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新品种龙粳1424 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2021-07-02 09:30胡月婷张云江王继馨马文东李大林
北方水稻 2021年3期
关键词:穗肥积温粳稻

胡月婷,张云江,王继馨,马文东,李大林,杨 庆,吕 彬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水稻研究所,黑龙江 佳木斯 154026)

黑龙江省是我国水稻种植大省,是寒地粳稻的主要栽培区域,也是我国粳稻主产区,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经济稳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优良的水稻品种是稻谷丰收的前提和保障,选育并推广新的高产、优质、多抗的常规水稻品种是保障黑龙江省水稻安全生产的关键[1-3]。 龙粳1424的成功选育适应了当前水稻生产需求, 该品种具有丰产、优质、抗病、耐冷、活秆成熟、适应性广等特点,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1 选育过程

龙粳1424 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和佳木斯龙粳种业有限公司2008 年以空育131 为母本、 龙交04-109 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适宜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种植的水稻新品种。 2013~2014 年进行产量评比、特性鉴定和异地鉴定试验;2015 年参加黑龙江省水稻品种第三积温带下限预备试验;2016~2017 年参加黑龙江省水稻品种第三积温带下限区域试验;2018 年参加黑龙江省水稻品种第三积温带下限生产试验。 2019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黑审稻20190034。

2 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龙粳1424 属于早熟普通粳稻品种, 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旱育稀植栽培,生育期127 d 左右,需≥10 ℃活动积温2 250 ℃左右。 主茎11 片叶,分蘖力中等,株高89.0 cm 左右,穗长15.3 cm 左右,成穗率高,每穗粒数98粒左右,椭圆粒型,千粒重26.1 g 左右。

2.2 抗逆性

龙粳1424 具有抗稻瘟病、耐冷、抗倒伏等优良特性。经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2016~2018 年连续3 a采用人工接种和自然诱发鉴定,叶瘟3~5 级,穗颈瘟5 级;低温处理空壳率5.44%~24.21%。

2.3 稻米品质

2018 年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验结果:龙粳1424 出糙率81.2%,整精米率64.6%,垩白粒米率6.0%,垩白度1.7%,直链淀粉含量(干基)16.88%,胶稠度74.0 mm,粗蛋白质含量(干基)6.94%,食味品质82 分,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级。

3 产量表现

3.1 区域试验

2016 年区域试验龙粳1424 平均产量9 048.8 kg/hm2,比对照品种龙粳46 增产6.9%;2017 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 449.0 kg/hm2,比对照品种龙粳46 增产8.3%。2 a 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 260.7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7.6%。具体产量情况见表1。

表1 2016~2017 年龙粳1424 区域试验产量表现

3.2 生产试验

2018 年参加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下限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770.2 kg/hm2, 比对照品种龙粳46 平均增产8.5%。具体产量情况见表2。

表2 2018 年龙粳1424 生产试验产量表现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育秧与移栽

龙粳1424 为11 片叶品种,适合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插秧栽培。4 月18~25 日播种,5 月20~25 日插秧,秧龄30 d 左右,插秧规格为30.0 cm×13.3 cm,4~5 株/穴。

4.2 耕作与施肥

采取翻、旋、深松结合的轮耕制度。中等肥力地块施纯氮110 kg/hm2,氮、磷、钾比例为2.4∶1∶1.1。氮肥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为5∶3∶2。 磷肥全部作基肥。 钾肥分基肥、穗肥两次施入,每次各施50%。 基肥量为纯氮55 kg/hm2,纯磷46 kg/hm2,纯钾25 kg/hm2;蘖肥量为纯氮33 kg/hm2;穗肥量为纯氮22 kg/hm2,纯钾25 kg/hm2[4-6]。

4.3 其它田间管理

整个生育期采取浅—深—浅节水灌溉方式[7],即分蘖期浅水—拔节抽穗期深水—灌浆期浅水—蜡熟期排除田水,但封闭除草和追肥时期要保持较深水层,遇到持续低温天气需保持深水层,注意预防稻瘟病、恶苗病和冷害。

5 适宜区域

龙粳1424 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种植, 需≥10℃活动积温2 250 ℃左右。

猜你喜欢
穗肥积温粳稻
我国双季早粳稻实现“零的突破”
不同穗肥用量和运筹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解读粳稻品种南方种植播期
湟源县30年0℃活动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石河子地区近50年积温变化特征分析
穗肥施用时期对喀斯特区域杂交稻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不同时期施用穗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豫南粳稻机械化适应品种筛选及利用研究
1960—2013年中国≥10 ℃积温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导因素分析
播期播量对晚粳稻宁84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