群体通过刻书活动和徽商往来,以文人家族开展活动,主要有项氏家族及吴门四家等。清代乾隆内府关于《石渠宝笈》的编纂涉及群体间的鉴藏活动,文人书画和民间金石收藏也带动了这时期的群体往来。

(三)地域

1.数据分析

地域性研究的论文共26篇,期刊、学位论文有24篇。从《近十年书法鉴藏学位和期刊论文类型数据图》中看,近十年间的数据变化趋势不明显,每年数量有零星两三篇。从地域特点来看主要分布在江南和北京地区。著作研究有2篇,主要在江南苏州地区。明代论文数量多达16篇,自明代书画市场发展繁荣,金石鉴藏兴起,私家丛帖刊刻活动出现,江浙一带的文人群体交游频繁,丰富了江浙一带的书画消费市场。晚清和民国时期数量有8篇,包括吴湖帆等鉴藏家在上海地区的书画活动,北京地区曾熙和李瑞清等鉴藏家的交游,使得北方一带和江南一带成为地域性研究的主要关注点。

2.现象分析

区域性鉴藏是书画鉴藏家进行书画交流和书画交易的重要形式,通过区域之间的运转让藏品得到更好的流通。元代时期的地域研究占据比重很小,由于少数民族统治者对书画艺术不重视,而南方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高,文人雅士多活动交往于此,丰富了整个南方地区的交游。明朝书法鉴藏的地域性特点在这一时期非常显著,江浙地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书画作品的流动和递藏,从而出现一大批职业书画家,区域化特点显著,书画收藏和市场交易活动频繁,作伪现象也随之出现。清朝时期政治稳定,商业经济发展繁荣,以上海、广州等地的发展最为显著,书画交往也最为频繁,清代遗老遗少书画家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至民国时期出于生活压力或以卖字卖画为生,使得其作品散落于各地。

(四)交游

1.数据分析

交游研究文章共46篇,期刊、学位论文有43篇。《近十年书法鉴藏学位和期刊论文类型数据图》中,近十年期间每个时期的交游情况开始展开全面涉及,从各朝代间的交游活动来看,主要集中在明清两代。2016年起,民国时期的交游逐渐被研究者关注,唐代及以前的研究很少涉及。有两篇关于宋代交游的论文同在2019年发表,主要内容为北宋米芾同贺铸的交游和南宋遗民周密的交游活动。关于书画鉴藏交游活动的著作有3篇,主要研究清代书法交游。

2.现象分析

(五)现象

1.数据分析

现象研究论文共71篇,期刊、学位论文有58篇。从2015年起,关于各个时期的现象分析频率上升,其中2015年和2018年所占比重比较大,自2016年起,关于民国时期的书法鉴藏研究再度展开,而明代的现象研究在2016年、2017年、2019年减少,其中以现象作为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占整体数据的50%。关于书画鉴藏现象的著作有13篇,关注者大多讨论时代的整体鉴藏活动,包括对时代的书画消费市场、书画交易流通和鉴藏现象的整理总结。

2.现象分析

现象研究视角庞大,包括朝代整体鉴藏情况、鉴藏体制和鉴藏观念以及书画市场现象等,论述角度宏观多样,内容宽泛。同一时代对比,宋代的现象研究超过其他类型,鉴藏现象整体丰富。由于时代的久远、资料的缺失和基础工作的不完善,个案和交游研究相较于现象研究难度更大。明清的资料比前两个朝代要丰富可观,现象研究与其他类型相互补充完善,在近十年的文献资料中,研究成果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

(六)鉴藏印及真伪鉴定

1.数据分析

鉴藏印及真伪鉴定研究共36篇,期刊、学位论文有32篇,其中藏印19篇,真伪鉴定13篇。2010年至2014年关于鉴定和鉴藏印的研究零散,2015年到2017年数据明显上升。这期间的研究趋势有间隔重现的情况,可能跟研究者后续资料的补充有关。宋代书法家作品的鉴定占到整体数据的三分之一,而对元代的整体研究状况处于劣势,元代资料的不完善和鉴定理论不充分,致使这一时期的鉴藏印以及真伪鉴定没有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明清以后研究成果相对比较显著,随着资料的扩充,藏家用印和鉴定成果在这一时期不断被研究者重新整理。著作有4篇,鉴定研究居多,涉及中国书画鉴定史和张珩等人的书画鉴定,鉴藏印的著作多从地域性出发,主要探析浙江一带的藏印情况。

2.现象分析

(1)鉴藏印

鉴藏印包括鉴藏家用印研究、作品鉴藏印研究以及藏印的流传鉴藏情况。对于《古诗四帖》《祭侄文稿》的藏印鉴定,古画上的官私鉴藏印包含了大量的文物信息,成为书画鉴定真伪的重要参考对象。北宋米芾用印,明代耿昭忠和清代安岐的两方印是相对清晰的藏印研究对象,清内府开展了细致的鉴定工作,大规模的在书画藏品上加盖鉴藏印,以乾隆御印和清代官私藏印最为常见。

(2)真伪鉴定

真伪鉴定包括作品和藏印的鉴定、鉴定方法以及鉴定过程中遇到的其他问题。书法作品的鉴定有东晋时期王珣的《伯远帖》,五代时期杨凝式的《神仙起居法》,唐代作品《万岁通天帖》,宋代作品《送郝玄明使秦》的鉴定,作品本身的题跋、装裱等都提供了重要的鉴定线索。对元代以前的鉴藏印及真伪鉴定的整理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对真伪问题要求更加严格,需要各博物馆的专业研究人员相互交流补充。作品和著录涉及的鉴定家有宋代米芾,明代唐寅,清代孙承泽、吴其贞、弘仁,民国时期张伯英、吴湖帆、刘九庵和张珩等人,鉴定家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眼光,对作品和印章形成自己独到的鉴定方法和认识。

(七)鉴藏理论

1.数据分析

鉴藏理论研究共18篇,期刊、学位论文研究数量有14篇,著作有4篇。从2009年到2015年属于鉴藏理论的薄弱期,2016年和2017年研究成果增多,有9篇研究论文发表,2018年和2019年,研究数量变少。鉴藏理论涉及书法鉴藏作品的审美观念、鉴藏标准和流传作品的鉴定方法,讨论最多的是关于宋代的鉴藏理论研究,其次是对清代和民国以后的研究。

2.现象分析

北宋时期,书画鉴藏活动极其活跃,米芾是最典型的书画鉴定家,著有《书史》《画史》等理论著录,他的鉴藏观念和方式影响了同一时期的书画交流。王诜便是从中受益的一位,并日渐形成自己的鉴藏标准,因此宋代活跃的鉴定方式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有迹可循的资料。清代皇室书画收藏蔚为大观,明末清初之际,前朝一部分藏品为皇室所收藏,供清内府开启编纂《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的工作。清初孙承泽投降清朝,历任要职,精鉴书画,著有《庚子销夏记》等。民国时期吴湖帆由于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传承发扬书画鉴藏,长期临摹研究书画真迹,为书画鉴定方法的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书画鉴藏理论基于传统书画鉴定方法,以传世书画作品为对象进行整理总结,从近十年的鉴藏理论研究成果看,书画鉴定理论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在现代研究实践中,理论的建立需要论据材料扎实,由于传统鉴藏理论存在诸多问题,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撑,缺乏可以量化的标准,很难启发研究者的再讨论。

三、学位、期刊论文和著作类型对比

从《近十年书法鉴藏文献各类型数据对比图》可以看出,由于受研究条件等影响,文献数量相差悬殊,但整体发展趋势几乎接近。从饼状图看,个案和现象的研究均占总体比重50%以上,交游及其他类型变化基本同步,无过多差距。论文研究中个案成果超过现象研究,著作研究中现象数据超过个案研究,这是二者最大的不同处。学位和期刊论文以个案研究居多,选取角度集中细腻,选题和内容多样,相较著作更容易发现和解决局部问题。现象的研究内容比个案更为广泛,整体研究复杂,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多,因此通常学位论文选取的可能性更大。著作是研究者依据大量的学术材料去阐述和解决系统性问题的成果,为其他类型提供方向,现象研究中包括个案等类型的支持,甚至比期刊论文涵盖的面更广。不仅如此,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书画鉴藏交游、地域、鉴藏印及真伪鉴定等类型研究的发展,给学位和期刊论文的选题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近十年书法鉴藏文献各类型数据对比图

结语

分析表明,以朝代为线索的统计中,近十年书法鉴藏研究在数量上主要以明、清两朝为主,宋、元、民国稍次,宋以前的研究文章最少。研究文章内容主要受遗留的文献材料多寡和不同时期具体的鉴藏活动影响,在各个朝代研究中呈现出不同的侧重,整体上来看,仍存在较多研究薄弱点。近十年间随着整体鉴藏研究的发展,对鉴藏相关文献的深入发掘,各朝代之间研究文章不再简单地与文献数量呈正相关性,整体比例趋于平均;民国研究受外在因素影响近几年数量增加幅度较大,但还未全面展开。

另一方面,在以研究文章类型为线索的统计中,呈现出个案研究占绝大多数的特点,其数量超过其他几项之和;且在个案研究中,也多以热点藏家和藏品为基础展开,文章数量虽众,但是研究角度尚窄。这两个特点共同反映出了一个问题:书法鉴藏研究仍在延续着书法史研究的传统叙述模式,尚未确立自身的研究范式。鉴藏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不同的藏家和作品,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联系起来,所以理想中的鉴藏研究应该呈现的是一个生动的艺术网络,而非一个个孤立的节点。在个案研究已经如此丰富的基础上,如何深入发掘节点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出鲜活的鉴藏活动景象,应作为今后研究的重心。

猜你喜欢
交游个案研究藏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藏家之友
相知碰撞、回归成长:同伴互助学习需求调查——基于D大学的个案研究
柳诒徵与镇江名流交游略考
浅谈刘禹锡交游与创作之间的具体联系
顾梦游与方文交游考论
清代辽东诗人戴亨交游考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汉江水墨石专题藏家通讯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