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山水画创作风格的探析

2021-07-01 01:54杨静姝
收藏与投资 2021年3期
关键词:抱石傅抱石笔墨

杨静姝

傅抱石,著名现代国画大师,是新山水画的代表画家,开创了傅派山水画。傅抱石山水画成就非常高,其创作风格与传统山水画明显不同,并对现当代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深度探索傅抱石山水画创作风格具有非常典型的现实意义。

傅抱石先生的一生都献给了绘画艺术。从展露绘画天赋开始,到生命的终点,他为后人留下了3000余件绘画与篆刻艺术作品。其独创了破笔散锋形式的“抱石皴”足以奠定他一代国画大师的地位,而“抱石皴”也代表了傅抱石先生山水画的创作风格。本文从傅抱石先生创作风格形成过程的角度去分析傅抱石山水画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中国山水画历史十分悠久,在中国的绘画史乃至世界艺术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那时的山水画与人物画是紧密联系的,山水一般作为人物的背景存在。到了隋唐时期,山水画独立出来,到宋代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分支。

一、关于傅抱石与山水画

傅抱石,原名傅长生,傅瑞麟,江西南昌人,是我国二十世纪杰出的画家、美术史论家和美术教育家,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执着于创作,并在中央大学任教。傅抱石作为国画大师,擅长山水画和人物画,其在山水画上的造诣最高,堪称二十世纪山水画的典范。一生中创作了3000余件绘画以及篆刻作品,代表作品如《江山如此多娇》等,著有200多万字的美术论著,如《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中国绘画理论》等。

1904年,傅抱石出生于江西南昌。由于家庭条件差,无法上私塾,但傅抱石通过旁听获得了一些知识,到了青年时期进了裱画店当学徒,从此开始了绘画艺术生涯。或许是因为天资聪颖,傅抱石在裱画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并且由于和历代文人墨客的绘画作品打交道,学到了很多绘画的学问,这成为傅抱石在绘画创作领域的重要经历。

1931年,傅抱石得到徐悲鸿的赏识,获得了去日本留学的机会,并在东方美术史专家金原省吾带领下,深耕绘画创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傅抱石辗转入蜀,寓居重庆西郊金刚坡下,羁留川东前后八载。在这八年里,画家以超常的勤奋和无限的热情,成功地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以前无古人的“抱石皴”令画坛为之一振。

从傅抱石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是一位站在历史交汇点上的国画大师。傅抱石的作品综合了文化气象、诗人情怀、天才特性以及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艺术表现,以魏晋气质、汉唐风范、挥洒淋漓的磅礴气势撼动观者的心灵。

傅抱石的绘画作品,尤以山水画最为出名。傅抱石的山水画源于长期对真山真水的体验,其作品意蕴深邃,章法新颖,善用浓墨、渲染等,水、墨、彩融为一体,达到蓊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其创作的风格气韵格调古典,但是笔法气势却非常新颖,画风个性自由。

二、傅抱石山水画的创作风格

以上对傅抱石山水画的创作风格进行了整体概括。傅抱石以石涛为师,继承了石涛“师古人之心”的创作精神,同时也在严格践行石涛的“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理论。实际上,傅抱石山水画创作风格的形成,本质是一个漫长而又接近顿悟的过程。金剛坡时期是他绘画生涯的一个重要节点,在这里傅抱石的山水画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抗战时期,金刚坡的居住条件艰苦,但是其周围群山环抱、林木茂盛,却成为天然的避难所。这里为傅抱石的创作提供了短暂的安宁,并且充沛的山水风景资源,也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一)傅抱石山水画创作风格之变

以金刚坡时期为节点,傅抱石山水画创作风格发生了变化,并奠定了自身的创作风格。在金刚坡之前的一段时期,是傅抱石进行绘画创作的初期,这个阶段主要是打基础,此时的傅抱石并没有自己的山水画风格,山水画的创作主要是对古人作品的临摹学习。师法古人是这一时期傅抱石山水画的主要特征。

由于师法古人,傅抱石需要去探索中国山水画的历代沿袭。山水画最早是和人物画合在一起的,到了唐代以后的五代才是山水画真正成熟的阶段。不过从唐代开始便有画家热衷于创作山水画,比如李思训、吴道子、王维等。这些画家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李思训式的,这一派绘画的特征是勾填式,即用线条将山的轮廓勾勒出来,然后用颜色填充,所以大部分山水画都是青绿山水、金碧山水。另一派是王维式的,用墨线勾勒,水墨渲染。五代以后山水画真正成熟,这要得益于皴法的出现,中国山水画中有多种皴法,如斧劈皴、披麻皴、折带皴,等等。

皴法对于一个国画家来讲是其面貌形成的重要标志。傅抱石师法石涛,受石涛绘画思想影响,最初是山水画创作,创作风格上沿袭石涛的绘画思想,绘画技法一脉相承。之后他便不再局限于某一种技法,尤其是在皴法方面,吸取了大量皴法的精髓。比较常用的是“乱柴皴”和“披麻皴”,有学者把傅抱石这种将多种皴法结合使用的方法称为“抱石皴”。当然,从古人的角度来讲,前期傅抱石的绘画作品,总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如《秋林水阁图》等。在此期间他得到了徐悲鸿的赏识,并在其帮助下赴日本留学。傅抱石在留学期间又吸纳了日本绘画艺术的一些特点,代表作品如《丽人行》。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的傅抱石并没有自己的风格(图一)。

日本留学回国后,逢抗战爆发,傅抱石辗转来到重庆的金刚坡,这一时期是傅抱石山水画创作风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金刚坡傅抱石摆脱了传统的以及他人绘画思想的束缚,开始探索自己的创作风格,“抱石皴”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从古至今所有山水画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皴法,但几乎没有以创作者名字来命名的。比如“折带皴”创造者是倪云林,但不叫“云林皴”;“披麻皴”创造者是董源,但也不叫“董源皴”。所以有学者认为“抱石皴”这种称谓并不恰当。有观点认为“抱石皴”是“乱柴皴”和“披麻皴”的结合并融合了石涛“拖泥带水皴”等皴法后创新的产物,当然“乱柴皴”和“披麻皴”与傅抱石的性格最为契合(图二)。对于别人对他的形容,从傅抱石自己的角度来说,他所认可的叫法是大胆落笔和细心收拾。为了达到大胆落笔的效果,他有时会借助于酒。要做到无拘无束、细心收拾的关键是大胆中乱而不乱,有思维,有想象,有各种经营和思考,很多模仿者做不到这一点。在傅抱石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一种微妙,这种微妙表现为与大自然的合拍。同时,在这个阶段傅抱石的笔法不是中锋也不是偏锋,而是散锋,特别是在海景的山水画作中最为明显。所谓散锋主要是用笔时用力使笔锋压倒,笔豪散开,用笔肚或笔根接触纸张,顺势翻转笔杆,由此形成一种散锋开花似的状态,这种形态的线条既有中锋的圆润秀气,又多一份洒脱灵动,同时也有偏锋的险峻巍峨以及侧锋的含蓄蕴机。

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傅抱石从金刚坡迁回南京。在这个阶段,他在山水画上进行了持续深化,并将创作风格进行了完善。得益于东欧写生、二万三千里写生和东北旅行写生三次艺术实践,其创作风格日趋完善,臻至化境。

(二)傅抱石山水画的笔墨语言解析

笔墨语言代表了傅抱石山水画的创作风格。早期傅抱石的绘画作品没有自己的风格,其笔墨语言中多有古迹。到了金刚坡时期,傅抱石山水画创作风格形成后,其笔墨语言也带上了自己的烙印。“金刚坡周围数十里是我常去的地方……”(选自傅抱石美术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从中可知傅抱石山水画笔墨语言与体验自然离不开。进一步讲,其笔墨语言是出于对表现现实的需求,并在长期体察自然的情况下形成的。在金刚坡,林木茂盛、烟云翻滚、山真水真,用传统笔墨已经无法表现。从早期的《松崖对饮图》开始,就能够发现傅抱石在用线上开始尝试突破。以缭乱的“乱柴皴”以及无数看似混乱的线条形成极具动感并且朦胧的画面,以点破线带有明显的试验性质。到了《初夏之雾》这一作品时,依然还没有形成独有的笔墨语言,傅抱石对该作品自评时讲道,“线的味道不容易保存,纸也吃不消,应该再加工”(选自傅抱石美术文集)。如此代表傅抱石进入了大胆落笔的阶段,也显示了他摆脱古人程序化笔墨语言束缚的决心。《潇潇暮雨》(图三)这一作品的出现,标志着傅抱石山水画笔墨语言的正式形成,这一作品与早期的所有作品都不相同,散锋开花,侧笔扫雨,墨气淋漓的特征显著。

中国山水画用笔有两次比较大的变化,一是传统勾勒擦染向侧笔横点的转变,二是中锋用笔向侧锋横扫的转变,但是中锋用笔从古至今依然是主流。傅抱石的散锋笔法显然不同于中锋用笔,两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用笔方法。散锋用笔重点在“动”,气韵生动,动最有价值。傅抱石山水画中的线动感十足,通过散锋实现了对山川纹理的高度概括以及总结(图四)。

三、傅抱石山水画作品分析

傅抱石总结了一套写生的方法,即游、悟、记、写。正是由于这种长期游历于真山真水的体验,让其画作画意深邃、章法新颖,其创作风格也可以说是集合了各大流派风格的综合体,并得到了创新,可算开宗立派的一代艺术宗师。其绘画、篆刻作品中能显示其创作风格的作品也非常多。本文选择其中几幅比较典型的画作进行赏析。

首先是《江山如此多娇》,这幅画是为新建的人民大会堂所绘制的巨幅山水画作,当然该画并非傅抱石独创,而是与关山月合作的作品,由周恩来总理定名“江山如此多娇”,取材于毛泽东主席的词《沁园春·雪》。这幅画相当于一次命题创作,难免存在束手束腳的情况,但是其尺幅之大,气势之磅礴,是无与伦比的。《江山如此多娇》这幅作品历时四个月完成,其中听取了很多同志的意见,在“娇”字上下功夫,把祖国的壮美江山表现得气势磅礴。“江南在和煦阳光下盛开着万紫千红的百花,而喜马拉雅山上还是白雪皑皑”,于是画面上出现了太阳和白雪,并且随着色彩的变化出现了春夏秋冬不同时节和东南西北不同的地域景象。画法上,近景为高山苍松,以青绿山水重彩渲染,长城大河以及平原则用淡绿渲染,再慢慢虚化;远处云海苍茫,雪山蜿蜒。与《江山如此多娇》同题材的作品《江山多娇》,为傅抱石于1962年创作,图中描绘了《沁园春·雪》之词意。虽是小稿,但更能体现傅抱石先生的创作风格,布局画法虽类似于《江山如此多娇》,但细微处更显灵动,色彩虽不如《江山如此多娇》金碧辉煌,但觉沉郁苍茫,气象万千。

《松下观瀑》创作于1947年,是傅抱石中期的代表作品之一,高士观瀑是山水画中非常常用的题材,也是傅抱石的最爱。他在《听泉图》《不辨泉声抑雨声》等作品中,显示了描画瀑布方面的才能。《松下观瀑》这幅画作虽然属于中期作品,但此时其创作风格尚未完全成熟,所以这幅作品仍属于创新画法的试验画作之一。从画作中已经可以看出“抱石皴”的痕迹,破笔散锋已经可见,落笔非常大胆,但细心收拾尚未进入成熟阶段,还可见多种风格糅合之感。渲染方面,存在日本画渲染技法的痕迹。在傅抱石看来,日本画的渲染技法更多沿用中国的古法(“全是宋人的法子”)。画作中,傅抱石用色层层渲染,多的地方有八九层,厚重的渲染使得线、皴、点和谐统一。画作中的山体、树丛就是层层积染的典型产物,而瀑布两旁的石壁渲染方法则存在明显的外来痕迹。山道上观瀑士人的形象奇古、超凡脱俗,此为点睛之笔。如果没有这士人形象,则画作构图难免涣散,有此士人,则画作灵动起来。

《镜泊飞泉》(图五),此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作品,这一时期傅抱石倍受时代精神的鼓舞,进而辗转于全国各处进行写生,饱览中国的壮丽山河,思想上发生了显著变化,艺术风格上也随之出现变化—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自始就是妙悟自然,赋予现实精神的艺术创造,而不是单纯地诉说视觉的客观描写。傅抱石自称在东欧写生阶段并没有形成对景写生的习惯,因为此时一直遵循对景造意的原则。但随后因为一些影响,开始刻意强调外师造化的写实性,开始对景写生,主动的描写变为被动的描摹,一些刻意的真实取代了恣意挥洒的气势,画作上明显出现了机械拘谨的感觉。但不得不说的是,《镜泊飞泉》(1965年)作为傅抱石先生最后一幅山水题材的画作,其笔墨语言已经达到了最成熟的阶段,笔墨精纯、浑厚华致,雾气苍茫,大笔挥洒而小心收拾,实属晚年难得的佳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傅抱石先生山水画的创作风格,师从古人以及国外艺术大师,通过糅合多种创作理念与技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和技法,足以开宗立派。然则傅抱石先生山水画创作风格的形成过程,可以说是傅抱石先生一生的写照。自师从古人开始,到突破古人的束缚,再到形成自己的风格,他用尽了一生的精力,但其留下的“抱石皴”足以让山水画学习者受用一生。

猜你喜欢
抱石傅抱石笔墨
视界
抱石
美人如画
傅抱石“养”画
傅抱石“养”画
傅抱石的“恐水症”
非凡抱石
美国 Hueco Tanks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