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1-07-04 09:21刘强
科学与财富 2021年11期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培训模式实践

刘强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多仍沿用较早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理论大于实践,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特别是当前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中的综合型人才越来越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面临着高校需要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从而提高就业率。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应用程序类型;培训模式;实践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阐释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1、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现状

目前,我国每年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约为9.5万人,而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只有5万人左右,每年毕业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约1万人,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导致需求远远大于供给。据近期统计,全国人才市场排名前10位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占总招聘人数的66.8%。面对我国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该专业在全国高校的就业形势应该是一片大好,但部分高校反映的就业率却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近两年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签约率明显下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自己就业形势一般,其中15%乐观,47.5%一般,31.25%悲观,6.25%“不清楚”。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2.1毕业生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过于注重知识结构的理论体系建设,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些办学单位为了追求“面”,在课程设计中忽略了“线”和“点”,很少研究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设计缺乏灵活性和专业性。同时,实践教学的内容太少,一些高校在四年的教学中没有任何实践和实习,学生没有任何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导致毕业生视力不好,专业技能欠缺。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多,但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需要进入公司后能够胜任的人才。目前,就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而言,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2.2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

当今世界一切都在变化,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优胜劣汰是自然规律,同样适用于企业竞争。如何在竞争中拔得头筹,主要取决于对环境变化的敏锐感知和反应能力。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总能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抓住机会创造价值。但现实中,大部分创业者的适应能力都跟不上外部环境的变化。目前,在工商管理教育体系中,教师只向学生传授书面知识,告诉他们企业各部门的经营管理方法,而忽视培养学生对企业外部环境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的认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面向就业市场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建议。

3.1规划课程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规划是人才培养方案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最终拥有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主要取决于所接受的课程体系的教育。高校课程体系的规划设计不必千篇一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学科背景的差异应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得到体现。即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除了所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必须开设的主要课程外,还可以向学生开设一些特色课程。既能保证高校毕业生有自己的专长,又能在以后相对熟悉的领域有更大的用处。

3.2以“四個行业”需求为导向,梳理课程知识体系

以“行业、产业、企业、职业”所需能力为导向,对国内企业工商管理专业实际就业需求进行有效调研分析,以培养学生可持续竞争力为理念,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知识与能力体系、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运行管理机制、教学质量评价模式进行梳理。从知识、能力、素养三个方面进行分解,直至达到具体的课程知识点,使培养目标与知识、能力紧密相关,并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保证培养目标和培养结果可测量。此外,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科学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有所学、有所成。

3.3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

专业知识作为工商管理教育的基础,必须放在教育的首位。但要想让学生尽快适应未来的工作,尽快提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就要培养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责任心、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让他们在未来的管理工作中尽善尽美。全面素质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入职后的适应能力,还能适应社会的变化,使他们成为优秀的全面型人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自我。

3.4改革培养模式,与实践密切结合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在入学前两年学习专业知识,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在三年级进入企业实习,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岗位。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在更深层次地理解专业的同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此期间学生可以总结实习经验,向老师反映在实习时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老师结合实例和专业知识答疑解惑,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与决策能力,增强学生的管理能力。

3.5师资环境:努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每位任课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①高校应搭建一个宽松的以人为本的平台,从政策上激励教师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②充分利用国际化平台,加强教师与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组织的沟通与联系;③搭建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改革的平台。

结束语:当前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说实践环节设置相对较少,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明确等。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很有必要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强化实践环节的设置,重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并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为社会发展输送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苗大威.探索工商管理專业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中国商论,2016(28):188-189.

[2]叶红春、郭志文、刘娟.基于就业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导刊,2005(8):13~15

猜你喜欢
工程管理专业培训模式实践
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研究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面向建设类执业资格考试的建设法规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