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考述

2021-07-02 07:37邓涛
武汉广播影视 2021年5期
关键词:陈独秀共产党湖南

邓涛

1920年8月至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各地创建共产党早期组织并积极开展活动。[1]2020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100周年。1920年2月中旬,陈独秀为避北京政府拘捕,由李大钊、高一涵到车站接送至王星拱家暂避,尔后由李大钊护送至天津去沪。[2]在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李大钊同他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并相约在北京、上海分别活动以筹建中国共产党。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国共产党远东局海参崴分局外国处派出全权代表维经斯基等来华,先到北京会见李大钊,继而又到上海会见陈独秀。经过京沪之行的考察,维经斯基认为中国可以组织共产党。

20世纪20年代初的上海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政治、经济、社会基础,还有相对宽松的多元文化氛围、群英荟萃的人才储备。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组织是在中国工人阶级最密集的中心城市上海首先建立的。当时上海工人数量增至50多万,占全国工人总数的四分之一强。1920年5月,已于当年2月抵沪的陈独秀建立了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酝酿建党问题,邀请邵力子、陈望道及星期评论社(五四时期的进步社团,1919年6月由戴季陶、沈玄庐和李汉俊等在沪成立)的李汉俊、戴季陶、沈玄庐、俞秀松、沈仲九、刘大白等参加。[3]当时草拟的《党纲》,提出:用劳农专政和生产合作为革命手段。[4]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5人在上海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建于1912年,今南昌路100弄2号。)陈独秀寓所开会,决定成立共产党;会议明确,建立的是共产主义的政党,初步定名为社会共产党;此次会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起草了若干条文,确定中国共产党用劳工专政与生产合作之手段,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会议选举陈独秀为书记。此时建立起来的共产党,非上海地方性的党组织而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5]中共发起组是中国共产党的“胚胎”,是各地共产主义者进行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它为党的最终诞生奠定了组织基础。在其积极指导下,各地建党工作有序开展,一批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相继建立,有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1920年8月初的一个早上,17位身着长衫或西装的男子鱼贯步入挂着“《新青年》编辑部”牌子的上海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陈独秀寓所。他们是李汉俊、李达、邵力子、沈玄庐、施存统、俞秀松、陈公培、陈望道、赵世炎、李季、袁振英、周佛海、沈雁冰、李启汉、刘伯垂、杨明斋等,自然还有陈独秀,参加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成立大会。大会推选陈独秀为书记。[6]同年11月23日,在陈独秀主持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宣言》(中文原稿已遗失,现在所见到的是1921年12月10日由英文翻译成的中文稿。[7])。宣言共分三部分,即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目的;阶级斗争的最近状态。其阐明了中国共产主义者关于实现共产主义新社会的理想,提出消灭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废除旧的国家机关,消灭阶级的主张。该宣言尽管未公开发表,但曾以此作为收纳党员的标准,其首次比较系统地表达了中国共产主义者的理想与主张。[8]除制定宣言,为全国建党提出纲领性文献外,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主要活动概言之还有: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为全国建党作思想准备;出版通俗刊物,组织工会,创办劳动补习学校,促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进一步结合;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推动并帮助各地的建团工作;举办外国语学社,为革命培养和输送骨干力量;帮助和指导各地建党,发起召开中共一大,为全国建党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在党的一大前,先后参加中共发起组的有:陈独秀(安徽怀宁人)、李汉俊(湖北潜江人)、李达(湖南零陵人)、陈望道(浙江义乌人)、沈玄庐(浙江萧山人)、邵力子(浙江绍兴人)、袁振英(广东东莞人)、林伯渠(湖南临澧人)、沈雁冰(浙江桐乡人)、沈泽民(浙江桐乡人)、杨明斋(山东平度人)、俞秀松(浙江诸暨人)、李启汉(湖南江华人)、李中(湖南湘乡人)。[9]共有14位成员。该说法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的《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一书采纳。

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 上海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后,李汉俊写信给武汉的董必武和张国恩,建议筹建湖北党组织。不久,李汉俊专程到汉和董必武、张国恩等人商谈建党问题。董必武接受在湖北组党的建议后,即与陈潭秋、张国恩等人磋商酝酿。与此同时,陈独秀委派在上海入党的刘伯垂回武汉帮助发展组织。刘伯垂分别同董必武、陈潭秋等人商讨过建党问题。[10]在此期间,柏烈伟(亦叫鲍立维,白俄人。俄国东方学家,通晓汉文。北京大学俄语教师,与李大钊和陈独秀关系密切。史料证明,柏烈伟是最先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打开道路的俄共党员之一,1920年至1921年参与了中共的创建活动。)向维经斯基推荐在汉口的一位副教授,参加武汉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工作。1920年秋天,维经斯基派其助手马迈也夫赴武汉指导工作,柏烈伟随同马迈也夫前往。马迈也夫同共产党武汉支部书记包惠僧等作过两次长谈。[11]

1920年8月,董必武、刘伯垂等人在武昌抚院街97号董必武和张国恩开办的律师事务所举行会议,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出席会议的七名成员是董必武(湖北黄安人)、陈潭秋(湖北黄冈人)、刘伯垂(湖北鄂城人)、张国恩(湖北黄安人)、包惠僧(湖北黄冈人)、赵子健(湖北黄安人)、郑凯卿(湖北武汉人)。刘伯垂主持会议,他详细介绍了中共上海早期组织成立经过及组织情况。会上宣读了党组织纲领草案,研究了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决定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宣传、党在工人中的工作,“每星期开会一次”,“每次会是要做工作报告或读书报告或国内外时事报告”。会议推举包惠僧为负责人,陈潭秋分管组织工作,张国恩分管财务工作。[12]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除上述7人外,还有湖北黄冈人赵子俊。他家庭出身清寒,曾受三年文化教育,后当运输工人(武昌平湖门外纱局),不久失业,到利群书社工作。[13]1921年春经郑凯卿介绍,以失业工人身份加入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14]

关于组织名称,包惠僧说:“1920年夏秋之交,成立武汉临时支部”。董必武在1936年尼姆韦尔斯访问时称“湖北党支部”,但解放后他在回忆文稿中写“共产主义小组”或“共产主义研究小组”。[15]中共武汉早期组织成立后,开展的主要活动有:1、创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2、建立革命公开活动的基地——武汉中学。[16]3、将《武汉星期评论》办成党的宣传喉舌。4、从调查研究入手,通过各种关系到工人中去,全力从事工人运动。[17]5、组织妇女读书会。[18]

北京共产党小组 1920年10月,李大钊(河北乐亭人)、张申府(河北献县人)、张国焘(江西萍乡人)3人在沙滩北大红楼李大钊办公室正式成立了北京共产党小组。继而积极开展自身活动,还派人赴北方的一些城市组织建党活动,特别是建立了和共产国际的联系。12月张申府去法国,任里昂大学中国学院教授。后北京的党组织吸收黄凌霜(广东新宁人)、陈德荣(广东文昌人)、袁明熊、张伯根、华林、王竞林等6人加入小组,不久又发展刘仁静(湖北应城人)、罗章龙(湖南浏阳人)等加入小组。李大钊从自己每月120元薪俸中捐出80元,作为活动经费。[19]

1920年11月间,黄凌霜等5名无政府主义者因反对临时纲领中写有无产阶级专政的条文而退出。[20]此后,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骨干邓中夏(湖南宜章人)、高君宇(山西静乐人)、何孟雄(湖南酃县人)、缪伯英(女,湖南长沙人)等转为党员。11月北京共产党小组举行会议,决定将北京共产党小组命名为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被推选为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罗章龙负责宣传工作。[21]从北京共产党小组建立到党的一大召开前,除退出共产党小组的无政府主义者外,北京支部的党员有李大钊、张国焘、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罗章龙、刘仁静、范鸿劼(湖北鄂城人)、缪伯英、张太雷(江苏常州人)、李梅羹(湖南浏阳人)、朱务善(湖南澧县人)、宋介(山东滋阳人)、江浩(河北玉田人)、吴雨铭(湖南长沙人)、陈德荣等。[22]

中共北京早期组织的主要活动有:1、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2、积极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3、建立和领导社会主义青年团,4、引导进步社团,5、帮助北方主要城市建立党团组织,6、加强与共产国际的联系。[23]

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年夏长沙已列入陈独秀建党的计划中,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是在毛泽东的筹划下建立的,在新民学会(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蔡和森等在湖南创立的革命社团。成立于1918年4月,时有基本会员21人。1920年底发展到了70多人。)核心成员的基础上形成。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于1920年冬,具体说是当年的11月底或12月初。[24]其成员有:毛泽东(湖南湘潭人)、何叔衡(湖南宁乡人)、彭璜(湖南湘乡人)、贺民范(湖南邵东人)、易礼容(湖南湘乡人)、陈子博(湖南湘乡人)。[25]另有一种说法(见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湖南历史(1920-1949)》):湖南湘乡人彭平之亦为长沙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

其主要活动:1、创办文化书社,与全国60余家书报社和文化团体建立了密切联系。2、组织俄罗斯研究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俄国革命经验。3、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于1920年底正式成立,毛泽东任团的书记。[26]4、在工运方面,支持黄爱、庞人铨创建湖南劳工会。5、促进湖南第一师范教学改革。6、1921年3月14日,毛泽东、何叔衡、贺民范等28人发起组织长沙中韩互助社,支持朝鲜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27]长沙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无公开的名称(中共一大后,1921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湖南支部。),也没有发表宣言,行“注意潜在切实,秘密从事”之实;以群众团体、公开合法机构及个人名义,领导或参与诸革命活动。

广州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3月,陈独秀、谭平山(广东高明人)、陈公博(广东南海人)、谭植棠(广东高明人)及米诺尔、别斯林(两人系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指派)等在广州成立广州共产主义小组,书记陈独秀(不久由谭平山继任),以《广东群报》为党的机关报。活动地点主要在广东宣讲员养成所。[28]据《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一书,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一共有四位,他们是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李季(湖南平江人,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20年年底随陈独秀到广州)

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的主要活动有:1、1921年2月,沈玄庐在广州创办《劳动与妇女》周刊,和《广东群报》一样,同为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2、发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除了党小组成员,吸收高、中等学校学生参加,会员逾80人。3、开办学校,培养革命骨干力量。广东宣讲员养成所(所长陈公博,教务主任谭植棠)首期学员有百余人,主要学习革命理论及国语、历史等。创办注音字母教导团(陈独秀、谭平山、谭植棠等授课),学员多为广州的中小学教师。举办广州机器工人补习学校(班主任:谭天度和黄裕谦)。创办俄语学校(俄语教员:米诺尔夫妇),开讲马克思主义原理、现代思潮、俄国概况和世界平民文学。[29]4、努力发动群众,组织工会,领导工人开展斗争。从1920年10月至1921年6月,在粤成立了30余个工会;自1920年10月到1921年4月,在广州组织了8次罢工,大都取得胜利。[30]

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年夏,陈独秀写信给山东的王乐平,请他帮助组织共产党小组。[31]山东诸城人王乐平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8年当选山东省议会秘书长。1919年夏创办齐鲁通讯社(第二年改为齐鲁书社),经营进步书刊并主办《十日》旬刊、《北方周刊》、《民主日报》、《山东时报》等报刊。[32]王乐平把陈独秀的意见转告给王尽美(山东莒县人)、邓恩铭(贵州荔波人)等人,请他们进行筹建工作。当年9月,李大钊派陈为人(湖南江华人)去济南,与王尽美、邓恩铭等人联系,在济南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33]

1920年11月,王尽美、邓恩铭和育英中学教师王翔千(山东诸城人,1911年毕业于北京译学馆)等人发起组织进步学术团体励新学会,出版宣传新文化的《励新》半月刊。[34]总会设在济南的励新学会(常会处设在齐鲁书社)是山东最早的革命组织。

1921年春,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成员有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三位。1921年5月1日,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大东日报》副刊上创办《济南劳动周刊》(主编:王翔千,王尽美、王复元等参加编辑工作)。该刊大量登载济南及各地工人运动的消息,代表时代潮流的新思想、新知识,在工人中产生广泛影响。王尽美等深入到产业工人集中的津浦铁路济南机厂、鲁丰纱厂、新城兵工厂、电灯公司等处,和工人交朋友传播革命思想。[35]1921年6月,在北京党组织派来的王荷波(山西太原人)协助下,成立了津浦铁路济南机厂工人俱乐部(山东首个工会组织)。此外,山东党组织还深入青岛、淄博、枣庄、胶济铁路等地,组织工会以开展工人运动。

在国内大城市筹组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同时,在日本、法国也有由留学生和华侨中先进分子组成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旅法共产主义小组 1919年至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的中华有志青年超过1600名。国内上海、北京等地共产党小组的成员张申府(河北献县人)、赵世炎(四川酉阳人)、陈公培(湖南长沙人)等先后到达法国,他们努力发展新党员,促使旅法勤工俭学生成立了最早的党组织——巴黎中国共产党小组(后称旅法共产主义小组)。[36]1921年春,周恩来(浙江绍兴人)经张申府、刘清扬(直隶天津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8个发起组之一的巴黎共产主义小组。[37]是年年初经张申府介绍,在法留学的刘清扬入党。

1921年三四月间,赵世炎、陈公培相继接到陈独秀自国内的来信后,尔后与张申府取得联系。于是,张申府、赵世炎、陈公培、刘清扬、周恩来5人正式形成巴黎共产主义小组(负责人:张申府)。[38]该小组处于秘密状态,成员以个人身份参加政治活动,互相联系较为密切,有不定期的聚会。

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李书城、李汉俊兄弟寓所)开幕。

旅日共产主义小组 1920年夏秋,同在日本留学的施存统(浙江金华人)联系上了周佛海(湖南沅陵人)。翌年4月19日,周佛海致信施存统:表示陈独秀命他们二人作为驻日代表,但自己明年将离开鹿儿岛,希望到京都求学,这两地均不如施存统在东京与日本人联系方便,信中建议他担任小组驻日代表。于是施存统根据陈独秀的指令,成了东京共产主义小组负责人。[39]

不到一年时间,以列宁俄共(布)为榜样的中国共产党8个早期组织相继建立。共产主义之火在中国点燃。[40]党的早期组织是后来全国性组织之基础、最初萌芽,有了早期组织,方有动员组织群众之工作,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成长起来,基本具备了在中国建立全国统一的共产党的条件。论中共早期组织在建党伟业中的历史方位,概而言之至少表现在4个方面:传播马列主义,为党的正式成立奠定思想基础;工人运动的开展谓之阶级基础;组织基础乃是建党建团活动;群众基础之根系进步社团。

1921年6月3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取道欧洲来到上海,与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另一位共产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苏俄情报人员)会合。生于荷兰鹿特丹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马林是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第一位正式代表,任务是研究并联系远东各国的革命运动,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办事处。他们和陈独秀离沪期间主持上海党组织工作的李达、李汉俊取得联系,建议及早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李达、李汉俊在征询陈独秀和李大钊的意见并获得同意后,分别写信给北京、长沙、武汉、广州、济南及日本留学生中的共产党组织,通知他们各派两名代表来上海,出席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41]

历史聚会,开天辟地。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李书城、李汉俊兄弟寓所)开幕。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一幕就此揭开了。国内各地的党组织和旅日的党组织共派出13名代表出席大会。他们代表着全国的58名党员。这些代表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还有包惠僧。在广州的陈独秀和在北京的李大钊未出席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大会。[42]史料表明:中共一大在沪召开的首日即已宣告党正式成立。会议原定由陈独秀主持,因陈未能出席大会,遂推举张国焘主持会议(毛泽东、周佛海记录),据张国焘回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了。我被推为主席,首先宣布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致词,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表示祝贺。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历史由此掀开崭新一页、开启新的红色篇章。

注释:

[1]龙新民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重要事件辞典》,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年版,第7页。

[2]唐宝林、林茂生:《陈独秀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3页。

[3]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上海史(1920-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34页。

[4]唐宝林、林茂生:《陈独秀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9页。

[5]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上海史(1920-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6]《解放日报》社、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伟大的开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81页。

[7]倪兴祥主编:《中国共产党创建史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页。

[8]龙新民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重要事件辞典》,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年版,第9页。

[9]中共嘉兴市委宣传部、嘉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嘉兴学院红船精神研究中心:《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及其成员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51页。

[10]李景田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1921-201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第59页。

[11]肖甡:《俄共党员柏烈伟在中共建党时的一些活动》,《北京党史》2002年第1期。

[12]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湖北早期组织》,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23页。

[13]倪兴祥主编:《中国共产党创建史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0页。

[14]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湖北早期组织》,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760页。

[15]曹仲彬:《对“共产主义小组”名称的质疑》,《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2期。

[16]田子渝:《武汉五四运动史》,长江出版社2009年版,第241页。

[17]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湖北早期组织》,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25页。

[18]李景田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1921-201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第59页。

[19]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北京历史》第1卷,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第36页。

[20]李景田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1921-201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第59页。

[21]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北京历史》第1卷,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第37页。

[2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29-30页。

[23]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北京历史》第1卷,北京出版社2011年版,第42-50页。

[24]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湖南历史(1920-1949)》,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6-78页。

[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29-30页。

[26]郑洸、罗成全:《中国青年运动六十年(1919-1979)》,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第57页。

[27]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湖南历史大事记(1919.5-2012.11)》,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10页。

[28]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广东地方史》第1卷,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页。

[29]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广东地方史》第1卷,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页。

[30]李景田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1921-201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第60页。

[31]王光远:《陈独秀年谱》,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90页。

[32]倪兴祥主编:《中国共产党创建史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34页。

[33]王光远:《陈独秀年谱》,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90、94页。

[34]李景田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1921-201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第60页。

[35]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山东历史》第1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4-45页。

[36]赵云云:《中国共产党旅欧组织的建立、称谓与作用》,《党的文献》1996年第6期。

[3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898-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7页。

[38]李景田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1921-201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第60页。

[39]徐志民:《中共东京支部考论》,《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

[40]叶永烈:《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建党始末》,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10页。

[41]邵维正、刘晓宝:《红船映初心》,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6-37页。

[4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36页。

猜你喜欢
陈独秀共产党湖南
共产党为人民百年千年万年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共产党是好琴手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共产党颂
共产党到底是共产党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价值观的变化
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