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低碳生活为导向的大学城绿道设计

2021-07-06 11:37谭素雅冉清红
乡村科技 2021年8期
关键词:温江区大学城绿道

谭素雅 冉清红

(成都师范学院史地与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人类社会历经工业革命,在经济社会大发展后,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为实现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我国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概念,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必要使低碳生活方式成为一种新常态[1]。低碳生活是低能量、低能耗和低消费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健康、经济和幸福的生活方式。大学生是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但是现如今的大学生普遍存在晚睡晚起、通宵娱乐、饮食不健康、户外运动缺乏和过度消费等不健康的高碳生活方式,而且他们的日常生活具有较高的随意性、自主性和从众性。由此可知,在大学生群体中推广低碳生活方式迫在眉睫。通过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推广绿道低碳文化,增强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识,从而培养大学生低碳生活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与行动中形成低碳生活价值观念。通过绿道的建设让大学生走出寝室到绿道上展开运动,与其他大学的学生展开体育竞技、文化交流和专业交流等,培养大学生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使得低碳生活深入人心,让低碳意识贯穿大学生未来的工作与生活,从而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1 区域概况

1.1 温江大学城区位概况

温江大学城又名成都大学城,于2001 年开始建设,位于成都市温江区柳台大道与南熏大道交汇处,位于温江城西,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20 km。截至2015年11月,温江大学城共有西南财经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和成都师范学院等14所大中专院校,大学专任教师5 000余人,大学生10 万余人(见表1)。温江大学城呈三角形分布(见图1),面积约43.5 km2,其中,大学城核心区有8 所高校,面积约15.0 km2。温江大学城已成为推动温江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为温江区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温江大学城的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与日俱增,对周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温江区经济发展的三张名片之一。大学城周围形成了教院后街、财大后街及师院后街等几条比较繁华的街道。

表1 温江大学城主要高校师生情况

1.2 温江区绿道概况

温江区绿道整体上发展良好,其本身是良好的自然景观,同时将温江区现有的一些游客中心、农家乐、历史文化遗址和花卉苗木基地等有机连接起来(见图1和表2)。温江区绿道建设不仅是一项旅游工程,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而且是一项生态环保工程,可以吸碳释氧,还可以在绿道上宣传低碳环保理念,提升温江区的社会旅游形象。

如图1 所示,温江大学城紧邻的绿道是金马锦绣大道绿道组团,其以体育休闲为主题,主要配合金马体育城而建设,与本文所倡导的体育运动和低碳出行而设计的趣味、休闲、体育、低碳绿道设计理念十分契合。另外,以宣传自然、低碳和环保为主题的“第二十一届全国杨桂林家庭自行车比赛”“中国成都车迷健身节总决赛”“温江自行车嘉年华”等低碳骑行活动在温江区绿道展开,以运动健身的方式宣传了低碳生活理念。这与本文以低碳生活为导向的大学城绿道设计理念相一致,同时为本文以低碳生活为导向的大学城绿道修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 低碳绿道设计理念

2.1 低碳生活概念

低碳生活是低能量、低能耗和低消费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健康、经济和幸福的生活方式。但是,现如今的大学生普遍存在晚睡晚起、通宵娱乐、饮食不健康、缺乏户外运动和过度消费等不健康的高碳生活方式。将从衣、食、住、行和用5 个方面对大学生低碳生活展开介绍,通过大学城绿道的建设吸引大学生走出寝室到室外运动切身感受低碳,并与其他大学的学生展开体育竞技、文化交流和专业交流等,让大学生享受健康、低碳、快乐的生活方式。同时,通过绿道文化长廊的宣传与推广,使低碳生活深入人心,使大学生养成低碳素养,从而利于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如表3 所示,在日常生活中,衣物、洗衣机、洗衣粉(液)、一次性筷子、包装纸等方面均可为节能减排做出贡献。在大学城绿道上可建立低碳绿道衣物线上线下交换平台,设置衣物捐助、交换站点,宣传废旧衣物的利用技巧,并举办环保衣物时装秀,逐渐渗透低碳生活理念,让大学生更乐于接受。另外,洗衣服时注意用手洗代替机洗,避免不必要的机洗,同时合理使用洗衣服粉(液),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在大学城低碳绿道的文化建设中,可倡导健康餐饮、绿色餐饮等,并量化提出外卖的高碳性与不健康性,鼓励学生到食堂和实体餐饮店就餐,减少点外卖的次数。

表3 生活中物品的碳排放量

对于日常生活的碳排放量(见表4),在学习中合理使用电脑和打印机,不使用电脑时以待机替代屏幕保护,用液晶屏显示器幕代替CRT显示器,调低电脑屏幕亮度,不使用打印机时将其断电等,均可降低碳排放量。虽然一台电脑的减排量较小,但是大学城师生较多,电脑使用频率较高,可达到的减排量较大。同时,打印文件时应双面打印,或者尽量减少打印,均可减少碳排放量。在寝室生活方面,鼓励学生使用中档和低档电扇,空调在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调至27 ℃,同时在出门前3 min关掉空调,使用节能灯代替白炽灯并养成随手关灯的好习惯。在绿道的低碳文化建设中会列出低碳生活习惯并量化展示,让学生形成低碳观念,并影响身边的同学[2]。

表4日常生活中二氧化碳减排量

2.2 低碳出行

在校园内,学生的出行方式可分为步行、骑自行车和坐校车;在校园外,学生的出行方式可分为步行、乘公交、乘出租车、乘地铁、骑电动车和骑自行车等。从众心理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出行方式,间接决定了碳排放量。将交通工具的柴油消耗、汽油消耗和电能消耗统一折算为标准煤消耗量,从而计算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满载的工况下计算每位乘客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量化低碳出行的低碳效能。依据燃料燃烧值的定义,将汽油、柴油、电能与标准煤消耗量进行换算。1 kg标准煤燃烧值约为29 MJ,1 kg汽油燃烧值约为47 MJ,车用汽油密度约为730 kg/m3,1 L汽油的质量约为730÷1 000=0.730 kg,则燃烧1 L汽油相当于燃烧0.73×47÷29=1.180 kg标准煤。1 kg柴油燃烧值约为33 MJ,车用柴油密度约为850 kg/m3,1 L柴油的质量约为850÷1 000=0.850 kg,则燃烧1 L 柴油相当于燃烧0.85×33÷29=0.970 kg 标准煤。1 kW·h 电产生热能为3.6 MJ,使用1 kW·h 电相当于燃烧1×3.6÷29=0.124 kg 标准煤。燃烧1 kg 标准煤产生2.493 kg 二氧化碳[2]。

如表5 所示,出租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公交车的7.20 倍,为地铁的7.90 倍。公交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地铁的1.10 倍,为电动车的3.03 倍。能源消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为出租车,其次为公交车,再次为地铁车辆,电动车最节省能源,自行车为零直接碳排放量,对环境污染最小。乘坐一次出租车出行相当于乘坐7次公交车,相当于乘坐8 次地铁。乘坐一次公交车相当于乘坐3次电动车。

表5 6种公共交通工具能耗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

如表6 所示,对于二氧化碳排放量,出租车最高,其次为公交车和地铁,电动车最低,自行车二氧化碳排放量为0;出租车耗时最低,其次为地铁、电动车,公交车、自行车和步行耗时最高;金钱成本,出租车成本最高,其次为地铁、公交车和电动车,自行车与步行金钱成本最低;步行热量消耗最高,其次是自行车和电动车,出租车和公交车几乎为0。

表6 4种公共交通工具每公里出行成本对比

综合二氧化碳排放量、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在日常生活中,距离较长时应选择地铁与公交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但是面临“最后一公里”,则应根据自生情况选择共享电动车或共享单车;距离较远时选择公交车,尽量不选择出租车。这样更有利于践行低碳生活,节约出行成本。

2.3 绿道规划建设中的低碳生活理念

2.3.1 规划布局中的低碳生活理念。应将低碳理念贯穿于大学城绿道的总体规划布局中,贯彻于绿道规划布局中的各个方面。在大学城绿道的总体规划布局中,应充分调研大学城区域状况,实现各功能区布局科学合理,避免布局不合理而导致交通组织、建设材料和运营设备等的浪费,避免绿道线路规划不合理带来环境扰动过大和工程措施对环境破坏大[3];在大学城绿道生态建设中,应注重生态可持续发展。在绿道景观工程总体规划设计阶段,通过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营造出适宜的大学城绿道景观,避免过度开发,与大学城区域自身的自然环境和谐共生[3];在低碳出行方面,在大学城绿道的规划设计中应连接温江大学城的共享单车、公交车和地铁等交通站点,同时连接大学城周边碎片化的游憩景点和分散的商业点,便于学生利用共享单车和电动车切实贯彻低碳出行理念[4]。

2.3.2 绿道建设与维护中的低碳理念。绿道建设之前,优先选择低碳型和低能耗的材料和设备。在绿道建设过程中,应尽量做到低碳施工和低能耗施工,应优先选用洁净能源型机械设备,尽量不用或少用高能耗和高排放机械设备。绿道建设后的运营维护应做到优先低能耗的维护材料和设备[5]。另外,应做到绿道文化驿站类型建设合理,避免不合理的绿道类型修建后无法使用或亏损使用,避免驿站点、景物和设备的规划建设造价高、使用率低[5]。

2.3.3 绿道驿站人文活动的低碳理念。绿道驿站的人文活动是低碳生活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让大学生进一步明确低碳生活的意义、低碳生活的具体生活方式、怎样贯彻低碳生活,让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为了让大学生养成低碳习惯,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在绿道上形成相关低碳生活文化驿站。①衣:建立线上线下平台,开展废旧衣物捐助、闲置衣物交换和废旧衣物再利用等低碳活动,并搭建废旧衣物再利用时装秀。②食:用图表表明大学生平时餐饮的碳排放数据,提出低碳餐饮方案,并对减肥餐饮、绿色餐饮进行推广宣传。③住:用图表表明大学生寝室中电源碳排放数据,并列出关于寝室生活中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及这些低碳习惯的具体二氧化碳排放量。④行:明确出租车(网约车)、公交车、地铁、电动车和自行车人均碳排放数据,让低碳出行效能可视化,鼓励大学生采取低碳出行方式。⑤用:把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电脑使用、打印纸张、水资源及电资源的碳排放量数据用图表明确显示,并提出具体的低碳方案。并用大学生能接受的方法进行推广,吸引大学生参加,让大学生产生低碳效能感,促使大学生形成低碳价值观念。通过绿道驿站的修建,让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各个方面有进一步的认识。

3 低碳绿道设计初探

3.1 大学城绿道方案设计理念

大学城绿道的修建目的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低碳生活理念,养成低碳生活习惯[4]。在温江区绿道总体规划中,大学城最近的绿道是以体育为主题的金马锦绣大道绿道组团。大学生的体育活动是健康低碳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城绿道设计应结合金马锦绣大道绿道组团的主题,以体育为重要设计因素。同时,绿道线路设计应做到因地制宜和低碳环保,充分考虑大学城区域的道路状况、大学生的出行时间成本及金钱成本,尽可能利用已有的自行车道及绿荫,充分联系沿线周边的共享单车、公交车和地铁等网点,以降低游客的出行成本。

3.2 大学城绿道设计要点

本方案绿道全长19.5 km,所经过的景点、商业点和交通网点较多,便于大学生及附近居民日常出行,详见图2和图3。此绿道设计所经网点有学校(四川核工业技师学院、成都师范学院、西南财经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和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景点(温江公园、珠江国际花园、碧落湖、文家院子、成都市温江区体育馆和江安河)、商业点(成都人民商场、旭和影城和珠江广场)、交通点(杨柳河地铁站、万盛地铁站、地铁万盛公交站、温江区医院公交站、城市公园公交站及附近共享单车点)。

图2 温江大学城拟增加绿道设计分布

图3 温江大学城拟增加绿道设计

温江大学城拟增加绿道线路构成如图4 所示,该设计能将温江区既有的经典绿道与大学城融为一体,从而能使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

图4 温江大学城拟增加绿道线路构成

由表7 可知,对于二氧化碳排放量,出租车最高,其次为公交车和地铁,电动车最低,自行车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为0;对于时间成本,出租车耗时最低,其次为地铁、电动车和自行车,公交车和步行耗时最高;对于金钱成本,出租车成本最高,其次为电动车和自行车,公交车与地铁金钱成本最低。对于乘客自身热量消耗,步行热量消耗最高,其次是自行车和电动车,出租车和公交车为0。

表7 温江大学城绿道沿线6种公共交通方式出行成本对比

就低碳出行方式选择而言,由表7可知,自行车与步行碳排放量低、热量消耗较高,是大学生进行体育运动以及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的最佳选择。对于大学生平时周边出行,可选择地铁、共享单车或共享电动车,耗时低、碳排放量低,而且出行便利机动灵活。对于紧急出行,可选择出租车,距离较远可选择地铁与出租车相结合。相比公交车,沿线绿道骑行每人可节省的碳排放为19.5×0.011 2=0.193 8 kg二氧化碳;相比出租车,沿线绿道骑行每人可节省的碳排放为19.5×0.080 9=1.399 6 kg 二氧化碳;若沿线骑电动车仅排放19.5×0.003 7=0.064 0 kg二氧化碳,较公交车节约0.129 8 kg 二氧化碳,较出租车节约1.399 6-0.064 0=1.335 6 kg二氧化碳。

整体来看,本方案中设计的绿道经过了大学城的大部分大学,而且经过的商业点、景点、公交车站点、地铁站点和共享单车网点较多,便于大学生换乘交通工具,有利于解决低碳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而且本绿道设计方案中可选择的线路选择较多,便于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运动与休憩路线。

4 结语

本文以低碳生活为主题对大学城绿道设计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地图法、文献查阅法和实地调查法将绿道设计理念与低碳出行、体育因素、低碳建设和出行成本等相结合,形成了绿道设计方案。东北段绿道所经便民网点较多,利于大学生低碳出行,也利于在附近居民中推广低碳生活理念;邻近大学城西南方向的绿道线路直线段较长,适合大学生开展体育运动及低碳人文活动;2/3 的绿道线路有自行车道,绿道施工量较小,建设成本较低;本方案连接的地铁站与公交站较多,出行的时间成本及金钱成本较低。

猜你喜欢
温江区大学城绿道
温江区:联企清风为企业减压力增活力
小学影视教育的开展现状与实施路径——以济南大学城地区为例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大黑狗
绿道 享受城市“慢生活”
方寸之间的文化与艺术
成都市温江区:“现场检讨”问责“为官不为”
遵义大学城:“独木”变“森林”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