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书写下对生命与生存的自审

2021-06-30 11:45张晓莹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审视消解生命意识

摘 要:刘亮程在《逃跑的马》中以朴素而富有诗性的语言对马、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命意志进行深刻的审视和反思,在生存的急切 “逃跑”中,他发现人类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所面临的心灵焦虑问题。针对精神上的焦灼与空虚,他回归乡土,回归自然,在“人”和“马”生命的对照中感悟自然生物原始的生命欲望及生命关联,思考生命的内在意识,在慢节奏的自我审视下,刘亮程以其独特的生命意识和生活节奏消解现代生存的焦虑。

关键词:诗性 审视 心灵焦虑 生命意识 消解

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以诗意的乡村书写承载生命意志,以城乡边缘人的身份透视农村的生存焦虑,而其中的篇目《逃跑的马》正是刘亮程对生命和生存象征化、具象化的审视,他聚焦于“马”这一动物意象,同时对其进行发散性思考,在反思“马”与“人”不停歇的逃跑命运中实现对生命的独特表达。

一、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性语言

《逃跑的马》以质朴天然的语言呈现出边陲地区的农村景象,朴素的字里行间中又蕴含着诗一般的审美意蕴,蕴藉而隽永。因此,在刘亮程诗化的散文语言中,这个村庄不仅呈现出一个被现代文明强烈冲击而迷茫焦虑的落后形象,还显现出一种原始本真的生命热情与生存状态。

(一)以质朴的叙述方式书写生命思考

刘亮程的乡土书写简单而具有自然的味道,他以白描式a的语言凝练地刻画出《逃跑的马》中不同生命意识、命运特质的马,以独白式b的语言袒露内心的思考过程,通过近似心理独白的表达阐发自己对农村生存状况的审视过程,虽然作者以意識流进行叙述,但表达内容并不隐晦,反而营造出一种与读者进行思想对话的效果。

(二)以象征化的诗意语言书写乡村焦虑

朴素的语言蕴含着刘亮程富有哲思性的思考过程,他将抽象的生命赋予直观的形态,通过象征性、隐喻化的语言让 “马”承载人的生命。“其实这些活物,都是从人的灵魂里跑出来的。它们没有走远,永远和人待在一起,让人从这些动物身上看清自己。”c因此,文章中不同的马象征着不同的人生状态和生命意识:疾驰的马指向现代化洪流下盲目奔波的人生,路边死亡的马暗示了人在丧失文化根基及乡土精神后的消亡状态;韩三逃跑的马与草棚的老马则分别映射出人类在面临焦虑或死亡时的不同抉择……刘亮程透过审视不同的马、对照马和人类的生存命运来实现对不同生命状态的审视,并表达出不同生命在时间和命运中共同体会到的无奈与焦虑,意象化的叙事内容体现出诗性的表达色彩。

二、荒蛮野性下的生命意识

《逃跑的马》以动物意象为叙述对象传递刘亮程对生命的思考,通过具有野性的“马”还原人类的本真状态,因而刘亮程对生命的表达是具有本真性、野性的,与此同时,他流露出了对万物生灵的尊崇、敬畏的生命意识。

(一)回归自然原始的生命状态

“刘亮程散文的最大特色在于有意无意地以原始思维方式,嫁接原始意境, 营造神秘氛围, 产生出特殊的张力美感”d,在《逃跑的马》中这种原始意境得到了充分体现,刘亮程借马的原始野性回归生命最自然原始的状态。

刘亮程笔下的村庄具有远离现代文明的边缘性与封闭性,这个西部乡村保留了荒蛮中的生命热情,其笔下的“马”具有矫健的身躯、有力的四蹄,对自由持有强烈的渴望,体现出浓郁的生命热情,并且这些马毫不掩饰自己的生命欲望。如韩三的马为了逃避被役使的命运、寻找记忆深处的家园,趁乱疯狂出逃,它毫无目的地飞奔,折射出一种盲目而强烈的原始生存欲望。刘亮程借动物与生俱来的生存野性揭示出人类一直妄想掩盖但无法遏制的本性——“我想嘶,想奔,想把双手落到地上,撒着欢子跑到马群中去,昂起头,看看马眼中的明天和远方。我感到我的喉管里埋着一千匹马的嘶鸣,四肢涌动着一万只马蹄的奔腾声。”刘亮程在对马的审视中找到了生命的内在的咆哮与欲望,即对释放生命原始性情的渴望、对记忆深处家园的眷恋,但这种欲望在现代化文明的侵蚀下逐渐扭曲成物欲的满足与追求。

(二)秉持万物平等的生命态度

刘亮程笔下的马不仅是一个象征化的文化符号,它彰显出生命的力度,也彰显出生命的灵性。在刘亮程眼中,这些马是高贵的生命存在体,马与人的本质关系是平等的,人把马当作奴役的工具,殊不知马也把人视为仆役,人与万物间的相互索取同样只是平等的交换,不存在高低的生存姿态。

刘亮程将马置于叙事的焦点也体现出他对马这一生命体的敬畏:“而最终,却只能用马肉给我们的体力和激情,干点人的事情,撒点人的野和牢骚。”人类汲取马的激情和力量,但这种力量只用来发泄内心的蛮横与龌龊,肆意地掠杀马、掠杀万物,自鸣得意地破坏生态的平衡关系。正如文中所揭示的那般,“马一定看清了我们,看清了人”,马保持缄默的态度,它的纵容并非是怯弱,而是以沉默的姿态凝视着人类一步步走入深渊,让命运惩戒人类,以充满神性的态度对待人类。刘亮程从对自然的窥探中体悟到了万物的神性与灵性,领会到人类对自然、对万物的傲慢实则愚昧无知,他对生命生存关系的理解是深刻的,他坚持以尊崇生命、怜悯生命的精神对马和人进行叙事。

三、虚静姿态下对现代焦虑的沉思

“逃跑的马”为何而逃?“奔驰的人”为何而奔?作者叙述的是心灵焦虑与痛苦的现代问题,摩罗认为“表达生命意义的焦虑已经成为刘亮程写作的基本视角之一”e,刘亮程看到了现代化对落后村庄的文明冲击与精神腐蚀,切实体会到在物欲横流中人性的膨胀与迷茫,并对其进行象征化的书写。这种焦虑源于对死亡的恐惧,源于对生命追求的迷茫:马一生下来便开始向未知的远方奔逃,它们为找到归宿无目的地追寻,却被时间所消逝,最终化为一堆白骨散落在路边。而人从明理之后便开始恐惧死亡,在时间无意义的消散和生命不可抵抗的消亡下,人类感受到了死亡的压迫和生存的焦虑。除此以外,现代文明放大了这种焦虑,村民除了受到死亡的压迫,还受到物质文明的挤压。在精神和物质的双重焦虑下,人类开始抢占时间、肆意释放内心的享受欲望,以一种迫切的姿态企图操控人生,但也因此落入虚无的精神处境中,遭受更沉重的心灵压抑,走向心灵的消亡。

看到人类膨胀的物欲、对生命本性释放的压抑,刘亮程回归乡村寻找一种原始的生命意识释放内心的焦虑。“我没骑马奔跑过,我保持着自己的速度”,刘亮程在文章中多次强调他以一种慢节奏的生活模式对抗现代化的侵蚀,不骑马实际上指他不被现代器具所驾驭,以悠闲缓慢的步伐在独处中审视自我,以谦逊的态度对待自然,以从容的态度面对乡村发展,这种漫不经心让他摆脱了时间焦虑、发展焦虑,他并非是简单地本能地“生存”,而是睿智地在自然和社会中理性“生活”;最终,他于乡土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和生命本性,在自然中寻找到生命的宁静之所,因此他能保持平和的心态面对灾祸和死亡。刘亮程坚守悠闲的生命节奏,以虚静祥和的姿态消解了现代焦虑的侵蚀。

四、总结

刘亮程从逃跑的马中审视到生存的焦虑,在“慢”的生活节奏中他领悟到生命意志的内在欲望和生存的本质关系,通过对生命独特的理解疏解过度的物欲及虚空的精神危机,这份对乡村土壤的坚守、对生命审视的理性为读者开辟出一片宁静的精神土壤。

ab 张治安,吴孝成:《裹挟着泥土气和牛粪味的诗性语言——刘亮程散文的语言风格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102—103页,第103页。

c 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春风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57—58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d 李晓华:《原始思维·诗意地栖居·现代焦虑——刘亮程心态散文浅析》,《当代文坛》2004年第3期,第55—58页。

e 摩罗:《生命意识的焦虑——评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1期,第56—68页。

参考文献:

[1] 张凡,刘梦梦.穿越“村庄”的乡土想象——略论刘亮程散文创作中的时空意识[J].艺术评论,2016(7):53-57.

[2] 黄增喜.刘亮程散文中的“慢”哲学——以《一个人的村庄》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5(2):83-88.

[3] 杜真真. 刘亮程散文意象的诗性建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5.

[4] 汪娟.生命、边缘、焦虑——周涛、刘亮程、李娟散文的共同言说方式[J].当代文坛,2013(6):170-173.

[5] 姬霄祥. 劉亮程散文审美建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6] 李雅娟. 论刘亮程散文中的乡村意象[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2.

[7] 张治安,吴孝成.裹挟着泥土气和牛粪味的诗性语言——刘亮程散文的语言风格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02-105.

[8] 李维鼎.“逃跑者”的“自审”与“自恋”——冷读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06-113.

[9] 李晓华.原始思维·诗意地栖居·现代焦虑——刘亮程心态散文浅析[J].当代文坛,2004(3):55-58.

[10] 摩罗.生命意识的焦虑——评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J].社会科学论坛,2003(1):56-68.

[11] 沈义贞.现代进程之外的乡村呓语——评刘亮程的散文[J].文艺争鸣,2002(3):37-39.

[12] 周立民.刘亮程的村庄——谈刘亮程的散文[J].当代作家评论,2002(1):48-56.

作 者: 张晓莹,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本科生。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审视消解生命意识
沈从文笔下底层人物的生命意识
试论索绪尔语言思维观中客观世界的消解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意识的培养
他者的异化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