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深刻而透辟

2021-06-29 12:16韩宝珍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1期
关键词:艺术特色

韩宝珍

摘要:蒋华著作《黔东南侗歌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研究》凝练而优美,深刻又透徹。作者对黔东南汉语侗歌“和”文化内涵、衬词的研究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见解新颖,分析独特、深刻而透辟。这本著作将对黔东南地区汉语侗歌的研究将有着较好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黔东南汉语侗歌文化内涵;衬词;艺术特色;修辞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1-0029-02

0引言

蒋华君30万字的著作《黔东南侗歌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研究》系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课题《黔东南侗歌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研究》(课题编号:2017jd133),是研究汉语侗歌的,也是凯里学院硕士点建设学科(民族学)、贵州省苗族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贵州省重点学科(民族学)、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民族学)专题课题。

我们注意到,研究侗语侗歌的人很是常见,研究成果众多。前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侗歌的传承与保护,侗歌的音乐,侗歌的文学与文化,侗歌的搜集、整理等方面。

有学者提出侗歌要进学校。如李卫英认为,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的侗族大歌曲的教育都应当从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应对[1]。

有学者注意到了侗歌音乐上的特点或者特色。如马名振认为,侗族大歌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旋律十分柔和;多种声部相结合,是一支复调的音乐[2]。

有学者注意到了侗歌的艺术特色。如陈小华认为,侗族嫁歌语言的口语特色美,以特色的酸话语言、亦哭亦唱的形式贯穿始终;衬词特别美[3]。

有学者注意到了侗歌的文化功能。如张春田认为,侗歌对侗家人的个体成长和社会化都起着主要和重大的作用。个体通过侗歌的学习和演唱得到社会的认可,追求理想爱情,拥有幸福的生活,取得社会的尊重[4]。

有学者认为,搜集和记录侗歌就显得很有必要。如贵州省文联编《侗族大歌·嘎老》(贵州人民出版社,1958);贵州大学艺术系编《侗族民歌》(贵州人民出版社,1963);杨通山等编《侗族民歌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邓敏文编《侗歌的分类》(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1982);杨宗福、吴定邦、张明江主编的《侗歌教学演唱选曲一百首》(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张勇选编《人与自然的和声·侗族大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吴定国、邓敏文撰著《蝉声中的文化·侗族大歌拾零》(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杨曦著《寻访侗族大歌》(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刘亚虎《侗族大歌·天籁之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杨晓著《侗族大歌》(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侗族大歌》编委会《侗族大歌》(贵州大学出版社,2013);吴定国主编《侗族大歌》(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黎平县文体广电局所编写的《侗族大歌》(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梁维安《从江县民族文化系列丛书·从江侗族大歌选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等。

而研究汉语侗歌的人非常少,因此以汉语侗歌为研究对象可以说是小众化的。我也曾问过蒋华君,问他为何如此喜欢汉语侗歌,为什么要以汉语侗歌为研究对象。他是这样的回答的,一是侗语侗歌在汉语地区或者侗汉双语地区流行度不广,人们因为听不懂侗语而放弃欣赏;另一则是汉语侗歌有着独特的韵味,更受现在侗族人或者汉语人欢迎,因为现在的大多数人都懂汉语。其实,据2014年6月《当代贵州》杂志报道,王朝根,1933年出生,是北侗民间民族文化的传人,他共搜集了3万余首北侗民歌,请龙权源、王娇杏等优秀歌手演唱的侗汉双语情歌光盘在北侗村寨广受欢迎。蒋华著作《黔东南侗歌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2月)是建立在王朝根北侗民歌的基础之上的,准确地说,应该是王朝根北侗汉语民歌的基础之上的,他的语料基本上是建立在王朝根北侗民歌的基础之上的。

1黔东南汉语侗歌“和”内涵的独特研究

作者蒋华对黔东南侗歌文化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可以说,此本书是迄今为止对黔东南侗歌文化内涵研究的最系统、最全面。

他首先探讨了黔东南侗歌中的“和”,首先体现在家庭和睦方面。如:

(1)……我俩结婚后要和气,一同出工一同归;早晚一同煮饭,一同烧火;一个放柴一个吹;上山一同挖地,一同锄草,一个栽苗,一个施肥;回家后一同起床,一同睡,一个给孩子喂奶,一个洗衣。(《蓑衣当被暖心间》)

然后探讨了村寨人之“和”。如:

(2)……水流一条河,莫争高低。都是一村人,莫伤和气。赢人三分不长胖,让人三分不消瘦。多说一句不长高,少说一句不变矮。肚量宽广,莫听闲言。鱼在河自在,咱住寨和平。(《劝和气》)

他还探讨了侗族人干活之“和”,如:

(3)哎啰!——嗨觉龙!啊啰!——嗨觉龙!杉木大啰!用大力啰!众弟兄啰!要合力啰!齐出力啰!拉上岩啰!要同心啰!木自来啰!坳过坳啰!山翻山啰!峰下峰啰!溪过溪啰!到家来啰!嗨觉龙啰!——嗨觉龙啊!嗨觉龙啊!——嗬!——嗬!(《拉山歌》)

“和”是侗族人民思维的源头,也因其海纳百川般的包容性使侗族文化得以绵延不绝。这点我们可以从侗族鼓楼的修建看出来。在侗族地区,鼓楼是侗寨的标志和象征,侗族人民把鼓楼喻为寨胆和寨魂。侗寨鼓楼是全寨人集资兴建,是李家出一根柱子、蒋家出一根梁木或蒋家出一斗米、胡家出一两银子这样集资而成;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去计较谁多出谁少出,反而,有本事的因为多出点而感到自豪,本事不大的则尽量多出力气多出工,大家争相贡献,唯恐落后。侗族人民建楼促进村寨之间、族群邻里之间的团结互助、和睦共处。侗族人以和为贵,以和为美,以和为善。和谐是侗族人民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侗族人民的价值理想;这在黔东南侗歌中有所体现。黔东南侗歌和谐思想的内容,表现在家人之“和”、村寨人之“和”、侗汉族之“和”以及人们劳作之“和”等方面。

这段总结性概括极具见地,深刻地解释了黔东南侗族人民之和谐存在的根本原因。作者对“和”的这一研究和发现,也可为今天制定少数民族政策提供有效的借鉴,这是该著作所提供的现实价值。

2黔东南汉语侗歌衬词深刻又透彻的研究

该书在黔东南汉语侗歌的衬词特色研究方面是有自己突破性的见解的。

作者探讨了汉语侗歌中的“那个”“那的”“那”和“的”。如对汉语侗歌中“那个”的分析就能见其功力。他在著作中总结出这样的观点:在黔东南侗歌中,“那个”出现在多个不同的句法位置,可以用在它原本不能出现的主谓短语、主语、动宾短语和定中短语之间,“那个”也可以用于它原本不能出现的词中间;主要原因是“那个”的功能发生变化,由指代词转化为衬词。黔东南侗歌中的“那个”虚化成衬词,这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加以证明,其一是“那个”可以用语气词来替换,其一是“那个”可以去掉;无论是去掉还是用语气词来替换,它们均不影响句子语义的改变。黔东南侗歌“那个”能够使侗歌的节奏舒缓;另外,增加人民对侗歌歌词的感知时间,让人们得以深味其意境美。

这些观点并非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事实依据。如对主谓短语中的“那个”的分析。在黔东南侗歌中,“那个”可以用在它原本不能出现的主谓短语之间。如:

(4)太阳照在锄头上哎,

锄头那个闪闪哟,

亮金亮哎,

……(《锄头那个闪闪亮金光》)

例(4)中的“锄头那个闪闪哟”中,“锄头”是主语,而“闪闪”则是谓语。我们一般可以说“锄头闪闪”哟,但是不说“锄头那个闪闪哟”;也就是说,在黔东南侗歌《锄头那个闪闪亮金光》中,“那个”出现在了它原本不能出现的位置。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例(1)中的“那個”不再是指代词,而虚化成衬词了。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得以论证。其一是,例(1)中“那个”可以用语气词来替换,替换之后,我们很难感觉到两者在句法和语义上的差异。

其一是,例中的“那个”还可以去掉,去掉“那个”之后,与原句相比,意义没有任何变化;用了“那个”的侗歌歌词则显得语气舒缓一些。另一方面,歌词内容中“那个”的增加,使得例中“锄头”“闪闪”的时间延长,使锄头闪光的时间得以增长,也使得人们感知锄头闪亮的过程增加。

又如作者对汉语侗歌中的词中的“那个”的分析,更是深刻而透彻。更为特殊的是,在黔东南侗歌中,“那个”还可以用于词的中间。如:

(5)哟嗬喂!你不起头我起那里头喔,木匠那个难起就九重楼,石呃匠难打就石狮的子呃,铁匠难打铁绣喔球。哟嗬喂!你不开言我开那的言喔,七家那个要两个开言钱,打吔开包包才抓一的把吔紧开口来就慢开言。哟嗬喂!打鼓要打吕洞那个宾啰,读书那个要读个三字经,做咧官要做就包文的正嘞,白管阳来夜管阴。(《山歌》)

例(5)中的“打鼓要打吕洞那个宾啰,读书那个要读个三字经”中,“吕洞宾”(吕洞宾是道教中的大宗师,被尊为剑祖剑仙,八仙之一)是个专有名词,其中是不能出现“那个”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说“吕洞宾”,但是绝不可以说“吕洞那个宾”。显然,“那个”出现在了它原本不能出现的位置;为什么在侗歌歌词中能出现呢?这是因为例(5)中的“那个”不再是指代词,而虚化成衬词了;这里有两种不同的方法可以论证。其一是,例中的“那个”可以用语气词来替换,替换之后,它们两者在句法和语义上并无多大差别。

其一是,例(5)中的“那个”也可以去掉,去掉“那个”之后,与原句相比,意义没有任何变化;而“那个”置于侗歌歌词间,“那个”有着用来延长时间,舒缓节奏之功用。另一方面,歌词内容中“那个”的增加,使得人们感知、感受“吕洞宾”的时间变长,有突出吕洞宾这个人物的功效。

以上观点能显示出作者发人所未发,想人所未想,这对黔东南汉语侗歌歌词衬词的研究显然是有突破性质的,难能也可贵。

蒋华这本著作《黔东南侗歌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研究》在汉语侗歌文化内涵方面、修辞特色方面、侗歌衬词等方面的研究可谓独树一帜,是一部学术性、通俗性俱佳的作品,值得向学人推荐,尤其值得向侗文化、侗歌曲爱好者推荐。

参考文献

[1]李卫英.民族文化传承场域的变迁与学校教育的应对:以贵州侗族大歌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12):36-39.

[2]马名振.侗族大歌:一个民族吟出的古老音乐之谜[J].中国民族,1996(7):43-44.

[3]陈少华.湘西南侗族哭嫁歌探幽[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4]张春田.侗族社区两种侗歌教学的价值分析:以小黄寨为个案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9.

(责编:王锦)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
论苏辙碑诔文的艺术成就
少年小说的突破与期待
论林兆华戏剧的先锋观念及创作风格
论长阳南曲的艺术特色
指下云山意无穷 信手写来入化境
对《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绰号艺术特色分析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