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县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绿色发展纪实

2021-06-30 02:23胡宝圣
江西水产科技 2021年2期

胡宝圣

摘要:对吉水县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进行了总结,探索了在吉水县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优势,介绍了吉水县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概况,并提出了吉水县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总体思路,重点分析了吉水县稻渔综合种养的具体经验做法。

关键词:稻渔综合种养;绿色渔业;吉水县

中图分类号:S9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188(2021)02-003-03

吉水县地处江西省中部,赣江中游,吉安市东北部。吉水县交通十分便利,赣粤高速公路、抚吉高速公路、京九铁路、105国道、赣江水运5条大动脉穿境而过,形成了“水、陆、空”三路并进的立体交通网络。县境南北长80千米,东西最狭处22千米,总面积为2509.73平方千米。吉水县发展生态水产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水田多。水田面积65.34万亩,占耕地面积87%,特别是易涝田、冷浸田、撂荒田适宜稻渔综合种养、开发利用。二是水源好。吉水县库区水面面积12万亩,赣江、乌江、泷江、住岐水等水系丰富,不仅水质好、水源足,而且稻渔用水易灌易排,水源条件优越。2017年开始,吉水县引进“稻渔共作”种养模式,在技术操作上实现小龙虾与水稻的共作共生。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稻渔共作”成为一次现代农业的革命,农药化肥的少用甚至零使用,促进了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循环农业、效益农业的生动实践,探索出了一条调结构、惠民生的绿色产业发展新路子。

目前,全县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参与小龙虾养殖、销售、餐饮服务等环节积极性非常高,而加工流通和餐饮等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小龙虾规模养殖。全县共培育稻渔综合种养经营主体104家,涉及全县18个乡镇109个行政村,真正做到了全县整体推进;全县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为52507亩,其中,万亩基地1个、千亩基地13个、百亩基地39个;直接从事一产的农业企业21家25902亩、合作社15家13463亩,家庭农场6家2171亩、种养大户62户10971亩;从事稻渔产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2家;建设了2条小龙虾加工生产线,年加工小龙虾1万吨;2万吨的小龙虾交易市场已经投入运营,吸引全县及周边县市区小龙虾进场交易,每天交易量在0.5万公斤以上。吉水县小龙虾加工和市场销售依托赣中南、面向全国,产品供不应求,价格稳步上升。

2019年10月,吉水县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清水龙虾之乡”称号,为全国唯一殊荣。现将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1  实施“三步走”战略,稳步扩大稻渔产业规模

按照“种养结合、文化融合”的发展理念,实施“千亩试点、万亩示范、十万规模”三步走战略,探索建立生态化种养、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品牌化营销全产业链体系。

1.1  千亩试点探路子

着眼于“大范围试点、深层次论证、细标准种养”的试点思路,2017年选择了八都、醪桥、枫江、盘谷、金滩、水田等6个乡镇开展“稻虾共作”试点,试点面积757亩,探索山塘水库、同江水系、赣江河流、抬田库区、滩涂洼地等不同水质、不同地块“稻虾共作”的可行性,研究苗種选育、水草栽培、水质改良、饲料投放、病虫防治、稻种选择等关键性技术。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勇气和干劲,开辟了吉水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的新路径,稻渔综合种养跻身吉水重点发展的六大富民产业之一。

1.2  万亩示范扩规模

吉水县以“绿”为底色、以“红”为主题,加快引进外地有经验、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进驻,迈出“稻渔共作”万亩示范的关键性一步。2018年起,大量引进湖北、江苏、湖南、九江等地客商,扶持培育本地种粮大户转产升级,踏上了稻渔综合种养的高速路,到2020年底,全县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为52507亩,其中,稻虾共作43269亩、莲虾(鱼)共作6114亩、稻蟹共作2050亩、稻鱼共作887亩、稻蛙共作187亩;全县稻渔综合种养水产品总产量为3213吨,其中,小龙虾2498吨、蟹215吨、鱼413吨、蛙87吨;全县稻渔综合种养水稻总产量为27968吨,其中,稻虾水稻单产605公斤、稻蟹水稻单产601公斤、稻鱼水稻单产578.5公斤、稻蛙水稻单产263公斤。吉水县稻渔综合种养以产业兴园、开放办园、精品建园为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大投入、快速度打造了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成为赣中地区乃至整个江西省稻渔综合种养示范样板,全省农业发展大会现场参观人员给予了高度评价。

1.3  全域推开助脱贫

吉水县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扶贫产业重点推进,全面推行“六个一”模式(即:选准一个产业项目、组建一个合作社、建设一个产业基地、建立一个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套服务体系、落实一套扶持政策),加入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贫困村、贫困户分别由县财政安排20万元、2000元股金,贫困户每年保底分红500元以上,村集体收入保底增加2万元以上。大力度推行“反租倒包”,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利益链,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位于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的吉水县润泽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照产业扶贫“六个一”模式,与盘谷镇14个村、507户贫困户签订入股协议,带动当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每年润泽养殖专业合作社按照协议兑现了分红,既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据统计,全县有10家稻渔综合种养企业(合作社)与3个贫困村、55个非贫困村和1615户贫困户签订了入股协议,同时还聘请贫困户到稻渔共作基地务工,每个村集体每年可以分红2万元,每个贫困户每年可以分红500元。每年稻渔基地可为全县58个行政村累计增加村级集体收入125万元。2020年12月31日,吉水县农业农村局就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荣获吉安市政府第一批及时奖励三等奖。吉水县盘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吉水县润泽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银也先后荣获了2020年江西省脱贫攻坚作为奖、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2  坚持“三结合”路径,努力提升稻渔产业品质

吉水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为做强产粮大县品牌,吉水县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推动绿色水稻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2.1  稻虾结合

稻渔综合种养把养殖和种植有机结合,更好地保持农田生态系统物质的良性循环。一方面,在实施稻田改造过程中,严格控制稻渔综合种养沟坑面积占比,由县高标办统一规划设计、招标施工,确保了沟坑面积占比不超过10%。另一方面,坚决杜绝“重虾轻稻”现象,要求各基地养虾必须种稻,实现“稻虾共作、粮渔共赢”。小龙虾与水稻的“相亲相爱”,既解决了秸秆禁烧难题,也稳定了粮食生产面积、提高了粮食品质效益,产生了1+1>2的聚变效应,碰撞出了一条低投入、小风险、高收益的增收致富新路子。

2.2  点面结合

一方面,以“稻虾共作”为切入点,实施高标准农田、中国好粮油示范县创建“双轮驱动”,全面推开稻渔共作、莲渔共作、稻油轮作、药油轮作四种类型生态种养产业,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生态综合种养的百亩示范点、千亩示范区、万亩示范片。在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重点发展稻渔共作、莲渔共作产业,在不适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地块,大力发展稻油轮作、药油轮作产业。另一方面,成立稻渔综合种养虾产业协会,抱团发展小龙虾产业,有效解决农户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缺资金、缺技术、缺销路、风险大等难题。同时,严格执行绿色生产技术标准,全面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行动,杜绝过度使用养殖投入品。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站对全县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开展水产品、稻虾米生产全程跟踪监测,全力保障稻虾产品品质。

2.3  业态融合

突出“全景吉安、全域旅游”理念,策应“赣江最美岸线”打造,按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一核三圈”规划布局,加快渔旅开发建设。持续提升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拓展建设西沙埠生态渔业特色小镇、谷村进士文化村,构建“一镇一园一村”乡村旅游板块。引导瑞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绿荷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与海南荣和汇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倾力打造燕坊水都莲虾产业园,将3A级乡村旅游点卧虎岭、4A级景区燕坊、中国传统村落仁和店串点成线,建成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民宿文化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文化旅游度假区。文峰水韵龙田、阜田石莲洞-陈家产业综合体、黄桥湴塘莲渔产业综合体等一批渔旅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同时,加强与县内外餐饮服务业合作,小龙虾餐饮一条街快速发展,全县小龙虾餐饮店暴增到80余家。持续举办莲虾节、螃蟹节等系列农事节庆活动,唱响“游赣江、赏荷花、喝啤酒、品龙虾、摘蜜柚”农旅品牌。

3  落实“三到位”扶持,加快建立稻渔产业机制

吉水县始终坚持“担当实干、马上就办”的工作作风,主动作为、靠前服务、上下协调,构建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革命的新机制。

3.1  政策扶持到位

把稻渔综合种养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菜单,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领衔主抓,分管县领导亲自协调土地、水源、项目,让外来客商感受到吉水县干部干事创业、亲商为民的责任担当。对集中连片20亩以上的小龙虾基地,每亩一次性奖补350元,同时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扶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规范了稻田改造水、沟、田、电、路的施工技术标准,有效提高了稻田改造的施工序时进度。同时,创新“财政惠农信贷通”体制机制,为虾农发展产业开辟金融扶持绿色通道。

3.2  技术指导到位

在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建立了“金晖虾蟹工作室”和试验示范基地。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根据生产进度需求,适时举办稻虾共作技术培训,带动千村万户加入生态种养结合产业。同时,引导虾农与井冈山粮油集团、中波农业等龙头企业对接,推行稻蝦田工厂化育秧、机插技术,对稻虾田水稻种植实行全过程托管服务,着力解决了“会养虾不会种稻、会种稻不会养虾”难题。

3.3  营销运作到位

吉水县在大力推广鄱阳湖省级区域公用品牌的同时,做大做强“井冈山”稻米区域公用品牌,创建“吉田”“井赣”牌大米等品牌15个,全县有6家稻渔企业申报或通过了有机产品认证,其中井冈山粮油集团“吉田”牌虾稻米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吉水县盘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井赣”牌稻谷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积极宣传吉水县清水龙虾,注册“井赣”螃蟹、“井太狼”龙虾、井冈柚香虾等品牌9个。2020年1月,位于吉水县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的吉水县盘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获评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稻渔综合种养类)。2020年10月,吉水县盘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选送的“井赣”螃蟹荣获上海第十四届“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蟹王奖、金蟹奖,其中蟹王重量(体重657.7克)为历届蟹王之最。2020年12月,“井赣”螃蟹还荣获江西省第二届“生态鄱阳湖 绿色农产品”(南昌)博览会参展产品金奖。2021年3月,“井赣”龙虾入选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2020年度影响力成长品牌”、吉水县盘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荣获2020年度中国小龙虾产业十强养殖企业。此外,井冈柚香虾获得2019年上海全国乡村美食大赛金奖。

吉水县正在做大做强“鄱阳湖”“井冈山”区域公用品牌,全力推广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稻渔种养结合技术,深挖吉水人文资源和红色文化,大力推进稻渔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培育、开发、包装一批有吉水特色的虾、蟹、米系列绿色有机农产品,绘就吉水“文章节义、吉山秀水”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