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2021-07-06 13:39撰文王一婷
艺术品鉴 2021年16期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蔡元培北京大学

撰文=王一婷

美国哲学家杜威说过:『哪怕拿全世界的大学校长作比较,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找不出第二个。』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受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在任期间,他广邀天下名家齐聚于此,既包括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者陈独秀、李大钊;也有向往西式民主的胡适;还有思想守旧的辜鸿铭……这批名家学术功底深厚,思想境界高超,在中国思想史、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谌河《蔡元培》布面油画 120×97cm 2012年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20 世纪初,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造就了思想界的百家争鸣。围绕“中国该向何处去”这一历史命题,不同的学术流派提供了不同的思路。这些思路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为全盘西化,即彻底与中国旧有的历史传统分道扬镳;

二为固守传统,恢复帝制,继续奉儒家学说为正朔;

三为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一条既不同于西方民主制也不同于封建君主制的全新道路。

各种学说都有其道理且信徒众多。

蔡元培作为北京大学的校长,一直秉承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他并不拘泥于某一种思潮,而是将各种学说的名家都邀请到北京大学,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

北京大学的前身为京师大学堂,是清末戊戌变法的产物。从诞生之日起,它在中国学术、思想界的地位就不容小觑。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1916年的中国,在经过推翻帝制、创建民国、袁世凯复辟等重大历史事件后,思想界一度出现混乱,人们不知中国究竟该向何处发展。风云诡谲的时代呼唤一次激烈的思想碰撞,它需要经此来拨开迷雾,找寻最适合中国的道路。

蔡元培深知这一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即提出“兼容并包”的方针,在聘请教员时也彻底地践行了这一理念。思想开放自由者,蔡元培聘请了陈独秀为文科学长,李大钊为北大图书馆主任,胡适为文科教授兼文科研究所哲学部门主任,钱玄同为文科教授兼国文研究所教员,刘半农、周作人为文科教授,鲁迅当时在教育部任职,但也与北大教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些人都是后来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新青年》的重要编纂者。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新青年》扩大了它的影响;对于学术功底深厚但思想相对保守的学者,蔡元培也积极邀请,如辜鸿铭、刘师培、黄侃、崔适等,这些人后来组成了北大的保守派营垒。在蔡元培“思想自由”的学术氛围下,这些新旧学者尽管会在政治上、思想上、学术上产生尖锐对立,但却不会因此上升为个人矛盾。陈独秀赞同辜鸿铭、刘师培、黄侃、崔适等人的学术自由精神,同样,当陈独秀后来在五四运动中被逮捕后,刘师培也率北大及各界人士约40 人联名致函京师警察厅,要求保释陈独秀。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定的经济政治形态决定一定的文化意识形态。当时的中国,会产生三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意识,是由其纷繁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所决定的。国门洞开,东方落后于西方的客观事实让有识之士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性;浩瀚历史、璀璨遗产让国学大儒不舍放弃;十月革命、工人运动,让无产阶级看到了希望。

从左至右依次为:钱玄同、刘半农、鲁迅、周作人、李大钊、胡适

蔡元培深知,每一种意识背后都有滋养它们的肥沃土壤。究竟哪一种思想能对中国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则需要广泛且深入的探讨。大学,正好可以为各种思想的碰撞起到积极的作用。

民主办学,教授治校

蔡元培认为,所谓大学就是要“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他虽然也有“救国”这一政治目的,但作为校长,蔡元培刻意地淡化自己的政治主张,由此来尽可能地让各位大家都加入北大。他给北京大学以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允许他们在北大自由地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他认为,这种学术氛围不能因校长的去留而动摇,因此,他决定给教授以实质权力。

上图:谌河《蔡元培与中央研究院》200×130cm 2013年

下图:谌河《北大哲学门》200×150cm 2012年

受“出身”的影响,长久以来北京大学是由官僚系统管理的,它曾官僚气息浓厚,思想僵化。蔡元培引进德国先进的治学理念,在任北大校长之前就制定出《大学令》,明确规定教授有参与校务决议之权。在到任后,他组织了一个由各个讲师组成的教授会,由它负责管理各系,再从各科中选出各系的主任,从这些主任中选出一名负责所有各系的教务长,最后由教务长召集各系主任一同合作进行教学管理。至于行政事务,则由校长指定一批教师组成“行政委员会”。这样,就在北京大学形成了一个双轨制的管理模式。此外,他还建立了评议会。关于评议会,他是这样说的:

“德国各大学,或国立,或市立,而其行政权集中于大学之评议会。评议会由校长、大学法官、各科学长与一部分教授组成之。校长及学长,由评议会选举,一年一任。”

评议会相当于北京大学内的“立法机构”。如此,北大实现了“民主办学,教授治校”。

1919年5月10日,蔡元培发表《告北大同学诸君》,表示“北京大学之教授会,已有成效,教务处亦已组成,校长一人之去留,决无妨于校务”。

这种一目了然吸引学生眼球的画板图解教学方法的优势,是其他课件所无法比拟的。实践证明,“画图”布局得当、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有帮助。做好备课的教案编写,反复练习鼠标画图画字是掌握这种绘图说话技能的重点内容,“画图”运用得当对学生加深知识点的记忆非常必要。使用画板图解C#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优秀制度保障下的北京大学,做好了承担更重要的历史使命的准备。

1919年2月17日,林纾在《新申报》发表《荆生》。这部小说虚构了“皖人田其美”(暗指陈独秀,自古田、陈一家,美与秀对举)、“浙人金心异”(暗指钱玄同,钱为金,同对异)和“新归自美洲”的“狄莫”(暗指胡适,胡对狄)三人同游陶然亭,三人主张去孔子、灭伦常、废文字以行白话,终于激怒了陶然亭西厢“伟丈夫”荆生。荆生破壁而入,出手痛打,田其美、金心异、狄莫三人抱头鼠窜,狼狈而逃。此文讽刺意味浓厚,下笔毫不留情。对林纾的恶语谩骂,蔡元培回复:“林君詈仆,仆将哀矜之不暇,而又何憾焉。”他坚定地表示,绝不会放弃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

北洋政府对蔡元培发难,面对政府的压力,他重申“大学兼容并包之旨,实为国学发展之资”。对于守旧势力压迫他辞退陈独秀、约制胡适,蔡元培坚决予以拒绝,表示:“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

左图:蔡元培 行书节录陆游《月夕》

右图:蔡元培 行书陶诗(1918年作) 立轴 水墨纸本38.5×57.5 cm 中国嘉德(香港)2021年春拍

蔡元培北大校长任命状

那些受邀来北大讲学的教授,正是在蔡元培的保护下得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也因这些保护而变得顺利一些。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好的制度,往往就是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好的管理者也是如此。

蔡元培在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前,曾担任过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在学界拥有很高的威望。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北洋政府邀请他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一般人而言,从“总长”到“校长”意味着退步,但蔡元培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毅然接下了这一任务。历史证明,这一决定是正确的,无数后来在新文化运动中熠熠生辉的角色都是因为蔡元培的赏识才被世人熟知。

陈独秀与蔡元培曾因黄兴起义而有交集,1915年,《新青年》杂志让陈独秀名满天下,蔡元培看重陈独秀思想开放的一面,“三顾茅庐”,放下自己的身份亲自拜访陈独秀,并帮他把《新青年》杂志社从上海搬到北京。而陈独秀也没有令蔡元培失望,到任北大后,他作为一名“闯将”将“民主与科学”的新鲜血液注入了北大。

左上:谌河《青年胡适》120×97cm 2011年

右上:谌河《陈独秀》120×97cm 2021年

左下:谌河《鲁迅》100×80cm 2019年

右下:谌河《李大钊》100×80cm 2014年

“青年时期如果没有蔡先生的着意提挈,一生也可能就在二三流报刊编辑的生涯中度过。”

同年,徐悲鸿应蔡元培之邀从日本东京返北京,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

还是这一年,蔡元培邀请梁漱溟到北京大学讲授印度哲学。

后来,蔡元培又聘任地质学家李四光出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邀著名作家莎菲(陈衡哲)任北京大学文学和历史教授,她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教授……

1918年1月,蔡元培邀请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在北大评议会上,蔡元培做出将“图书馆主任改为教授”的重要决议。李大钊在任期间,推动了中国的图书馆事业,为中国的图书馆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更为重要的是,他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之一,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蔡元培与鲁迅本是同乡,二人通过许寿裳而相识,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时,任命鲁迅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1927年,蔡元培邀请鲁迅成为“中华民国大学院特约著述员”,并让他为北京大学设计校徽。在生活和工作上,蔡元培为鲁迅提供了很多帮助。鲁迅得以在教育界站稳脚跟,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蔡元培的提携。

沈尹默从1913年到1929年在北大任教。在此期间,与蔡元培结下深厚的友谊。他也是《新青年》六大编辑之一,他常手持一把羽扇,大有谋士的态度。北京大学许多纵横捭阖的事体,都是他经手的。沈尹默以书法最为著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于右任)”之称。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尹默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

谌河《沈尹默》120×97cm 2010年

开放、包容、平和是蔡元培一生的主色调,他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隐于众家之后,有伯乐之慧眼。在新文化运动中,他掩锋芒于众家之后。但回溯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这位先生是绝对无愧于“新文化运动先驱”这一称号的。正如梁漱溟先生谈到新文化运动历史时所说的:

“所有陈、胡以及各位先生任何一人的工作,蔡先生皆未必能作,然他们诸位若没有蔡先生,却不得聚拢在北大,更不得机会发抒,聚拢起来。而且使其各得发抒,这毕竟是蔡先生独有的伟大。”

蔡元培卸任后,蒋梦麟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并带领其走向中兴。有人称,蒋梦麟是民国教育史中,仅次于蔡元培的第二号人物。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他致力于“整饬纪律,发展群治,以补本校之不足”。他的“取中国之国粹,调和世界近世之精神”的教育主张,以及培养“科学之精神”“社会之自觉”的办学目标,为北大的发展奠定了强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新文化运动蔡元培北京大学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2)举行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1)举行
你不是“生”而为父母,而是“学”而为父母。
下篇走向觉醒的文化与精神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