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青花山水楼阁纹对欧洲陶瓷绘画的影响

2021-07-03 05:54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景德镇陶瓷 2021年3期
关键词:楼阁外销青花

陈 新(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16世纪起,由于东方航线的开辟,英、法、丹麦、瑞典等国纷纷成立了自己的东印度公司,通过外销输入的各种产品,欧洲上流社会对东方古老神秘的中国有极大的向往和崇尚。随后,各国悄然兴起了中国风,中国的外销艺术品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推崇,其中尤以陶瓷为最。到了清朝初期,中国瓷器风靡了整个欧洲各国,在欧洲的销售量上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据T·沃尔克编著的《瓷器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可知,公元1602~1682年的八十年间,仅荷兰商人贩售的景德镇瓷器就达1600万余件以上。清代外销瓷是在中西贸易往来中,逐步适应欧洲市场的需求和喜好而发展起来的艺术瓷,它保留了中国陶瓷装饰艺术的传统,又吸收了欧美的本土艺术文化的精华,从青花山水楼阁题材中可见一斑。

一、清代青花山水楼阁纹的分期特点

图1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折沿盘

由于历史上中国的出口瓷器数量庞大,陶瓷的装饰工艺和风格在不同时代都有发展和变化。胡雁溪的《它们曾经征服了世界——中国清代外销瓷集锦》一书中收录青花山水楼阁瓷器有二十多件,自康熙至咸丰时期,对其进行整理不难发现,外销瓷中大多数的青花山水楼阁纹都绘于乾隆时期,而乾隆这一朝代的时间跨度较长,其中出现前期和后期明显装饰风格差异的山水楼阁纹[1],对这些瓷器的纹饰进行分期研究:1、乾隆中期以前为一期,主要特点是:青花山水楼阁纹在构图上比较讲究,通常远山近石、亭台楼阁、人物花木等,经过精心的排布,会特别留有空白处,显得画面疏朗而意境悠远。在绘画技法上,用笔自然流畅,某些纹饰绘画较为细腻,青花发色鲜亮,浓淡明暗层次丰富,颇有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特征和意蕴,如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藏有的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折沿盘(图1),盘折沿内壁是克拉克装饰风格的开光,开光内绘折枝花卉纹和锦地花纹等,盘心内远处绘山石宝塔,上空云气缭绕;近处绘水榭亭台,柳枝飘摇,两位行人正行于桥,相互交谈。整个画面动静结合,风格空灵雅致。雍正时期的青花山水风格较康熙来说,总体上延续前朝,但在细节处理上更为用心和讲究。如广东省文史研究馆民间艺术院所藏的清雍正青花山水纹折沿盘:远处山丘延绵,若隐若现,近处溪水边一小童在仕女前欢乐嬉戏,身后蒲柳随风浮动,空中大雁徘徊。山水画面构图疏朗,青花发色湛蓝纯正,笔法线条流畅,风格清新悦目。这一时期的外销瓷青花山水纹饰中,亭台楼阁只作为小景,并没有占据画面的主要部位或很多空间,总体上看仍然是以自然山水景象为主题,而树木花草等在空间上占据的位置相对乾隆后期的布局来说较多或较大。2、乾隆中期以后至咸丰时期为二期,其装饰特点:大部分的青花山水瓷器在装饰上满密,无留白空间,或留白的空间特别少,亭台楼阁纹饰占据画面明显较大,其“自然山水”的意境逐渐变为“人工园林”景观的味道了。如广州博物馆的清嘉庆青花山水纹瓶,瓶腹开光内绘远处山峦迭起,山脚前绘泛舟的湖面;近处楼台亭阁,高大雄伟,庭院内两位士人侃侃交谈。全景布局紧凑,几无留白之地,在艺术表达上弱化了前期青花山水的水墨画意蕴,两期风格对比鲜明强烈。值得一提的是,清晚期部分的山水楼阁纹在布局上较乾隆后期舒朗,带有传统的中国画风格。

二、中国青花山水楼阁纹对欧洲纹饰的影响

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手工业发展缓慢,而此时的英国由于工业革命后技术革新,其陶瓷生产发展到高峰时期,其产品装饰的主要纹饰之一仍然是中国风格的山水。乾隆中晚期以后,外销瓷中的青花山水楼阁纹有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深受追捧的西方“柳树纹样”,这种定型的图案,是在仿制中国山水风格的题材和纹饰中衍生出来的,是由于西方画师对中国山水楼阁与林园想象和理解的差异,以及将所有山水题材要素融为一体表现的欲望,中式山水楼阁纹饰成为了Willow Pattern,而景德镇的工匠又根据这种西方定型图式绘画瓷器。

景德镇生产的柳亭山水纹外销青花瓷,所使用的是本土矿物质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釉下蓝色,一般较为厚重,有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层次感。欧洲蓝彩瓷器所使用的色料为洋彩,因其烧成后呈色差异和不同,会有Garte,Arabian等多种的品种[2]。这些洋彩料烧成后颜色较钴料浓艳鲜亮很多,但是没有中国青花丰富的层次感,比较单调。

中国山水楼阁纹的风格直接影响欧洲瓷器的风格,英国瓷器画面有一部分仍然延续中国山水的构图方式,但是画面主体纹饰已变成欧洲景观元素,例如园林山水中的楼阁、宝塔等建筑被城堡、教堂等西式建筑替代,中国人物形象变成西方人物形象,一些山石花木等辅助纹饰还保留中国风格,也有些用玫瑰、郁金香等纹饰替代,但基本上延续和遵循远处山峦、中间水面、近处人物等中国构图方式。如英国博物馆藏有的清代康熙青花山水楼阁人物纹盘,盘内绘外国人物漫步前行,周围树木茂盛,远处可见教堂的塔尖,一派自由生活的景象。盘边饰折枝花卉纹,口沿处装饰一周锦地纹,并小花朵点缀。另外,同时绘有中西方相结合的主题纹饰,其构图与风格差异明显;又如广东省文史研究馆民间艺术院所藏的清乾隆青花仕女游城堡图六方盘(图2),盘心开光内绘中国仕女泛舟湖面,左侧衬以中国风格的山石、花鸟等元素,而右侧绘以欧洲风格的城堡,纹饰组合新奇而有意趣。从中可看出,画面的建筑、人物和花鸟,都不同于中国山水的绘画比例,花鸟的大小夸张,可能是为了欧洲定制瓷器的强烈装饰感,其风格已明显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三、中外文化元素的融合及成因

欧洲的山水楼阁纹饰是在模仿中国瓷器青花山水图的过程中而逐渐形成的,从外销瓷中相关青花山水楼阁纹样的瓷器数量就能说明,在艺术风格上,欧洲的山水瓷器都或多或少带有中国文化的影子,有些纹饰和题材更是两地文化元素的交融典型,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

欧洲的山水楼阁题材汲取了中国文化的营养,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中国热。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的一百多年中,欧洲十分流行中国文化,普遍追捧“中国热”被当时整个欧洲视为流行和时尚。在建筑方面,英国建筑师和设计者特别迷恋中国园林式建筑,从大都市到乡野之地,兴建了不少小桥流水、亭榭楼阁、假山宝塔等带有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的景致。英国著作《中国式风格:震旦景象》中记述了这样的景象:“交叉形状的篱笆墙将草地和花圃像中国田园一样围住,在花园中的溪水之上建造了江南园林风格的小桥,花木茂盛的半山腰上建造了引人注目而中式情调的阁楼和宇庙”[3]。可见,中国风流行对园林装饰的影响之大,从而进一步推动和发展了将园林山水各种元素搬入瓷器画面作为装饰题材的英国瓷器。英国汉学家雷蒙·道森在《中国变色龙——对于欧洲中国文明观的分析》中说到,并且认为“中国风”于19世纪上半叶开始慢慢沉寂以后,“白底蓝色的柳树建筑图案的瓷器仍然不断地烧制,并且作为一股神奇的景象进入20世纪”[4],可以想象这种装饰题材受西方欢迎的程度和广度。其次,英国贴花工艺的出现。18世纪中后期,经历工业革命后,英国瓷厂普遍使用铜版转印贴花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装饰的效率和速度。青花转印技术,即是现在通说的贴花工艺,也叫“移花”,是用粘贴法将花纸上的蓝色图案移至陶瓷坯体或釉面。花纸可以通过印模生产大量相同的山水楼阁图案,取代了费时费力纯手工作业,实现了批量化生产,从而降低了瓷器生产的成本,让欧洲各地人民都能拥有物美价廉的陶瓷产品。由此看来,工艺技术的改革和进步对欧洲陶瓷装饰也起到了决定性的变化。但是在装饰工艺和绘画风格上,贴花工艺相对手工绘画来说,其绘画比较程式化,线条呆板生硬,没有手绘方式展现出来的自然随意、洒脱和“活”感,无法领略和消化中国水墨山水的精髓。

图2 清乾隆青花仕女游城堡图六方盘

四、结 语

清代以前的外销青花瓷大多供给外国王室贵族等上层社会使用、欣赏和收藏,而到了清代以后,它便作为一般日用瓷出现在欧洲各层人民的生活中,在质量上档次稍低。虽然这类青花山水楼阁纹瓷器并不完全精美价高,代表整体中国青花瓷的水平,但它是欧洲人对中国园林和中国文化想象的衍生品,激发了英国本土青花山水瓷器风格的形成和定式,可以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在中外陶瓷文化交流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楼阁外销青花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青花
故宫博物院明清外销瓷收藏及影响
紫檀木边嵌玉 石楼阁图挂屏
他用筷子搭起心中的楼阁
亭台楼阁知多少
水墨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