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诊断 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2021-07-01 06:39黄宇鸿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9期
关键词:颈性血流量椎动脉

黄宇鸿

(中山市西区医院超声科 广东 中山 528411)

颈性眩晕是因颈部病变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患者自觉周围物体或自身旋转、升降等运动幻觉,同时或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是中老年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之一。现阶段临床上缺乏对中老年颈性眩晕的有效诊断方法,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诊断,但诊断准确率较低,往往会误诊为其他症状类似的疾病,耽误了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甚至还会加重患者的病情。近年来,超声逐渐运用在中老年颈性眩晕的临床诊断上,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中老年颈性眩晕诊断上可以获得准确的可靠的血流动力学资料,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诊断方法,可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1-3]。本次研究共选取我院于2020年3月—2021年1月收治的40例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和40例健康人作为主要对象,旨在深入研究和报道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对象是2020年3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男21例,女19例;年龄45~86岁,平均年龄(62.23±2.18)岁。对照组对象是同期来我院做健康体检的与病例组年龄相仿、同居住地的40例中老年人,男23例,女17例;年龄44~84岁,平均年龄(62.11±2.12)岁。两组比较(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4]:(1)均接受影像学检查,结合检查结果、临床症状和既往病史,诊断为颈性眩晕;(2)检查依从性良好;(3)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5]:(1)非颈源性眩晕;(2)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史;(3)心血管疾病及外伤史者。

1.2 研究方法

使用的检查仪器是PHLIPS EPIQ5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头频率为5~12 MHz。

取受检者平卧位,对受检者两侧颅外椎动脉进行仔细扫查,对受检者椎动脉的形态、椎动脉的走向、椎动脉的血流情况和动脉内膜情况进行观察,并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椎动脉内径和内膜中层厚度等相关参数进行记录。在颅外椎动脉放置频谱多普勒探头,测定血流量和内径。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的左右侧椎动脉内径、左右侧峰值流速、左右侧血流量和双侧椎动脉总血流量进行测量和统计,并进行组间比较。

对颈性眩晕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统计,记录狭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时使用的软件是SPSS 25.0,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的计数和计量资料表示方法分别是率(%)、(±s),检验方法分别是χ2、t,P<0.05则说明存在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的椎动脉内径、血流参数

观察组的左右侧椎动脉内径、左右侧峰值流速、左右侧血流量和双侧椎动脉总血流量均低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的椎动脉内径、血流参数比较(±s)

表1 两组的椎动脉内径、血流参数比较(±s)

指标 侧别 观察组 对照组 t P椎动脉内径/mm左侧 2.61±0.38 3.89±0.41 14.4820.000右侧 2.57±0.42 3.65±0.32 12.9360.000峰值流速/(cm•s-1)左侧 32.45±2.16 48.78±2.02 34.9230.000右侧 31.94±3.05 47.46±2.31 25.6550.000血流量/(mL•min-1)左侧 75.25±33.33135.96±40.127.361 0.000右侧 60.46±30.02126.54±40.318.315 0.000双侧椎动脉总血流量/(mL•min-1)135.71±50.26262.50±60.0213.6970.000

2.2 颈性眩晕患者的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40例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中共发现有35例存在颈椎段椎动脉狭窄,血管狭窄率为87.50%。其中右侧椎动脉狭窄有25例,占比71.4%;左侧椎动脉狭窄有10例,占比28.6%。

3 讨论

颈性眩晕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类脑血管疾病,以中老年人为主要患病人群,该病的发生主要是椎动脉受到刺激或压迫,导致椎-基底动脉出现供血不足的现象,进而导致患者出现眩晕症状,患者或伴有恶心呕吐等系列临床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患者的身心健康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椎动脉是椎-基底动脉系统中的主干动脉,同时椎动脉也是脑干、小脑和大脑枕部的重要血液来源。当机体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下,椎动脉的血流是相对恒定的,但是椎动脉的血流量和动脉管径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6-8]。当椎动脉出现管径狭窄或弯曲现象,势必会导致血液流速降低,最终会造成椎动脉的血流量降低,进而引起相关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果椎动脉过度扭曲,患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而导致椎-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不足,患者随即出现眩晕症状。

椎动脉的解剖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因此,目前临床上对于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也存在多种说法,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但临床上普遍认为颈性眩晕是神经血管的异常发病,神经血管异常主要包括颈交感神经激惹和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并且,颈部纤维结构的炎性反应和脑血管收缩也是导致颈性眩晕发病的主要原因。颈性眩晕患者在转动颈部时,椎动脉的血流量会明显降低,从而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量不足,或是因患者椎动脉本身弯曲、硬化或细窄造成椎动脉扭曲,导致局部椎动脉管径狭窄或闭塞,进而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量不足[9-10]。但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颈性眩晕,临床上均需要予以及时准确的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及时制定治疗方案。

近年来,影像学检查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影像学检查方法逐渐增多,X线、椎动脉造影、超声、磁共振等影响方法逐渐运用在颈性眩晕的临床诊断上,且诊断技术的运用愈发成熟。其中,超声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诊断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无创性的特点,可以对患者平卧时和转头时的椎动脉变化、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行测量,并开展定量研究,从而为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可以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使用,以此来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有较高的实用价值[11-12]。

本次研究比较了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和健康人的椎动脉内径、峰值流速和椎动脉血流量,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的左右侧椎动脉内径、左右侧峰值流速、左右侧血流量和双侧椎动脉总血流量均较健康人低。通过对40例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进行检查,共发现有35例患者存在血管狭窄,在血管狭窄的占比中,椎动脉狭窄的占比最高。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颈性晕眩患者的椎动脉内径、血流参数是有别于健康人的,并且差异是存在统计学意义的,体现出了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在中老年颈性眩晕的临床诊断上,运用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获得较为准确的影像学资料,了解患者的椎动脉病变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为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科学的、准确的依据,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影像学支持,故此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颈性血流量椎动脉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阻力递增踏车对年轻健康男性相关呼吸、运动肌肉血流量的影响
超声诊断右侧椎动脉罕见变异1例
抖腿是健康行为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